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术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对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tive dibetic retinopthy,PDR)患者25G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itreoretinal surgery,VRS)围手术期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3-02/2015-12我院接受VRS治疗的PDR患者74例82眼,根据术前玻璃体腔是否注射雷珠单抗分为VRS+术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组和仅行VRS组.记录VRS手术时间、填充物情况、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等情况.结果:VRS+术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组手术时间和电凝次数均显著低于VRS组,两组手术时间和电凝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RS+术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组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发生和使用硅油为填充物的例数均低于VRS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使用C3F8和灌注液作为填充物的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RS+术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组术后3mo内有4眼出现玻璃体再积血,VRS组术后3mo内有13眼出现玻璃体再积血,两组患者术后3mo内出现玻璃体再积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66,P<0.05).结论:PDR患者25G微创VRS术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能够减少术中眼部出血、视网膜损伤,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并降低术后眼部再出血、再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23G和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对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11/2016-05于我院眼科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128例195眼PDR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5G+组64例97眼,23G组64例98眼.25G+组应用25G+玻璃体切割术,23G组应用23G玻璃体切割术.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分别为1d,1wk,1mo.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的眼压、最佳矫正视力及医源性损伤、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5G+组手术时间短于23G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mo的视力分布均显著优于本组术前的视力分布(P<0.01);两组同期的视力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5G+组术前的眼压分别与手术1d,1wk,1mo的眼压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3G组亦然.两组同期的眼压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25G+组的医源性损伤率为4.1%,显著低于23G组的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G+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显著低于23G组的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3G和25G+玻璃体切割术均可安全有效地治疗PDR,但是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医源性损伤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显示出更好的优势,是治疗PDR的更好选择.  相似文献   

3.
曾树森  王斌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8):1532-1535
目的:探讨白内障手术切口大小对矫正角膜原有散光、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4-07/2016-07接诊的白内障患者92例92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46眼.两组均行透明角膜隧道切口白内障乳化超声术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照组为3.0mm透明角膜切口,观察组为1.8mm透明角膜切口.检测术前及术后1d,1wk,1、3mo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度、基础泪液分泌(schirmer Ⅰ test,SⅠt)、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记录术后1d,1wk,1、3mo术源性散光(surgery induced astigmatism,SIA).结果:两组术后1、3mo裸眼视力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mo角膜散光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wk,1、3mo SIA均不断减小,且观察组术后1d,1wk,1mo SIA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wk SⅠt、BUT少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mo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wk SⅠt、BU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3m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3.0mm标准切口相比,1.8mm透明角膜切口可减少SIA,缩短角膜稳定性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4.
王洪亮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7):1337-1339
目的:探讨改良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治疗软核白内障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01/2016-05在本院眼科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软核白内障患者80例109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组(改良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治疗)、传统组(传统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治疗)各40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组间术前和术后1d,1wk,1mo的裸眼视力检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1wk,1mo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与本组术前比较,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间术前和术后1d,1wk,1mo的眼压检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1wk,1mo两组患者的眼压与本组术前比较,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的手术并发症率(9%,5/54)显著低于传统组(25%,1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治疗软核白内障患者,效果可靠、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杨勇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6):1155-1157
目的:探讨子午线轴位切口对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白内障患者60例62眼,均采用透明角膜切口,切口分别位于最大角膜屈光力子午线轴位(A组)、传统颞上侧(右眼)或鼻上侧(左眼)(B组).两组同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和可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在术前,术后1d,1wk,1mo用CT200角膜地形图仪进行测量.根据角膜散光度和轴向计算手术源性散光度.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手术源性散光度和裸眼视力.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晶状体核硬度、视力、角膜散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组的视力均比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d,1wk,1mo两组患者的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两组患者角膜散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wk,1mo A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均显著小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1mo,A组患者手术源性散光度矢量分析均显著小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角膜最大曲率方向作为在白内障手术中的透明角膜切口,能让白内障患者在手术后的角膜散光度和手术源性散光度降低.  相似文献   

6.
谢南明  吕旭菁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0):1865-1868
目的:研究不同术式白内障术后患者的屈光状态变化规律,分析白内障术后患者屈光稳定性,为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获得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4-01/2015-12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126例150眼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3组,第1组行上方3 mm透明角膜切口42例50眼;第2组行颞侧3 mm透明角膜切口52例60眼,第3组行3 mm上方角巩膜隧道切口32例40眼。分别测量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球镜度数及散光度数,对比分析术后患者的屈光状态变化规律及屈光稳定性。
  结果:裸眼远视力组内比较,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早期(术后1、3d)与术后1、3mo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裸眼远视力较术前均提高明显,且均在术后1 mo趋于稳定;最佳矫正远视力组内比较,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wk与术后1、3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与术后1、3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最佳矫正远视力术后较术前均提高明显,且均在术后1 wk趋于稳定;球镜度数组内比较,术后1、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远视漂移,术后1wk与术后1、3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wk与术后1、3m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球镜度数在术后1wk趋于稳定;散光度数组内比较,术后较术前角膜散光度数均增加,术后1d,各组术后角膜散光达到最大,随后逐渐减小;术后1wk与术后1、3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与术后1、3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较术前散光度数均增加明显,且均在术后1 wk趋于稳定。
  结论:白内障手术中3 mm左右上方透明角膜切口、颞侧透明角膜切口及上方巩膜隧道切口不同术式术后视力恢复均良好,均可作治疗白内障的常规手术术式;白内障术后早期屈光状态呈轻度远视状态,且在术后1 wk左右稳定,结合临床可指导配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合并玻璃体积血患者的玻璃体切除手术时机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02/2014-05收治的PDR合并玻璃体积血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患者.依据玻璃体积血病程分为三组,病程<1mo为A组(22眼),病程1~3mo为B组(23眼),病程>3mo为C组(25眼).所有患者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后1~2wk行23G玻璃体切除手术,术中或术后补充或完成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术前存在晶状体混浊的患者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如术中填充硅油者待Ⅱ期硅油取出术中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时间24~42(平均28.7)mo,观察术中并发症(术中出血、医源性裂孔),术后并发症(玻璃体再次出血、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黄斑水肿情况以及最佳矫正视力.结果:术前患者的基线资料组间比较,DR分期在三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3),其余各项基线资料三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三组间视力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A组分别与B组及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P<0.001);B组与C组之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视力达到0.5及以上者在A、B、C组中分别为41%、23%、0;视力<0.1的患者A、B、C组分别为5%、26%、40%.硅油填充率A、B、C组分别为9%、26%、40%,三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再次玻璃体积血、再次手术、黄斑水肿、视神经萎缩,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发生率三组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R合并玻璃体积血早期行玻璃体切除术视力预后优于延迟手术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收集2014-01/2016-10我院收治的60例60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单纯小梁切除术,n=28)、观察组(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n=32),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眼压的变化,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wk,两组患者视力上升,眼压降低,观察组前房深度增加,对照组前房深度降低,与同组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4wk视力、前房深度高于对照组,眼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成功率、术后房角开放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wk,3mo,两组患者评分均上升(P<0.05);观察组术后不同时间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手术成功率高,同时可改善患者视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并分析Ex-press 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野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影响。
  方法:选取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14例24眼,均行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收集术前裸眼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视野平均缺损( MD)、视野模式标准差(PSD)、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术后1wk,1、3mo的裸眼视力、眼压,术后3 mo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MD、PSD、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观察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及相关处理,统计手术成功率。
  结果:术前,术后1wk,1、3mo 裸眼视力分别进行两两比较,得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视力无明显下降。术后1wk,1、3mo眼压与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3mo内眼压保持平稳。术后3mo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术后3 mo MD绝对值和 PSD 较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的角膜内皮细胞较术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85,P=0.01)。手术成功率:完全成功19眼(79%),条件成功2眼(8%),失败3眼(13%)。
  结论: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术后短时间内可能会引起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稳定的降眼压效果能有效减缓视野进展,手术未影响视力,降眼压效果好,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玻璃体切除联合曲安奈德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除联合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球内注射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finopathy,PDR)的疗效。方法:分析本院因PDR住院治疗患者90例98眼,玻璃体切除术联合TA球内注射50眼和单纯行玻璃体切除术48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矫正视力、眼内炎症、反应眼压和眼底等情况。结果:随访至术后6mo。TA注射组术后前房炎症反应及黄斑水肿的发生率较单纯手术组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视力改善程度及眼压升高的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TA球内注射治疗PDR与单纯玻璃体切除术比较,可以减少术后眼内炎症反应及黄斑水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25G+玻璃体切割术(PPV)联合术前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对患者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和血清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10/2022-01本院收治的PDR患者80例87眼,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45眼,行25G+PPV术治疗)和观察组(40例42眼,行25G+PPV联合术前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比较治疗前,治疗后2wk, 1、3mo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CMT、血清VEGF水平;随访3mo,观察并记录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CVA较治疗前改善(P<0.05),CMT、血清VEGF水平下降(P<0.05),眼压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1、3mo时,观察组的BCVA值、CMT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mo时,观察组的血清VEGF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mo内,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联合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采集2016-01/2020-01医院收治的PDR患者78例89眼,按术前是否给予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分为手术组(仅行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35例41眼)与联合组(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术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43例48眼),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中电凝止血次数、眼内填充及视网膜裂孔发生情况;治疗前,术后1d,3mo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黄斑中心凹厚度(CMT)、视网膜新生血管荧光素渗漏面积的变化;治疗前、术后1wk均抽取房水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含量的变化;统计两组随访3mo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联合组手术时间短于手术组,电凝止血次数、硅胶填充眼数少于手术组(P<0.05),术中总出血眼数少于手术组(P<0.05);术后1d,3mo联合组BCVA改善优于手术组(P<0.05),CMT、视网膜新生血管渗漏面积低于手术组(P<0.05);两组眼压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1wk,两组VEGF-A、SDF-1、PEDF均降低(P<0.001),联合组房水内VEGF-A、SDF-1、PEDF均低于手术组(P<0.001);联合组医源性裂孔及玻璃体再积血发生率低于手术组(P<0.05),其余各并发症均无差异(P>0.05)。结论: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联合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PDR整体价值优于单独应用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可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及器械操作,促进术后视力恢复,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降低医源性损伤发生风险,并发症少,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曲安奈德(TA)与雷珠单抗(ranibizumab)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继发黄斑水肿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继发黄斑水肿的CRVO患者40例40眼。其中20例20眼接受玻璃体腔注射TA(1mg,0.1mL)治疗,其余20例20眼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5mg,0.05mL)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2wk; 1,2,3,6mo患者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及眼压的改变。

结果:TA组及雷珠单抗组于玻璃体腔注药1,2wk; 1,2,3,6mo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 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于玻璃体注药后1,2wk; 1,2,3,6mo,CMT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TA组玻璃体腔注药后2wk及4wk眼压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雷珠单抗组玻璃体腔注药后各时间点眼压均无明显升高(P>0.05)。注药后第1,2wk; 2,3,6mo,TA组眼压改变与雷珠单抗组无明显差异(P>0.05),注药后1mo,TA组眼压改变要明显高于雷珠单抗组(P<0.05)。

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是目前CRVO继发黄斑水肿的有效而且安全的治疗手段。与TA相比其在提高最佳矫正视力及降低CMT的同时几乎不会发生眼部及全身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合并早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采用雷珠单抗注射联合玻璃体切割术(PPV)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4-07/2016-12我院眼科中心治疗的80例80眼PDR合并早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根据患者术前是否注射雷珠单抗分为预处理组(40例40眼,术前雷珠单抗注射联合PPV治疗)和常规组(40例40眼,仅采取PPV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视力、眼压等指标变化。

结果:预处理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新生血管出血次数、电凝使用次数均显著的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前两组患者的眼压、BCVA测定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wk,3mo,预处理组患者的BCVA值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术后1wk时,预处理组患者的眼压低于常规组(P<0.05); 术前两组患者的房水中VEG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mo,预处理组患者房水中VEGF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3mo时,预处理组患者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值低于常规组(P<0.05)。

结论:PDR合并早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采用雷珠单抗注射联合PPV治疗能显著地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术后视力,降低房水中VEGF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前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对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5-01/2016-06临床确诊的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23例23眼,入院后先行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4~5 d后行23 G玻璃体切割和硅油填充术.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情况,以及术后视网膜复位率和并发症情况.随诊6~9 mo.结果:曲安奈德注射后前房反应均减轻,眼压升高,由入院眼压4.02±1.47mmHg升高到术前13.69±4.68mmHg,术后升高到17.72±5.88mmHg,入院时眼压与术前和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末次随访视力较术前均有所改善,视力术后≥0.3者9眼(39%),术后≥0.05者18眼(78%).术后1wk,1、3mo和末次随访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复位情况:手术后2 wk有23眼(100%)全视网膜在位,一次视网膜解剖复位率87%,二次视网膜解剖复位率100%.术后1 mo时3眼出现下方视网膜局限性脱离,经二次手术巩膜外垫压后视网膜复位.无眼内出血、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眼内感染、晶状体损伤等并发症.术后一过性高眼压7眼,均出现在术后12~14d,减少局部激素滴眼液使用和点用降眼压滴眼液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结论:术前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进行预手术处理,能够提高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疗效,降低手术难度,提高视力,避免了全身使用激素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手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组探究对象选择2014-06/2016-06于我院治疗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90例,对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采用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的4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术前5~7d加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的48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wk,1、3、6mo最佳矫正视力(转换成标准对数视力),各时期通过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采用前房角镜检查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消退情况,结合眼压等判断综合疗效,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显著,组间比较观察组术后1mo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3、6mo无显著性差异(P>0.05); 两组治疗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显著,组间比较观察组术后1wk,1、3、6mo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综合治愈率为77%,显著高于对照组(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前房出血、浅前房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低眼压黄斑性病变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观察组术后6mo新生血管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在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术前5~7d加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能显著降低眼压,不同程度改善视力,综合治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6/2016-06于我院眼科治疗的60例60眼DME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激光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wk,1、3、6mo后的最佳矫正视力; 采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治疗前后眼压; 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 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视力均显著提高; 组间比较:观察组治疗1、3mo后视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1wk,6mo后两组间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wk眼压有升高现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3、6mo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MT均显著降低; 观察组治疗1、3mo后CMT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与治疗1wk,6mo后两组C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6mo内复发5例5眼,复发率17%,对照组复发10例10眼,复发率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2d观察组2例2眼出现高眼压,对照组3例3眼出现高眼压,经卡替洛尔滴眼液治疗后恢复正常。

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激光治疗相较于单独使用激光治疗,短期内能减轻黄斑水肿,视力恢复更快,能够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余海江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9):1640-1642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术后视力和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根据不同术式将95例95眼PDR患者分为观察组(50眼)与对照组(45眼),观察组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照组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视力恢复、手术前后眼压变化和手术并发症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比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术后1、3、6mo眼压比术前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术后虹膜新生血管形成、囊膜混浊发生率分别为2%、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能明显改善PDR患者视力,并发症发生率低,虽会导致眼压上升,但经对症处理后可好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