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0 毫秒
1.
目的 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的变化、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和BPV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5月~2015年11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64例H型高血压患者和63例单纯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行颈动脉超声检查、24 h动态血压监测,以血压读数的标准差(SD)代表BPV值.结果 H型高血压组Hcy、24 hSSD、nSSD、nSBP、颈动脉内膜斑块发生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均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行颈动脉IMT与动态血压等指标单因素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示颈动脉IMT与Hcy、24 h SSD、nSSD、nSBP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Hcy升高影响血压变异性,Hcy、BPV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颈动脉粥样硬化与24小时血压变异性(BPV)(收缩压、舒张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根据血Hcy水平的不同,分为3组:A组36例(Hcy15.0μmol/L),B组62例(15.0μmol/L≤Hcy20.0μmol/L),C组22例(≥20μmol/L),分别测定其颈动脉厚度(IMT)及24小时收缩压及舒张压、脉压标准差(SD)。结果三组中血压变异性随着HCY的增高,变异性增大,IMT厚度也随之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血Hcy水平与24小时BPV(收缩压、舒张压)之间存在相关性(r=0.570、0.512,P0.01);IMT与24小时BPV呈直线相关(r=0.653、0.635,P0.01),IMT与Hcy水平也呈直线相关(r=0.1252,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增高可能与高Hcy、IMT相关,Hcy增高可能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测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收治的82例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患者高血压测量结果分为正常组25例、增厚组43例和斑块组14例;根据患者动态血压变异性水平,以9.57作为临界值,分为低动态血压变异性组42例(7.02~9.57)和高动态血压变异性组40例(9.57~14.29)。比较不同IMT组血压变异指数差异;不同动态血压变异性组IMT差异。结果增厚组与斑块组24 hDBP、24 h SBP、dDBP、dSBP、nDBP及nSBP等动态血压水平高于正常组,且斑块组高于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厚组与斑块组24 hSBPV、24 hDBPV、dSBPV、dDBPV、nSBPV及nDBPV等动脉血压变异水平高于正常组,且斑块组高于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动态血压变异性组左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右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左侧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右侧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发生率均高于低动态血压变异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CDFI检测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IMT可对动态血压变异性指数进行有效评价。  相似文献   

4.
徐燕  王梦琳  高旭光 《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1):1206-1209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15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和39例血压正常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行无创24 h动态血压监测,以血压读数的标准差(SD)代表BPV值.根据日间收缩压SD的第50百分位数(P50)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低BPV组(n=76)和高BPV组(n=82),比较两组间动态血压参数和颈动脉IMT的差异.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以颈动脉IMT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高血压组各时间段(24 h、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夜间收缩压SD高于对照组(P<0.0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BPV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双侧颈动脉IMT高于低BPV组(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24 h平均收缩压和日间收缩压SD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PV增高,且独立于平均血压,BPV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a)及尿酸水平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6月至2013年3月符合入选标准的20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为颈动脉IMT正常组(IMT<0.9 mm)、颈动脉IMT增厚组(0.9 mm≤IMT<1.3 mm)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IMT≥1.3 mm),对3组患者血清Hcy、脂蛋白(a)、尿酸、尿素、血肌酐、血糖、血脂等生物化学指标等进行比较,分析其与颈动脉IMT的关系。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 3组间血清Hcy、脂蛋白(a)、尿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清Hcy、脂蛋白(a)及尿酸水平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可作为其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RhoA激酶(ROCK)水平与血压变异性(BPV)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3例,根据血清ROCK1水平分为高表达组(n=37)和低表达组(n=36)。选取同期体检血压正常者40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Human Rock1 Elisa kit及酶标仪检测血清ROCK1水平;监测24 h血压,记录24 h、白昼、夜间血压均值以及相应的血压标准差;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动脉IMT。结果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血清ROCK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高表达组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 SSD)、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 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 SSD)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P<0.05);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颈动脉IMT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厚,高表达组颈动脉IMT比低表达组明显增厚(P<0.05);血清ROCK1水平与24h SSD、d SSD、n SSD及颈动脉IMT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增高与RhoA/ROCK1信号通路高表达有关,RhoA/ROCK1信号通路过度激活可导致颈动脉IM T增厚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S)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胱抑素C(Cys C)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将其分为IMT正常组(n=38)、IMT增厚组(n=43)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n=45),检测3组患者血清Hcy、hs-CRP、Cys C、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肌酐、尿酸水平,并分析其与IMT的相关性。结果 IMT增厚组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患者Hcy、hsCRP、Cys C、TC、LDL-C、肌酐、尿酸水平均显著高于IMT正常组(P<0.05);颈动脉斑块形成组患者Hcy、hs-CRP、Cys C、TC、LDL-C、肌酐、尿酸水平显著高于IMT增厚组(P<0.05);3组患者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MT与血清Hcy、hs-CRP、Cys C、TC、LDL-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83、0.810、0.792、0.342、0.549,P<0.05),与HDL-C、肌酐、尿酸水平无显著相关性(r=0.125、0.213、0.198,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cy、hs-CRP、Cys C是颈动脉内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Hcy、hs-CRP、Cys C水平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关系密切,可作为颈动脉内膜增厚程度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形成情况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30例正常对照组IMT和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全部受试者血浆Hcy水平。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IMT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厚;线性相关分析显示:原发性高血压组IMT与血浆Hcy水平呈正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IMT明显增厚且与血浆Hcy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水平的变化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将60例高血压病患者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为3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正常组(IMT≤0.9mm,颈动脉IMT正常组,16例)、颈动脉IMT(IMT 1.0~1.2mm)增厚组(19例)和颈动脉IMT(IMT≥1.3mm)斑块形成组(25例)。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乳胶浊度法测定3组患者Lp(a)水平;使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3组患者Hcy水平。结果颈动脉IMT增厚组、颈动脉IMT斑块形成组血清Hcy、Lp(a)水平均明显高于颈动脉IMT正常组(均P<0.05),颈动脉IMT斑块形成组血清Hcy、Lp(a)水平均明显高于颈动脉IMT增厚组(均P<0.05)。颈动脉IMT增厚组、颈动脉IMT斑块形成组血清Hcy水平与血清Lp(a)水平均呈正相关(r=0.65、0.64,均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清Hcy、Lp(a)水平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评价AASI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期动脉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1月~2014年5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分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颈动脉超声检查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用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自动测量装置测定baPWV。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IMT正常组(n=28)、IMT增厚组(n=42)和斑块形成组(n=34)。根据动态血压参数按照文献方法计算AASI,比较三组的动态血压指标、AASI及baPWV,并对患者的动态血压参数、AASI、baPWV与颈动脉IMT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24 h脉压(24 hPP)在IMT增厚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IMT增厚组与斑块形成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AASI、baPWV在IMT正常组、IMT增厚组与斑块形成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③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IMT与AASI及baPWV均呈正相关(r=0.604、0.587,P<0.01),AASI与baPWV呈正相关(r=0.0567,P<0.01)。结论24hPP、AASI以及baPWV均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但AASI是更简易的评价早期动脉硬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曹洁  成威 《安徽医学》2019,40(3):261-264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的高血压患者110例,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44例)和IMT异常组(66例)。分别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血脂、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并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患者24 h血压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AS的影响因素。结果与IMT正常组相比,IMT异常组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Hcy、hs-CRP、血压变异性、血压晨峰检出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FPG、三酰甘油(TG)、HDL-C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C、Hcy、hs-CRP、24 h平均收缩压的标准差(SSD)、有无血压晨峰为CAS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IMT异常组存在≥3个危险因素的患者的比例高于IM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Hcy、hs-CRP、SSD、血压晨峰与CAS有关,是导致CAS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患者合并危险因素越多,存在CAS的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类型的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杓型组(32例)和异常昼夜节律组(96例),再将异常昼夜节律组分为非杓型组(68例)和反杓型组(28例)。检测各组患者左、右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发生情况,并测定各组患者的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昼间收缩压、昼间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和夜间舒张压,统计一般临床资料和相关生化指标。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指标。  结果  异常昼夜节律组患者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型组患者(均P < 0.01);异常昼夜节律组患者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杓型组患者(P < 0.01);异常昼夜节律组患者左、右两侧IMT值均明显高于杓型组患者(均P < 0.01)。反杓型组患者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非杓型组患者(均P < 0.01);非杓型组与反杓型组患者左侧颈总动脉斑块检出率和左侧IMT均明显高于同组右侧(均P < 0.05)。  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异常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主要为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其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密切关系,异常血压昼夜节律对靶器官的损伤更大; 非杓型和反杓型患者的异常血压昼夜节律对左侧颈动脉内膜的损害程度较右侧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超敏CRP浓度和颈动脉血管壁内膜中层厚度(IMT)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测定89例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超敏CRP(hs-CRP)、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水平及颈总动脉血管壁内膜中层厚度IMT,按颈总动脉IMT分成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比较各组间血尿酸、超敏CRP(hs-CRP)水平。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统计血尿酸水平与超敏CRP(hs—CRP)浓度和颈动脉IMT之间的关系。结果血尿酸、hs-CRP与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增厚有关。结论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测定颈动脉IMT、hs-CRP浓度、血尿酸水平,可协助诊断冠心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联合CT诊断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动态血压变异性(BPV)相关性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7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IMT值将患者分为正常组(IMT<0.9mm,n=27)、增厚组(0.9mm≤IMT<1.3mm,n=30)和斑块组(IMT≥1.5mm,n=15)。所有患者均接受CDFI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BPV指标,对颈动脉斑块及狭窄程度进行测量,分析IMT值与BPV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随着IMT值的增加,患者的24h、日间和夜间平均收缩压(24h SBP、dSBP、nSBP)、平均舒张压(24h DBP、dDBP、nDBP)明显增大(P<0.05),24h、日间和夜间的收缩压变异系数(24h SBPCV、dSBPCV、nSBPCV)、舒张压变异系数(24h DBPCV、dDBPCV、nDBPCV)明显增大(P<0.05),三组患者的24h SBP、dSBP、nSBP、24h DBP、dDBP、nDBP、24h SBPCV、dSBPCV、nSBPCV、24h DBPCV、dDBPCV和nDBPC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例患者共检出狭窄动脉128条,包括轻度狭窄51条,中度狭窄42条和重度狭窄35条,总体动脉狭窄率为44.44%;患者的IMT值与24h SBPCV、dSBPCV、nSBPCV、24h DBPCV、dDBPCV和nDBPCV等BPV指标均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狭窄率较高,应用CDFI联合CT检查可明确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位置;患者IMT值与BPV的变化呈正相关,控制高血压患者BPV指标的变化,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左室构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心功能和颈动脉结构的变化。方法7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超声左室构型分为四组:正常构型组(n=34)、向心性重构组(n=18)、向心性肥厚组(n=11)和离心性肥厚组(n=15)。测定与比较各组24 h动态血压、左室功能、颈动脉内径、血流参数和斑块发生率。结果向心性肥厚组24 h平均收缩压高于正常构型及向心性重构组(P<0.01)。离心性肥厚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正常构型组(P<0.05),Tei指数高于正常构型组(P<0.05)。向心性肥厚和离心性肥厚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均高于正常构型组(P<0.05),且向心性肥厚组颈动脉分叉处IMT高于其他三组(P<0.01)。向心性肥厚组斑块检出率(54.55%)较高,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在老年高血压人群中,不同左室构型左心功能和颈动脉结构变化不同,离心性肥厚者心功能受损最明显,心室肥厚者颈动脉重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压晨峰(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65岁以上患者115例,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24 h血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并观察斑块发生情况。结果:MPBS组与非MBPS组相比,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动脉分叉处(BIF)的TMT均明显增加(P<0.01);斑块总检出率也增高(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是颈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干预有助于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老年高血压病血压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选择老年高血压病患者80例和老年健康查体者75例,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两组IMT。结果 老年高血压病组随血压增高,IMT逐渐增厚,56例患者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情况,可以判断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监测高血压病的进展、预后,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监测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炎症因子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8例,健康体检者30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以颈动脉超声IMT≥0.9 mm作为颈动脉内膜增厚或动脉粥样斑块指标。测定C反应蛋白(CRP)、IL-6、TNF-α及血脂、血糖、血压等。结果老年高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TC、LDL-C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P<0.01)。老年高血压组CRP、IL-6、TNF-α、颈动脉IMT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CRP(r=0.422;P<0.01)、IL-6(r=0.313;P<0.01)、TNF-α(r=0.296;P<0.01)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MT与炎症因子呈正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除与血压增高、血脂异常有关外,炎症因子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择2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依据高血压分级、血浆Hcy水平、脉压及斑块稳定性分组。结果不同高血压分级组血浆Hcy、IMT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Hcy组血浆Hcy、IMT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正常Hcy组(P〈0.05),高脉压组血浆Hcy、IMT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正常脉压组(P〈0.05)。血浆Hcy与高血压分级呈正相关(P〈0.05)。血浆Hcy与IMT及24hPP均呈直线正相关(P〈0.05),IMT与24hPP呈直线正相关(P〈0.05)。血浆Hcy是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独立危险因素(P〈0.05)。不稳定斑块组高Hcy率及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浆Hcy升高与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形成及稳定性密切相关,高24hPP的高血压患者血浆Hcy升高及颈动脉斑块形成风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