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比较早发型与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临床特点,探讨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与重度子痫前期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南京市第一医院2013年7月—2020年3月收治的84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early-onset severe preeclampsia,EOSP)患者、252例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late-onset severe preeclampsia,LOSP)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早发型组,晚发型组及448例正常足月妊娠组血清中HSP70含量,并比较3组HSP70含量的差异。  结果  早发型组与晚发型组的年龄、孕前BMI、发病孕周、分娩孕周、期待治疗天数、收缩压、舒张压、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our urinary protein quantity, 24h-Upr)、肌酐(creatinine,Cre)、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 及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早发型组HSP70含量为(101.81±6.44)ng/mL;晚发型组HSP70含量为(86.51±10.70)ng/mL;正常孕妇组中HSP70含量为(51.33±15.48)ng/mL。早发型组HSP70含量高于晚发型组(P < 0.05),且晚发型组HSP70含量高于正常孕妇组(P < 0.01)。  结论  HSP70在早发型及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清中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孕妇,且早发型组高于晚发型组,表明血清中HSP70可能与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正常妊娠女性和子痫前期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NLR)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PLR)的变化以及孕早期NLR 和PLR预测子痫前期的价值。  方法  收集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住院分娩的485名孕妇(97例子痫前期、388例正常妊娠)及同期体检的30例正常非妊娠妇女的临床资料,计算并比较其NLR和PLR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孕早期NLR和PLR对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  结果  在孕早、中、晚期,子痫前期组与正常妊娠组的NLR、PL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非妊娠组相比,子痫前期组和正常妊娠组NLR从孕早期开始升高,孕中期达到最大值,孕晚期下降;PLR从孕中期开始降低,孕晚期达到最低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个孕期,NLR和PLR与子痫前期严重程度、孕妇年龄和孕前体质量指数均无关。孕前肥胖、高龄和初产因素的联合模型预测子痫前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孕早期NLR、孕早期PLR分别加入上述模型后的AUC均为0.85。  结论  NLR和PLR不是子痫前期的独立影响因素,不能提高对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母儿结局,为临床处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度子痫前期病例107例,按发病孕周分成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33+6周)(A组)35例和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34周)(B组)72例,观察2组一般情况、孕产妇的并发症及分娩方式和围生儿结局。结果:A组孕妇有子痫前期病史、合并甲状腺疾病及糖异常发生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1);A组孕产妇肾功能异常45.7%和肝功能异常42.9%,均明显高于B组的9.7%和5.6%(P<0.01)。B组HELLP综合征、子痫、胎盘早剥、心力衰竭和贫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围生儿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及围生儿死亡率均低于A组(P<0.01和P<0.05)。结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有较高的母婴并发症发生率,在终止妊娠前可有短期的期待治疗;给予积极的治疗可明显改善母儿的结局,但在期待治疗过程中,应严密监护母婴情况,适时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子痫前期孕妇四项血小板参数的变化规律和临床意义. 方法随机选取44例早发型子痫前期孕妇(早发组)和37例晚发型子痫前期孕妇(晚发组)及4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分析妊娠24~32周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变化规律. 结果孕24~32周,早发组血小板计数最低,而孕29~32周,血小板分布宽度和血小板平均体积明显高于晚发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孕29~32周,早发组血小板压积低于晚发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晚发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早发型子痫前期孕妇自孕24周血小板计数即开始出现减少,其严重程度较晚发型明显,持续监测高危孕妇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有助于预测和指导治疗子痫.  相似文献   

5.
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并发死胎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欣  程玲慧 《安徽医学》2010,31(8):895-897
目的探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并发死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77例孕周〈34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按照有无死胎发生分为死胎组及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及各项检验指标。结果两组孕妇发病孕周、舒张压、血清清蛋白、24h尿蛋白、血清肌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死胎组发病孕周明显早于对照组(P〈0.001),死胎组舒张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死胎组血清清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死胎组24h尿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死胎组血清肌酐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孕妇年龄、孕次、产次、收缩压、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血清总蛋白、谷丙转氨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并发死胎与发病孕周过早、舒张压过高、严重低蛋白血症及血清肌酐升高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7例子痫前期合并HELLP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对母儿的影响,探讨该疾病的诊治方法。方法对27例子痫前期合并HELLP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围产期并发症及分娩结局。结果完全性HELLP组的发病孕周(33.7±3.1)周、分娩孕周(36.2±3.1)周,部分性HELLP组的发病孕周(34.1±3.7)周、分娩孕周(35.1±3.2)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性HELLP组血小板计数(62.4±21.9)U/L明显低于部分性HELLP组(86.1±30.8)U/L(P〈0.05),乳酸脱氢酶(645.8±268.0)U/L则显著高于部分性HELLP组(363.3±173.2)U/L(P〈0.05);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在两组问的比较差异亦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ELLP综合征是严重的产科并发症,尤其完全性HELLP综合征,如能早期诊断、早期积极治疗.母婴预后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临床特点及围生结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临床特点及期待治疗围生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170例,根据发病孕周不同分成三组:A组(28周≤孕周〈30周)25例,B组(30周≤孕周〈32周)63例,C组(32周≤孕周〈34周)82例,比较三组间期待治疗及围生儿结局。结果①不同发病孕周妊娠并发症(肝肾功能损害、胎盘早剥、HELLP综合征、心衰肺水肿、视网膜病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同发病孕周期待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即随着发病孕周延长,期待治疗时间缩短。结论不同早发型重度子痫的发病孕周对妊娠并发症无明显影响,发病孕周越大,其期待治疗时间越短,孕32周之前发病的重度子痫前期围生儿死亡率及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高于32周后发病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70在重度子痫前期合并HELLP综合征中的价值,方法:ELTSA双抗体夹心法,对22你重度子痫前期合HELLP综合征患者血清热休克蛋白70含量进行检测,并与140例子痫前期患者和50例同孕龄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轻、重子痫前期组及HELLP组患者血清HSP70含量均明显高于同孕龄对照组(P<0.05,P<0.001,P<0.001);HELLP组血清HSP70含量明显高于同孕龄对照组及累度子痫前期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亦高于重度子痫前期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坳态观察发现,随着HELLP综合征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减少的加重和并发子痫抽搐、急性肾功能衰竭、肺感染并胸水、肝被膜下血肿并腹水、胎盘早剥、DIC的发生,血清HSP70水平显著升高,说明HSP70含量随机体损伤加重而增加.结论:血清HSP70含量在重度子痫前期合并HELLP综合征的诊断、疗效观察及衡量疾病严重程度方面具有重要的临闲价值.  相似文献   

9.
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10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荣跃  谢爱兰  吕杰强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9):151-152,154
目的探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特点以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分娩的108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的临床资料,按发病孕周将患者分为两组:48例孕周≤32周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组,60例孕周〉32周为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组。结果各组孕妇并发症发生率、新生儿窒息以及胎儿窘迫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发病早、病情重,对母婴危害大,严密监测母儿情况、适当延长孕周、剖宫产是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主要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临床转归。方法收集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2008年1~12月住院分娩116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的临床资料,按发病孕周将患者分为两组:55例孕周≤32周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earlyonset severe pre-eclampsia,EOSP)组,61例孕周〉32周为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late onset severe pre-eclampsia,LOSP)组。主要分析指标:发病孕周、终止妊娠孕周、保守治疗时间、孕妇严重并发症、围产儿死亡、新生儿窒息。结果两组孕妇并发症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发型组保守治疗时间为(4.56±3.01)d,晚发型组为(3.08±2.14)d,两组保守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发病早、病情重,对母婴危害极大。恰当的围产期管理并适时终止妊娠可改善母婴妊娠结局,剖宫产是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主要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早发2型糖尿病(T2DM)骨密度、骨代谢水平改变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初诊年龄≤4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201例为早发组,另以本院与早发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非糖尿病患者107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及腰椎L1~4平均骨密度(BMD)、骨代谢水平差异。  结果  (1)校正BMI后,早发组与对照组B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04,P>0.05),早发组1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骨钙素、25(OH)D3、甲状旁腺激素均低于对照组(t=3.941、6.556、7.123、4.620,均P<0.05),2组1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4,P>0.05)。(2)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D与年龄呈独立负相关关系(95% CI:-0.007~-0.001,P=0.012),与BMI(95% CI:0.004~0.014,P=0.001)、糖化血红蛋白(95% CI:0.002~0.021,P=0.014)呈独立正相关关系;β-CTX与年龄(95% CI:-0.013~-0.003,P=0.001)、TC(95% CI:-0.079~-0.015,P=0.004)呈独立负相关关系,女性(95% CI:-0.177~-0.020,P=0.014)是β-CTX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P1NP与年龄(95% CI:-0.831~-0.137,P=0.007)、空腹血糖(95% CI:-1.815~-0.333,P=0.005)、TG(95% CI:-0.635~-0.508,P=0.004)呈独立负相关关系。  结论  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未见明显差异,但骨形成标志物降低,年龄、性别、BMI、血糖、血脂水平是其骨密度、骨代谢水平改变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HELLP综合征患者产后使用低相对分子质量(LMWH)肝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HELLP综合征患者66例,比较产后LMWH治疗组(观察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并发症等。结果观察组平均分娩孕周小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产后第三天观察组血小板计数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凝血功能及出血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ELLP综合征患者产后使用LMWH治疗有利于血小板计数的恢复,不加重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剖宫产未诊断的产后出血(UPPBL)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6月于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住院并行剖宫产的415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产后出血(PPH)和UPPBL的定义将其分为PPH组13例、UPPBL组41例和未发生产后出血组(对照组)361例。比较3组一般临床资料和剖宫产前1周内、剖宫产后第2天的Hb水平,分析影响剖宫产UPPBL的相关因素。  结果  415例产妇UPPBL的发生率为9.88%(41例);UPPBL组和PPH组在年龄、孕次、产次、早产比例、妊娠高血压发生率、胎盘粘连发生率等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 < 0.05);UPPBL组年龄明显高于PPH组,而孕次明显低于PPH组(均P < 0.05)。3组剖宫产前1周内H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PPBL组和PPH组剖宫产后第2天Hb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 < 0.05),2组剖宫产前与剖宫产后Hb水平变化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年龄、孕次、产次、妊娠高血压、胎盘粘连、早产是影响UPPBL的因素。  结论  UPPBL在剖宫产产妇的发病率较高,年龄、孕次、产次、妊娠高血压、胎盘粘连、早产是影响剖宫产产妇发生UPPBL的因素,临床应采取相关措施以降低UPPBL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分析不同分娩方式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胸部X影像表现分级差异,探讨不同分娩方式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情况,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  根据胸部X线诊断及分级标准,回顾性分析2015年至2021年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临床诊治证实的133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胸部X线表现,记录患儿胎龄、体重及分娩方式。  结果  不同分娩方式的NRDS患儿,剖宫产组胸部X影像分级Ⅱ级、Ⅳ级的人数较阴道分娩组明显增多,2种不同分娩方式患儿的胸部X线影像分级有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剖宫产组NRDS患儿的胸部X线影像表现分级,较阴道分娩组的NRDS患儿程度更重。  结论  不同分娩方式中,剖宫产较阴道分娩更易患NRDS,剖宫产的NRDS患儿在影像表现分级上存在差异,剖宫产的NRDS患儿的影像分级较阴道分娩的程度更重,病情也更重,临床应重点关注剖宫产出生婴儿及早产儿患NRDS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不同绒毛膜性三胎妊娠接受减胎治疗后的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2021年1月31日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接受规律产检并住院分娩的三胎妊娠孕妇临床资料共118例。根据绒毛膜性分为单绒毛膜组(n=13)、双绒毛膜组(n=44)及三绒毛膜组(n=61),并于每组内根据是否接受减胎治疗,分为减胎亚组和期待治疗亚组。比较各组内减胎亚组与期待治疗亚组之间的临床资料及妊娠结局。结果 单绒毛膜组内,减胎亚组较期待治疗亚组早产率更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更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双绒毛膜组和三绒毛膜组内,减胎亚组较期待治疗亚组早产率、新生儿住院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更高(P<0.05)。双绒毛膜组内,减胎亚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生率低于期待治疗亚组(P=0.03)。3组内,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及产后出血发生率在减胎亚组与期待治疗亚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存曲线分析提示,孕早期减胎较孕中期减胎发生妊娠丢失的风险更低,孕周延长更显著。结论 三胎妊娠行减胎术后可显著延长孕周,改善围产儿预后,且孕早期行减胎术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I)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将2020年11月—2021年1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589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喂养耐受组(FT组)与喂养不耐受组(FI组),再将FI组按胎龄分为<32周组(110例)和≥32周组(75例);按出生体重分为<1 500 g组(111例)和≥1 500 g组(74例)。详细记录FI组患儿一般资料(性别、胎龄、出生体重、有无窒息及用药情况),喂养不耐受情况(出现时间、持续时间、消失时间),总结FI的临床特点,分析FI的危险因素。  结果  (1) FT组404例(68.59%),FI组185例(31.41%)。(2)FI主要症状为腹胀、胃潴留、呕吐。(3)胎龄<32周组FI出现时间较≥32周组更晚(P < 0.001),持续时间更长(P < 0.001),消失时间更晚(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主要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生体重<1 500 g组FI临床表现较出生体重≥1 500 g组出现更晚(P=0.002)、持续时间更长(P=0.005)、消失时间亦更晚(P < 0.001),但出生体重≥1 500 g组早产儿其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出生体重<1 500 g组(P=0.0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胎龄大、出生体重高为FI的保护因素,而宫内感染、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均为FI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  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轻的早产儿FI出现时间和消失时间越晚,持续时间也越长,出生低体重、宫内感染等为F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和比较不同胎龄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肠内喂养状况间的差异。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ELBWI共120例为研究对象, 根据胎龄将患儿分为胎龄<28周组68例和胎龄≥28周组52例。比较2组肠内喂养状况及肠内营养不耐受(FI)情况。  结果  胎龄<28周组生后前3周奶量明显少于胎龄≥28周组(t=-2.208、-13.148、-27.781,均P < 0.05);胎龄<28周组首次达到足量肠内喂养时间、总住院时间均明显高于胎龄≥28周组(t=8.459、22.654,P < 0.05);而恢复出生体重后体重增长速率、出院时体重均明显低于胎龄≥28周组(t=-10.034、-12.042,均P < 0.05)。住院期间胎龄<28周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有创机械通气比例、2周内应用布洛芬比例、抗生素应用时间>2周比例均明显高于胎龄≥28周组(χ2=7.169、6.114、4.544、4.834、4.488,均P < 0.05);而FI持续时间、生后2周内FI发生率及FI复发率明显高于胎龄≥28周组(均P < 0.05)。  结论  不同胎龄ELBWI的肠内喂养状况差异较大,与胎龄≥28周ELBWI相比较,胎龄<28周ELBWI的FI复发率更高,喂养耐受性差,生长发育缓慢。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子痫前期孕妇外周血、脐血和胎盘组织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及脐动脉S/D,探讨PAPP-A、脐动脉S/D与子痫前期的关系。方法 52例子痫前期孕妇,按发病孕周不同分为早发型组(≤32周)30例和晚发型组(>32周)22例,相匹配孕周正常孕妇各14例为对照组1、2;彩超测胎儿脐动脉S/D;ELISA法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测血清及胎盘PAPP-A水平。结果 ①早发型组及晚发型组外周血PAPP-A均高于对照组1、2(P<0.05),且早发型组高于晚发型组(P<0.05);早发型组及晚发型组脐血PAPP-A均高于对照组2(P<0.05);②早发型组胎盘PAPP-A高于对照组2和晚发型组(P<0.05);③早发型组及晚发型组胎儿脐动脉S/D均高于对照组1、2(P<0.05),且早发型组高于晚发型组(P<0.05);④早发型组外周血PAPP-A水平与脐动脉S/D呈正相关(P<0.05)。结论 早发型子痫前期孕妇外周血PAPP-A和脐动脉S/D均升高,提示PAPP-A与早发型子痫前期的胎盘功能紊乱及子痫前期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