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子宫内膜癌的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宫内膜癌是累及女性生殖系统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居第二位。而在美国和欧洲,其发病率高居女性生殖系统癌症的首位。据美国癌症协会最新统计资料,预计2007年美国将有39080例新发子宫内膜癌[1]。而在欧洲,其发病率最低的为希腊,约每年8.8/10万,卢森堡最高,约每年29.7/10万[2]。子宫内膜癌根据其临床特征与生物学行为特点分为Ⅰ、Ⅱ2种类型。这种分型最早于1983年由Bokhman[3]提出。作者通过对36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前瞻性分析,发现60%~70%的患者发病与雌激素相关,称为Ⅰ型。该型子宫内膜癌多数继发于子…  相似文献   

2.
曾靖  尹如铁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0,36(6):422-424
正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女性第六常见恶性肿瘤,居癌症死亡率的第14位[1]。2019年美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新发人数为61880例,死亡12160例[2]。在我国,其发病率为63.4例/10万例,居妇科恶性肿瘤第2位,死亡率21.8例/10万例,且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3]。本病总体预后较好,Ⅰ期患者5年总生存率高达95%,无论期别,5年总生存率为83%[4],复发率为13%~34%。复发性EC是  相似文献   

3.
<正>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发达国家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1],我国EC的发病率呈上升态势,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3年公布的数据统计,子宫体癌的发病人数为7.11万例,仅次于子宫颈癌,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第2位[2]。研究显示,约80%的EC发生于绝经后女性,其中约90%有异常阴道流血的症状[3]。  相似文献   

4.
正子宫内膜癌在发达国家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据2015年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我国发病率为63.4/10万,死亡率21.8/10万。相关危险因素包括高水平的雌激素(可能由肥胖、糖尿病、高脂肪饮食引起),初潮早,未育,绝经延迟,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高龄(55岁以上)以及应用激素替代和他莫昔芬等。近年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尤玥  杨清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0,36(6):419-422
正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其在西方国家发病率位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在我国则仅次于子宫颈癌。EC病例中约有85%以上为Ⅰ型[1],即雌激素依赖型,多见于绝经前及围绝经期,分化较好,多数生长缓慢。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endometrial atypical hyperplasia,EAH),又称为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癌诊治策略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不均衡,缺乏锻炼,伴随高血压、高血脂-肥胖和糖尿病的增加,子宫内膜癌发病有增高并呈年轻化的趋势。2002年全球约有子宫内膜癌19.9万例,其发病率6.5/10万,为女性全部恶性肿瘤的第七位,死亡率为1.6/10万[1]。2008年全球发病患者上升为28.7万,无论是发病率还是死亡率,发达国家远高于发展中国家[2]。  相似文献   

7.
宫颈癌是目前我国女性生殖系统中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在流行病学的调查中发现,近20多年来,我国年轻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病率在不断升高,其中上海市25~34岁和35~44岁年龄组的官颈癌的发病率已由1984-1986年的0.24/10万和0.14/10万上升到1996-1999年1.79/10万和2.33/10万.由此可见,年轻宫颈癌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迅速、不容忽视的恶性肿瘤[1].  相似文献   

8.
正子宫内膜癌(EC)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其发病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目前已接近新发妇科恶性肿瘤的50%。在美国,2015年EC新发病例54 870例,死亡10 170例~([1])。在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出现了EC发病率上升趋势,每年新发病例数约为5万,死亡约为1.8万。北京市肿瘤登记办公室数据显示,2001年以来EC发病率明显高于宫颈癌,2008年后EC已成为发病率最高的女性生殖  相似文献   

9.
正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发达国家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在我国其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之后,但已呈明显上升趋势[1]。EC分为两型:Ⅰ型,雌激素依赖型,如常见的子宫内膜样腺癌(uterine endometrioid carcinoma,UEC)(1级和2级);Ⅱ型,非雌激素依赖型,如浆液性癌(uterine serous carcinoma,USC,也被称为乳头状浆液性癌,  相似文献   

10.
<正>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 EC)是女性生殖道常见恶性肿瘤。好发于绝经期和围绝经期妇女。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有升高和年轻化的趋势。北京市肿瘤登记办公室数据显示,2008年以后,子宫内膜癌已居北京市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首位[1]。其中20%~25%发生于绝经前,3%~5%的患者年龄小于40岁,70%以上发病时未完成生育[2]。除了有强烈的保留生育功能的愿望,与其他年龄的患者相比,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有其特殊的临床及病理特点:(1)月经不规律或不规则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占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20%~30%[1].美国在过去的20年间,虽然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保持稳定,但患者的病死率增加1倍[1].在我国,尽管缺乏全国详细的统计资料,但是根据区域的不完全统计,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现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12.
<正>子宫内膜癌(EC)是女性最常见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在发达国家其发病率往往居于首位,而在发展中国家为第2位。标准的子宫内膜复杂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及局限性EC的一线治疗方法为传统全面分期手术治疗,即腹水或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淋巴结评估+子宫外累及和病变的评估,进一步的治疗应基于手术及病理分期。然而,年轻患者往往尚未生育,故口服大剂量孕激素治疗成为目前最广为应用的非手术类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方式。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  相似文献   

13.
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的常见恶性肿瘤,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我国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占全世界的1/3。近几年宫颈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虽明显下降,但35岁以下妇女的宫颈癌发病率却显著上升。此外Chan等对1973~1999年美国30岁以下不同病理类型的宫颈癌研究发现,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生率由8.0/10万上升至14.3/10万;腺癌也从0.7/10万上升至2.7/10万。迄今为止,国外报道的最小患病年龄为15岁。宫颈癌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和生命。  相似文献   

14.
<正>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每年全球新发38万例,死亡8.9万例[1],占发达国家女性恶性肿瘤的第4位,在发展中国家位列第7。最新数据统计2018年美国EC新发病例数为63230例,发病率为女性恶性肿瘤的第4位,死亡病例已达到11350例,死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癌( endometrial carcinoma)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20%~30%,平均发病年龄为53岁,高发年龄40~65岁.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目前国内外文献定义有年龄≤40岁,也有年龄≤45岁.考虑到与目前国内外专家探索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指征一致,目前多数主张以年龄≤40岁的子宫内膜癌为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据报道,≤40岁的子宫内膜癌所占比例为1% ~15%,近20多年来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在40岁以下妇女中发病数由2/10万上升至40~50/10万[1].  相似文献   

16.
正卵巢癌是最常见的妇科生殖系统肿瘤之一。全球每年新发卵巢癌约23.9万例,死亡15.2万例,占女性恶性肿瘤发生率第7位[1]。根据2015年郝捷院士发表的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我国年新发卵巢癌5.2万余例,死亡2.25万例;发病率年增加6.3%,死  相似文献   

17.
正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主要临床症状为不规则阴道出血、异常阴道排液等,文献报道约73%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在Ⅰ期得以诊断,且手术后的5年总生存率为85%~91%~([1])。对于Ⅰ期EC患者,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相似文献   

18.
正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肿瘤,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且具有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2021年CA-Cancer J Clin发布的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子宫内膜癌新发病例数42万,居女性癌症第6位;中国子宫内膜癌新发病例数为8万~([1])。约25%的子宫内膜癌发生于绝经前女性,40岁以下的患者约占5%~10%~([2~4])。大约75%子宫内膜癌在早期得到诊断,预后较其他妇科恶性肿瘤好。年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多具有为雌激素依赖型、  相似文献   

19.
宫颈癌的预防及普查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40  
宫颈癌是危害广大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 ,是癌症造成妇女死亡的第二位原因。据WHO报道世界每年新发现宫颈癌病例约有 5 0万 ,其中我国每年新发病例有13 5万[1] ,占近 1/ 3。由于我国积极进行宫颈癌的预防及普查工作 ,其病死率由 2 0世纪 70年代的 5 2 9/ 10万降至90年代的 1 6 4/ 10万 ,下降幅度为 6 9%。上海市是我国宫颈癌普查普治工作组织完善城市 ,宫颈癌的标化率从 1978~ 1982年的 11 8/ 10万降至 1995年的 2 1/ 10万[2 ] 。在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中 ,宫颈癌发病率从最高降至最低 ,而且宫颈癌的患病率已低于 1996年…  相似文献   

20.
迄今为止,子宫颈癌仍然是全球女性生殖道中最常见的癌症,在女性中,其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2008年公布全球子宫颈癌发病52.9万,死亡27.5万,其中发病率的80%和死亡率的85%在发展中国家[1]。我国子宫颈癌的发病现状不容乐观。每年有新发病例约13.15万,占世界宫颈癌新发病例总数的28.8%。2008年我国宫颈癌发病率为12.24/10万;死亡率为2.64/10万。我国平均每天有360余人诊断为宫颈癌,90人/天死于宫颈癌。30~40岁年龄组的死亡率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