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妊娠梅毒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探讨梅毒母婴传播阻断工作中的关键节点,为预防和控制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调查2009年5月至2016年8月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建册产检或住院分娩期间发现的妊娠梅毒孕产妇的信息,随访妊娠结局及婴儿结局,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261例患妊娠梅毒的孕产妇发生流产14例(5.36%)、死胎6例(2.30%);241名孕妇分娩241例婴儿,经随访排除胎传梅毒231例(含早产14例),占95.85%;确诊胎传梅毒10例(含早产8例),占4.15%。母亲孕期首次诊断妊娠梅毒时的血清滴度、母亲治疗情况是影响妊娠梅毒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37和44.01。结论提倡育龄妇女在孕前接受梅毒血清学筛查,在孕前发现梅毒并进行规范治疗。同时,孕妇必须在孕期尽早接受梅毒血清学筛查,早发现、早治疗,从而减少妊娠梅毒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南通市近4年的梅毒孕妇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情况,重点探讨不良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以南通市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孕期确诊为妊娠梅毒的451例孕妇为研究对象,通过χ2检验及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分析探讨妊娠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 451例梅毒孕妇发生妊娠不良结局45例,发生率为9.98%.产时确诊梅毒感染的孕妇发生妊娠不良结局的风险高于孕早期确诊的孕妇(OR=4.703,95%CI:1.079~20.486),孕期未用药或仅用药1个疗程的孕妇妊娠不良结局发生率均高于用药2个疗程的孕妇,OR值分别为4.583和3.905,出生时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值阳性的新生儿最终不良结局发生率高于阴性者(OR=3.412, 95%CI:1.295~8.987).结论 孕期尽早进行梅毒筛查、梅毒感染孕妇及早规范药物治疗是减少梅毒孕妇妊娠不良结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本地妊娠期梅毒的流行情况并分析治疗后的母儿妊娠结局,为该地区妊娠期梅毒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04至2010年,对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就诊的25 408例孕妇进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筛查,对TRUST阳性病例行梅毒螺旋体血清颗粒凝集试验(TPPA)确诊.对患者进行治疗并对妊娠结局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7年内确诊为妊娠期梅毒的患者共116例,妊娠期梅毒的平均发生率为4.6‰,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其中95例接受了规范治疗,接受治疗的孕妇出现不良妊娠结局的占8.4%.分别于早、中、晚孕开始治疗的孕妇,其不良妊娠结局间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其新生儿RPR阳性率也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不同RPR滴度组母亲不良妊娠结局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母亲RPR滴度≥1:4组所分娩的新生儿,其RPR阳性率达94.7%,明显高于母亲RPR滴度≤1:2组所分娩新生儿的RPR阳性率53.3%(χ2=9.388,P<0.05),相对危险度达15.750倍.结论 母亲血清RPR滴度高低是影响妊娠期梅毒结局的重要因素.妊娠期规范的抗梅毒治疗可有效改善妊娠期梅毒患者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预后,降低先天梅毒患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7年7月-2010年12月深圳市南山区内所建立的梅毒孕妇及其所分娩的新生儿的专项病历资料,对其中28例发生不良妊娠结局和199例正常妊娠结局患者进行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对梅毒孕妇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特征相关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梅毒孕妇的婚姻状况、就诊时TRUST滴度和是否有配偶以外的其他性伴与发生不良妊娠结局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梅毒孕妇婚姻状况(OR=4.111,P=0.019)和就诊时TRUST滴度(OR=3.233,P=0.015)与孕妇的妊娠结局相关。结论梅毒孕妇的未婚和离异的婚姻状况、就诊时TRUST滴度大于1:8是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孕产妇梅毒感染确诊时机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9年9月于海口市妇幼保健院接受定期产检的孕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式将孕期确诊梅毒的80例孕妇纳入孕期确诊组,按1∶2比例匹配160例产期确诊梅毒的患者纳入产期确诊组;分析患者年龄、孕产次等临床资料,归纳孕产妇不同时期确诊梅毒感染的影响因素,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民族、户籍、文化程度、职业、孕次、梅毒分期、感染途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产次、子女数及性伴侣感染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产次、子女数、性伴侣感染是孕产妇不同时期确诊梅毒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孕期确诊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22.50%(18/80)低于产期确诊组(P<0.001),先天性梅毒发生率为5.00%(4/80)低于产期确诊组(P<0.001)。结论产次、子女数、性伴侣感染是孕产妇不同时期确诊梅毒感染的影响因素,孕期确诊梅毒患者经治疗后具更低的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及先天梅毒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嘉兴市秀洲区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干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秀洲区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2011-2012年的125例妊娠梅毒患者,其中首次诊断孕周<28周且有2次规范抗梅毒治疗的72例为治疗组,首次诊断孕周≥28周并进行1次或2次抗梅毒治疗的53例为对照组。再根据分娩时孕产妇血清非梅毒螺旋体抗体(TRUST)滴度是否≥1∶4分组,分析梅毒孕产妇的妊娠结局及先天梅毒儿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6.94%,先天梅毒儿发生率为1.39%(1/72);对照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18.87%,先天梅毒儿发生率为9.43%(5/53);两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RUST 滴度<1∶4组的不良妊娠发生率为5.97%,TRUST 滴度≥1∶4组的不良妊娠发生率为2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对妊娠梅毒患者及早进行规范驱梅治疗,可降低不良妊娠发生率。孕妇血清 TRUST 滴度是影响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淮安市568例妊娠合并梅毒母儿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淮安市妊娠合并梅毒的发病趋势,探讨驱梅治疗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梅毒感染的影响.方法 收集淮安市2011年1月至2016年5月妊娠合并梅毒患者662例,分析妊娠合并梅毒孕妇年龄、孕次、梅毒治疗情况与妊娠结局,以及新生儿0 ~18个月随访结果.结果 ①发病率:2011-2016淮安市孕产妇妊娠合并梅毒的6年平均发病率为1.94‰,6年间年发病率分别为0.50‰、1.94‰、2.23‰、2.30‰、2.71‰、2.06‰,经分析年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625,P<0.001),呈逐年增高的趋势.②分析568例已有妊娠结局孕妇,结果显示:规范治疗组、未规范治疗组、未治疗组间足月产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6.926,P<0.001),规范治疗组足月产比例最高.孕妇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首检滴度大于1:16者不良妊娠结局较RPR首检滴度小于1:16者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3.536,P<0.001).③新生儿梅毒感染情况:经随访,排除梅毒感染的新生儿中,规范治疗组占98.15%.规范治疗组与未规范治疗组、未治疗组间排除梅毒感染的新生儿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119,P<0.001);确诊感染梅毒的新生儿中,规范治疗组占1.1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234,P<0.001).结论 淮安市近6年妊娠合并梅毒的发病率增长速度较快,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加强孕前及孕期梅毒筛查,同时规范抗梅毒治疗将有效改变孕妇不良妊娠结局,降低新生儿梅毒感染,保障母婴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福安市妊娠梅毒发病率,探讨妊娠梅毒筛查、治疗与不良妊娠结局,评价开展预防梅毒母婴传播工作的意义。方法按国家《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开展预防梅毒母婴传播工作,收集分析2011年12月-2014年3月福安全市分娩产妇的梅毒筛查状况。结果2011年12月-2014年3月该市有分娩产妇26818名,其中进行孕期梅毒筛查的孕产妇24654名,梅毒筛查率91.93%。检出梅毒感染孕产妇409例(334例已结束妊娠、75例尚未分娩),均为隐性梅毒,隐性梅毒占100%,妊娠梅毒发病率16.59%0(409/24654)。334例已结束妊娠的梅毒感染孕产妇正常妊娠结局316例(占94.61%),不良妊娠结局18例(占5.39%)。规范治疗183例,其正常妊娠结局100%,不良妊娠结局0%;未规范治疗151例,其正常妊娠结局88.08%,不良妊娠结局11.92%。结论开展孕期梅毒筛查,及早发现、及时规范治疗,对预防梅毒母婴传播,改善不良妊娠结局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部分梅毒高发地市梅毒母婴传播的现况,为制定相关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根据。方法对经确诊梅毒的孕妇及其所生婴幼儿的个案进行随访、汇总、统计和分析。结果共有155例梅毒感染孕妇有妊娠结局且明确婴幼儿感染状态,其中自然流产2例,死胎4例,先天性梅毒11例。不规范治疗、初检孕周迟、血清滴度高、疗程短是梅毒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结论应扩大孕产妇和育龄妇女梅毒筛查的覆盖面,加强婚检和产前梅毒的筛查和科学治疗,规范新生儿随访及诊断流程,降低梅毒母婴传播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珠海市孕产妇梅毒螺旋体感染现状与特征,探索梅毒螺旋体感染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 从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5—2020年珠海市医疗机构检测的梅毒螺旋体阳性孕产妇及新生婴儿信息, 采用单、多因素方法对梅毒螺旋体感染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20年接受梅毒螺旋体检测的产妇共195 414人,筛查率为99.50%;总阳性检出率为0.12%。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梅毒螺旋体感染孕产妇共44例(19.38%),其中死胎6例(13.63%)、死产2例(4.55%)、早产22例(50%)、低出生体重19例(43.18%)、新生儿先天梅毒1例(2.27%)。梅毒螺旋体感染诊断时期为产后(OR=4.884)与梅毒螺旋体感染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有关。结论 珠海市孕产妇梅毒螺旋体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梅毒感染孕产妇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仍较高,应进一步加强珠海市孕产妇梅毒螺旋体的筛查工作,并进行规范性治疗。  相似文献   

11.
舟山海岛地区孕产妇梅毒感染情况和新生儿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海岛地区孕产妇梅毒发病情况及对围产儿结局的影响,为该地区孕产妇梅毒防治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09年度在舟山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梅毒感染孕产妇其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的转归情况。结果 51例妊娠期梅毒患者中,孕前及孕早、中孕期确诊并正规治疗组早产、死胎、死产的发生率、先天梅毒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孕晚期确诊未正规治疗组。结论通过对产前筛查出妊娠期梅毒后,及早、足量、正规的抗梅毒治疗能有效地降低流产、早产、死产和分娩先天梅毒儿的发生率。对妊娠早、中期发现的梅毒患者不必终止妊娠,通过正规、足量的抗梅毒治疗可以避免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尽可能加强宣教,提高孕妇系管率,孕期及早进行梅毒筛查,发现异常及时给予正规、足量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赤峰地区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情况,为制定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全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选取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赤峰市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确诊并上报的梅毒感染孕产妇为研究对象,对其人口学特征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282例孕产妇诊断为妊娠梅毒,感染率为0.148%;总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26.60%,其中流产4.26%,死胎/死产2.84%,早产9.93%,新生儿死亡1.06%,低出生体质量8.87%,先天梅毒3.55%。临床分期以潜伏梅毒为主,占89.5%;78.4%孕产妇的血清滴度≤1∶4。199例(70.57%)孕产妇在孕期接受了抗梅毒治疗,规范治疗者118例(41.8%);文化程度和职业与是否接受治疗有关。接受抗梅毒治疗组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19.60%)显著低于未治疗组(43.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59,P0.05)。晚期妊娠组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38.14%)显著高于早期妊娠组(12.82%)和中期妊娠组(2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08、5.073,P0.05);早期妊娠组和中期妊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80,P0.05)。结论早期梅毒筛查、规范治疗及健康宣教是控制梅毒母婴传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江阴市妊娠梅毒流行特征以及新生儿梅毒干预后结局.方法 通过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江阴市妊娠梅毒孕产妇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4-2015年全市累计对25360例孕产妇进行了妊娠梅毒的血清学筛查,筛查出83例妊娠合并梅毒孕产妇,阳性率为3.27‰(83/25360),孕期梅毒检测率为78.86%(20000/25360),孕产妇梅毒规范治疗率为72.29%(60/83).单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患者年龄、户籍、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性伴侣数、婚姻情况、性伴侣是否梅毒患者8个因素为孕产妇感染梅毒的相关影响因素(χ2=12.170~417.172,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户籍、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性伴侣数、婚姻情况、性伴侣是否梅毒患者7个因素为孕产妇感染梅毒的独立影响因素(χ2=7.724~15.586,均P<0.05).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的79例新生儿,先天梅毒儿6例(7.59%),出生梅毒反应阳性10例(12.66%),出生梅毒血清反应阴性63例(79.75%),对这些新生儿进行治疗、追踪随访,6例先天梅毒儿经治疗后,1个月内临床症状消失,出生梅毒反应阳性新生儿经预防性治疗后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均在9月龄内转阴.结论 2014-2015年江阴市妊娠梅毒仍主要在流动人口、低收入、低学历、性伴侣紊乱的人群中流行,近年来全市重视预防、筛查及治疗,已初显成效,孕产妇梅毒治疗率高,新生儿预后明显改善,今后将进一步提高妊娠梅毒的筛查,加强宣教,规范治疗,进一步改善妊娠梅毒患者的母婴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7、辅助性T细胞17(Th17)与梅毒妊娠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及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本地区筛查出梅毒妊娠孕妇244例,根据梅毒血清TRUST滴度水平分为低滴度组110例、高滴度组14例;健康孕妇120例为对照组。测定孕妇Th17、IL-17水平,分析梅毒妊娠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影响因素及Th17、IL-17检测诊断意义。结果:Th17、IL-17水平梅毒妊娠孕妇均高于对照组(P0.01),但高滴度组与低滴度组无差异(P0.05)。发生不良妊娠结局梅毒妊娠孕妇(22例,17.7%)高于对照组(2例,1.7%)(P0.05);Th17、IL-17均是梅毒妊娠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测梅毒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曲线下面积(AUC)Th17为0.964、IL-17为0.975。结论:梅毒妊娠孕妇外周血Th17细胞及血清IL-17水平均高于健康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高于健康孕妇,Th17、IL-17水平对梅毒妊娠孕妇不良妊娠结局有较高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苍南县2013—2019年孕产妇感染梅毒情况及妊娠结局,为制定预防梅毒母婴传播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2019年苍南县预防梅毒母婴传播资料,采用SPSS 17.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3—2019年共检测孕妇96 224人,确诊梅毒感染465例,孕期梅毒年均检出率为0.48%,7年间孕期梅毒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5,P<0.05);孕期梅毒阳性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9.68%(45例),其中先天梅毒2例,死胎死产流产26例,早期新生儿死亡1,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16例。在检出的465例梅毒感染孕产妇中,接受规范治疗328例,占70.54%,未治疗和未规范治疗137例,占29.46%。其中未规范治疗的梅毒感染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29.19%,高于规范治疗者的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66,P<0.05)。 结论 苍南县梅毒感染孕产妇检出率逐年提高,但是规范治疗率比较低。孕前做好预防梅毒感染健康宣教,孕早期同时进行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检测,尽早发现梅毒感染,及时干预,规范治疗,是预防梅毒母婴传播的重要策略,有利于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提高母婴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梅毒孕妇正规治疗后通过胎盘感染对胎儿的影响。方法:2005年1月~2007年12月首次产检发现的妊娠合并梅毒(早期)20例患者在继续妊娠并接受正规治疗后,观察其先天性梅毒儿的发生率及感染情况。结果:20例患者的新生儿血清抗体均阳性,1例TRUST滴度1∶2,7例TRUST原倍阳性。结论:妊娠合并梅毒者以隐性梅毒为主,所有孕妇都应在首次产前检查时进行梅毒筛查。对于早期梅毒孕妇进行规范的驱梅治疗是降低新生儿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妊娠期梅毒感染对不良妊娠结局、新生儿感染情况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6年12月于南通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前检查,检测出妊娠梅毒的孕妇4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逐年统计2010-2016年医院产前检查检测到的妊娠梅毒孕妇检出率;对妊娠梅毒孕妇的妊娠结局进行统计;按照孕妇的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实验(rapid plasma regain, RPR)首检滴度分类,将孕妇分为<1∶16和≥1∶16的两组;按照治疗程度分为正常治疗组,非正常治疗组及未治疗组,分别检测以上几组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及胎儿先天性梅毒感染的概率。结果 2010-2016年总检测出妊娠梅毒患者460例,检出率为0.082%(460/561 039),其梅毒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P<0.05);460例妊娠梅毒患者中足月活产率的新生儿328例,占71.30%;首检RPR滴度<1∶16组患者胎儿足月活产率高于首检RPR滴度≥1∶16组(P<0.05),其胎儿先天性梅毒感染率低于首检RPR滴度≥1∶16组(P<0.05);与正常治疗组相比,非正常治疗组与未治疗组胎儿的足月活产率均下降(P<0.05);与正常治疗组相比,非正常治疗组及未治疗组的不良妊娠均升高(P<0.05);与正常治疗组相比,非正常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的胎儿患有先天性梅毒感染率均增加(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显著增加了不良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感染率,确诊患者进行尽早正规的趋梅治疗对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感染率具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38 418例妊娠期梅毒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福建省孕产妇梅毒感染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2004年7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纳入调查的对象填写调查表,在知情同意下进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筛查,凡RPR阳性者进一步检测RPR滴度,并行梅毒密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以确诊,共查38418例孕产妇。确诊为感染梅毒的孕产妇共772例(其中60例未分娩),对其进行孕期干预并跟踪至产后,同时将其妊娠结局与非感染梅毒孕妇的结局进行比较。对可能影响孕妇“感染梅毒”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孕妇梅毒感染率为1.85%(712/38418),绝大多数为潜伏梅毒;主要危险因素有孕妇职业、文化程度、居住地、配偶职业、经济收入、患过性病等6个因素;感染梅毒孕妇的妊娠结局比非感染梅毒孕妇妊娠结局差:如围产儿死亡率、早产率、低出生体重率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福建省妊娠期梅毒感染率逐年升高,孕妇梅毒感染对围产儿影响大;孕妇职业、文化程度、居住地、配偶职业、经济收入、患过性病等因素是福建省奸娠期梅毒感染的主要伍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王芬  洪莉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3):2044-2046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妊娠结局及婴儿的血清学特点。方法:56例妊娠合并梅毒血清固定患者根据孕期是否治疗分为未治疗组(25例)和治疗组(31例)、选择同期80例正常孕妇为正常对照组,比较3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并定期随访婴儿的血清结果。结果:①妊娠结局:未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88.00%,早产发生率为4.00%,不良结局(自然流产和死胎死产)发生率为8.00%;治疗组分别为90.32%、6.45%和3.22%;正常组分别92.50%、3.75%和3.75%。3组妊娠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新生儿预后:未治疗组分娩正常新生儿占95.65%、早产儿为4.34%、先天梅毒为0;治疗组分别为93.33%、26.67%和0;正常对照组分别为96.10%、3.9%和0。3组新生儿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婴儿血清结果:所有婴儿的19S-IgM-TPPA(-),在随访过程中所没有出现滴度的持续上升,婴儿血TRUST滴度均小于母血TRUST滴度的4倍,TRUST阳性的婴儿在3~6个月内均逐渐阴转;TPPA在6~12月内均逐渐阴转,所有婴儿没有出现梅毒临床症状。结论:妊娠合并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在孕期是否驱梅治疗对妊娠结局无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妊娠期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妊娠期梅毒患者按首次筛查时的孕周(是否>孕28周)、分娩时的血清TRUST滴度(是否<1∶8)及有无进行规范治疗进行分组,分析梅毒孕产妇的妊娠结局情况。结果:①筛查孕周<28周组先天梅毒的发生率为5.36%(3/56);孕周≥28周组先天梅毒的发生率为35.71%(5/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分娩时孕母的血清TRUST滴度<1∶8组先天梅毒的发生率为2.04%(1/49);滴度≥1∶8组先天梅毒的发生率为53.85%(7/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规范治疗组发生不良妊娠结局者占5.00%(2/40),未治疗组占73.33%(22/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先天梅毒的发生率分别为2.50%(1/40)和23.33%(7/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梅毒孕产妇未早期筛查、分娩时血清学TRUST滴度高(滴度≥1∶8)及未规范治疗是发生先天梅毒等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