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挖掘提取专家经验,完善《伤寒论》方高频病证谱。方法:在前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伤寒论〉方高频病证谱》条目池,编制封闭式问卷,同时编制开放式问卷,请专家填写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伤寒论》112方治疗的高频病证。对全国相关行业专家进行专家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小青龙汤为例,经统计分析: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3个病证专家认可度和共识度较高;急性气管炎、慢性气管炎、喉痹等9个病证未出现于前期文献疾病谱。结论:确立《伤寒论》方临床高频病证谱。小青龙汤在临床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具体疾病上: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为高频病证,上述疾病辨证属外寒内饮者使用本方疗效确切。本结果经全国相关专家认可,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度和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2.
小青龙汤儿科应用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青龙汤是张仲景《伤寒论》治疗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的主方,临床用其治疗流行性感冒、肺炎、肺气肿、慢性胃炎等内科疾病亦获良效。笔者临床应用小青龙汤治疗儿科疾病,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小青龙汤治疗肺系疾病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青龙汤是《金匮要略》治疗“支饮”的主要方剂 ,迄今为止仍被临床沿用。近年来 ,随着对经方研究的不断深入 ,运用该方药治疗肺系疾病亦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为了探讨小青龙汤在肺系疾病中的应用规律 ,笔者对国内近年来应用小青龙汤治疗肺系疾病的概况作一评述1 小青龙汤证及其配伍小青龙汤是治支饮之主方 ,其主治病机当如《伤寒论》所述 :“伤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气”。必须认识到方中有麻黄、细辛 ,为散邪而设 ,并非不问虚实 ,就可贸然应用。概括来说 ,五味子、细辛、干姜 ,是治饮之要药 ,是组成小青龙汤的核心 ;阳虚病人 ,麻黄、细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现代临床应用小青龙汤的剂量规律及影响用量的相关因素,为合理有效地运用小青龙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中筛选出方名明确提到小青龙汤,且临床疗效明显,临床资料完整的文章599篇,获得本方8味药物具备,均有剂量记录的医案401例,分别录入EXCEL表格。对病案记录中的相关数据进行规范,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性别、年龄、就诊时间、就诊地区、西医病种、药物、剂量数据进行频数分析,计量资料进行均值比较分析。结果小青龙汤的现代用量为细辛5.01g,麻黄8.24g,半夏11.28g,桂枝9.34g,五味子8.22g,甘草7.41g,干姜7.81g,白芍11.46g。方中麻黄、桂枝、白芍的比例为0.9∶1∶1.2,干姜、细辛、五味子的比例为1∶0.6∶1.1。男性患者、中年患者、华东地区、秋冬季节及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使用本方的频率较高。小青龙汤在童、少年段的用量多明显小于其他年龄段,青、中、老年3个年龄段用量差别不大。东北地区麻黄、桂枝、半夏的用量较大。小青龙汤在冬季的用量略大于其他季节。小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时的用量略小于其他病种。结论小青龙汤的现代用量远小于《伤寒论》,而与现行《方剂学》教材的用量相近;与《伤寒论》相比,方中白芍、五味子的比例增大,而麻黄、细辛的比例减小;季节、地域、年龄、病种对本方的用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常钢 《亚太传统医药》2013,9(7):144-145
小青龙汤为《伤寒论》中的一首名方,也是临床中较为常用的一首方子。原方用于"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之外寒内饮证。后世对本方应用多有发挥,然必谨守外有表证而内有水饮之基本病机,应用本方加减才能获效。现将笔者临床应用小青龙汤的心得记录一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小青龙汤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晓宏 《国医论坛》2007,22(6):52-53
小青龙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小青龙汤主之."在《金匮要略》中也有"痰饮咳嗽"与"咳嗽,上气病"证候典型者用小青龙汤的记载.小青龙汤组成为麻黄、桂枝、细辛、半夏、干姜、五味子、白芍、甘草,其配伍聚收散升降为一体,共同达到解表除饮、平调阴阳的目的,为主治外感表寒、内聚水饮的经典方,本方临床多用于呼吸系统疾病.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药理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小青龙汤临床应用广泛,已涉及到多系统多病种.  相似文献   

7.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运用体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其方证实为小柴胡去甘草汤证,加桂枝、茯苓、大黄、龙骨、牡蛎和铅丹药证。根据方证对应原则,临证运用本方治疗精神分裂症、小儿多动症、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等取得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8.
五苓散儿科新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苓散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原为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而设。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水湿内停之水肿等证。笔者应用本方治疗儿科疾患,屡获良效,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小青龙汤的功用,大多认为是外散风寒,内散水饮,但治表治里,孰轻孰重,则避而不谈。我认为本方的作用主要是温里,就此问题谈一点肤浅认识。一、汤证病因与病机《伤寒论》阐述小青龙汤证病因病机共有两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相似文献   

10.
我在临床上运用小青龙汤治疗外感咳嗽,病轻的一剂知、两剂愈,或接近痊愈;较重的两、三剂后,亦可症状渐减而好转,疗效甚为满意。小青龙汤善于治疗外感初起、肺寒咳嗽有痰者。按本方用麻、桂发散风寒,姜、辛、半夏温化痰饮,佐以芍药、五味敛肺止咳,甘草调和诸药、安内攘外,所以具有发散风寒、化痰止咳的作用。《伤寒论》记述本方所主治的脉证中,虽未提及“汗出”,但大多数患者在平时虽无汗,而在咳嗽时常有微汗,尤以额上为然。故应用本方,麻、桂用量多在6  相似文献   

11.
小青龙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在临床广为应用,而经方的临床应用往往是复杂性辩证论治思维的最好体现,本文我们通过对小青龙汤病机、方药使用、药后变证的复杂性的论述,揭示经方应用中的用药特点,为临床提供解释经方,应用经方的新思路、新思维,将经方用药用治更多的病症。  相似文献   

12.
炙甘草汤源于《伤寒论》,广泛用于心阴心阳两虚证。药由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组成。本方以益气养血为法则,临床只要病机契合,即可广泛应用,笔者运用本方治疗冠  相似文献   

13.
<正>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一书。本方由三大类药物组成:一类为苦寒药如黄连、黄芩;一类为辛温药如干姜、半夏;一类为益气补中药如人参、甘草、大枣。属于调和剂范畴,原治因小柴胡汤误下形成的痞证。所谓痞证即胃脘痞满、堵塞不适之感。《伤寒论》中治疗痞证的方剂计5个,其中寒热互结而致心下痞的有3个,即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虽然三方在病因病机及适应证方面同中有异,但均以本方为基础而进行化裁。方中以半夏辛开散结、降逆止呕;干姜辛温散寒;黄芩、黄连苦寒降逆以清中焦之  相似文献   

14.
罗世杰 《四川中医》1993,11(8):47-48
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原治柴胡证误下伤中所致的痞证,《金匮要略》则用于饮停心下“呕而肠鸣,心下痞者”。该方温清并用,兼顾阴阳,辛开苦降,补泻兼施,适应范围广泛。余在儿科临床应用本方治中焦气机紊乱诸症,常获良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猪肤汤加味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7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猪肤汤为《伤寒论》方,由猪肤、白蜜、白粉三药组成,主治少阴病下利伤阴,咽痛、胸满、心烦等证。笔者运用本方加味治疗因血虚阴津不足而致之老年性皮肤瘙痒症76例,疗效满  相似文献   

16.
当代医家应用小柴胡汤之证治特点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生姜、大枣、甘草组成,其辨证要点现行教材归纳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苔白,脉弦"。本方之运用对初上临床的医师及面向世界交流有二大难点:一是《伤寒论》原书之"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但见一证"应如何把握?二是本方随证加减之灵活程度,临证运用本方的核心药物是何药?笔者通过分析544例小柴胡汤验案临床表现、药物加减,旨在探讨古方今用的证治特点,为伤寒方规范化研究提供一种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经》谓细辛“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利九窍。”然仲景却通过巧妙配伍,有效地扩大了它的运用范围。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15方22处用了细辛(不包括三黄汤和侯氏黑散),本文试对应用该药的主要方剂作一浅析,以图更好地发掘细辛的临证价值,不逮之处明哲正之。 配温肺降逆药化饮平咳喘 1、入小青龙汤解表化饮以止咳:《伤寒论》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和《金匮·痰饮咳嗽篇》“咳逆倚息不得卧”,仲师均用小青龙汤主之。方取细辛助麻、桂解散表寒,协干姜、半夏温化痰饮,一味药竟收表里兼顾之伟功。诚如周禹载所说:  相似文献   

18.
小青龙汤来源于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原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及溢饮,身体重痛,肌肤悉肿等症。随着近年来对小青龙汤的深入研究,本方已经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等多种疾病,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应用该方治疗疑难重症,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现介绍如下,请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19.
王振萍 《山西中医》2003,19(6):61-61
小青龙汤由麻黄、桂枝、白芍、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炙甘草 8味药物组成。小青龙汤证在仲景书中有 5条 :即《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第 4 0、4 1条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第 2 3、35条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第 7条。这 5条原文 ,表面上看前两条为外感病而设 ,后 3条为杂病而立 ,但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知道 ,它们是有着内在联系的。现结合临证应用体会探析如下。1 方证探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第 4 0条谓 :“伤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气 ,干呕 ,发热而咳 ,或渴 ,或利 ,或噎 ,或小便不利 ,少腹…  相似文献   

20.
麻黄附子细辛汤,首见于张仲景《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本方主治太少两感证,为阳虚外感的代表方,临床应用广泛。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与经络理论关系密切,该理论体系下的组方遣药亦与经气运行密不可分。文章基于《黄帝内经》《难经》,从经气运行角度探析麻黄附子细辛汤生理基础、组方机制、应用指征、使用范围等,意在触类旁通、灵活辨证以扩大本方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