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喉罩通气全身麻醉在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腹腔镜手术治疗84例腹股沟斜疝患儿,根据麻醉方式分为2组,各42例。对照组行气管插管全麻;观察组行喉罩通气全麻。对比2组麻醉诱导前(T_0)、喉罩通气/插入气管通气即刻(T_1)、拔管后即刻(T_2)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变化情况。统计2组拔管时间、复苏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T_0时段HR、SBP、DB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T_2时段观察组HR、SBP、DBP水平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拔管时间、复苏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罩通气全身麻醉用于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对患儿循环系统影响小,术后苏醒时间短,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喉罩通气和气管插管全麻用于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斜疝)手术的效果。方法收集2016-09—2019-04间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腹腔镜手术的80例斜疝患儿为研究对象。将2016-09—2017-12间入院的36例患儿作为对照组,行气管插管全麻。将2018-01—2019-04间入院的44例患儿作为喉罩组,行喉罩通气全麻。观察2组患儿麻醉诱导前(T_0)、喉罩/气管插入通气即刻(T_1)、喉罩/气管插入通气5 min后(T_2)、拔管后1 min(T_3)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比较2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及拔出气管导管(喉罩)时呛咳、声音嘶哑等不良反应。结果 2组T_0时段HR、SBP、DB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_1、T_2、T_3时SBP、DBP、HR水平较T_0时波动幅度较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喉罩组T_1、T_2、T_3时SBP、DBP、HR水平与T_0波动幅度较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喉罩组术后拔管时间及麻醉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呛咳、声音嘶哑等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气管插管全麻比较,喉罩通气全麻用于腹腔镜小儿斜疝手术,患儿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七氟醚喉罩吸入麻醉与异丙酚静脉麻醉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100例,按麻醉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异丙酚静脉麻醉,观察组给予七氟醚喉罩吸入麻醉。比较2组麻醉效果,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及2组拔管后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的意识消失时间、诱导至插管时间、苏醒时间、拔喉罩时间、离开麻醉恢复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3时2组MAP和对照组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3时2组MAP和HR均呈现升高趋势(P<0.05),且T2、T3时对照组MAP和HR高于观察组(P<0.05);2组SpO2在T1~T3无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苏醒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00%、16.00%,且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中七氟醚喉罩吸入麻醉可以使患儿生命体征平稳,术后不良反应较少,且麻醉效果优于异丙酚静脉麻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喉罩通气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2018年1至10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行疝囊高位结扎10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2组,每组患儿50例。对照组术中给予喉罩通气全身麻醉,观察组术中给予超声引导下TAPB联合喉罩通气全身麻醉。观察2组手术相关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小儿疼痛量表评分(FLACC)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术后拔管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6.27±1.86)min、(13.34±3.17)min及(2.26±0.14)d,与对照组(13.31±2.05)min、(19.86±3.48)及(3.15±1.17)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984、9.259、5.341,P均<0.001)。与T1相比,观察组患儿T2、T3时段HR、SBP、DBP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HR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BP、DBP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时段HR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段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时段SBP、DB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段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在苏醒时、术后2 h、4 h及8 h FLACC评分分别为(2.3±0.6)分、(2.0±0.4)分、(1.6±0.5)分、(1.2±0.3)分,均低于对照组(3.0±0.5)分、(2.7±0.6)分、(2.2±0.3)分、(1.7±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70、47.114、57.940、49.999,P均<0.05)。观察组呕吐、咽痛、喉痉挛的发生情况分别为3(6.00%)、3(6.00%)、2(4.00%),均低于对照组10(20.00%)、11(22.00%)、9(1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2、5.316、5.005,P=0.037、0.021、0.025)。 结论在疝囊高位结扎术中采用超声引导下TAPB联合喉罩通气全身麻醉,能够更好地维持患儿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降低疼痛及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SupremeTM喉罩与气管插管在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中的效果及对应激指标的影响。 方法将2021年2至10月于徳驭医疗马鞍山总医院接受治疗的62例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1例。对照组采用气管插管进行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观察组采用SupremeTM喉罩进行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对比2组各时间点[麻醉诱导前(T0)、插入气管或喉罩时(T1)、插入5 min时(T2)、拔除气管或者喉罩时(T3)]血流动力学指标,麻醉质量(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完全清醒时间),各时间点气道峰压及气道密闭压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1)T1、T2、T3时间点,2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水平较T0时间点明显升高,且观察组MAP、心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完全清醒时间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在T1~T3时气道峰压以及气道密闭压方面均显著下降(P<0.05);(4)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SupremeTM喉罩较气管插管在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更好,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腹股沟斜疝患儿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镇痛效果。 方法纳入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邯郸市中心医院行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患儿10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观察组给予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分析和比较2组患儿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心率、血压及麻醉时间、清醒时间、拔管时间。 结果术后1、6 h,对照组患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4.33±1.56)、(3.21±1.61)分明显高于观察组(3.02±1.35)、(2.08±1.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患儿麻醉诱导,手术进行10、20 min,手术结束时血压及心率值均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9.14±2.31)、(8.15±1.88)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18.55±3.58)、(15.56±2.15)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中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循环更稳定,具有起效快、操作简单、苏醒时间短等优越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辅助双钩疝针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的应用价值以及其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应用单孔腹腔镜辅助经皮穿刺并于腹膜外行疝内环口结扎术的448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2组,其中221例采用腹腔镜下双钩疝针内环口结扎术(双钩针组),227例腹股沟斜疝患儿采用腹腔镜下单钩疝针内环口结扎术(单钩针组)。2组腹股沟斜疝患儿手术均由同一手术者操作完成,对比2组患儿手术的临床效果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 结果双钩针组、单钩针组单侧手术平均耗时分别为(12.42±1.60)min、(18.32±2.0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手术时间分别为(18.17±2.50)min、(24.39±4.6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55±0.69)d、(2.63±0.74)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钩针组回访至今无并发症,未见复发。单钩针组有1例患儿在术后6个月出现穿刺部位线结反应,另有1例患儿同侧腹股沟斜疝术后1年复发。 结论双钩疝针用于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不仅具有手术操作方法简单,能够注水分离腹膜组织,不会结扎腹壁组织或者遗留局部的腹膜间隙等优点,而且完全能够保证在腹膜外间隙行结扎内环口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可以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喉罩全麻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镇痛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湖北省洪湖市人民医院150例接受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喉罩全身麻醉,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比较2组患儿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躁动及疼痛评分、苏醒时间、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状况。 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6.7%)低于对照组(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手术时间、苏醒时间、躁动评分、12 h小儿疼痛量表(12 h FLACC)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插入喉罩后、手术开始时、拔除喉罩时与麻醉诱导前比较,MAP、H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插入喉罩后、拔除喉罩时与麻醉诱导前比较,MAP、H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时MAP、HR高于麻醉诱导前(P<0.05)。麻醉诱导前、插入喉罩后、拔除喉罩时2组间的MAP、H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时,观察组的MAP、HR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喉罩全麻的麻醉效果较好,术后苏醒快,可以缓解患儿术后疼痛及躁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喉罩应用于新生儿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新生儿100例,出生2~28d,男86例,女14例,体重3.1~4.8kg,随机均分为喉罩组(L组)和气管插管组(T组)。术中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观察患儿入室时、插管(喉罩)时、手术开始5min和拔管(喉罩)时的HR、MAP,记录术后拔管(喉罩)时间、拔管(喉罩)后气道痉挛、恶心干呕、咽部红肿、声嘶和低SpO2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麻醉机电子挥发罐余量显示来计算两组患儿七氟醚消耗量。结果 L组患儿的插喉罩时、手术开始5min和拔喉罩时的HR明显快于、MAP明显低于T组(P<0.01)。L组拔喉罩时间明显短于T组(P<0.01),拔喉罩后呼吸道并发症以及七氟醚消耗量均低于T组(P<0.05)。结论喉罩应用于新生儿腹腔镜手术的麻醉安全可靠,较气管插管全麻用药少,拔管后并发症少,麻醉更为平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喉罩与气管插管通气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并发症的影响,并探讨相应的护理方法.方法 将60例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喉罩组与气管插管组各30例,分别置入喉罩与气管插管.比较两组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变化,观察术中反流误吸,术毕呛咳,术后咽痛、声音嘶哑、恶心、呕吐、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麻醉诱导期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组插管后即刻MAP、HR较喉罩组显著升高(均P<0.05);喉罩组术后咽痛发生率显著低于气管插管组(P<0.05).结论 喉罩组插管应激反应小于气管插管组;喉罩与气管插管麻醉患者术中、术后的护理各有侧重,前者侧重于防止术中反流误吸,后者侧重于气管护理以及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插管静吸复合全麻在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60例行小儿单侧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患儿,随机分为全麻插管组(A组27例)和非插管静吸复合全麻组(B组33例),观察手术时间、清醒时间,连续监测MAP、HR、SpO2、PetCO2。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min)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苏醒时间(min)B组短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儿气腹后的MAP、HR、PetCO2均较气腹前显著升高(P〈0.05),A组和B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插管和未插管静吸复合全麻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均是安全有效的,但未插管静吸复合全麻适用于手术时间短的腹腔镜手术,在手术时间〉1h的手术,以气管插管控制呼吸为宜。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罗哌卡因骶管阻滞对小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11月安徽省儿童医院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患儿3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观察组患儿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联合罗哌卡因骶管阻滞。观察并比较2组患儿术后疼痛评分、镇静评分、复苏质量、麻醉诱导药物用量、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术后2、6、24 h,观察组FLACC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镇静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除喉罩时间、离开恢复室时间、术前麻醉诱导丙泊酚、舒芬太尼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6.66%)显著低于对照组(2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罗哌卡因骶管阻滞在小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中具有复苏效果好,可减少全身麻醉用药,降低患儿的疼痛程度,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麻醉方法对小儿腹腔镜手术患者插管及拔管前后心率、并发症情况的影响。方法:随机将56例腹腔镜手术患儿分为骶管复合气管插管全麻组(A组)、骶管复合喉罩全麻组(B组)、单纯喉罩全麻组(C组)、单纯气管插管全麻组(D组),每组14例。患儿10个月~5岁,体重9.5~21 kg。分别于麻醉插管后即刻、拔管前1 min、拔管后即刻记录心率变化,观察拔管时有无喉痉挛、呼吸道分泌物情况,术中记录心率、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及BIS值。术后2 h内观察有无咽喉部疼痛不适、声音嘶哑、哭闹、咳嗽、呼吸异常及意识恢复情况。结果:B组插管后即刻、拔管后即刻对心率的影响较其他三组小,患儿术后清醒时咽喉部疼痛、咳嗽、喉痉挛、呼吸道分泌物明显减少,耐受的BIS指数更高。拔除喉罩患儿呼吸更平稳、清醒更彻底。结论:小儿腹腔镜手术行骶管复合喉罩全麻患儿麻醉前后心率的变化波动较小,术后患儿清醒更彻底,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七氟醚吸入喉罩全麻与骶管阻滞复合七氟醚吸入喉罩全麻2种全身麻醉对小儿斜疝腹腔镜术后机体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东莞市妇幼保健院进行治疗的小儿斜疝100例,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试验组采用骶管阻滞复合七氟醚吸入喉罩全麻法,对照组采用七氟醚吸入喉罩全麻法。统计学分析2组患儿斜疝腹腔镜手术中不同麻醉方法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结果2组术后2、24 h CD3+,CD4+,CD4+/CD8+值均较麻醉前降低,但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CD8+值前后变化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对照组CD3+,CD4+,CD4+/CD8+值均显著低于试验组术后24 h各个指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麻醉前比较,两组术后24 h、72 h的IL-10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骶管阻滞复合七氟醚吸入喉罩全麻对小儿斜疝腹腔镜术后机体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对于免疫功能相对低下的患儿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喉罩全身麻醉(全麻)代替气管插管全麻用于经剑突、肋缘下"三孔式"前纵隔病变切除术治疗不合并肌无力的胸腺瘤患者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纳入我科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连续收治的行"三孔式"前纵隔病变切除术治疗不合并肌无力的胸腺瘤患者109例。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气管插管全麻组和喉罩全麻组。气管插管全麻组患者共70例,其中男42例、女28例,平均年龄(45.83±15.89)岁;喉罩全麻组患者共39例,其中男26例、女13例,平均年龄(43.31±15.64)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大出血、中转为开胸、术后并发肌无力、死亡等情况。喉罩全麻组患者术中无中转为气管插管全麻者。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最高CO2分压、最低氧分压值、麻醉效果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误吸、胃肠道不适、住院时间、疼痛评分、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喉罩全麻组患者手术前麻醉所用时间、麻醉清醒所用时间均明显短于气管插管全麻组患者(P<0.05),而且喉罩全麻组患者术中一过性心律失常、术后咽喉部不适及声音嘶哑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气管插管组患者(P<0.05)。结论在喉罩全麻下行经剑突、肋缘"三孔式"前纵隔病变切除术治疗不合并肌无力胸腺瘤患者是安全、可行的,可尝试常规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