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2 毫秒
1.
目的评价数字化"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辅助椎弓根螺钉置钉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4例采用数字化"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辅助行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寰枢椎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CT扫描获取数据经Mimics 10.0软件三维重建后进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置钉理想钉道的计算机辅助规划,并根据寰枢椎后方骨性结构表面数据设计个性化"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在3D打印机上制作"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高温消毒后应用于临床手术辅助置钉。术后根据颈椎X线和CT检查结果评价椎弓根螺钉的位置,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及颈椎稳定性。采用颈部和/或枕骨下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应用数字化双导航模板为24例患者置入椎弓根螺钉,22例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2例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并椎板螺钉固定。共置入寰椎椎弓根螺钉48枚,枢椎椎弓根螺钉46枚,枢椎椎板螺钉2枚。术后CT检查示所有螺钉均未穿破钉道骨皮质。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大部分患者颈部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由术前(7.78±1.12)分降至术后(2.48±0.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肌力下降者术后均不同程度恢复。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等置钉相关并发症。结论数字化"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不仅能够提高手术置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还能针对不同类型的寰枢椎不稳提供更合理的置钉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维(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43例寰枢椎骨折和/或脱位患者,均行后路寰枢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3D打印导航模板组(19例)和传统置钉组(24例)。3D打印导航模板组术前将患者的颈椎CT数据导入Mimics 17.0软件,行3D重建并设计带钉道的导航模板后打印、消毒;术中将导航模板与置钉椎体贴合紧密后,通过定位孔钻孔、置钉。传统置钉组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徒手置钉。统计并对比两种置钉方法的准确率,通过测量并比较术前预设钉道角度与术后实际钉道角度差异评估进针角度的精确性。比较两组的置钉时间、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及患者颈肩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神经功能评分的差异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诊断、病变节段、合并症及术前是否牵引复位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19例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置入椎弓根螺钉68枚,置钉准确率94.1%,置钉时间2.2±0.4min/枚,透视次数4.6±1.1次,手术时间197±41min,术中出血量395±64ml;传统徒手置钉组置入椎弓根螺钉76枚,置钉准确率76.3%,置钉时间3.4±0.7min/枚,透视次数9.4±2.7次,手术时间245±67min,术中出血量552±79ml。两组置钉准确率、置钉时间、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D打印导航模板组的内倾角及头倾角与预设值无统计学差异0.05),置钉角度的精确性明显优于徒手置钉组(P0.05)。术后3d、6个月及12个月患者颈肩部VAS及颈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好转(P0.05),而术后6个月及12个月两组间颈肩部VAS及颈椎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置钉可提高置钉准确率,同时还可缩短置钉时间、手术时间,减少透视次数和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颈椎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8-03采用颈椎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的32例颈椎压缩骨折,术前3D打印个性化导航模板,术中在导航模板辅助下置入椎弓根钉。比较术前模拟与术后C_(1~7)椎弓根置钉角度,以及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JOA评分。结果 32例均获得至少12个月随访,平均14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未出现神经系统感觉运动障碍、内固定断裂。术后CT显示C_(1~7)椎弓根置钉角度与术前模拟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为(1.2±0.5)分,较术前(7.2±3.7)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个月JOA评分为(15.2±3.4)分,较术前(9.3±4.2)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颈椎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个性化3D打印导航模板治疗颈椎压缩骨折可以显著提高手术精确性和安全性,减少置钉次数,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6—2018-12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的32例寰枢椎不稳,术中稳定寰枢椎复合体,在寰椎后弓和枢椎椎板间植骨。结果3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术中、术后均未发现椎动脉、脊髓、神经根损伤,颈部疼痛、僵硬及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术前JOA评分为(7.7±0.8)分,术后3个月改善为(14.6±0.7)分,术后1年为(15.3±0.8)分;术后3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76.3±5.4)%,术后1年JOA评分改善率为(83.5±7.3)%。本组寰椎、枢椎各置入64枚椎弓根钉,术后复查寰椎60枚椎弓根钉位置良好、枢椎64枚椎弓根钉位置良好,寰椎4枚椎弓根钉穿入椎动脉孔内侧约1 mm,考虑与内倾角度不足,但按置钉标准位置仍属于良好。27例行后路植骨者均骨性融合,5例因枢椎骨折脱位行C1~3固定且未植骨者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后拆除内固定物。结论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寰枢椎不稳能显著增强寰枢椎稳定性,且复位满意、固定节段短、植骨融合率高,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3D打印个性化导板辅助后路寰枢椎置钉治疗寰枢椎脱位并齿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6月在上饶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20例寰枢椎脱位并齿突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D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3D组在3D打印个性化导板辅助下置钉,对照组采用徒手置钉。记录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置钉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置钉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和术后1、6、12个月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疼痛程度,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颈椎功能。术后复查CT评价螺钉位置准确性。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术后随访> 6个月。术中共置入椎弓根螺钉80枚,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3D组手术时间、置钉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置钉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VAS评分和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3D组术后6、12个月VAS评分及术后1、6、12个月JOA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3D打印个性化导板辅助后路寰枢椎置钉治疗寰枢...  相似文献   

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5):1351-1356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枕骨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先天性寰枕融合并寰枢椎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13年12月本科收治的34例先天性寰枕融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纯经后路枕骨螺钉和C_2椎弓根内固定,应用提拉撑开复位技术治疗此类畸形,术前及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行颈椎X线、枕颈区3D-CT、MRI检查,所有患者均根据术后影像学检查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评价影像和临床效果。[结果]随访9~38个月,平均16.5个月。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无感染、死亡病例。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所有患者复位满意,减压充分,且形成良好骨性融合。比较术前及术后随访时JOA评分和影像数据,结果示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影像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后路枕骨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提拉撑开复位技术,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寰枕融合并寰枢椎脱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改良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准确性。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6月~12月期间行寰枢椎手术的患者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25~56岁,平均43.3±8.7岁;寰枢椎骨折脱位13例,寰枢椎畸形4例。术前将患者的寰枢椎CT数据导入Mimics17.0软件,生成目标椎体的三维模型,使用逆向工程原理设计与其表面相吻合的反向模板及椎弓根螺钉最佳钉道并生成相应导向通道,标杆相对通道向内侧平移约10mm,将导向通道及标杆与模板拟合一体,设计形成带有导向通道和标杆的改良导航模板。将设计好的导板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来。在3D模型上模拟置钉,体外试验确认方案可行后再将改良导航模板消毒、灭菌并应用于临床。术中将改良3D打印导板与寰枢椎紧密贴合。术者分别以电钻及手钻通过导向通道,以标杆为参照物及导向杆,通过导向通道钻探螺钉通道后取下导板,攻丝后顺钉道置入椎弓根螺钉。将术前规划钉道与术后螺钉配对拟合进行螺钉精确性分析,并以Kawaguchi等评价法判断螺钉位置的优劣等级。结果:手术时间106±11min,术中出血量为220±73ml。共置入68枚颈椎椎弓根螺钉,其中寰椎与枢椎各34枚。术前预设进钉点、内倾角及头倾角与术后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Kawaguchi等评价法显示:0级占97.06%(66/68),Ⅰ级占2.94%(2/68),有2枚螺钉穿破骨皮质,Ⅱ、Ⅲ级螺钉数为0。结论:通过改良3D打印导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置钉,可提高与术前预设最佳钉道的吻合度、精确匹配术前计划,可提高临床手术置钉的准确性,减少偏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结合单侧枢椎棘突椎板钉加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4月,采用枢椎棘突椎板钉结合寰枢椎椎弓根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10例寰枢椎不稳定患者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16~62岁,平均39岁;单侧椎动脉高跨畸形伴寰枢椎不稳定7例,枢椎单侧关节突破坏累及椎弓根致寰枢椎不稳定3例。患者均表现为颈部活动受限及疼痛,VAS评分1~8分,平均(3.70±2.11)分,其中3例伴肌力下降及感觉异常。术前常规行影像学检查,术后7 d及1、3、6、12个月行X线和CT检查,了解内固定位置及植骨融合情况;比较手术前后VAS评分。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8个月,平均13个月。术中无一例发生颈脊髓和椎动脉损伤,除1例颈部肌肉肥厚者需另开软组织通道置入螺钉外,其余均一次性置钉成功。1例术后第3天切口出现渗液,考虑为同种异体骨排异反应,对症换药后5天停止渗液,余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VAS评分(1.01±0.89)分,较术前明显减轻。术后X线片示颈椎序列恢复良好,CT示1例患者寰椎椎弓根钉道内侧皮质破损,椎管未侵犯,余螺钉位置正常;术后6个月X线片及CT检查均见骨性融合。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结合单侧枢椎棘突椎板钉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手术方法、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融合治疗32例寰枢椎失稳患者,术中在C型臂X线机辅助下行C1、C2置钉,复位固定,取自体髂骨行椎板间植骨。术后颈托固定3个月。结果 32例128枚螺钉成功置入,复位满意,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患者全部获327个月定期随访,螺钉位置良好,钉棒无松动、断裂,术后36个月均获植骨融合。术前JOA评分(8.6±2.8)分;术后3个月JOA评分(14.9±1.8)分,恢复率76%92%,平均83%。结论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技术具有直视下置钉、短节段固定、固定牢靠、植骨融合率高等特点,有利于稳定寰枢关节及脊髓功能的恢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寰枢椎失稳的内固定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路单侧枢椎椎弓根钉板系统结合对侧枢椎椎板钉棒系统在寰枢关节及枕颈固定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后路单侧椎弓根钉板系统结合对侧枢椎椎板钉棒系统寰枢椎固定及枕颈固定11例,新鲜Ⅱ型齿突骨折5例,陈旧性齿突骨折3例,寰椎枕骨化畸形2例,寰枢椎不稳1例。单侧椎弓根发育狭小者6例,单侧椎动脉优势型2例,一侧椎动脉高跨2例,寰椎枕骨化畸形寰枢关节脱位行钉板系统固定失效后再次手术1例。寰枢椎固定9例,枕颈固定2例,1例难复型寰枢关节脱位行经口咽前路松解+后路复位内固定融合术,术后内固定失效行翻修手术。全部患者行后路寰枢或枕颈固定植骨融合术。比较术前、术后JOA评分变化,术后随访X线片及CT,观察寰枢椎复位及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32个月,平均16个月。全组患者无一例发生脊髓或椎动脉损伤,寰枢椎得到解剖复位,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术后JOA评分13~16分,平均14.9分,术前、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为76%~92%,平均83%,术后半年复查CT显示均获得骨性融合,未见寰枢椎失稳或复位丢失征象,固定螺钉位置良好。结论单侧枢椎椎弓根钉板系统结合对侧枢椎椎板钉棒系统行寰枢关节及枕颈固定临床疗效可靠,但缺少临床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在治疗齿突骨折合并寰枢关节脱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2月~2009年3月,对9例齿突骨折合并寰枢关节脱位患者采用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为19~56岁,平均39岁;新鲜齿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7例,陈旧性骨折脱位2例.齿突骨折按照A...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皮质骨通道(CBT)螺钉内固定技术在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2016年8月~2018年5月间收治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53例,均行经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23例应用CBT螺钉技术,30例应用传统椎弓根螺钉技术,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VAS评分、JOA评分和改善率以及术后恢复情况、有无并发症等,综合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18个月,平均(12±4)个月。手术置钉过程中均未出现螺钉把持力不足、峡部或椎弓根劈裂以及在置钉过程中引起的血管、神经损伤等情况。两组患者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术后JOA评分[CBT组:(23.7±2.3)分,传统组:(23.9±2.0)分]和VAS评分[CBT组:(1.2±0.7)分,传统组:(1.3±0.8)分]均较术前降低[JOA评分:CBT组:(9.1±2.7)分,传统组:(10.3±2.0)分;VAS评分:CBT组:(5.3±1.2)分,传统组:(5.4±1.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比较手术时间[CBT组:单节段为(2.0±0.3)h,双节段为(2.8±0.4)h。传统组:单节段为(2.1±0.3)h,双节段为(3.0±0.2)h]、术后VAS评分[(CBT组:(1.2±0.7)分,传统组:(1.3±0.8)分]和JOA评分[(CBT组:(23.7±2.3)分,传统组:(23.9±2.0)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CBT螺钉组的术中出血量[(单节段:(297±48)ml,双节段:(367±41)ml]少于传统椎弓根螺钉组[(单节段:(347±44)ml,双节段:(427±46)ml](t=-3.209,t=-2.692,P<0.05)。术后影像学随访均未见螺钉松动、尾冒脱落、钉棒断裂、椎间隙高度丢失、椎间融合器位移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结论应用CBT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是一种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且安全可靠、固定有效的置钉方法。  相似文献   

13.
寰椎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技术的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寰椎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固定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 1月至 2010年 1月, 对 60例寰枢椎失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椎弓根螺钉组(32例)均采用寰椎椎弓根螺钉固 定技术, 侧块螺钉组(28例)均采用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技术。通过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颈枕区疼痛缓 解[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估]、颈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 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和术后植骨融合情况评定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 间 12~60个月, 平均 466个月。术后 6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 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 螺钉断裂, 寰枢椎 再移位及失稳现象。椎弓根螺钉组术前 JOA评分为(7.1±2.8)分, VAS评分(3.0±1.2)分, 末次随访时分 别改善至(13.3±2.1)分和(1.8±0.9)分;侧块螺钉组术前 JOA评分为(7.3±2.4)分, VAS评分(3.2±1.0)分, 末次随访时分别改善至(13.0±2.6)分和(1.9±1.0)分;两组患者在 JOA评分、颈枕区疼痛缓解方面的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椎弓根螺钉组术中失血量和手术时间明显低于侧块螺钉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椎弓根 螺钉组中 2例出现寰椎后弓骨折。侧块螺钉组中有 3例术后出现颈枕区疼痛加重, 且伴有麻木。 结论 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显露范围小, 简化了操作程序, 减少了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 在设计手术方案时, 应优先考虑椎弓根螺钉技术, 而侧块螺钉技术可以作为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导航辅助下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对侧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对47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导航下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对侧微创TLIF术治疗,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手术前后的VAS和ODI评分,并将经皮钉侧和开放置钉侧进行配伍对照比较.结果 平均出血量为(420±45) mL;术前VAS评分为(6.85±1.03),术后1月VAS评分为(1.88±0.79);术前ODI评分为(31.6±3.05),术后1月ODI评分为(43.1±3.23).配伍对照研究结果显示,经皮钉组A级101枚、B级9枚、C级2枚,开放置钉组A级86枚、B级21枚、C级4枚、D级1枚.经皮钉组平均置钉时间为(11.25±4.33) min,透视次数为(2.73±0.42)次,开放置钉组平均置钉时间为(15.43±5.65) min,透视次数为(4.12±0.85)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导航辅助下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对侧微创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果显著,导航辅助下经皮钉组置钉术的准确度优于开放置钉组,透视次数和置钉时间均少于开放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寰椎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固定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32例(A组),行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技术28例(B组)。通过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颈枕区疼痛缓解(VAS评分)、JOA评分和术后植骨融合情况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JOA评分,颈枕区疼痛缓解,和植骨融合率方面无明显差异。A组术中失血量和手术时间明显低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2例出现寰椎后弓骨折。B组中有3例术后出现颈枕区疼痛加重,且伴有麻木。结论: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显露范围小,简化了操作程序,减少了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在设计手术方案时,应优先考虑椎弓根螺钉技术,而侧块螺钉技术可以作为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ayfield头架下单纯后路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并椎板间植骨融合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8年7月~2011年7月,对于陈旧性寰枢椎脱位患者,以术前颈椎动力位X线片评估,寰枢椎活动度≥5°为病例纳入标准,采用Mayfield头架下单纯后路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术共治疗11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28~55岁,平均35.6岁。均采用Mayfield头架固定头部,钉棒置入满意后,后路钉棒纵向加压复位,并以下压C2、C3棘突力量进行辅助,寰枢关节复位满意后,取自体髂骨行后路C1-C2椎板间植骨融合。以VAS和JOA评分法,分别对轴性颈痛和神经功能情况行术前与术后随访对比评估分析,正中矢状位CT影像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2.8±1.2)h,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60±80)ml,术中无椎动脉及脊髓损伤。随访6~36个月,平均23个月。VAS评分由术前6.14±1.92分降低到末次随访的3.15±1.28分,JOA评分由术前10.57±2.1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14.22±2.76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均获满意复位,随访期间无复位丢失,内固定位置佳,无松动断裂,均于6个月获骨性融合,融合率达100%。结论:对于寰枢椎活动度≥5°的陈旧性寰枢椎脱位,Mayfield头架下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后路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椎动脉高跨患者中3D打印导板辅助置入C2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上颈椎后路内固定术的72例C2椎动脉高跨患者。根据辅助C2椎弓根螺钉置入方式的不同分为导板组(n=36例)和徒手组(n=3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C2椎弓根螺钉置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置钉相关并发症、手术技术费用、住院时间以及术前、术后3d、术后6个月VAS评分、JOA评分。根据术后颈椎CT并按照Kawaguchi等提出的螺钉分级标准评估C2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并计算术前模拟置钉与术后实际置钉进钉角度在矢状面与横断面上的偏差。结果:导板组置钉时间、手术时间、透视时间明显优于徒手组(P<0.05),手术技术费用徒手组明显低于导板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3d、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导板组和徒手组分别置入C2椎弓根螺钉42枚、43枚;置钉准确率(0级+1级)分别为95.2%、72.1%。两组螺钉矢状面偏离角度分别为0.52°±0.42°、2.21°±0.69°,横断面偏离角度分别为0.51°±0.36°、2.16°±0.77°。导板组在置钉准确率、螺钉偏差角度均优于徒手组(P<0.05)。并发症情况:两组患者中共发生椎动脉损伤4例,其中导板组0例,徒手组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螺钉松动、断钉断棒。结论:在椎动脉高跨患者中,3D打印导板和徒手技术辅助置钉可达到相似的临床疗效,但在置钉准确性和安全性方面,导板技术更占优势,同时它能显著缩短置钉时间、透视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关月红  吴健  沈玄霖 《骨科》2014,5(2):88-90,94
目的对比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术后康复锻炼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8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90例,随机分为两组:肌间隙入路组及传统后正中入路组,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结合术后康复锻炼治疗,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耐受腰背肌锻炼时间、术后下地时间以及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术后半年及1年随访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和术前、术后及末次Cobb角的变化。结果椎旁肌间隙入路组除1年随访JOA评分外其余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入路(P〈0.05),两组术后与术前Cobb角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骨折,能早期康复锻炼,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耐受好,腰背痛发生少等优点,是一种实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寰椎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固定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10年1月,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32例(A组),行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技术28例(B组)。通过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颈枕区疼痛缓解,JOA评分和术后植骨融合情况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JOA评分,颈枕区疼痛缓解WAS评分)和植骨融合率方面无明显差异。A组术中失血量和手术时间明显低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B组中有3例术后出现颈枕区疼痛加重。结论: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显露范围小,简化了操作程序,减少了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在设计手术方案时,应优先考虑椎弓根螺钉技术,而侧块螺钉技术可以作为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