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目的:观察激活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1(GPER1)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2~3日龄乳鼠心肌细胞体外原代培养。利用串联质谱标签(TMT)蛋白质谱技术检测蛋白表达差异,并作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筛查其可能的调节机制。机制研究分6组,空白对照组、AngⅡ组、AngⅡ+GPER1激活剂(G1)组、AngⅡ+G1+GPER1抑制剂(G15)组、AngⅡ+G1+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抑制剂(U0126)组和AngⅡ+G1+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抑制剂(MK2206)组,各组n=3。检测各组心肌细胞GPER1的表达,心房钠尿肽(ANP)和B型利钠肽(BNP)的m RNA水平,ERK、AKT蛋白的表达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对自噬相关蛋白胞浆型自噬标记轻链3(LC3II)和膜型自噬标记轻链3(LC3I)的调控。流式细胞技术检测GPER1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AngⅡ诱导心肌细胞肥大呈浓度依赖性,ANP和BNP m RNA水平梯度升高(P0.05)。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心肌细胞上存在GPER1蛋白表达。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 RT-PCR)结果显示,激活剂G1激活GPER1,并以浓度依赖方式抑制心肌细胞ANP和BNP m RNA水平(P0.05);在AngⅡ+G1+G15组,心肌细胞ANP和BNP m RNA水平重新升高(P0.05)。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或AngⅡ组相比,AngⅡ+G1组p-ERK、p-AKT蛋白表达增强(P0.05);与AngⅡ+G1组相比,AngⅡ+G1+G15组p-ERK和p-AKT蛋白表达降低(P0.05),AngⅡ+G1+MK2206组p-ERK、p-AKT蛋白表达水平和ANP、BNP m RNA水平降低(P0.05);AngⅡ+G1+U0126组对G1诱导的p-AKT蛋白的表达无影响。流式细胞技术显示,AngⅡ+G1组与AngⅡ组心肌细胞凋亡水平无差异(P0.05)。AngⅡ组较空白对照组LC3II/LC3I比值增大,其自噬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AngⅡ+G1组较AngⅡ组LC3II/LC3I比值降低,其心肌细胞自噬水平降低(P0.01)。结论:GPER1的激活抑制心肌细胞肥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AKT和ERK信号通路以及细胞自噬相关。  相似文献   
2.
染发剂特别是黑色染发剂的应用与膀胱癌、肺癌、乳腺癌以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的发病密切相关,已引起高度重视。但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下简称再障)少见,现报告如下: 例1,女,52岁,住院号327259。因皮肤瘀点、瘀班、血肿10天于1989年9月20日入院。入院前10天,发现右侧臀部大片瘀班,约10×10cm,  相似文献   
3.
流行性出血热(EHF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两期重叠,病情严重,应迅速建立畅通的静脉通道,快速扩容。但短时间内大量输注低温液体,使体温进一步升高,休克加重。本研究目的在于观察EHF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输注加温液体对预后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病例选自1994~1997年本院住院病人,共40例。其中男31例,女9例。年龄15~53年,平均34岁。全部病例均测抗EHF-IgM、血常规,尿常规。按1981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科研座谈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属重型EHF,随机分为两组,加温组19例,不加温组21例,两组间入院时性别、体温、血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RhoA激酶(ROCK)水平与血压变异性(BPV)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3例,根据血清ROCK1水平分为高表达组(n=37)和低表达组(n=36)。选取同期体检血压正常者40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Human Rock1 Elisa kit及酶标仪检测血清ROCK1水平;监测24 h血压,记录24 h、白昼、夜间血压均值以及相应的血压标准差;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动脉IMT。结果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血清ROCK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高表达组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 SSD)、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 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 SSD)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P<0.05);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颈动脉IMT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厚,高表达组颈动脉IMT比低表达组明显增厚(P<0.05);血清ROCK1水平与24h SSD、d SSD、n SSD及颈动脉IMT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增高与RhoA/ROCK1信号通路高表达有关,RhoA/ROCK1信号通路过度激活可导致颈动脉IM T增厚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S)形成。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在降压治疗的同时调脂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合并脑卒中的干预作用。对 10 2例高血压病患者应用微粒化非诺贝特进行为期 2 4个月的调脂干预并与 10 5例患者对照 ,观察干预前后患者颈动脉超声及血脂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发现 ,干预组调脂 2 4个月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基本保持稳定 ,内膜中膜厚度 内径比率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比调脂前有明显降低 (P <0 .0 5 ) ;与对照组相比 ,干预组脑卒中的相对危险性降低 34%。提示在有效降压治疗的同时加用调脂 ,对高血压病患者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和降低患者脑卒中的发生有良好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6.
转化生长因子β1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与原发性高血压(EH)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方法:82例EH患者,按照尿白蛋白/肌酐比(albumin-to-creatinine ratio, ACR)分为3组:ACR≥300mg/g为临床蛋白尿组(A组,28例);30mg/g<ACR<300mg/g为微量蛋白尿组(B组,31例);ACR≤30mg/g为无蛋白尿组(C组,23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空腹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放射性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及尿ACR;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并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比较3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性,分析EH组TGFβ1与LVMI、ACR和AngⅡ的相关性。结果:血清TGFβ1水平A组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1),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EH患者血清TGFβ1水平与血浆ACR、AngⅡ、LVMI呈正相关(P<0.05~0.01)。结论:TGFβ1在原发性高血压心肾靶器官损害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国产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左室重构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本次研究收集了85例首次出现AMI并接受PCI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n=40)和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n=45)。应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测定第1天及第28天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以及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并进行比较;同时观察术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28d时LVEDVI、LVESVI、LVEDD减小,LVEF明显改善,且梗死后MACE发生率下降(P均<0.05),出血比例虽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罗非班可以近期改善心室功能,抑制心室重构的演变,降低AMI患者的MACE事件发生率。同时,出血的风险无增加。  相似文献   
8.
王立启  王立军  公茂梅 《医学综述》2009,15(19):2988-2990
心力衰竭是临床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病的最终转归,是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威胁。许多药物在延缓心力衰竭患者寿命、改善心力衰竭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显示出各自疗效的局限性,患者最终仍进入心力衰竭的终末期。近年来基础和临床医学专家在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临床表型与高血压病和颈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限制性内切酶法检测AT1R基因的AC基因和C1166等位基因在正常人和高血压病患者中的频率。结果:高血压病患者AT1R基因AC型频率和C1166等位基因频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0.01);高血压病患者AC基因型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IMT/D比率均比AA基因型组明显增高(P < 0.05~0.01)。相关分析发现,高血压发病与年龄、颈动脉IMT和AT1R基因型呈显著正相关(P < 0.05~0.01);AT1R基因型与收缩压、舒张压及颈动脉IMT呈显著正相关(P < 0.01~0.001)。结论:AT1R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关,AC基因型对颈动脉IMT增厚有重要影响,AT1R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硬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运动试验诱发无心肌梗死者ST段抬高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动试验在冠心病诊断和预后的评价中广泛应用。运动诱发心电图ST段抬高多见于有心肌梗死 (MI)病史者 ,多提示左心室壁运动失调或室壁瘤[1] ;在无MI病史的患者少见 ,其临床意义和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我们报告 8例无MI病史而运动试验诱发胸痛伴ST段抬高者 ,探讨其冠状动脉(冠脉 )病变特点、治疗方法及可能的机制。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自 1996年 1月至 2 0 0 3年 2月 ,在济南市中心医院行登车运动试验 2 892例 ,男 1784例 ,女 110 8例 ,年龄 4 2~6 9岁 ,平均 (5 4 .5± 6 .6 )岁。其中有 15 2例在运动中诱发心电图ST段抬高 ,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