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探究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医院行剖宫产术的产妇828例的临床资料,调查产妇术后切口感染情况,对切口部位的分泌物进行培养与鉴定,分析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并行药敏试验;收集产妇的年龄、血红蛋白、妊娠并发症、医源性操作情况、是否初产妇、手术时间等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828例剖宫产产妇术后有51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发生率为6.16%;51例感染产妇共检出病原菌7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1株占56.16%、革兰阳性菌29株占39.73%、其他3株占4.11%;主要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及亚胺培南较为敏感,主要革兰阳性菌对莫西沙星及万古霉素较敏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贫血、合并妊娠并发症、手术时间过长是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均对常规使用的抗菌药物有一定的耐药性,临床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避免过多使用抗菌药物;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临床上应该针对这些高危因素采取综合性的护理措施,有创护理操作中注意无菌操作,积极预防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孕产妇梅毒感染确诊时机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9年9月于海口市妇幼保健院接受定期产检的孕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式将孕期确诊梅毒的80例孕妇纳入孕期确诊组,按1∶2比例匹配160例产期确诊梅毒的患者纳入产期确诊组;分析患者年龄、孕产次等临床资料,归纳孕产妇不同时期确诊梅毒感染的影响因素,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民族、户籍、文化程度、职业、孕次、梅毒分期、感染途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产次、子女数及性伴侣感染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产次、子女数、性伴侣感染是孕产妇不同时期确诊梅毒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孕期确诊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22.50%(18/80)低于产期确诊组(P<0.001),先天性梅毒发生率为5.00%(4/80)低于产期确诊组(P<0.001)。结论产次、子女数、性伴侣感染是孕产妇不同时期确诊梅毒感染的影响因素,孕期确诊梅毒患者经治疗后具更低的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及先天梅毒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构建女性原位子宫动脉血管3D可视化模型和研究子宫动脉血管的结构特征。方法采用聚乙烯醇-氧化铈血管造影术进行2例女尸盆腔动脉血管灌注,X线平位摄影、64排螺旋CT扫描后采集数据,导入计算机Mimics10.01重建软件进行子宫动脉血管3D可视化模型构建,观察子宫动脉血管的形态及血供分布情况。结果①构建的子宫动脉血管三维模型图像清晰,管道饱满,立体空间感强,均能清晰地显示子宫动脉的4级以上血管,各级分支血管的形态、走行、分布及各血管间的吻合显影清晰,效果满意。2例子宫及附件无实质性病变,为正常子宫。②清晰显示子宫动脉血管网的构建特点:子宫动脉自主干依次发出膀胱支、输尿管支、上行支、下行支等分支动脉;上行支较粗呈弓状沿子宫体侧缘迂曲上行,至宫角处分为宫底支、输卵管支和卵巢支,主要向子宫体和子宫附件供血;下行支较细分布于宫颈及阴道上段,但分布于阴道的血管较少;子宫动脉通过其卵巢支与卵巢动脉相交通;同时子宫动脉的供血还存有着明显的同侧倾向,双侧子宫动脉在子宫的中轴线处有少量细小的交通支。结论采用聚乙烯醇-氧化铈血管造影术盆腔动脉血管灌注可构建理想的子宫动脉血管网3D可视化模型,为系统研究人子宫动脉血管网的形态结构和血供分布提供了血管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五水头孢唑林钠联合碘伏消毒对剖宫产妇女围手术期感染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医院收治的剖宫产产妇118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9例,对照组静脉给予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2.0g,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给予碘伏擦拭,疗程3d,随访30d,比较两组产妇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感染发生率,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病原菌分布。结果试验组术后发病及发热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轻度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切口甲级愈合率与乙级愈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白细胞最高值≥1.5×10~9/L的有8例占13.56%高于试验组的1例占1.69%(P0.05);18例感染患者共分离出4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9株占69.05%、革兰阳性菌11株占26.19%、真菌2株占4.76%。结论五水头孢唑林钠联合碘伏消毒可以降低剖宫产妇女围手术期感染发生率,促进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1-磷酸鞘氨醇(S1P)与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骨代谢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海口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绝经后2型糖尿病女性,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获取其血液标本,检测生化指标、S1P和髋部、腰椎骨密度。结果最终选取130名血糖控制较好的绝经后2型糖尿病女性参与本研究,年龄为(59.3±8.9)岁,血糖为(8.75±1.5)mmol/L;S1P平均浓度为(6.46±0.78)μmol/L。相关分析表明S1P与腰椎(L1~4)、全髋和股骨颈BMD呈显著负相关(P均<0.05)。多步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血清S1P和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β-CTX)与腰椎(L1~4)、全髋和股骨颈BMD密切相关;而血清S1P和β-CTX是各部位BMD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磷酸鞘氨醇与绝经后2型糖尿病女性骨密度和β-CTX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89例不孕患者试管婴儿助孕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189例不孕患者试管婴儿助孕者,根据妊娠结局分为妊娠组和未妊娠组,收集并统计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不孕原因、不孕类型、受孕方式、生理因素以及生活事件,采用Logistic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妊娠结局影响因素。结果妊娠96例,未妊娠93例。妊娠率为50.26%。年龄、不孕年限、体质指数(BMI)、不孕原因、内膜形态、内膜厚度、优质胚胎数以及生活事件是影响试管婴儿助孕妊娠结局的单因素。年龄、不孕年限、卵巢因素、子宫因素、内膜形态、内膜厚度以及主观生活事件是影响试管婴儿助孕妊娠结局的高危因素。结论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不孕原因、内膜形态、内膜厚度、优质胚胎数以及生活事件影响不孕患者试管婴儿助孕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7.
符爱贞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1):1715-1716
目的:探讨3种临床常用方法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疗效及围产儿预后情况。方法:159例患者随机分为熊脱氧胆酸结合地塞米松组(A组)、地塞米松组(B组)和口服维生素C(C组)各53例。A组给予熊脱氧胆酸300 mg,3次/d,共用14天,地塞米松5 mg,肌内注射2次/d,3天为1个疗程;B组给予地塞米松5 mg,肌内注射2次/d,3天为1个疗程;C组给予口服维生素C 0.2 g,3次/d,连续服用14天。结果:A、B组患者治疗后皮肤瘙痒症状明显减轻(P<0.05),A组治疗后血总胆汁酸,血清谷丙转氨酶均明显下降(P<0.05);A组羊水粪染、胎儿窘迫、早产、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分别为7.5%、3.7%、11.3%、3.7%,C组发生率分别为32.1%、26.4%、43.3%、1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仅血总胆汁酸有所下降,围产儿结局与C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瘙痒症状无变化,血总胆汁酸,谷丙氨酸转氨酶稍上升(P>0.05)。结论:熊脱氧胆酸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明显降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的生化指标,改善围产儿结局。仅肌内注射地塞米松或口服维生素C不能有效治疗ICP。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手术指征的变化趋势,为促进自然分娩、优化分娩结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海口市妇幼保健院2010年1月—2014年9月的26 465例产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卡方趋势检验比较剖宫产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该研究共纳入产妇26 465例,新生儿27 137例;产妇年龄17~47岁,平均年龄(29.7±4.9)岁。产妇剖宫产率从2010年的37.0%下降到2012年的33.5%,2013年回升到35.5%,2014年再次下降至31.8%;总体来说,5年间剖宫产率呈下降趋势(P0.01),而顺产率则呈上升趋势(P0.01)。2010和2011年产妇剖宫产第1位的手术指征为社会学因素,分别占18.2%和17.1%;2012年剖宫产术手术指征构成中,社会因素下降至第3位,占10.8%;2013年下降至第8位,构成比为5.0%;2014年进一步下降至第9位,构成比为3.8%。高龄产妇手术指征由2010、2011年的第9位(分别占5.2%和4.2%)上升至2012年的第6位(构成比为8.9%),2013年继续上升至第4位(构成比为11.1%),2014年上升至第2位(构成比12.8%)。结论自2010年以来,该院剖宫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仍处于较高水平;社会因素对剖宫产率的影响在降低,而高龄产妇对剖宫产率的影响在增加。  相似文献   
9.
3D可视化技术在盆腔血管研究中的应用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3D可视化技术对盆腔血管进行三维模型构建及研究。方法:采用氧化铋+聚乙烯醇造影填充剂进行新鲜尸体盆腔血管灌注,X线摄影,经CT扫描采集数据导入计算机Mimics10.01或3d-Doctor软件进行血管三维模型构建。结果:构建的盆腔血管三维模型图像清晰,管道饱满,立体空间感强;膀胱、子宫、直肠等动脉均显示出3~4级血管网,各级分支血管的形态、走行、分布及各动脉间的吻合显影清晰,盆腔器官血液供应血管来源,及各血管间的毗邻位置关系清晰明确。结论:采用3D可视化技术可构建理想的盆腔血管网模型,为临床医生对盆腔血管疾病的诊疗提供了新技术。  相似文献   
10.
符爱贞 《中国妇幼保健》2014,(27):4394-4397
目的:探讨足月头位已衔接的胎膜早破孕妇采用不同体位对阴道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待产的足月头位已衔接的胎膜早破孕妇150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观察组采用自由体位待产,对照组采用高臀卧位待产。比较两组孕妇待产舒适度,第一、二、三产程时间,羊水流出量,失血量,新生儿情况以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孕妇失眠及相关自觉症状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第一、二产程时间及羊水流出量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吸入综合征及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会阴侧切和尿潴留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足月头位已衔接的胎膜早破孕妇,应在常规胎心及产程的监测下,嘱其选择自觉舒适的体位,并鼓励其多采取坐、站、蹲、走等姿势,同时协助其经常改变体位,以增加孕妇舒适度,减少羊水流出量,缩短产程,降低会阴侧切、尿潴留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