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9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罂粟霜霉病树状霜霉 Peronospora arborescensde Bary一直严重威胁着罂粟的生产。植物病害的防治 ,总是要从病害循环的某一环节入手。而对于既有初侵染又有再侵染的罂粟霜霉病来说 ,初侵染来源及越冬菌态问题成了防治的关键所在。为此 ,作者于1 995 - 1 997年对罂粟霜霉病的初侵染来源进行了研究。1 材料与方法1 .1 供试材料 :1 995— 1 997年连续 3年从种植区 1分别采集系统型病株的根、茎、叶片、花瓣、果壳、萼片、种子和非系统型病株的显症叶片 [1] 。检查叶片时 ,材料取自病斑处及与病部相邻的健部。1 .2 方法 :对根、茎、萼片、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发生规律的研究,为罂粟霜霉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定期调查系统型和非系统型病株率,用挂片法捕捉并镜检空中罂粟霜霉病菌孢子囊Peronospord arborescens密度。结果 苗期是罂粟霜霉病系统型病株出现的高峰期,随罂粟植株的生长,系统型病株出现率逐渐减少。再侵染主要发生在成株期,可导致罂粟霜霉病在8~9d内迅速流行。连作年限越长,系统型病株率越高,连作10余年后,系统型病株率可高达10.6%。孢子囊通过气流传播引起再侵染,其潜育期为6d,主要在晚间和早上成熟并传播。结论 罂粟霜霉病发病规律的研究为该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罂粟霜霉病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为罂粟霜霉病的深入研究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罂粟生长季节系统观察和描述症状发展变化过程。用悬滴法测定温度、营养和 pH值对孢子囊萌发的影响 ,用硫酸法控制小容器相对湿度和载玻片法测定湿度对孢子囊萌发的影响。结果和结论 :罂粟霜霉病有系统型和非系统型 (即叶斑型 )两种症状类型。病原菌Peronospora arborescens孢子囊椭圆形至球形 ,无色至淡灰色 ,壁薄。卵孢子淡黄色 ,壁较光滑。不同种植区的孢子囊大小有差异。孢子囊萌发的适宜温度为 12~21℃ ,最适温度 16℃。孢子囊在相对湿度 100%时萌发率为 5.5% ,低于 95%不能萌发 ,而在水滴中的萌发率高达 41%。1∶5的罂粟叶片榨出液对孢子囊的萌发有较强的刺激作用 ,不同浓度的蔗糖液和土壤浸渍液无明显刺激作用。孢子囊萌发的适宜 pH为 6.47~8.0 4,最适 pH7.38。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引起甘肃省秦艽斑枯病的病原,为深入研究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症状观察,病原菌鉴定,并以悬液法和固体法分析测定不同因子对秦艽斑枯病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结果:甘肃栽培区秦艽斑枯病的病原为Septoria gentianae。PSA、PDA均利于菌落扩展和产孢;菌落扩展、产孢和菌丝干重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20、20℃,最适pH 7;12 h光暗交替、8 h紫外线照射 16 h光照利于菌落扩展和产孢,菌丝干重以全黑暗和8 h紫外线照射 黑暗最佳。木糖、蔗糖、可溶性淀粉等3种C源利于菌落扩展,蔗糖最利于产孢,菌丝干重以棉子糖最佳;N源以丙氨酸利于菌落扩展和产孢,而尿素和NaNO2不能被利用,产孢及菌丝干重以NH4H2PO4最好。  相似文献   
5.
黄芪根腐病菌毒素滤液产生条件和生物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掌握黄芪根腐病菌毒素滤液产生条件和探讨黄芪根腐病菌致病机制,以及为利用毒素进行种质抗原筛选奠定理论基础.方法:用培养皿滤纸发芽法和胚根生长抑制法研究了10株来源不同的黄芪根腐病菌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毒素滤液的生物活性和专化性.结果:黄芪根腐病菌F.solani在不同培养条件下产生的毒素滤液对黄芪胚根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胚根抑制率逐渐增高,第12天时毒素滤液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在52.0%~92.0%.5~35℃下病菌所产毒素滤液均具有较强抑制作用,以25℃时毒素滤液的抑制率最高,其次为20,30℃.PSC培养液所产毒素滤液的抑制率较高,其次为PDB.光照条件对毒素滤液生物活性物质的影响不显著,但24 h连续黑暗更有利于毒素滤液生物活性物质的产生.所有条件下产生的毒素滤液经灭菌后对黄芪胚根仍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表现出较高的热稳定性.供试菌株'HQM40培养12 d后产生的毒素滤液对4种供试植物种子的胚根都具有抑制作用.结论:10株黄芪根腐病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产生的毒素滤液生物活性强,对热稳定;产生毒素滤液的最佳条件是PSC培养液、25℃,24 h黑暗条件下培养12 d.HQM40菌株所产毒素滤液所含生物活性物质为非专化性毒素物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掌握黄芪根腐病菌毒素滤液产生条件和探讨黄芪根腐病菌致病机制,以及为利用毒素进行种质抗原筛选奠定理论基础。方法:用培养皿滤纸发芽法和胚根生长抑制法研究了10株来源不同的黄芪根腐病菌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毒素滤液的生物活性和专化性。结果:黄芪根腐病菌F. solani在不同培养条件下产生的毒素滤液对黄芪胚根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胚根抑制率逐渐增高,第12天时毒素滤液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在52.0%~92.0%。5~35 ℃下病菌所产毒素滤液均具有较强抑制作用,以25 ℃时毒素滤液的抑制率最高,其次为20,30 ℃。PSC培养液所产毒素滤液的抑制率较高,其次为PDB。光照条件对毒素滤液生物活性物质的影响不显著,但24 h连续黑暗更有利于毒素滤液生物活性物质的产生。所有条件下产生的毒素滤液经灭菌后对黄芪胚根仍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表现出较高的热稳定性。供试菌株HQM40培养12 d后产生的毒素滤液对4种供试植物种子的胚根都具有抑制作用。结论:10株黄芪根腐病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产生的毒素滤液生物活性强,对热稳定;产生毒素滤液的最佳条件是PSC培养液、25 ℃,24 h黑暗条件下培养12 d。HQM40菌株所产毒素滤液所含生物活性物质为非专化性毒素物质。  相似文献   
7.
罂粟霜霉病越冬菌态及初侵染来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金花  柴兆祥  董克勇  魏勇良 《中草药》2003,34(11):1059-1061
罂粟霜霉病树状霜霉 Peronospora arborescensde Bary一直严重威胁着罂粟的生产。植物病害的防治 ,总是要从病害循环的某一环节入手。而对于既有初侵染又有再侵染的罂粟霜霉病来说 ,初侵染来源及越冬菌态问题成了防治的关键所在。为此 ,作者于1 995 - 1 997年对罂粟霜霉病的初侵染来源进行了研究。1 材料与方法1 .1 供试材料 :1 995— 1 997年连续 3年从种植区 1分别采集系统型病株的根、茎、叶片、花瓣、果壳、萼片、种子和非系统型病株的显症叶片 [1] 。检查叶片时 ,材料取自病斑处及与病部相邻的健部。1 .2 方法 :对根、茎、萼片、果…  相似文献   
8.
罂粟霜霉病再侵染造成的产量损失估计及其综合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初至今,罂粟霜霉病Peronosporaar borescensdebary一直威胁着罂粟生产,引起不同程度的减产和品质下降。根据我国几个种植区记载,系统型病株率可达10.6%,非系统型病株率高达100%[1],但造成的产量损失没有记载。为此作者对1997年罂粟霜霉病造成的成株期产量损失进行了估计,并提出了罂粟霜霉病的综合防治措施。1材料与方法1.1成株期病情调查在种植区1调查新1号品种,前作为小麦。1.2成株期发病率调查自1997年5月25日起,每日....  相似文献   
9.
10.
李金花  柴兆祥 《中草药》2004,35(8):940-943
目的 通过发生规律的研究,为罂粟霜霉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定期调查系统型和非系统型病株率,用挂片法捕捉并镜检空中罂粟霜霉病菌孢子囊Peronospord arborescens密度。结果 苗期是罂粟霜霉病系统型病株出现的高峰期,随罂粟植株的生长,系统型病株出现率逐渐减少。再侵染主要发生在成株期,可导致罂粟霜霉病在8~9d内迅速流行。连作年限越长,系统型病株率越高,连作10余年后,系统型病株率可高达10.6%。孢子囊通过气流传播引起再侵染,其潜育期为6d,主要在晚间和早上成熟并传播。结论 罂粟霜霉病发病规律的研究为该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