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胚胎脊髓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已进行多年,效果并不理想,带蒂大网膜移植可建立及时有效的血供是肯定的,对脊髓损伤的疗效尚无定论。为此探讨采用犬胚胎脊髓和大网膜联合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选用西北犬24只,雌雄不拘,按随机数字分成4组:单纯损伤组;大网膜移植组;单纯胚髓细胞移植组;胚胎脊髓和大网膜联合移植组。致伤前及治疗后2个月行脊髓体感诱发电位,动作诱发电位检查,观察行为变化,并行电镜及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查。结果:伤后2个月胚胎脊髓和大网膜联合移植组左后肢脊髓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71.65±3.33)ms与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F=3.891,((P=0.037),脊髓体感诱发电位波幅1.04±0.11)μV与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F=5.516,P=0.013),左后肢动作诱发电位潜伏期(6.28±1.45)ms与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F=6.49,P=0.008),行为学有恢复;胚髓细胞在术后2个月可存活。结论:胚胎脊髓与大网膜联合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动物从行为学和诱发电位均优于其他组,但尚需进一步研究以确定其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脊髓损伤已被临床广泛应用,探讨胚胎脊髓干细胞移植与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联合应用治疗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3—05/2004—02在大庆市第四医院骨科完成。选用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甲基强的松龙联合胚胎脊髓干细胞组、甲基强的松龙组、胚胎脊髓干细胞组、单纯损伤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将前4组制作成T12脊髓右半切损伤动物模型(麻醉后暴露T12脊髓,制成约3mm&;#215;3mm的脊髓半切损伤区),甲基强的松龙联合胚胎脊髓干细胞组及胚胎脊髓干细胞组移取14d孕鼠一段长约3mm纯净颈胸段胚胎干细胞,立即移植入刚完成的脊髓损伤的半切损伤处。8h内,甲基强的松龙联合胚胎脊髓干细胞组、甲基强的松龙组两组动物自鼠尾静脉推注甲基强的松龙30mg/kg,其后的23h按同样方法应用甲基强的松龙5.4mg/(kg&;#183;h)。单纯损伤组损伤后未予治疗。空白对照组未进行干预。治疗后即开始观察实验动物的一般状态及运动功能改变,并于第8周从每组中选取6只大鼠,对其损伤区脊髓横断面神经纤维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甲基强的松龙联合胚胎脊髓干细胞组损伤区神经纤维计数多于甲基强的松龙组、胚胎脊髓干细胞组、单纯损伤组(25.4&;#177;3.1,0,11.6&;#177;1.1,0,P〈0.05)。②除甲基强的松龙联合胚胎脊髓干细胞组、胚胎脊髓干细胞组有部分感觉功能恢复外,各组均无行为学改变。结论: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与胚胎脊髓干细胞移植联合应用可协同促进损伤脊髓的修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将胚胎脊髓干细胞移植及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应用于实验性脊髓损伤大鼠,观察二者联用对损伤脊髓结构和功能恢复的干预。 方法:实验于2003-05/2004-02在大庆市第四医院骨科完成。选取健康8月龄SD雄鼠2只,雌鼠4只,同笼过夜,次晨观察雌鼠,发现鼠精子者确定为孕鼠并记为妊娠0d,取胚鼠6只作为供体。另选取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神经生长因子+胚胎脊髓干细胞组、神经生长因子组、胚胎脊髓干细胞组、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10只/组。其中神经生长因子+胚胎脊髓干细胞组、胚胎脊髓干细胞组大鼠作为受体。①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建立T12脊髓右半切损伤动物模型。②孕鼠于妊娠14d麻醉后暴露子宫,手术显微镜下取出胚鼠,剪去头尾,移取长约3mm的胚胎脊髓,浸泡于2000Bu/mL神经生长因子液后,立即分别移植入神经生长因子+胚胎脊髓干细胞组及胚胎脊髓干细胞组刚完成的急性脊髓右半切损伤部位。神经生长因子+胚胎脊髓干细胞组、神经生长因子组均在蛛网膜下腔插入内径0.6mm、外径1mm的导管,固定后于术后每天经导管给予神经生长因子500Bu。连续2周。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治疗。③术后观察各组动物的一般状态及运动功能变化。Bieschowsky还原银染色法对神经纤维进行病理观察,并对各组损伤区脊髓横断面神经纤维数进行统计。 结果:实验选取SD大鼠50只,术后1周内死亡11只,除空白对照组未死亡外,模型对照组死亡2只,其余3组各死亡3只。①术后不同时间各组大鼠的一般状态:空白对照组在手术前后均未出现尿便异常情况。神经生长因子+胚胎脊髓干细胞组、神经生长因子组、胚胎脊髓干细胞组、模型对照组大鼠术后1周内均出现尿便失禁,模型对照组死亡2只,其余3组各死亡3只;术后2周有18只大鼠排尿排便功能逐渐恢复,神经生长因子+胚胎脊髓干细胞组7只,神经生长因子组4只,胚胎脊髓干细胞组5只,模型对照组2只;术后8周有20只大鼠排尿排便功能已完全恢复,神经生长因子+胚胎脊髓干细胞组7只,神经生长因子组5只,胚胎脊髓干细胞组6只,模型对照组2只。②术后不同时间各组大鼠的运动功能改变:空白对照组在手术前后感觉运动功能无异常改变。神经生长因子+胚胎脊髓干细胞组、神经生长因子组、胚胎脊髓干细胞组、模型对照组建立T12脊髓右半切损伤模型后,大鼠右后肢运动功能全部消失,左后肢出现感觉障碍;术后8周时神经生长因子+胚胎脊髓干细胞组有6只大鼠出现刺激左后肢的逃避反应,但右后肢运动功能未见改善;胚胎脊髓干细胞组有4只大鼠对左后肢痛觉刺激出现逃避反应。神经生长因子组、模型对照组大鼠右后肢常处于拖行状态,感觉与运动功能均无改善。③术后8周各组组织病理染色观察结果:神经生长因子+胚胎脊髓干细胞组与神经生长因子组、胚胎脊髓干细胞组、模型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7.6&;#177;4.3),(4.31&;#177;0.5),(14.2&;#177;1.6),0,P〈0.05)。 结论:胚胎脊髓干细胞为宿主脊髓损伤区提供了优良的微环境及支持引导作用,并通过自身的分化再生与宿主神经元形成广泛联系,同时产生更多的神经营养因子,与胚胎脊髓干细胞移植联合应用可协同促进宿主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的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并与治疗脊髓损伤的西药氢溴酸加兰他敏进行阳性对照。 方法:实验于2005-06/09在大连大学整形外科研究所完成。取鼠龄两三个月的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n=20):生理盐水组、川芎嗪和氢溴酸加兰他敏组,所有大鼠用Allen WD法(10g&;#215;10cm的致伤力)损伤大鼠T8-L1脊髓,各组术后分别腹腔注射5mL生理盐水、川芎嗪(10g/L)、氢溴酸加兰他敏(0.0025s/L),1次/d,持续给药4周。4周后观察各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的恢复情况(包括刺激点至L1,L8的潜伏期,L1-T8的传导速度和所用时间),并以20只正常大鼠的体感诱发电位值为正常参考值。结果:8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L1~T8的传导速度:川芎嗪组和氢溴酸加兰他敏组均比生理盐水组快[(46.67&;#177;12.74),(4556&;#177;13.33),(22.03&;#177;7.17)m/s.P〈0.01],但两组间比较无差异,且都比正常组慢。②L1~T8传导所用时间:川芎嗪组和氢溴酸加兰他敏组均比生理盐水组短[(1.39&;#177;0.76),(1.42&;#177;0.54),(2.87&;#177;0.78)ms,P〈0.01],但两组间比较无差异,且都比正常组慢。⑧刺激点至L1,T8的潜伏期:川芎嗪组和氢溴酸加兰他敏组均比生理盐水组短,但未达到正常组大鼠的水平。结论:川芎嗪能有效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体感诱发电位各指标,其效果与氢溴酸加兰他敏相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控释生物材料联合移植治疗猴急性脊髓损伤过程中,对后索结构修复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3/11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择雄性恒河猴8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4只。制作猴脊髓损伤模型后损伤治疗组植入3.0&;#215;10^6个/kg神经元样细胞与含2μg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单甲氧基聚乙二醇聚乳酸嵌共聚体用200μL磷酸盐缓冲液制成悬液,损伤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各组动物分别于术前和治疗后四五个月进行皮质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处死动物前3周将True Blue注射到脊髓损伤部位下界下部后索部位,制备石蜡切片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处脊髓后角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应用甘氨酸银浸镀法染色观察后索结构。结果:8只恒河猴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动物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结果:脊髓损伤后,皮质体感诱发电位信号消失,治疗后四五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损伤治疗组潜伏期无明显延长。损伤治疗组波幅降低度明显低于损伤对照组[(3.78&;#177;1.32)μV,(9.85&;#177;0.84)μV,t=-11.194,P〈0.01]。②病理结果表明,损伤治疗组后角轻度胶质增生;损伤对照组后角神经元少见,胶质浸润。③脊髓后索神经纤维密度和积分吸光度值:损伤治疗组后索神经纤维密度明显高于损伤对照组【(1338&;#177;276)个/视野,(574&;#177;168)个/视野,t=4.734,P〈0.01】;积分吸光度值高于损伤对照组(9966.73&;#177;3753.78,4323.25&;#177;1040.92,t=2.897,P〈0.05)。④荧光显微镜下,损伤治疗组大脑皮质躯体感觉区(对侧)存在蓝色荧光阳性细胞,损伤对照组无此现象。结论:①注射骨髓间充质神经元样细胞与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恒河猴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基本正常,波幅降低,表明其本体感觉获得了一定程度恢复,同时说明波幅的变化在判断脊髓损伤方面比潜伏期更敏感。②后角神经元明显增多,说明骨髓间充质神经元样细胞与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促进脊髓损伤猕猴后索组织结构的修复。  相似文献   

6.
诱发电位的组织移植修复脊髓损伤中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通过测诱诱发电位变化探讨不同神经组织移植对成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成鼠胸髓损伤后,分别移植带血管蒂正中神经(VPN组)、孕14d胚胎脊髓(FSC组)、带血管蒂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V+F组)。术后1,2,4,8,12周行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查。结果:各组SEP和MEP的峰潜伏期在2-8周内均有恢复,V+F组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带蒂神经与胚胎脊髓联合移植对脊髓传导功能的恢复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直流电场能促进脊髓再生,但伤后6h置入电刺激器的疗效比伤后立即置入电刺激器的疗效为差,可能与脊髓损伤后出现脊髓水肿有关。目的:探讨直流电场与汉防己甲素联合应用治疗完全性急性脊髓损伤的疗效。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单位:海南省人民医院骨病外科。材料:实验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完成。33只中国家犬,体质量10-12kg,犬龄1.5-2岁,由海南省动物中心提供。干预:将33只家犬随机分成3组,用Allen D法致脊髓完全损伤。A组为对照组;B组汉防己甲素治疗组;C组脊髓损伤2h静滴汉防己甲素,脊髓损伤6h再置入电刺激器组。主要观察指标:伤后各组1,2,3个月神经功能、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神经元数量、神经元截面积和内氏体密度恢复情况。结果:B,C组神经功能早期恢复,P1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升高,神经元计数明显增多,神经元截面积增大及内氏体密度深[B组1,2,3个月时各组数值分别为(27.65&;#177;1.19),(20.48&;#177;1.02),(17.45&;#177;1.08)ms;(724&;#177;52)。(877&;#177;41),(1035&;#177;50)rIV,(37.7&;#177;3.4),(45.6&;#177;3.2),(52.5&;#177;2.9)个;(154.96&;#177;6.01),(181.40&;#177;6.86),(237.47&;#177;7.38)μm^2,(0.4694&;#177;O.0261)。(O.5996&;#177;0.0302),(O.6351&;#177;O.0326)pixel,C组则分别为(21.25&;#177;O.83),(14.63&;#177;O.90),(13.35&;#177;O.84)ms;(915&;#177;61),(1146&;#177;36),(1262&;#177;49)nV,(49.3&;#177;3.5),(60.6&;#177;3.3),(68.3&;#177;3.3)个;(231.81&;#177;7.38),(322.67&;#177;8.45),(386.82&;#177;10.42)μm^2,(0.6476士0.0251).(O.7611&;#177;O.0305)。(O.8285&;#177;O.0226)pixel],与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3个月时各组数值分别为(37.29&;#177;2.02).(31.07&;#177;2.06),(26.60&;#177;1.51)ms;(409&;#177;80),(667&;#177;66),(720&;#177;67)nV,(26.3&;#177;2.8),(31.O&;#177;3.0),(36.O&;#177;3.4)个;(98.12&;#177;4.93)。(113.50&;#177;6.74),(122.59&;#177;8.03)μm^2,(O.2112&;#177;O.0069),(O.2773&;#177;O.O117),(O.3248&;#177;O.0082)pixel]。此外,C组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汉防己甲素能改善微循环,减轻组织继发性损伤,对实验性脊髓损伤有保护作用。直流电场与汉防己甲素联合应用能更有效地协同治疗脊髓损伤,特别是促进神经功能早期、较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背景:体感诱发电位脊髓功能监护操作较为简单,结果较为可靠,是目前广为采用的术中脊髓监护方法。目的:评估术中脊髓功能监护时体感诱发电位信号的改善对颈椎病患者术后脊髓功能的预测价值。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非随机化同期对照研究。单位:协和医院骨科。对象: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2001—01/10接受手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34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24例,后路单开门手术3例,双开门手术7例。根据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将患者分为体感诱发电位改善组12例,体感诱发电位无变化组22例。方法:对所有患者的神经损伤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JOA)分别于术前,术后1,2,4周,3,6个月进行评分。每例患者在术中均接受体感诱发电位脊髓监护,并将体感诱发电位信号的变化分为改善(波幅增加50%以上或潜伏期减少10%以上),减弱(波幅降低50%以上或潜伏期延长10%以上)和无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各时间点JOA评分。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34例患者均进人结果分析。术后1,2周检查JOA评分体感诱发电位改善组较体感诱发电位无变化组明显提高[(14.08&;#177;1.44)分,(14.17&;#177;1.11)分,(12.73&;#177;1.42)分,(12.86&;#177;1.28)分,P&;lt;0.05],术后4周及3个月和6个月随访检查,JOA评分体感诱发电位改善组与体感诱发电位无变化组基本相似[(14.00&;#177;1.04)分,(13.58&;#177;1.08)分,(13.68&;#177;1.61)分,(13.82&;#177;1.01)分,(13.41&;#177;1.22)分,(13.41&;#177;1.47)分,P&;gt;0.05]。结论:颈椎病患者术中SEP监护信号的改善可以预示术后早期良好的f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测定诱发电位变化探讨不同神经组织移植对成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成鼠胸髓损伤后,分别移植带血管蒂正中神经(VPN组)、孕14d胚胎脊髓(FSC组)、带血管蒂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V+F组).术后1,2,4,8,12周行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查.结果各组SEP和MEP的峰潜伏期在2~8周内均有恢复,V+F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带蒂神经与胚胎脊髓联合移植对脊髓传导功能的恢复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预防使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及对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4-05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择健康SD大鼠40只(鼠龄3个月),随机分成脊髓损伤模型组和甲基强的松龙预防使用组(甲基强的松龙组),按照取材时间不同分为24h,72h两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10只。采用Allen’s重物打击脊髓损伤模型。显微镜下无菌暴露T5-9脊髓,在暴露的硬膜表面放置3mm&;#215;2mm的弧形垫片,将圆柱状金属棒沿细玻璃导管垂直、自由落下,制成脊髓损伤模型。重物重量10g,高度5cm,致伤能量50(g&;#183;cm)。脊髓损伤模型组椎板切除后进行重物打击,打击前30min由尾静脉推注生理盐水1mL;甲基强的松龙组椎板切除后重物打击,打击前30min由尾静脉推注甲基强的松龙30mg/kg。然后关闭切口。在脊髓损伤后24h、72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及标本的取材。并进行Molt斜板功能评分、脊髓病理形态学观察和运动诱发电位检测。 结果:每组每个时间点10只动物无死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甲基强的松龙组脊髓损伤后24h,72h时的Molt斜板功能评分均高于脊髓损伤模型组,其中脊髓损伤后24h差异无显著性,脊髓损伤后72h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2.5&;#177;3.37)&;#176;,(24.3&;#177;2.41)&;#176;,P〈0.0001]。②甲基强的松龙组脊髓损伤后24h,72h时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均短于脊髓损伤模型组,其中脊髓损伤后24h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脊髓损伤后72h差异有显著性意义[(7.84&;#177;0.64),(9.61&;#177;0.74)ms,P〈0.0001]。③甲基强的松龙组脊髓损伤后24h和72h的运动诱发电位波幅变化率较脊髓损伤模型组均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58.67&;#177;8.99)%,(34.79&;#177;8.84)%,P〈0.0001];[(65.89&;#177;8.27)%,(40.45&;#177;9.61)%,P〈0.0001]。④与脊髓损伤模型组比较,甲基强的松龙组脊髓组织肿胀较轻,出血较少,胞浆空泡化及核固缩现象减少;白质轴突水肿、空泡变性减轻。结论:预防使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可明显改善损伤脊髓的病理形态,改善损伤脊髓的运动诱发电位,改善损伤脊髓的神经功能,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脊髓横断损伤的修复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可能性,探索治疗脊髓损伤的新方法。方法:实验于2002-04/2003—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取20只大鼠,制作椎体水平脊髓离断伤的大鼠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和单纯损伤组。前者将体外培养至第5代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用Brdu标记后,移植到大鼠脊髓离断处,后者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饲养12周,定期观察动物体质量变化,进行功能评定,12周后处死动物,行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检查。进行两组对比观察。结果:细胞移植组动物和单纯损伤组动物在脊髓损伤后12周后肢功能的Tarlov评分分别为(4.65&;#177;0.18),(3.65&;#177;0.35)分,斜板试验结果分别为(74.82&;#177;7.04)&;#176;,(50.21&;#177;5.06)&;#176;,体质量变化分别为(127&;#177;15.96).(123.9&;#177;16.5)g,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组大鼠脊髓功能恢复优于单纯损伤组,大体所见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电镜检查证明该组离断脊髓有明显修复迹象。结论: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在大鼠骨髓内能够至少存活12周,并在脊髓损伤处发挥一定的修复功能。  相似文献   

12.
樊立宏  程斌  李勇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7):224-226,F003
背景:硫酸镁用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已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但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的:观察硫酸镁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果,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的重复测量设计。单位:一所大学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对象:实验于2003-04/2004-06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7只,体质量19-25kg。随机抽签法分为硫酸镁组、生理盐水组和假手术组,每组9只方法:夹闭腹主动脉肾下段30min后恢复血流冉灌注48h,建立兔脊髓腰骶段缺血模型。硫酸镁组给予静脉灌注硫酸镁(0.25mL/kg&;#183;h),生理盐水组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假手术组仅行中线剖腹术,不结扎动脉。在缺血前,缺血30min及再灌注后1,2,8,16,24h对动物行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再灌注24及48h后对硫酸镁组、生理盐水组动物行运动功能评分。再灌注后48h处死动物,对脊髓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主要观察指标:①运动功能评分。②体感诱发电位监测。③脊髓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缺血30min时硫酸镁组体感诱发电位(N11潜伏期明显延长;再灌注后前2h潜伏期较缺血时明显恢复,其后又显著延长?缺血30min时生理盐水组波形消失。假手术组体感诱发电位没有明显变化,动物均完全康复。硫酸镁组各时间点潜伏期恢复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lt;0.05);再灌注24和48h后,硫酸镁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3.7&;#177;0.5)和(34&;#177;0.7)分,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3.0&;#177;0.7)和(2.6&;#177;0.9)分](P&;lt;0.05);再灌注48h后硫酸镁组的脊髓前角正常神经细胞计数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23.4&;#177;34,123&;#177;3.2,P&;lt;0.01),结论:硫酸镁具有减轻免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及保护神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强啡肽参与脊髓继发性损伤的病理过程,应用体感运动诱发电位可以监测脊髓电生理的改变以及强啡肽干预后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5/2003~10在第二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实验室完成。选择清洁级健康、封闭群雄性SD大鼠94只,将94只蛛网膜下腔插管后大鼠按鞘内注射不同药物按随机数分为:①正常组4只,不行鞘内注药。②对照组6只,鞘内注射生理盐水。③强啡肽组:生理盐水+30nmol强啡肽A(1-13)。④强啡肽+nro-BNI(Kappa受体拮抗剂)组:30nmol强啡肽A(1.13)+10H0nmol nor-BNI。⑤强啡肽+MK-801(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组:30nmol强啡肽A(1-13)+100nmol MK-801。每组分1,3,7,14d4个时间组,每组7只动物。注射药物均以生理盐水配成10μL溶液,强啡肽A(1.13)在nor-BNI或MK-801鞘内注射后15min应用。所有动物在注药后应用电生理技术观察大鼠运动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变化。结果:①正常组动物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2.35&;#177;0.26)ms,波幅(26.84&;#177;4.19)μV。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1.88&;#177;0.28)ms,波幅(20.76&;#177;2.50)μV。②单纯鞘内注射强啡肽组在注药后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波幅值均变小,3d时有些动物仅存痕迹波,波型变宽,潜伏期逐渐延长,传导速度减慢。注药后1,3d时波幅和潜伏期与注药前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lt;0.01),说明诱发电位3d时不但没有恢复,而且继续加重。③单纯注射强啡肽的各组动物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在7,14d时也没有明显恢复。而联合鞘内注射nor-BNI或MK-801组的运动诱发电位及体感诱发电位在1-3d时与强啡肽组差异不显著,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表现,而在7,14d时则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较强啡肽组的运动诱发电位及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短、波幅大,与强啡肽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显著(P&;lt;0.01)。④强啡肽A(1.13)联合注射nor-BNI组与MK-801组两组间对脊髓电生理损害的改变类似,强啡肽A(1.13)+nor-BNI组的损害表现小一些,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⑤实验中观察到运动诱发电位的表现与大鼠的运动功能相符合,运动诱发电位的恢复预示着运动功能的恢复。结论:强啡肽鞘内注射能导致脊髓电生理损害,而应用nor-BNI和MK-801干预后,均能部分对抗强啡肽对大鼠脊髓电生理的改变作用.出现了潜伏期缩短,波幅增大的改变,提示这两组大鼠的运动神经纤维破坏较少,恢复快,再生多,证明了强啡肽对脊髓神经确实有继发性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1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梗死大鼠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接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前后脑梗死大鼠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探讨MSCs移植对神经系统功能客观检查指标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将体外分离、培养的大鼠MSCs注射至大鼠脑梗死区,于移植前(MCAO术后1周)及移植后2周、4周行体感诱发电位检查。结果:移植治疗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各项指标与移植前相比有明显改善,移植后4周时P1-N1峰峰值为(4.26&;#177;1.53)μV,P1潜伏期为(14.07&;#177;3.01)ma,N1潜伏期为(15.62&;#177;2.93)ms,移植前P1-N1峰峰值为(2.34&;#177;1.62)μV,P1潜伏期为(17.33&;#177;2.35)ms,N1潜伏期为(19.23&;#177;3.16)ms。在各时顶点与对照组相比也有明显好转,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动物实验显示MSCs移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探索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诱发电位在组织移植修复脊髓损伤中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测定诱发电位变化探讨不同神经组织移植对成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成鼠胸髓损伤后,分别移植带血管蒂正中神经(VPN组)、孕14d胚胎脊髓(FSC组)、带血管蒂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V+F组)。术后1,2,4,8,12周行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查。结果:各组SEP和MEP的峰潜伏期在2-8周内均有恢复,V+F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带蒂神经与胚胎脊髓联合移植对脊髓传导功能的恢复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和脑衍生神经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嗅神经鞘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4在广东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SD大鼠48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40~260g。随机分为3组:基因修饰组,嗅鞘细胞移植组,脊髓损伤组,每组16只。均首先行大鼠脊髓损伤造模。基因修饰组和嗅鞘细胞移植组分别移植神经生长因子、脑衍生神经生长因子修饰的嗅鞘细胞和单纯嗅鞘细胞,脊髓损伤组不做治疗。移植后12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原位末端标记法对损伤区的脊髓组织切片进行细胞凋亡的检测,主要观察bcl-2(细胞凋亡抑制基因),bax和fas(细胞凋亡诱导基因)阳性表达的情况评估经基因修饰和未经基因修饰的单纯嗅鞘细胞对脊髓神经凋亡的抑制及诱导作用。结果:4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结果:基因修饰组细胞凋亡数低于嗅鞘细胞移植组,脊髓损伤组最高。②免疫组织化学结果:Bcl-2蛋白表达的顺序为基因修饰组&;gt;嗅鞘细胞移植组&;gt;脊髓损伤组(20.79&;#177;6.40,13.54&;#177;3.66,9.34&;#177;2.12,P&;lt;0.05);Fas,Bax蛋白表达的顺序均为脊髓损伤组&;gt;嗅鞘细胞移植组&;gt;基因修饰组【(24.98&;#177;4.32,40.48&;#177;2.05),(18.92&;#177;4.74,25.54&;#177;3.82),(11.78&;#177;3.81,16.87&;#177;3.30),(P&;lt;0.05)】。结论:单纯移植嗅鞘细胞其存活时间与分泌有限。神经生长因子和脑衍生神经生长因子是神经营养因子的主要成员,用神经生长因子和脑衍生神经生长因子基因修饰嗅鞘细胞后可提高嗅鞘细胞的生存时间和提高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功能,移植后具有抑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嗅鞘细胞移植和甲基强的松龙是两种非常有前途的治疗脊髓损伤方法,关于二者联合治疗脊髓损伤的报道较少,结果也不尽相同.目的:通过对大鼠行为学评分和诱发电位学检测了解嗅球嗅鞘细胞移植和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以及二者之间有无协同作用.方法:以NYU脊髓打击法建立大鼠急性T10脊髓损伤模型,术后分别注射嗅鞘细胞、甲基强的松龙、嗅鞘细胞+甲基强的松龙、无血清的DF12培养液、生理盐水.于术后8周进行后肢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检测,并通过BBB评分了解各组大鼠手术前、后运动功能的变化.结果与结论:术后8周,嗅鞘细胞组、甲基强的松龙组、嗅鞘细胞+甲基强的松龙组与损伤组、DF12组比较,大鼠后肢BBB评分明显升高,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N1波潜伏期缩短,波幅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嗅鞘细胞+甲基强的松龙组与嗅鞘细胞组、甲基强的松龙组比较,大鼠后肢BBB评分明显升高,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N1波潜伏期缩短,波幅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嗅鞘细胞移植和甲基强的松龙单独应用均可以显著促进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二者联合促进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硫酸镁和抑肽酶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影响的差异。方法:实验于2003—05/2004—02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造模分组及干预方法:27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腹主动脉肾下段夹闭造成兔脊髓缺血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9只。硫酸镁组实验全程持续给予150g/L硫酸镁0.25mL/(kg&;#183;h)静脉灌注,抑肽酶组于缺血前10min静注抑肽酶509.1 kat/kg,缺血开始后持续注入169.7kat/mL抑肽酶1mL/(kg&;#183;h)直至实验结束,对照组给予同硫酸镁组等量的生理盐水静注。②定量定性评估:监测缺血前、缺血30min、再灌注1,2,8,16,24h后的潜伏期变化,使用丹麦PANTEC公司生产的Kepoy型四导联诱发电位仪;再灌注24,48h后对动物后肢运动神经功能评分(5分制法:后肢完全瘫痪为0分;后肢严重不完全瘫痪为1分;后肢可运动,但不能跳跃为2分;后肢可跳跃,但有明显不稳为3分;后肢可跳跃,但有轻微不稳为4分;后肢运动功能完全正常为5分);缺血再灌注48h后,观察并计数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单克隆神经微丝抗体染色后切片。结果:进入结果分析实验兔3组27只。①各组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硫酸镁组和抑肽酶组再灌注1,2,8,16,24h均短于对照组俨〈0.05);硫酸镁组再灌注8,16,24h短于抑肽酶组[(33.9&;#177;1.5),(38.4&;#177;1.8),(39.3&;#177;1.9)ms和(35.6&;#177;1.4),(40.5&;#177;1.9),(41.7&;#177;1.6)ms,P〈0.05]。②各组神经功能评分:再灌注24和48h硫酸镁组、抑肽酶组高于对照组[(3.94&;#177;0.37)和(3.73&;#177;0.95)分,(3.98&;#177;0.44)和(3.02&;#177;0.22)分。(2.81&;#177;0.56)和(2.31&;#177;0.35)分,P〈0.01],再灌注48h硫酸镁组高于抑肽酶组(P〈0.05)。⑧各组脊髓前角正常运动神经元计数:再灌注后48h,硫酸镁组,抑肽酶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④各组组织病理学改变:硫酸镁组缺血再灌注后48h,前角运动神经元轮廓清楚,胞质均匀。大部分细胞核居中,轮廓清晰可见,神经微丝抗体染色呈丝网状均匀分布于胞浆中,前索轴突分布均匀。抑肽酶组缺血再灌注后48h,前角运动神经元轮廓清楚,多极形,细胞核大多位于中央,核仁清晰可见,尼氏体呈网状均匀排列于核周,胞浆均匀深染前索分布均匀。对照组前角运动神经元空泡变性,中央尼氏体溶解消失。核固缩变小,呈三角形,胞核结构大多萎缩消失,神经微丝抗体染色阳性,神经丝紊乱,稀疏结构大多萎缩消失,数量明显减少。结论:硫酸镁与抑肽酶均能改善脊髓缺血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减轻病理损伤。虽然两者的脊髓保护作用在缺血期及再灌注早期无明显差异,但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前者的保护作用较后者有显著增强的趋势。但两者合用可否有协同增强效应尚需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自体嗅黏膜作为组织供体修复脊髓损伤,从形态学和行为学角度验证嗅成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及效果,为应用自体嗅成鞘细胞移植治疗临床脊髓损伤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实验于2002-06/2004-10在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中枢神经发育与再生研究室完成。选取清洁级6周龄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自体嗅黏膜移植组10只,冻融对照组8只。两组均建立脊髓损伤模型,自体嗅黏膜移植组取位于鼻中隔后上部的嗅黏膜移植于脊髓损伤处,冻融对照组将自体嗅黏膜冷冻于-20℃冰箱5min,取出后室温放置5min解冻,重复5次后将冻融自体嗅黏膜移植于脊髓损伤处。术后6周于脊髓损伤节段上下各5mm处取材,片厚20μm。然后两组分别以神经丝蛋白和神经生长因子受体蛋白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移植效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嗅黏膜与周围组织的生长情况。通过BBB行为学评分对两组动物后肢恢复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实验选取SD大鼠18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免疫组织化学摄片观察移植细胞在脊髓组织中再生情况:自体嗅黏膜移植组有部分空洞形成,但有部分神经纤维穿过移植区,可见神经生长因子受体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的嗅成鞘细胞呈束状排列。冻融对照组无再生纤维通过且形成较大空洞,神经生长因子受体蛋白p75免疫组化反应阴性。②两组大鼠的神经丝蛋白和神经生长因子受体蛋白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结果:自体嗅黏膜移植组免疫荧光标记纤维中夹有神经生长因子受体蛋白p75标记的存活的嗅成鞘细胞,细胞随标记的神经丝蛋白纤维走行方向排列,与宿主组织愈合良好。冻融对照组未见神经生长因子受体蛋白p75标记的嗅成鞘细胞以及神经丝蛋白标记的再生纤维,且形成较大空洞。③两组大鼠手术前后行为学评分结果:与冻融对照组比较,术后2,3,4,5,6周自体嗅黏膜移植组BBB行为学评分显著升高[(3.8&;#177;0.7),(5.6&;#177;1.4);(4.1&;#177;0.6),(9.7&;#177;1.3);(4.6&;#177;1.7)。(12.5&;#177;1.2);(5.8&;#177;0.9),(13.5&;#177;0.9);(6.3&;#177;0.9),(13.8+0.9)分;P〈0.05或0.01]。 结论:嗅黏膜移植以及其中的嗅成鞘细胞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可恢复损伤神经的部分功能。同时自体嗅黏膜移植还有助于脊髓损伤部位神经纤维的再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区轴突生长抑制因子髓磷脂相关糖蛋白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08/2006—02在西安交通大学教育部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研究重点实验室完成。①选取成年SD大鼠4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DF12对照组、嗅鞘细胞组,10只/组,②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建立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术后嗅鞘细胞组在距损伤缘上下各1mm处注射原代培养12d的成年大鼠嗅鞘细胞悬液.浓度掘整为1&;#215;10^11 L^-1,深度均为1.0mm,每处各注射细胞悬液1μL,DF12对照组注射DF12培养液,方法与剂量同上:模型组、正常组均不进行任何移植处理。③分别于移植后1,4,8周采用组织学、行为学方法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各组动物脊髓损伤区髓磷脂相关糖蛋白表达的变化。 结果:实验选取40只SD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组织学检查嗜银染色结果:移植8周后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可见明显的神经纤维再生。但模型组、DF12对照组大部分纤维排列紊乱如乱发状.明显迂曲;而嗅鞘细胞组新生轴突明显,无论数墙还是质量都优于模型组及DF12对照组。②移植后不同时间点各组下肢运动功能检测BBB评分结果的比较:移植1.4,8周,嗅鞘细胞组BBB评分均明显高于模型组、DF12对照组,且移植4,8周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5.25&;#177;1.28),(1.62&;#177;1.50),(2.25&;#177;1.03)分:(11.5&;#177;2.20),(4.37&;#177;1.84),(3.75&;#177;1.03)分;F=18.090~47.635,P均〈0.01]。③髓磷脂相关糖蛋白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模型组、DF12对照组、嗅鞘细胞组脊髓损伤后髓磷脂相关糖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强,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但嗅鞘细胞组明显低于模型组、DF12对照组(P〈0.05)。 结论:嗅鞘细胞移植可能通过降低脊髓损伤后损伤区髓磷脂相关糖蛋白的表汰.从而促讲榻伤脊髓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