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材》2017,(1)
目的:鉴定益母草斑枯病的病原,为该病害的深入研究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常规植物病理学组织分离方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室内人工接种进行致病性测定;利用病原菌的r DNA 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来确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结果:该菌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直径(86~165)μm×(80~130)μm;具孔口,分生孢子针形,3~14个隔膜,大小(48~90)μm×(1.4~1.8)μm。在PDA培养基上,菌落黑灰色,生长速度为1.33mm/d,大量的分生孢子器半埋生在培养基中,分生孢子两端和中间细胞均可萌发长出无色芽管。通过r DNA 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该菌与野芝麻壳针孢Septoria lamiicola Passerini聚为一类。结论:依据形态学和r DNA ITS序列分析结果,确定引起甘肃省益母草斑枯病的病原为野芝麻壳针孢Septoria lamiicola Passerini。  相似文献   

2.
王艳  晋玲  杜弢  雒军  曾翠云  陈红刚 《中药材》2018,(2):256-260
目的:旨在明确甘肃省栽培秦艽斑枯病病原菌分类地位及其生物学特性,为该病的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确定病原分类地位,利用常规植物病原学培养的方法测定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秦艽斑枯病菌分生孢子器近球形、扁球形、黑褐色,55.3~125.8μm×51.7~115.3μm(平均83.3μm×83.2μm);分生孢子细镰刀形、披针形,具1~5个隔膜,多为3个,大小18.8~30.6μm×2.4~3.5μm(平均23.5μm×3.2μm)。通过ITS、LSU、RBP2和β-tubline多基因位点构建系统发育树,将秦艽斑枯病病原菌鉴定为龙胆壳针孢Septoria gentianae Thüm.。该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产孢的温度范围分别为0~35℃、5~30℃和15~25℃,最适温度分别为20~25、20和15℃;连续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连续黑暗有利于孢子萌发和病菌产孢;此菌在相对湿度75%以上时均可萌发,以水中萌发最好;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产孢的适宜p H范围分别为4.0~10.0、4.51~9.19和5.0~8.0,最适p H为6.0、6.49和6.5;土壤浸渍液以及秦艽叶或根浸渍液对孢子萌发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结论:秦艽斑枯病是秦艽生长中的主要病害,在栽培过程中应注意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3.
白木香枝枯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明确白木香枝枯病的病原菌,确定其是否能够诱导白木香产生沉香.方法:通过形态特征观察、rDNA-ITS序列测定分析、柯赫氏法则验证确定病原菌及其分类地位.结果:分析结果表明,侵染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的病原菌为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该菌可诱导沉香产生.结论:首次明确白木香枝枯病的病原菌为可可毛色二孢,为利用真菌诱导白木香结香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山牵牛炭疽病病原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明确为害山牵牛的叶部病害的病原菌,为其防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山牵牛炭疽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利用形态学特征和ITS r DNA序列分析法鉴定该病原菌的分类地位。结果:该病原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结论:该病原菌危害山牵牛造成其叶部病害,在国内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引起甘肃省秦艽斑枯病的病原,为深入研究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症状观察,病原菌鉴定,并以悬液法和固体法分析测定不同因子对秦艽斑枯病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结果:甘肃栽培区秦艽斑枯病的病原为Septoria gentianae。PSA、PDA均利于菌落扩展和产孢;菌落扩展、产孢和菌丝干重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20、20℃,最适pH 7;12 h光暗交替、8 h紫外线照射 16 h光照利于菌落扩展和产孢,菌丝干重以全黑暗和8 h紫外线照射 黑暗最佳。木糖、蔗糖、可溶性淀粉等3种C源利于菌落扩展,蔗糖最利于产孢,菌丝干重以棉子糖最佳;N源以丙氨酸利于菌落扩展和产孢,而尿素和NaNO2不能被利用,产孢及菌丝干重以NH4H2PO4最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鉴定粗糙龙胆斑枯病特异性的病原菌,为改进农业防治和中药防治等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黑龙江省北安、七台河、佳木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用植物园四个不同地区的龙胆斑枯病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分别得到15、9、12、8个菌株,总计44株病原菌,利用GC—MS气质联用色谱法检测菌株全细胞脂肪酸并进行聚类分析和DNA分子生物学标记技术进行系统地鉴定。结论:北-11022、七-31022两菌株与Septoria microsporaSpeg在化学特性、DNA分子标记方面不能聚为一类,并各为一类,且形态上存在差异,但均属于Septoria micmspora Speg.种下的两个变种,分别为新变种Septoria microspora(Speg)var.sp.X.J.Wang和新变种Septoria micmspora(speg)var.sp.S.F.Wang.。  相似文献   

7.
甘肃野生秦艽rDNA ITS区序列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研究甘肃不同地区4种野生秦艽rDNA ITS碱基序列的差异及其规律,寻找秦艽组药材之间的分子鉴别方法。方法:对rDNA ITS区进行了PCR扩增、测序,运用Clustal X,MEGA3等软件对ITS区序列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地区秦艽、麻花秦艽、小秦艽及黄管秦艽的ITS长度为800 bp,ITS1,5.8S和ITS2序列长度分别为290,170,340 bp。根据两者序列以邻接法建立分子系统发生树。结论:ITS序列可以作为野生秦艽分子鉴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宋利沙  蒋妮 《中国现代中药》2018,20(11):1392-1395
目的:为明确拮抗真菌zjts7分类地位和对肿节风黑斑病菌Colletotrichum dematiu的抑菌率以及对病原菌的菌丝形态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平板稀释法和平板对峙法,从健康肿节风的根系土壤里分离筛选到一株对肿节风黑斑病菌具有抑菌作用的真菌zjts7。结果:结果表明,真菌zjts7对肿节风黑斑病菌的抑菌率达到81. 82%~100%。经显微镜观察,真菌zjts7可造成肿节风黑斑病菌的菌丝断裂、膨大和畸形。结论:结合形态特征和ITS r DNA序列分析,将该拮抗真菌zjts7鉴定为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  相似文献   

9.
丹参是世界公认的治疗心脑血管病的首选药物,栽培丹参枯萎病发生严重,严重影响栽培丹参产量和质量。针对上述问题,采用形态学和病原学实验手段对从发生枯萎病丹参植株茎和根中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同时根据ITS序列采用PCR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确定。结果表明丹参枯萎病多发生7—8月高温、多雨季节,栽培一年丹参枯萎病的发生率为10%左右,而栽培三年或者三茬丹参枯萎病的发生率达到了60%~70%。枯萎病会引起丹参根腐,因此生产上易误认为根腐病。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ITS序列也表明其与黄瓜枯萎病菌的ITS序列同源性为99%。因此,作者认为引起丹参枯萎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广东阳春砂与云南阳春砂内生真菌的种类,比较两地阳春砂内生真菌组成的差异。【方法】 采用PDA培养基分离培养广东阳春砂与云南阳春砂茎叶内生真菌,分析两地阳春砂内生真菌的定殖率、相对分离频率。对所获菌株,通过形态特征鉴定归类后,提取菌株的DNA并测序,鉴定菌株的分类地位。【结果】 广东阳春砂内生真菌定殖率:茎26.67%,叶54.44%;云南阳春砂内生真菌定殖率:茎15.56%,叶43.33%,与广东阳春砂比较,卡方检验呈显著性差异(P < 0.05)。广东阳春砂优势内生真菌是刺盘孢菌,其次还分离到链格孢菌、曲霉菌、葡萄孢菌、棒孢菌、镰刀菌、大茎点霉菌、木霉菌;云南阳春砂优势内生真菌是链格孢菌,其次还有木霉菌、镰刀菌、裂盾菌、小丛壳菌和刺盘孢菌。其中,刺盘孢菌、镰刀菌、链格孢菌和木霉菌是广东和云南阳春砂的共有内生真菌。【结论】 广东阳春砂和云南阳春砂内生真菌种类较多,内生真菌组成差异明显,各自有不同的优势内生真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