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均匀设计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均匀设计将试验有关因素的各水平数均匀分散在实验范围内,使每一个试验点都有更好的代表性,减少了实验次数,且实验结果可用计算机处理,在寻找最佳实验条件、最佳配比等方面是选择优化条件的有力工具,因而大量运用于中药制剂的提取工艺、成型工艺的研究。近年来将其引入研究方剂和药物配伍。研究显示:对一些传统方剂的配伍分析结果与均匀设计的分析结果一致。均匀设计方法可作为一种筛选研究手段,用于中药的现代化研究;运用均匀设计方法对经方进行研究,把其所对应的“证”作为考察指标,有助于深入认识“方证”的科学内涵。本文就上述内容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李超  范颖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3):348-349
目的:比较人参与当归不同剂量配比与其药效学的相关性,探讨中医中药配伍的内在规律。方法:运用均匀设计的方法,观察人参与当归不同剂量配比对其药效的影响。结果:人参与当归按1∶2剂量配伍时改善骨髓抑制的作用最佳。结论:人参与当归不同剂量的配比对其药效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提示均匀设计可作为研究中药复方配伍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二陈汤的配伍机制;方法:采用混料均匀试验设计对二陈汤方中组成药味及药量进行加减拆方,并选择止咳、化痰两个药理指标,对所得11个处方分别进行药理实验,采用关联度分析和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分析将所得药理数据和处方组成进行处理,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二陈汤的配伍机制;结果:证明了方中以半夏为君、以陈皮为臣、佐以茯苓、使以甘草的配伍关系,与该复方中药的传统诠释相一致;结论:本研究为探讨复方总要的配伍机制提供了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不同配伍对正常大鼠粘液含量的影响.方法:用均匀设计法对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进行组方药量变化,以胃粘液含量为药理学指标,对所得的药理实验数据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与胃粘液含量关联度最大的为黄连,可以显著降低其含量,其次对半夏、大枣和甘草的交互项,可增加胃粘液含量.药物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结论:均匀设计为研究类方配伍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试验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5.
具抗氧化活性的中药有效组分的配伍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以4种中药有效组分配伍的抗氧化活性为研究对象,探索适合中药多组分多指标"组效关系"的研究方法。方法:基于LARS回归算法和综合权重分析方法,按照均匀试验设计-药效试验-数学建模(模型验证)-综合药效评价程序,进行甘草总黄酮、银杏叶提取物、淫羊藿总黄酮和黄芪总苷4个中药组分不同配伍剂量体外清除DPPH和多环芳烃的研究。结果:采用改进最小角回归分析和综合权重法,评价清除DPPH和多环芳烃的最优综合药效,中药组分配伍最佳剂量组合为甘草总黄酮-银杏叶提取物-淫羊藿总黄酮-黄芪总苷(1∶0.254 5∶0.007 6∶0.011 5)。结论:上述中药组分配伍能有效清除多环芳烃和DPPH,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本实验采用的均匀设计结合综合权重法,适合"非线性、小样本"生物实验数据分析,是进行中药组分配伍筛选评价的适合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刘钊  钟菊迎  高尔宁  杨鸿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20):4068-4074
以3种中药有效组分配伍的抗炎活性为研究对象,基于液相蛋白芯片的高通量同步23种炎症因子检测技术,采用均匀设计结合综合权重法,按照均匀试验设计-药效试验-数学建模及模型验证-综合权重法药效评价程序,进行了甘草酸、川芎嗪和葛根素3种中药有效组分不同配伍剂量抑制LPS诱导RAW264.7细胞表达多种炎症细胞因子的研究。该实验采用均匀设计表U9(93)进行甘草酸、川芎嗪和葛根素3种有效组分剂量配伍设计;采用液相蛋白芯片技术检测3组分不同配伍组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模型表达的23种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应用中药组分优化软件,采用改进最小角回归算法分析配伍3组分浓度和细胞因子抑制率间的量效关系,得到回归方程;结合综合权重法,获得甘草酸-川芎嗪-葛根素3种有效组分最优综合药效的最佳剂量组合为25:2:13,并对优化配伍进行实验验证;验证实验结果与预测趋势一致,说明该研究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对该实验的预测非常准确。实验结果体现了甘草酸、川芎嗪和葛根素配伍多靶点、多方面、多层次的整体疗效的优势和特点,获得了具有较强抗炎活性的中药组分配伍,为后续药物开发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7.
乔铁  范颖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12):2196-2197
目的:比较当归与人参不同剂量配比与其药效学的相关性,探讨中医中药配伍的内在规律.方法:运用均匀设计的方法,观察当归与人参不同剂量配比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按1:5配伍时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结论:当归人参不同的配比对其药效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提示其可作为研究中药复方配伍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治疗慢性胆囊炎中药小复方为例,探讨均匀设计与正交设计有机结合实施处方剂量配比和结构优化的思路与方法。方法:本文以特征性药效学指标为评价指标,采用均匀设计初步判定处方组成,进而利用正交设计对均匀设计优化结果进行取舍与确定。并依据不同因素自身及相互间交互作用F检验结果及各药性味主治理论,对复方内部的配伍关系加以科学诠释,对组方配伍结果做出合理判定。结果:筛选最佳处方组成及比例为赤芍15g、X17g、枳壳13g、槟榔13g、当归1.8g。结论均匀设计与正交设计相结合,可以克服两者单独为用筛选处方时各自存在的不足,从而获得最佳的筛选结果。  相似文献   

9.
安眠颗粒结构优化的步骤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治疗失眠中药小复方安眠颗粒的处方结构进行优化研究,为其临床前研究提供疗效可靠的优化处方,探索中药小复方定量优化方法。方法:运用均匀设计改良法,以特异的药效学指标为评价指标,进行处方最佳配伍和最佳剂量配比的研究。结果:以均匀设计法得出了安眠颗粒最佳配伍及最佳剂量配比的理论值,并经验证确认,剂量配比6组和理论1组药效最佳,因理论1组药味少,故推荐其用于新药开发研究。结论:该实验研究将拆方分析与最佳剂量配比研究结合起来,运用于处方优化具有切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治疗痛风病疗效确切的院内制剂痛风灵微丸的处方结构进行优化研究,为其临床前研究提供疗效可靠的优化处方,探索中药复方定量优化方法。方法:运用均匀设计改良法,以特异的药效学指标为评价指标,进行处方最佳配伍和最佳剂量配比的研究。结果:以均匀设计法得出痛风灵微丸的最佳配伍和最佳剂量配比的处方值。结论:该实验研究将拆方分析方法与最佳剂量配比研究结合起来,得到了比实践少1味药物的结论,并推荐其用于新药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均匀设计方法筛选出大川芎片有效组分保护缺氧损伤细胞最佳配伍比例,并找出相关通路对所得结果进行验证。方法:采用U10(108)均匀设计表,设置不同配伍组,以MTT法测定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存活率作为药效评价指标,将均匀设计方法与药效学实验相结合,经统计分析筛选出大川芎片有效组分保护缺氧损伤细胞最佳配比关系,同时设置验证实验来证明结果的可靠性。结果:Na2S2O4对诱导DSH-SY5Y细胞缺氧损伤有较好的效果,且各配伍组对缺氧损伤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CSZ均匀设计软件输出结果显示:当川芎多糖∶川芎酚酸∶川芎挥发油∶天麻多糖∶天麻总苷生药量配比为4.7∶1∶4.6∶8.7∶1.2时,保护缺氧损伤细胞效果最佳;通过通路图分析,明确乳酸脱氢酶LDH与琥珀酸脱氢酶SDH关系,可通过LDH结果验证MTT结果的可靠性。结论:复方按最佳配伍剂量入药可达到服用相同剂量使药效增强的效果,且组分入药成分清晰,为中药配伍的剂量关系及组分中药的研究探索出新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2.
采用均匀设计-偏最小二乘回归建模(UD-PLS)的方法研究中药复方配伍规律,运用数学、系统科学、计算科学、非线性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综合手段,用数学语言定性定量分析中药复方配伍的相互作用效应,建立针对中药复方药味多、相互作用复杂等特点的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方法。以小承气汤和厚朴大黄汤配伍组方规律为研究实例,分析研究中药复方七情和合与君臣佐使配伍关系及相互作用效应。通过UD-PLS方法获得了中药复方不同配伍与整体疗效密切相关的认识,阐明了药物配伍对中药复方整体作用的重要性和合理性,能体现中医学的整体观与系统论的思维模式,对科学揭示中药复方配伍及组方科学化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苓桂术甘汤配伍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伤寒论》名方苓桂术甘汤的配伍机制 ,确定方中各药味的君臣佐使关系。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方中组成药味进行药味与药量同时加减拆方 ,选择小鼠常压耐缺氧、对抗氯仿所致小鼠心律失常和利尿 3项药理指标 ,对所得 16个处方进行药理实验 ;采用方差分析、逐步回归分析 (SREG)与典型相关分析 (CCOR)将所得药理数据和组方药味及药量相关联 ,探讨复方苓桂术甘汤的配伍机制。结果 :确定了方中以茯苓为君 ,以桂枝为臣 ,佐以白术 ,使以甘草的配伍关系 ,与对该复方中药的传统诠释相一致。结论 :本研究为探讨复方中药的配伍机制提供了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清除致癌物多环芳烃的中药组分复方配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基于均匀设计方法研究多种中药有效组分体外清除致癌物多环芳烃的最佳配伍作用.方法:采用改进最小角(least angle regression,LABS)回归分析,通过荧光光谱法进行甘草总黄酮、银杏叶提取物、淫羊藿总黄酮和黄芪总苷4个中药组分不同配比清除多环芳烃的作用研究.结果:通过LRAS回归分析获得了中药组分配伍清除多环芳烃的回归方程,优化组合后进行药效学验证,结果显示该中药组分配伍最佳剂量组合为甘草总黄酮3.144 g·L-1、银杏叶提取物0.8g·L-1、淫羊藿总黄酮0.024 g·L-1和黄芪总苷0.036 g·L-1.结论:上述中药组分配伍后能有效清除致癌有害物质多环芳烃;本实验采用的均匀设计结合荧光光谱检测方法,为筛选评价中药组分配伍清除致癌物多环芳烃的作用提供了合适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优化中药碧血胶囊成分配伍方,探讨其对心肌细胞生存率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中药碧血胶囊的4个成分按四因素六水平的均匀设计,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大鼠心肌细胞损伤模型进行了实验干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生存率,流式细胞仪和细胞荧光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其成分配伍方的主次关系。结果:均匀设计得出优化的成分配伍方100μmol/L人参皂苷Rb1+80μmol/L绞股蓝皂苷Ⅳ+15μmol/L荭草苷。灰色关联分析获得该方中各成分的效应关系为绞股蓝皂苷Ⅳ>荭草苷>人参皂苷Rb1。优化的成分配伍方提高细胞生存率作用明显优于单一成分组,其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效应优于碧血胶囊药物血清(P<0.01)。结论:通过均匀设计与灰色关联分析以及实验验证获得了中药碧血胶囊的优化成分配伍方及其成分效应的主次关系。  相似文献   

16.
基于均匀设计的中药有效组分复方配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基于均匀设计的中药抗氧化有效组分复方的研究分析方法。方法采用均匀设计和改进最小角回归分析,对甘草总黄酮、银杏叶提取物、淫羊藿总黄酮和黄芪总苷组成的中药组分复方不同配比体外清除DPPH自由基的作用进行研究。结果通过分析获得了中药组分配伍清除DPPH的回归方程,优化组合后进行药效学验证,结果显示该中药组分配伍最佳剂量组合为甘草总黄酮0.8mg/ml、银杏叶提取物3.144mg/ml、淫羊藿总黄酮0.024mg/ml和黄芪总苷0.036mg/ml。结论上述中药组分配伍后能有效清除DPPH自由基;本实验采用的均匀设计结合改进最小角回归分析适合"非线性、小样本"生物实验数据数据分析,为筛选评价抗氧化中药有效组分复方提供了合适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东北天南星治疗肺癌药效组分优选评价的基础上,通过数学统计及体外活性、毒性评价方法,开展东北天南星治疗肺癌有效组分增效减毒配伍优化研究,该研究为天南星药材合理利用及成药性开发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用体外药效评价结合均匀设计法,以体外药效及毒性评价综合指标为依据,开展其活性较强、毒性较弱的最佳组分配伍比例及剂量筛选研究。结果应用均匀设计回归分析得到东北天南星最佳配伍比例为总生物碱∶总黄酮∶总多糖=1∶3.85∶7.71,配伍剂量为总生物碱:0.3622 mg/ml,总黄酮:1.3979 mg/ml,总多糖:2.7927 mg/ml,且其综合指标照各组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本实验筛选出东北天南星各组分最佳配伍剂量及比例,为东北天南星中药新药研发及探讨中药增效减毒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文以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中药小复方为例, 进行Ⅱ期临床前中药小复方最佳配伍及最佳剂量配比的比较研究,借以建立中药小复方精选的技术平台。方法:运用拆方研究方法,以比较特异的药效学指标为评价指标,对3种制备工艺进行最佳制备工艺的筛选,以均匀设计法进行处方最佳配伍和最佳剂量配比的比较研究。结果:3种工艺中以根据药物理化性质选择的现代药学提取法为最好,以均匀设计法得出了处方最佳配伍及最佳剂量配比的实验值和理论值。结论:本研究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中具有实际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乔铁  范颖 《中医药学刊》2005,23(12):2196-2197
目的:比较当归与人参不同剂量配比与其药效学的相关性,探讨中医中药配伍的内在规律。方法:运用均匀设计的方法,观察当归与人参不同剂量配比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按1:5配伍时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结论:当归人参不同的配比对其药效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提示其可作为研究中药复方配伍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丹参有效成分组合活性评价为切入点,建立一种多因素多水平的均匀设计-高通量筛选(UD-HTS)中药研究新的模式。方法选择具有药理活性的丹参有效成分11种(其中脂溶性成分4种,水溶性成分7种),通过均匀设计,进行各种成分及不同浓度之间相互作用的组合,以DPPH氧化法评价各种有效成分组合对药效的影响。结果经过初筛和复筛,初步得到了丹参最佳水溶性配伍、水溶性+脂溶性配伍及优化组合配伍的组合样品。结论均匀设计-高通量筛选技术是适用于传统多因素多水平组合特点的大规模药效筛选研究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