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张少维  毛晓春  李琴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0):1875-1878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2.2及3.0mm透明角膜切口对2型糖尿病患者术后泪膜功能及眼表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5-01/10在我院接受超声乳化术的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150眼。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两组,A组微切口组(75例75眼)行2.2mm透明角膜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B 组小切口组(75例75眼)行常规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两组资料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wk,1、3、6mo的眼表疾病指数( 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角膜知觉、泪膜破裂时间( break-up time,BUT)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 Schirmer’s Ⅰtest,SⅠt)指标的变化。
  结果:术后1wk,1、3mo,两组患者的 OSDI 评分均高于术前,且B组的OSDI评分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角膜知觉均较术前降低,且B组的角膜知觉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SⅠt均低于术前,且B组的SⅠt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wk,1mo,两组患者的BUT均低于术前,且B组的BUT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6mo,A组患者的OSDI、角膜知觉、BUT和SⅠt与术前相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患者的OSDI评分和角膜知觉与术前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UT和SⅠt与术前相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2.2mm透明角膜微切口对眼表及泪膜的影响较小,对并发白内障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2.
霍璐  郝晓琳  张仲臣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2):2198-2200
目的:比较透明角膜切口及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患者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单纯白内障患者88例122眼,按切开入路不同随机分为两组:透明角膜组(A组)40例60眼;巩膜隧道组(B组)48例62眼。观察术前、术后1d;1wk;1mo时平均角膜散光度、手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SIA)、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d;1wk;1mo,两组平均角膜散光度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1wk,SI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两组SIA值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1wk,裸眼视力≥0.5及最佳矫正视力≥0.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角膜散光改变较小,根据角膜地形图指导个性化切口位置,对自身角膜散光的处理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杨勇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6):1155-1157
目的:探讨子午线轴位切口对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白内障患者60例62眼,均采用透明角膜切口,切口分别位于最大角膜屈光力子午线轴位(A组)、传统颞上侧(右眼)或鼻上侧(左眼)(B组).两组同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和可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在术前,术后1d,1wk,1mo用CT200角膜地形图仪进行测量.根据角膜散光度和轴向计算手术源性散光度.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手术源性散光度和裸眼视力.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晶状体核硬度、视力、角膜散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组的视力均比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d,1wk,1mo两组患者的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两组患者角膜散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wk,1mo A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均显著小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1mo,A组患者手术源性散光度矢量分析均显著小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角膜最大曲率方向作为在白内障手术中的透明角膜切口,能让白内障患者在手术后的角膜散光度和手术源性散光度降低.  相似文献   

4.
张玲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1):2136-2138
目的:运用前节 OCT 扫描仪( 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S-OCT)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透明角膜切口内口的位置对术源性散光( surgery induced astigmatism,SIA)的影响。
  方法:选择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0例43眼,做2.8 mm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及术后1wk,1、3mo进行矫正视力检查,术后1wk,1、3mo应用AS-OCT对角膜切口内口的位置及切口长度进行测量。根据切口位置的不同分为:1组:20例23眼,切口内口距离角膜顶点中线>3 mm;2组:20例20眼,切口内口距离角膜顶点中线≤3 mm。
  结果:1组和2组术前1d矫正视力及角膜散光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wk,1、3mo两组矫正视力不断增加,散光及切口长度均不断减小,但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内口位于角膜中央3 mm半径内的透明角膜切口长度偏长,术后产生的SIA较内口在3 mm以外的切口偏大,且术后获得的矫正视力也可能低于后者。  相似文献   

5.
谢南明  吕旭菁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0):1865-1868
目的:研究不同术式白内障术后患者的屈光状态变化规律,分析白内障术后患者屈光稳定性,为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获得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4-01/2015-12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126例150眼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3组,第1组行上方3 mm透明角膜切口42例50眼;第2组行颞侧3 mm透明角膜切口52例60眼,第3组行3 mm上方角巩膜隧道切口32例40眼。分别测量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球镜度数及散光度数,对比分析术后患者的屈光状态变化规律及屈光稳定性。
  结果:裸眼远视力组内比较,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早期(术后1、3d)与术后1、3mo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裸眼远视力较术前均提高明显,且均在术后1 mo趋于稳定;最佳矫正远视力组内比较,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wk与术后1、3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与术后1、3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最佳矫正远视力术后较术前均提高明显,且均在术后1 wk趋于稳定;球镜度数组内比较,术后1、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远视漂移,术后1wk与术后1、3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wk与术后1、3m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球镜度数在术后1wk趋于稳定;散光度数组内比较,术后较术前角膜散光度数均增加,术后1d,各组术后角膜散光达到最大,随后逐渐减小;术后1wk与术后1、3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与术后1、3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较术前散光度数均增加明显,且均在术后1 wk趋于稳定。
  结论:白内障手术中3 mm左右上方透明角膜切口、颞侧透明角膜切口及上方巩膜隧道切口不同术式术后视力恢复均良好,均可作治疗白内障的常规手术术式;白内障术后早期屈光状态呈轻度远视状态,且在术后1 wk左右稳定,结合临床可指导配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位置角膜切口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和视力的影响,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方法:选取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96例96眼,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48眼,使其有可比性。 A组患者角膜切口选择右眼在颞上、左眼在鼻上。 B组角膜切口根据曲率检查选择在角膜最大子午线轴向。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wk,1、3mo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1mo时A组患者角膜散光度分别为4.03±0.41、3.72±0.35D,B组分别为2.96±0.38、1.29±0.15D,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且A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时两组患者散光度均与术前差别不大,且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散光轴向均以逆规最为常见,术后1 wk顺规性散光增多,明显多于术前,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术后1、3mo顺规性散光逐渐减少,逆规性散光逐渐增加,接近术前。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角膜散光轴向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透明角膜切口选择在角膜最大散光子午线方向可以有效减少术后早期散光度数,但是对于远期角膜散光影响不大,而且对患者视力影响不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该方式制作角膜切口,但是考虑到手术复杂性提高,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老年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屈光力的变化及手术源性角膜散光( SIA )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老年高度近视白内障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患者103例145眼,角膜曲率计测量术前及术后3d,1wk,1、3mo的角膜水平屈光力值(K1)、垂直屈光力值( K2)及其轴位,采用正弦定律和余弦定律计算法计算SIA值。结果:术后3d,1wk平均角膜散光度与术前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 wk,1、3 mo SIA 值分别为+1.34±0.12,+0.89±0.27和-0.42±0.2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较,术后3d, K1增大1.59D, K2减少1.98D,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 P<0.01);术后3mo内K1和K2与术前的差值均迅速减小,术后3 mo内K1差值比K2差值绝对值小,两者之间各时间点差值的绝对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老年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后短期角膜散光较大,手术方式需进一步改进以减少散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沿角膜散光陡峭轴方向做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散光和视力的变化。方法:根据IOL-Master检测结果选择角膜最大屈光力轴行3.0mm透明角膜切口做白内障超声乳化术42眼作为观察组(A组),常规颞上(右眼)、鼻上(左眼)3.0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68眼作为对照组(B组)。检测术前、术后1d;1wk;1,3mo角膜散光和视力变化。结果:A组术前、术后1d;1wk;1,3mo视力分别为0.2±0.24,0.73±0.37,0.78±0.38,0.94±0.36,0.76±0.13;B组为0.17±0.2,0.82±0.3,0.84±0.2,0.77±0.26,0.8±0.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术后1d;1wk;1,3mo角膜散光度分别为1.01±0.10D,1.33±0.13D,1.15±0.14D,0.90±0.13D,0.89±0.12D;B组为0.95±0.13D,1.25±0.15D,1.07±0.13D,0.87±0.12D,0.82±0.11D。术后1d;1wk;1mo与术前相比散光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mo散光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mo裸眼视力≥0.8者分别为21眼(50%)和32眼(47%),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沿陡轴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有助于患者视力提高及减少术后角膜散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陡峭子午线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视功能、角膜散光及泪膜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01/2020-12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白内障患者106例106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1例患者采用陡峭子午线透明角膜切口,对照组55例患者采用经鼻上方透明角膜切口。观察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wk, 1、3mo的视功能、泪膜变化及角膜散光。结果:两组手术情况无差异(均P>0.05),术后1wk, 1、3mo视力均明显改善,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视野平均缺损值(MD)均明显降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3mo两组患者角膜散光极坐标值(AKP)(+0)明显降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角膜散光AKP(+45)无差异(P>0.05);泪液分泌试验(SⅠt)值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谷值为术后1wk;泪膜破裂时间(BUT)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谷值为术后1wk。观察组术后各时点SⅠt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各时点BUT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陡峭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2.2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老年性白内障患者56例78眼,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2.2mm组38眼,3.0mm组40眼,分别行2.2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及3.0mm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术后1,3mo评价术眼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角膜散光、术源性角膜散光(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SIA)。结果:术后1mo,2.2mm组角膜散光为0.85±0.42D,3.0mm组角膜散光为1.18±0.37D,两组角膜散光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mo,2.2mm组角膜散光为0.74±0.40D,3.0mm组角膜散光为1.00±0.30D,两组角膜散光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mo和3mo,3.0mm组的SIA大于2.2mm组(P<0.05),3.0mm组术后1mo平均SIA大于术后3mo平均SIA(P<0.05),2.2mm组术后1mo和3mo SIA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UCVA,在术后1mo和3mo,2.2mm组均优于3.0mm组。结论:2.2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能产生更小的SIA和更好的UCVA。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内皮损伤及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07/2015-07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患者120例145眼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73眼和对照组60例72眼,观察组采用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照组采用传统3.2mm同轴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切口部位角膜厚度、切口宽度、切口长度、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手术源性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术后1wk,观察组UCVA、BCVA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4、7.109,P<0.05);术后1wk、1mo时,观察组切口宽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3、225.2,P<0.05),切口长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26、5.009,P<0.05);术后1wk,观察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7,P<0.05);观察组手术源性散光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43、22.16,P<0.01);两组患者并发症(8.22% vs 11.11%)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0.348,P>0.05).结论:1.8mm 微切口超声乳化技术有助于促进白内障患者视力恢复,可能与减轻角膜损伤、增强角膜闭合状态及降低术后术源性散光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朱本虎  邱海雁  杨文忠  方亦军 《国际眼科》2017,10(11):2077-2080

目的: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不同位置2.8mm透明角膜切口术后手术源性角膜高阶像差的改变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3/2016-04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并采用2.8mm透明角膜切口的100例100眼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切口位置分为A组(颞侧透明角膜切口, 55眼)、B组(上方透明角膜切口,45眼),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d,1wk,1、3mo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手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SIA)和角膜地形图的变化,并采用波前像差分析仪测定角膜波前像差,记录角膜6mm范围内高阶像差的变化。

结果:术后1d,1wk,1、3mo,两组患者BCVA(LogMAR值)均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1d、1wk、1mo时BCVA(LogMAR值)均低于B组(P<0.05); 术后1wk,1、3mo两组患者SIA均降低(P<0.05),A组术后不同时间点SIA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d两组患者表面非对称性指数(surface asymmetry index,SAI)、表面规则指数(surface regularity index,SRI)均上升,术后1wk,1、3mo逐渐降低,A组术后1d、1wk时SRI、SAI均低于B组(P<0.05); 术后3mo,A组角膜表面总高阶像差(total higher-order aberrations,tHOAs)、四阶球差(spherical aberration,SA)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采用2.8mm颞侧透明角膜切口可促进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减轻手术对角膜形态的影响,降低角膜高阶像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超声乳化术对伴有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眼表及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选取2016-01/12于我校附属医院接受超声乳化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98例98眼,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伴有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50例50眼,对照组为单纯白内障患者48例48眼.两组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透明角膜切口,均由同一位医师完成,术前均无干眼症.术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正常,无眼底改变.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3、7d,1mo的眼表情况.比较手术前后干眼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est,SⅠt)结果以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两组手术前后干眼症状评分差异显著,术后7d,1 mo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BUT差异显著,术后7d,1mo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FL评分差异显著,术后3、7d,1mo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泪液分泌量差异显著,术后1、3、7d,1mo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显著,术后1、3、7d,1mo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术对伴有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干眼症症状等具有显著影响,可能与糖尿病患者对损伤的修复能力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4.
陶静  周伟  房传凯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8):1550-1553
目的:比较同轴微切口2.5mm与3.0mm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泪膜和眼表的变化.方法:选取2015-02/2016-02我院接受超声乳化术的白内障患者70例92眼.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A组和B组,每组各46眼.A组采用2.5mm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术(34例46眼),B组采用3.0mm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术(36例46眼).观察两组患者的BUT(break-up time)、SⅠt (Schirmer`s Ⅰ test) 和睑缘平行的结膜皱褶(LIPCOF),比较各项结果对患者影响程度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BUT于术后1wk,1、3mo时与术前相比均低于术前,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高于B组(t=3.089、4.497、4.322,均P<0.01);两组患者术后1wk,1、3mo时的 SⅠt与术前相比均高于术前,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低于B组(t=-6.286、-3.992、-3.278,均P<0.01);两组患者术后1wk,1、3mo时的LIPCOF与术前相比均高于术前,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52、-5.131、-3.652,均P<0.01).术后6mo时,A组患者的BUT、SⅠt 和LIPCOF与术前比较,其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t=0.646、0.551、0.165,均P>0.05);B组患者的BUT、SⅠt 和LIPCOF与术前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059、3.629、4.211,均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切口大小可影响术后泪膜的变化,手术切口的减小不仅可以降低对眼表组织的损伤,而且可以减轻对术后泪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不同人工泪液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究不同种类人工泪液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干眼症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01/2016-06期间我院收治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具有干眼症症状患者280例280眼为研究对象.根据使用的人工泪液种类的不同,分为四组:(1)对照组:术后连续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术眼1wk,3次/d;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术眼1wk,3次/d;使用普拉洛芬滴眼液1mo,4次/d.(2)聚丙烯酸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连续使用聚丙烯酸点术眼1mo,4次/d;(3)聚乙二醇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连续使用聚乙二醇点术眼1mo,4次/d;(4)玻璃酸钠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连续使用玻璃酸钠点术眼1mo,4次/d.观察并比较四组患者治疗后1、2、3wk及1mo时的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Ⅰt)、干眼症状评分、角膜染色评分等.结果:(1)BUT:四组患者治疗后BUT均呈上升趋势,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聚丙烯酸组、聚乙二醇组及玻璃酸钠组治疗后BU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玻璃酸钠组术后2wk的BUT显著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Ⅰt:四组患者治疗后SⅠt均呈上升趋势,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聚丙烯酸组、聚乙二醇组及玻璃酸钠组治疗后的SⅠ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玻璃酸钠组治疗后SⅠt显著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眼症状评分:四组患者治疗后干眼症状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聚丙烯酸组、聚乙二醇组及玻璃酸钠组治疗后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玻璃酸钠组治疗后3wk评分显著低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角膜染色评分:治疗后各组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2wk各组角膜染色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wk,1mo玻璃酸钠组角膜染色评分显著低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泪液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后干眼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含有玻璃酸钠成份的泪液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陈勇  夏林  边建军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11):1917-1919
目的:探讨小切口劈核术与超声乳化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将66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小切口劈核与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散光情况,手术前后角膜内皮变化,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2wk的生活质量。

结果:两组术后1d,1wk,1mo的术眼裸眼视力,术后1mo的散光度,术后2wk的生活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2wk,两组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例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均P<0.05); 但观察组术后2wk的角膜内皮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小切口劈核术与超声乳化术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都具有视力恢复好、术后散光小、患者生活质量高等优势,但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内皮损伤较大,术后角膜内皮厚度更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旨在证实双陡峭轴透明角膜切口能有效降低白内障合并中低度数角膜散光患者的角膜散光和高阶像差,提高术后视觉质量。

方法:收集2020-10/2021-07在我院确诊为中低度数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共60例,随机分成A组(常规135°切口组,30例)和B组(双陡峭轴透明角膜切口组,30例),对比术前,术后1、3mo的裸眼视力、散光、散光矢量分解、极向散光值以及角膜中央3mm以内的二阶散光、球差、彗差、三叶草等指标。

结果:A组和B组术后1、3mo的裸眼视力(UCVA)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 B组术后1、3mo的UCVA均优于A组,但无差异(P>0.05)。A组术后1、3mo的角膜散光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B组术后1、3mo的平均角膜散光分别为0.66±0.13、0.61±0.12D,较术前1.38±0.24D明显降低(P<0.05)。B组术后1、3mo CJ0/CJ45与术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 A组术后1、3mo CJ0/CJ45与术前均有明显变化(P<0.05)。B组术后1、3mo的极向散光值均较术前低(P<0.05),A组术后1、3mo的极向散光值均较术前升高(P<0.05)。A组和B组术后3mo的HOA均较术前HOA降低(P<0.05),B组术后3mo 平均HOA虽较A组的低,但无差异(P>0.05)。B组术后3mo的彗差较术前和A组低(均P<0.05)。

结论:白内障合并中低度数角膜散光患者中,双陡峭轴透明角膜切口与常规切口的术后裸眼视力和HOA无明显差异,然而双陡峭轴透明角膜切口能通过有效降低角膜散光和彗差,提高患者的术后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