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观察 60Co源辐射事故对受照者眼晶状体的远后效应。方法 对河南省1986年至2000年期间发生的4起60Co源辐射事故共10例受照者进行眼晶状体远期医学观察。用复方托吡卡胺充分散瞳后在裂隙灯下检查眼晶状体,记录病变特征。结果 开封事故中"亮"、新乡事故中"梅"分别于照后2、3年出现典型放射性白内障;许昌事故中"许",照后6年出现典型放射性白内障;开封事故中"燕"、郑州事故中"杰"、新乡事故中"天"、"勇"、"义"照后随访观察仅出现双眼晶状体后囊下少量点状、颗粒状浑浊等放射性白内障的初期改变,未观察到典型放射性白内障的形态特点;新乡事故中"旺"、"民"则未观察到晶状体后囊下的浑浊。结论 眼晶状体是辐射事故受照者远期随访观察应重点关注的靶器官。电离辐射致眼晶状体浑浊的发展程度与照射剂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2014年南京"5.7"192Ir源放射事故患者受照后2年的医学观察,探讨放射损伤的远后效应及肢体局部放射损伤的康复治疗效果,为核与辐射事故医学应急提供临床资料。方法 仔细询问受照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观察和记录临床症状和体征,系统评价其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眼、神经-精神系统等改变,观察并评价患者右下肢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疗效。结果 造血、免疫系统基本恢复,但骨髓穿刺仍提示右侧髂骨骨髓增生低下。性激素水平在正常范围内,但精液检查显示精子活率为0。眼晶状体、视网膜及眼底均出现放射性损伤。心理测评显示,患者心理状态较稳定。右下肢皮肤伤口愈合良好,但仍有功能障碍及疼痛感,通过康复治疗后功能障碍较前好转,药物结合物理疗法镇痛效果良好。结论 临床治疗尽早干预可使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患者的生理功能完全或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3.
<正>病例1,女,13岁。因出生后即见双眼瞳孔区发白,自幼双眼视力差,近1年视力明显减退就诊。查体:右眼视力眼前手动,左眼视力0.2,矫正无提高,右眼外斜15°,伴有眼球震颤及晶状体浑浊,双眼小眼球、小角膜、浅前房、小晶状体,瞳孔区灰白,散瞳查见细长的睫状突,晶状体后极部后囊下有局灶性浑浊区。眼底检查:右眼眼底窥视不清,左眼眼底自视乳头至晶状体后有一束粗细不一、中央较致密、周围较稀疏的飘动纤维血管膜。  相似文献   

4.
1 临床资料 患者徐某,女,74岁,因"左眼视力逐渐下降,视物变形十年"来我院就诊.眼科专科检查:视力:右眼:0.2(0.8×+2.50DS)左眼:0.1(0.12× +2.75DS)眼压:右眼:15 mmHg,左眼:14 mmHg.双眼眼球运动自如,双眼外眼正常,角膜透明,前房深,虹膜纹理清,无缺损.晶状体密度高,玻璃体稍混浊,眼底:双眼视盘边界清楚,视网膜未见明确出血及渗出,左眼黄斑区中心凹光反射消失.眼底彩色照相显示:左眼黄斑区可见一卵圆形边界不清的暗黄色改变(如图1).OCT检查示:左眼玻璃体后脱离,黄斑区IS/OS层(内外节段交接处)局部缺失,中断(如图2).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手术联合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下颌下腺腺源性恶性肿瘤进行临床初步研究。方法 选取2005年12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的下颌下腺腺源性恶性肿瘤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行肿物及下颌下腺切除,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未见淋巴结转移,未行扩大切除术或颈部淋巴结清除术。手术后结合手术前CT检查所见、肿瘤位置、大小及手术后病理学分型确定靶区,处方剂量90~110 Gy。全麻下按治疗计划将 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靶区。术后定期随访,观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计算局部-颈部控制率和远处转移率、生存率。结果 32例患者植入 125Ⅰ放射性粒子1 394颗,人均43颗,术后验证D90V100均满足治疗需要,周围重要器官如舌、颌骨、脊髓均在耐受剂量以内。随访15~126个月,平均随访64个月,5例局部复发,5例远处转移,4例死亡。3年和5年的局部-颈部控制率分别为93.1%和87.9%,总生存率分别为93.3%和84.5%。未发现张口受限、放射性龋齿、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等并发症。结论 下颌下腺腺源性恶性肿瘤行手术切除肿物及下颌下腺,术后联合 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临床疗效良好,并发症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1999年河南省"4.26"60Co源辐射事故受照者照后20年医学随访观察,探讨电离辐射远后效应,为放射医学研究提供实证资料。方法 收集5名受照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眼科检查及患病史;实验室检查包括常规检查项目、体液免疫和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甲状腺功能、生殖激素水平、肿瘤标志物、辐射遗传学指标等;器械检查包括腹部彩超、甲状腺彩超、心脏彩超、颈动脉彩超、生殖系统彩超、心电图、胸部CT等。结果 "梅"照后2~3年出现放射性白内障早期典型的形态特点,照后13年行左眼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治疗,此次随访右眼视力眼前指数/10 cm,后囊下较厚,近似锅巴样浑浊,2019年11月行右眼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旺"、"天"、"民"、"义"均出现双眼后囊下或赤道部不同程度浑浊;"梅"照后7年至今心电图均提示心肌缺血改变,"天"照后12年确诊"冠心病",照后20年行"冠状动脉造影心脏支架植入手术",5名受照者均出现血清总胆固醇和(或)甘油三脂增高,4名受照者出现双侧(或单侧)颈总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梅"受照后11年至今促甲状腺素(TSH)水平持续偏高,"义"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明显增高,甲状腺实质回声不均,"梅"、"民"照后15年发现甲状腺结节;"天"照后13年确诊为"弥漫性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目前病情缓解;肿瘤标志物检测"天"、"民"、"义"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均稍偏高,"天"胸部CT提示右肺中叶小结节;5名受照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以易位(t)改变为主(t率≥0.5%),"旺"、"天"可见少量双着丝粒体(dic)或无着丝粒断片(ace)。结论 电离辐射照射可导致受照者眼晶状体、甲状腺、心血管循环系统等不同程度的确定性效应及发生肿瘤等随机性效应,遗传损伤可长期存在于受照者体内。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治疗的75例(139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眼底表现,并进行常规眼部检查、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139眼中视神经病变眼67只,占48.20%;其中视力显著下降36眼,视力轻度下降28眼,视力障碍3眼;眼底检查可见视盘水肿、色淡、充血等表现;荧光造影检查可见视盘新生血管、充盈缺损、水肿、晚期染色表现;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越严重,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发生率越高,会影响患者视力,临床应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照射对眼晶状体混浊的影响.方法 在广东省辐射高本底地区和对照地区分别随机整群抽取2个村和3个村的年龄≥45岁的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裂隙灯眼晶状体混浊检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眼晶状体混浊的危险因素.结果 调整性别、年龄、吸烟、饮酒之后,与对照地区居民相比,辐射高本底地区居民患眼晶状体混浊、皮质性混浊、核性混浊和后囊下混浊的OR值分别为0.99(95%CI:0.72~1.37)、1.45(95%CI:0.99~2.11)、0.82(95%CI:0.60~1.14)、4.05(95%CI:1.56~10.46),提示高本底地区居民眼晶状体后囊下混浊的危险性增高.结论 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受照可能是眼晶状体后囊下混浊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介入手术中职业人员眼晶状体受照剂量测量方法,调查介入职业人员眼晶状体受照剂量,为降低介入职业人员眼晶状体受照剂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热释光剂量计(TLD)和光激发光剂量计(OSLD),以眼晶状体个人剂量当量Hp(3)刻度;选择包括单X射线管和双X射线管在内的5种型号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装置(DSA),选择心血管介入、脑血管介入等不同介入手术,开展介入职业人员的眼晶状体剂量水平测量。结果 调查的5种不同介入手术类型职业人员眼晶状体的个人剂量当量Hp(3)之间差别较大,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术剂量最低,脑部支架植入术剂量最高;同一介入手术类型,第一术者剂量最高,第三术者剂量最低;同一术者的左眼剂量明显高于右眼剂量。此外OSLD测量结果明显高于TLD测量结果。结论 建立的个人剂量当量Hp(3)刻度方法可靠,使用TLD和OSLD两种剂量计用于介入职业人员眼晶状体剂量测量可行,TLD和OSLD两种剂量计现场测量结果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直读式剂量计测量介入职业人员眼晶状体剂量的方法,实现介入职业人员眼晶状体实时剂量的监测和高剂量率报警,为介入职业人员眼晶状体剂量监控和放射防护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用直读式电子剂量计,以眼晶状体个人剂量当量Hp(3)对其刻度。选择包括单X射线管和双X射线管在内的5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设备,对心脑血管介入手术中5种介入手术类型的介入人员眼晶状体剂量进行实时测读。对直读式剂量计测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同种手术类型的热释光剂量计(TLD)测读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经眼晶状体Hp(3)刻度,直读式剂量计线性拟合度较好,且变异系数<5%。测量冠状动脉造影和脑部支架植入术第一术者眼晶状体Hp(3)平均值,直读式剂量计测得值分别为12.0和24.5 μSv,TLD测得值分别为11.9和22.7 μSv。直读式剂量计与TLD测得剂量趋势吻合。直读式剂量计可获得单例手术中介入职业人员眼晶状体受照剂量,并对其眼晶状体剂量率进行实时监测。结论 直读式剂量计测量眼晶状体剂量的刻度方法可行,测读结果可用于介入职业人员眼晶状体剂量实时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用热释光剂量计(TLD)和光致发光剂量计(OSLD)测量125 I粒籽源植入过程中职业人员眼晶状体和手部皮肤剂量,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从同批次中,选取TLD退火,包装,贴在仿真人模体腹部平坦处,125 I粒籽源放在与模体相同高度,距离15 cm处,分别照射不同剂量:1.0、1.5、3.0、5.0、10.0、12.0、20.0、25.0、30.0、50.0、60.0μGy,照射后的TLD经热释光测量仪测量,建立标准空气比释动能刻度曲线;选择2家医院4个部位:肺部14例、腹部10例、盆腔5例和颈部6例进行125 I粒籽源植入治疗,将刻度完的TLD分别贴在职业人员眼部的左、中、右位置,手部左、右位置,进行测量,得到相应部位的空气比释动能值,最后用眼部Hp(3)转换因子和手部Hp(0.07)转换因子分别计算职业人员眼晶状体和手部皮肤剂量当量值。同时建立OSLD测量方法,将退火后的OSLD放在与TLD相同位置直接测量职业人员眼晶状体和手部皮肤剂量当量。结果 125 I粒籽源植入治疗过程中,应用TLD测量得到手术医生和助手的眼晶状体累积剂量当量分别为0.8和1.6 mSv(肺部)、1.3和1.2 mSv(腹部)、0.9和0.6 mSv(盆腔)、均为0.3 mSv(颈部);手部累积剂量当量分别为1.4和2.1 mSv(肺部)、1.2和1.0 mSv(腹部)、0.5和0.9 mSv(盆腔)、均为0.1 mSv(颈部);单次手术植入时,职业人员眼晶状体和手部接受的最大剂量当量分别为1.2和1.0 mSv。应用OSLD测量得到肺部治疗时手术医生和助手的眼晶状体累积剂量当量分别为0.2和0.1 mSv,手部累积剂量当量分别为0.4和0.6 mSv;腹部治疗时手术医生手部累积剂量当量为0.1 mSv;其他部位治疗时不同职业人员的剂量当量值均为0 mSv。结论 TLD不仅能给出累积剂量当量,也能给出单次手术的剂量当量,按照ICRP 118号报告修订后规定的职业人员眼晶状体限值,本实验中以单次治疗时眼晶状体接受的最大剂量当量估算,则每年植入病例数不应超过17例。OSLD只能给出累积剂量,测量低剂量的准确性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在腮腺区复发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3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经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的24例复发腮腺腺源性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临床Ⅳ期。定期随访,观察并分析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24例复发肿瘤患者,随访时间4至59个月。6例局部控制失败,10例患者死亡。患者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74.8%和39.3%,1年、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4.8%和31.5%,1年、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2.0%和69.4%。无3级以上放射性损伤。结论 单纯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复发腮腺恶性肿瘤患者,为可选治疗方式,局部控制率较好。  相似文献   

13.
眼科试题     
病历摘要 男性,30岁。主诉:右眼视力下降1个半月。自觉右眼前有黑影,视物发暗变形,无眼红、眼痛史。3年前左眼曾有同样情况,经治疗约1年视力有恢复。最近工作较紧张。检查:视力右4.6(0.4),左4.9(0.8)。双外眼未见异常。屈光间质清晰。小瞳眼底检查:双视乳头正常,视网膜动脉稍细,静脉正常,右眼黄斑部稍隆起,有黄白色点状物;左眼黄斑部色素紊乱,中心凹光反射暗淡。提问1 初步诊断还应做哪些检查?A.散瞳详查眼底 B.眼眶CT检查 C.MRI检查 D.中心视野检查 E.视诱发电位 F.视网膜电图 G.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H.眼电图 I.眼部B超 J.…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装置(PET)质量控制检测时,检测操作人员眼晶状体受照剂量。方法 对山东省5台PET质量控制检测时,在分装前、制作点源、制作线源1和制作线源2时分别在2名检测操作人员的左眼部左侧、左眼部前方,左右眼中间、右眼部前方、右眼部右侧各佩戴1个热释光眼晶状体个人剂量计。对检测操作人员眼晶状体受照辐射剂量进行测量和分析,计算其最大年受照剂量。结果 检测5台PET,检测时操作人员的眼晶状体最大剂量是2 439.80 μSv,第一和第二检测操作人员左右眼晶状体剂量呈现相同趋势(χ2=15.629~16.155,P<0.05),第一检测操作人员眼晶状体受照剂量高于第二检测操作人员(Z=2.611,P<0.05)。结论 单台PET检测所致检测操作人员眼晶状体受照剂量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5.
患者 ,男 ,6 7岁 ,牧民。因“左眼视力差 1年余”于 2 0 0 1-0 6 - 2 0就诊我科。查体 :视力 :右眼 1.0 ,左眼无光感 ,双眼外眼未见异常 ,眼睑皮肤色泽正常 ,弹性较差 ,右眼屈光兼之屈光间质透明及眼底未见明显异常 ,左眼睑轻度水肿 ,结膜睫状充血 ,结膜囊内未见分泌物 ,角膜透明 ,KP(- ) ,周边前房深度 <1/ 3CK ,Tyn( ) ,虹膜纹理清晰 ,轻度脱色素。瞳孔对光反应消失 ,晶状体后囊及后皮质中度混浊。散瞳后眼底检查 :左眼玻璃体内见少数色素颗粒漂浮 ,视盘边界欠清晰 ,色泽苍白 ,上方鼻侧及颞侧视网膜明显隆起 ,高度 14~ 16PD ,球状隆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广东省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电离辐射剂量水平和眼晶状体异常现况,分析眼晶状体异常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2020年广东省粤中和粤东地区60家医院的 1 501名放射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眼晶状体吸收剂量(DL)和健康检查资料,分析眼晶状体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对象眼晶状体吸收剂量中位数M和第25~75百分位数(P25,P75)为4.86(2.99, 7.90)mGy,其中,男性和女性的剂量M分别为5.14和3.94 mGy; 一、二、三级医疗机构的剂量中位数分别为2.95、3.51、5.06 mGy;放射治疗、诊断放射学、介入放射学、核医学职业类别的剂量M分别为4.05、4.84、5.39、6.71 mGy; 护士、医师、技师岗位的剂量中位数分别为3.48、5.03、5.03 mGy。不同性别、年龄、放射工龄、接触放射起始年龄、医疗机构级别、职业类别、岗位的剂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6.72,H=389.64、511.17、70.29、53.29、49.06、39.89,P<0.05)。研究对象眼晶状体皮质密度增高检出率22.45%(337/1 501),眼晶状体浑浊检出率为8.19%(123/1 501)。 皮质密度增高检出率随着年龄、放射工龄、接触放射起始年龄、医疗机构级别、DL增加呈线性递增趋势(χ2=366.36、313.77、15.18、21.61、92.13,P<0.05)。眼晶状体浑浊检出率随着年龄、放射工龄、医疗机构级别、剂量增加呈线性递增趋势(χ2=69.64、67.65、67.65、37.37,P<0.05),随着接触放射起始年龄增加呈线性递减趋势(χ2=4.25,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皮质密度增高的影响因素(χ2=165.98,P<0.05),年龄增加发生皮质密度增高的风险增高(OR=1.33,95%CI: 1.27~1.39)。年龄、放射工龄、职业类别是眼晶状体浑浊的影响因素(χ2=25.78、4.99、6.88,P<0.05)。年龄增加发生眼晶状体浑浊的风险增高 (OR=1.17,95%CI: 1.10~1.24);放射工龄增加发生眼晶状体浑浊的风险增高 (OR=1.06,95%CI: 1.01~1.12);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发生眼晶状体浑浊的风险高于放射诊断学、放射治疗与核医学(OR=2.59,95%CI: 1.27~5.25)。结论 长期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与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异常检出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年龄、放射工龄、职业类别均是眼晶状体浑浊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监测与分析2017—2020年北京地区大气气溶胶中7Be和210Pb放射性活度浓度变化情况,为有效防治空气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大流量空气气溶胶采样器(SnowWhite)采集气溶胶样品1 074份,其中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分别采集275、266、262和271份。使用低本底高纯锗伽马谱仪(ORTEC)分析气溶胶样品中7Be和210Pb放射性活度浓度。结果 2017—2020年北京地区大气气溶胶中7Be放射性活度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56~14.84 mBq/m3,平均值为6.84 mBq/m3210Pb放射性活度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01~9.37 mBq/m3,平均值为3.19 mBq/m3。2017—2020年北京大气气溶胶7Be和210Pb放射性活度浓度在春、夏、秋、冬四季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2.66、93.93,P<0.05),其中7Be放射性活度浓度春季最高,秋季次之,夏季和冬季最低,210Pb放射性活度浓度由高到低分别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结论 2017—2020年北京地区大气气溶胶中7Be和210Pb放射性活度浓度处于正常涨落水平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胃管治疗晚期食管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初步疗效。方法 选择10例晚期食管癌患者,根据术前CT影像,在治疗计划系统中勾画肿瘤靶区,处方剂量60 Gy,粒子放射性活度2.22×107 Bq,估算出125I粒子数,选择合适的胃管,根据肿瘤位置于胃管外周按一定的规律固定上125I粒子,制成粒子胃管。在C臂X射线透视下将其置入到患者食管内肿瘤部位,并随访。结果 10例患者125I粒子胃管均顺利置入,未出现食管穿孔、出血等并发症,且术后均未出现胸痛、出血、肺炎等相关并发症。术后1个月所有患者的吞咽困难, Stooler 分级评分均为2~3级,其中1例在术后3个月死于其他基础疾病,6例在术后4个月时吞咽困难, Stooler 分级评分达到0~1级,3例达到1~2级。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胃管既能提供鼻饲,解决营养问题,又能腔内照射肿瘤,抑制肿瘤生长,临床使用是安全、可行的,可作为晚期食管癌患者的一种姑息性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初步评价放射性 125Ⅰ粒子链腔内近距离放疗输尿管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0例输尿管癌患者采用C臂 CT联合数字血管造影(DSA)引导进行肾造瘘,并在输尿管闭塞/狭窄段置入 125Ⅰ粒子链行腔内近距离放疗。评价技术成功率、并发症、肿瘤局部控制率、输尿管通畅情况和生存时间,比较治疗前后Karnofsky评分、肾积水Girignon分级和疼痛评分,对比术前术后剂量学参数。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肾造瘘及粒子链植入,技术成功率100%,操作时间(12.3±3.8)min,无输尿管穿孔、感染、严重出血等情况发生。粒子链近距离放疗后2~3个月,局部病灶评价CR 4 例,PR 6例,局部控制率(CR+PR)100%。输尿管通畅率50%(5/10)。患者术后Karnofsky评分,肾积水Girignon分级,疼痛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Z=-2.72、-2.88、-2.83,P<0.01)。平均随访(14.6±6.5)(5~25)个月,3例随访期间病情进展,7例病情稳定;9例患者存活,1例因多器官衰竭死亡。术前术后D90%、mPD、V100%V150%V200%、CI、EI、H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造瘘联合放射性粒子链腔内近距治疗输尿管癌安全有效,无严重并发症,是无法接受外科根治术患者有效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1例192Ir源急性外照射致局部放射性损伤的改变,探讨局部放射损伤的诊治。方法 重点观察该例患者局部病变的临床经过;采用磁共振成像(MRI)评估局部组织损伤;采用双能X射线法检测患者骨密度;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x)、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INP)和血清睾酮(T)水平。结果 受照后患者局部表现为红斑、肿胀、疼痛、水疱、溃疡、坏死,诊断为Ⅳ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受照后383 d伤口愈合,但患者右下肢运动障碍。MRI检查显示局部损伤累及皮肤、股骨、多处肌肉及骨髓组织。骨密度检查显示患者骨量减少(-1.5~-1.1),血清β-CTx一过性升高(493.50~1 580.00 pg/ml),血清PINP出现波动(49.30~291.80 ng/ml),且血清睾酮出现波动(5.41~608.80 ng/dl)。结论 大剂量急性外照射可致局部重度放射性皮肤损伤,MRI有助于评估局部放射损伤,骨密度、骨代谢指标联合血清睾酮可用于评估骨损伤。临床医生救治局部放射损伤时应注重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