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其临床检验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参与研究,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在5种证型中除肝胆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之外其他证型极少,因此不在此次研究范围内。分别对两种证型的患者进行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同时查看患者的血清病毒标志物水平和乙肝病毒DNA(HBV-DNA)。结果经过对比研究,肝胆湿热证患者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谷氨酰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显著高于肝郁脾虚证患者(P0.05)。结论根据中医辨证分型,不同证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检验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与其证型存在相关性,可以综合考虑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谷氨酰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检验指标为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清肝健脾汤联合恩替卡韦、清热解毒化浊颗粒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虚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虚证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以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清肝健脾汤治疗,比较中医症候积分、不良反应、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的变化及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不良反应、TBil(总胆红素)、AST(谷草转氨酶)、ALT(丙氨酸转氨酶)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虚证患者以清肝健脾汤联合恩替卡韦、清热解毒化浊颗粒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辨证施治及与生化指标改变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炎肝纤维化者血清透明质酸、腺苷脱氨酶、谷光甘肽—S—转移酶显著高于健康人,并按肝郁脾虚型、气滞血瘀型、热郁血瘀型依次递增,各证型间有非常显著差异。经中医辨证治疗后,肝功能改善,前二项指标数值下降。证明中医药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功能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相关性.方法:将16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按中医肝病专科辨证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同时检测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分析该病不同证型间各指标闽的差异性.结果:入选病例辨...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辨证施冶及与生化指标改变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吴嘉赓  张立煌 《中医杂志》1994,35(7):416-417
肝炎肝纤维化者血清透明质酸,腺苷脱氨酶、谷光甘肽-S-转移酶显著高于健康人,并按肝郁脾虚型、气滞血瘀型,热郁血瘀型依次递增,各证型间有非常显著差异,经中医辨证治疗后,肝功能改善,前二项指标数值下降,证明中医药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在常规保肝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苓泽柴芍六君子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肝郁脾虚证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肝治疗;另随机选择32例肝郁脾虚证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苓泽柴芍六君子汤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均得到有效改善,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6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3%(P<0.05);研究组患者体征及肝功能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苓泽柴芍六君子汤具有养肝、健脾、利湿等功效,治疗肝郁脾虚证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显著,且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湿热内蕴、肝肾阴虚、肝郁脾虚、气滞血瘀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白蛋白(ALB)、球蛋白(G)等临床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慢性乙型肝炎这4种常见证型与上述生化检测指标之间相关性及差异性。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9例,对患者中医证型、生化指标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其特点及规律。结果:湿热内蕴和肝肾阴虚证患者血清ALT、AST、GGT活性低于肝郁脾虚和气滞血瘀证;湿热内蕴、肝肾阴虚、肝郁脾虚、气滞血瘀4种中医证型的TBIL、DBIL、IBIL、ALB、G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ALT、AST、GGT活性有明显差异,TBIL、DBIL、IBIL、ALB、G含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检验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42例患者中,肝胆湿热证型22例,肝郁脾虚证型20例,对两种证型患者进行生化检验,观察中医证型与临床检验相关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2例肝胆湿热证型患者体内AST、ALT、GGT、DBIL、TBIL等指标均明显高于肝郁脾虚证型,两种证型差异显著(P0.05)。结论:部分临床检验指标与中医证型(肝胆湿热证型、肝郁脾虚证型)存在相关性,相关指标的变化可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提供比较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舒静  闫慧敏  杨燕 《北京中医》2010,(11):813-816
目的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中医证型的特点及其与实验室客观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100例,填写中医证型研究观察表,辨证分为湿热内蕴、脾虚湿困、气血瘀滞3型,并检测各证型肝功能、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指标,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湿热内蕴型64例,脾虚湿困型17例,气血瘀滞型19例。3种证型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客观指标检测数据有所不同。结论 (1)巨细胞病毒(CMV)肝炎证型以湿热内蕴为主,胆道闭锁证型以气血瘀滞为主。(2)婴儿肝炎综合征证型规律:病程初期以湿热内蕴型为主,以后随着病程增加,逐渐由湿热内蕴型转为脾虚湿困型或气血瘀滞型。(3)实验室指标中丙氨酸氨基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球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总胆汁酸、谷氨酰转肽酶、凝血功能对于婴儿肝炎综合征中医证型的判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舒静  闫慧敏  杨燕 《北京中医药》2010,29(11):813-816
目的 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中医证型的特点及其与实验室客观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100例,填写中医证型研究观察表,辨证分为湿热内蕴、脾虚湿困、气血瘀滞3型,并检测各证型肝功能、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指标,结果 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湿热内蕴型64例,脾虚湿困型17例,气血瘀滞型19例.3种证型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客观指标检测数据有所不同.结论 (1)巨细胞病毒(CMV)肝炎证型以湿热内蕴为主,胆道闭锁证型以气血瘀滞为主.(2)婴儿肝炎综合征证型规律:病程初期以湿热内蕴型为主,以后随着病程增加,逐渐由湿热内蕴型转为脾虚湿困型或气血瘀滞型.(3)实验室指标中丙氨酸氨基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球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总胆汁酸、谷氨酰转肽酶、凝血功能对于婴儿肝炎综合征中医证型的判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山东中医杂志》2021,(1):43-47
目的:探讨加味芪参二莲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伴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伴抑郁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加味芪参二莲汤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和相关肝功能指标水平,治疗后的抑郁状态疗效,以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AMD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01),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HAMD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01),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ALT、AST、总胆红素水平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抑郁状态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患者抑郁状态总有效率62.86%,两组抑郁状态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6,P=0.029)。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17.14%,对照组40.00%,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0,P=0.034)。结论:加味芪参二莲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伴抑郁症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和肝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药灌肠配合中医护理治疗慢性淤胆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淤胆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针对淤胆型肝炎的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灌肠治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症状以及血清总胆红素的改变。结果:治疗组胆汁淤积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药灌肠配合中医护理治疗慢性淤胆型肝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现代医学客观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整理近十年来文献研究成果,分析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客观指标的内在关系。结果:与慢性肝炎中医辨证分型有关的检测指标涉及生化、免疫、内分泌、微循环、血液流变、病理等多个方面,40余项相关指标。结论:现代医学检测指标能客观地反映脏器的功能和病理过程,中医辨证分型与现代某些客观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茵虎退黄口服液治疗黄疸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取病毒性肝炎黄疸型属湿热蕴结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子复方甘草酸苷冻干粉针、苦黄注射液静滴;治疗组加用清肝利胆、利湿退黄之茵虎退黄口服液治疗。治疗1Od、20d后观察疗效与评价指标,记录缓解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高于对照组的82%;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降低至正常水平,且优于对照组。结论:茵虎退黄口服液治疗病毒性黄疸型肝炎,能够迅速消退患者的黄疸症状,改善肝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归纳慢性、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及演变规律,为慢性、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辨证施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观察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68例,对其症状体征进行聚类分析,归纳中医证候特点及演变规律.结果 慢性、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治疗前的主要证型为湿热蕴结、热毒炽盛、肝郁脾虚、脾胃积热及肝脾血瘀证,随着病情的发展,“湿”证、“热”证渐退,本虚突显,主要证型演变为肝肾阴虚、气血瘀阻及肝郁脾虚证.结论 慢性、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是一个逐步进展的过程,具有一定的中医证候特点和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证侯分布规律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的552例病毒性肝炎证侯分布规律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结果:1)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证最多见,其次是肝郁脾虚证、肝络瘀阻证、脾虚湿困证、气虚瘀黄证,其余证型少见;2)55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痊愈158例,好转386例,仅5例未愈(肝胆湿热证3例、脾虚湿困证和气虚瘀黄证各1例),3例死亡,总体预后良好;3)肝肾阴虚证及脾阳虚证组痊愈者多,其他证型组好转者多,不同中医证型组间疾病预后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2);4)肝郁脾虚证、肝络瘀阻证、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及脾阳虚证预后最好(总有效率均为100.00%),其次是肝胆湿热证、脾虚湿困证(总有效率分别为98.87%、97.06%),气虚瘀黄证预后相对差一些(总有效率为93.33%)但不同中医证型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51)。结论:四川地区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证最多见,其次是肝郁脾虚证、肝络瘀阻证、脾虚湿困证、气虚瘀黄证,其余证型少见;不同中医证型与疾病预后间可能存在一些关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辨证分型法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2年来收治的76例采用中医辨证施治法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资料。结果:主要分型有肝肾阴虚、肝郁脾虚、脾肾阳虚和肝胆湿热四种类型,通过辨证施治后,治愈42例,显效18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74%;治疗后肝功能指标、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够从病源出发,分析病因,采用针对性药物,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将16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内毒素血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仅运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中药结合中药保留灌肠,两组均治疗4周。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液细菌内毒素(ET)、血氨、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存活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口服中药结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内毒素血症能显著降低血内毒素,改善肝功能,提高存活率;中药未出现不良反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应用前景。方法选择病毒性肝炎(乙)慢性重度患者125例,将患者分为4组,1组为总胆红素升高大于5倍,在其他综合治疗前提下应用灯盏细辛注射液,共31例;2组为总肛红素升高大于5倍,没有使用灯盏细辛,共33例;3组为总胆红素升高在2~5倍,在其他综合治疗前提下应用灯盏细辛,共30例;4组为总胆红素升高在2~5倍,没有使用灯盏细辛,共31例。分别比较1、2两组;3、4两组患者在治疗2周时肝功能的恢复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1、2两组患者中总胆红素水平下降,白蛋白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的恢复有明显差异,而谷丙,谷草转氨酶的下降没有明显差异,而在3,4两组患者中总胆红素水平及谷丙,谷革转氨酶的下降差异没有体现出统计学意义,白蛋白水平、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的恢复有明显差异。结论灯盏细辛注射液对于病毒性肝炎(乙)慢性重度患者中白蛋白水平,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的恢复及高胆红素血症(超过正常5倍)的总胆红素水平下降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合六君子汤方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为将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以苦参素针剂肌肉注射,2ml/次,隔日1次,结合一般护肝药进行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柴胡疏肝散合六君子汤方,1剂/日,水煎分两次服用。两组均以180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HBV—DNA、乙肝标志物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恢复有统计学意5C(P〈0.01),总胆红素(TBil)的恢复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的恢复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BV—DNA阴转率36.7%(11/30),HBeAg转阴率为23.3%(7/30),对照组分别为13.3%(4/30)和6.7%(2/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方柴胡疏肝散合六君子汤对改善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症状,恢复肝功能,促进HBv—DNA、HBeAg转阴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