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0 毫秒
1.
试论针刺治疗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治疗量概指针刺治疗过程中针刺作用量的总合,从刺数的多少、针具粗细、针刺深浅、手法轻重、留针时间等形成针刺治疗量的要素入手,结合笔者针灸教学及临床经验,认为针刺治疗量与临床疗效关系密切,适度的针刺治疗量是提高针刺疗效、保证针刺安全的关键因素.常规治疗量的基本原则是得气和适度,要因人、因时、因地、因病确定留针时间、治疗次数和针灸疗程.  相似文献   

2.
从古至今历代针灸医家都十分重视得气,本文基于中医类大型电子丛书《中华医典》所收录的中国历代医学古籍1156部,重点查阅医经类、针灸推拿类等,通过搜索"得气""气至",摘录有关电子原文,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与研究分析,发现得气不仅是评价传统针刺治疗是否有效的标准,还体现在调整机体寒热虚实,指导补泻手法,决定针刺深浅、留针时间、出针及判断预后等多个层面,在临床及科研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针刺临床疗效的好坏与否受选穴、针刺手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针是针刺操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针刺得气后留针时间长短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临床上留针时间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如何选择最佳留针时间,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一直是困扰针灸医师和患者的问题。现就影响留针时间的几个因素进行简要分析,与君共勉。  相似文献   

4.
谈针刺留针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针刺留针是针刺过程中一个较重要环节,能否正确掌握留针的时间,直接影响着疗效。如何掌握留针时间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仅就留针时间从几个方面做如下刍议。与得气的关系针刺是否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关键,也是治疗疾病的根本。《针灸大  相似文献   

5.
针刺疗法作为中医特有的疾病诊疗方法,伴随其显著疗效被认可的同时,历代医家对其留针与否及留针时长的选择一直存在争议。通过对古代医籍和近年来相关文献研究进行分析、总结,认为得气是留针与否的关键,留针时长的选择要根据疾病性质、病情深浅及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综合决定,不可一概而论。临床诊疗需遵循辨证论治、异法方宜原则,灵活掌握时间因素对针刺效果的影响,以谋求最佳留针时间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针刺量效关系是目前国内外针灸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未来针灸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黄帝内经》作为中国最早的医学巨著,对针刺之过与不及进行了极尽详细之论述,溯源经典可使针刺有法可依,有则可循。该文从针刺深浅、得气与气至、针刺时间、针数次数、针具选择5个方面对针刺获效的影响进行论述,以期从文献学角度为临床针刺量效关系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针刺得气-深浅-疾病之间关系密切,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为依据,通过从经典出发,以现代针灸医学研究为依据,结合笔者的临床实践,浅谈针刺得气-深浅-疾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针灸临床工作者掌握针刺深浅的方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留针之我见     
目前,各种教课书都认为,留针的作用是加强针刺的治疗效果,一般都主张针刺得气后,将针留置于穴位15~20分钟,对于某些病症,时间更需延长。但笔者认为针刺得气后不宜留针,理由如下: 首先,从《内经》所言留针时间来看。《灵枢·经脉》  相似文献   

9.
针刺得气是指进针后经过手法操作或较长时间的留针使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行针者觉得针下沉紧的针感。这种针感产生的程度及其持续时间的长短,往往和疗效有密切的关系,在针灸临床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针刺得气效果受到治神、患者体质的强弱、病情的变化、施术者的取穴手法、气候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兹以论述。  相似文献   

10.
温针灸是一种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疗法,适用于既需留针又须施灸的疾病。目前教材介绍和临床使用的温针灸的操作方法是针刺得气后留针期间,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一段长约2 cm的艾条穿置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起出。  相似文献   

11.
1 失气与守气的含义针刺得气后,病人在局部会有酸、麻、胀、重的感觉,术者也常会感到针下沉紧。这种得气感有时在针刺过程中短暂出现,在行针或留针过程中逐渐减弱,甚至消失。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失气。失气在针灸临床中普遍  相似文献   

12.
孔冬冬 《河南中医》2014,34(1):130-131
留针时间的长短的确影响针刺的疗效,而针刺的留针时间应该根据疾病具体分析,不能死守留针30min的传统,也不能一味增加留针时间,临床上应针刺得气后施行一定的补泻手法,催促谷气至,谷气至则病必衰去。临床治疗中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灵活把握留针的时间。  相似文献   

13.
通过比较得气、气至、针感概念的区别,总结古今关于得气与针刺疗效关系的认识,分析得气对针刺疗效影响试验设计的关键和难点,并归纳其中需要思考的若干问题,以资为今后得气试验设计提供借鉴。传统针灸理论认为得气可能促进针刺疗效,现代针灸学研究对得气与针刺疗效的关系尚无统一结论。将针感视作得气或将达到一定强度的针感视作得气是目前得气判断的两种思路。得气判断的特点在于需要细化针感成分、强度、持续时间、传导距离;需要兼顾患者和医者两端;需要结合主客观评价工具。得气与针刺疗效关系研究设计应考虑纳入患者的年龄、研究的角度、经穴效应间的交互作用、疾病自然病程、结局指标的客观性及纳入的样本量。得气与针刺疗效的关系试验设计难点在于针刺过程的标准化、随机分组的实现方法、对照组的设计和干预方式的选择。得气问题的研究,涉及传统针灸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很多相关概念本身并无清晰的理解和明确的结论,为其现代研究造成了诸多障碍。  相似文献   

14.
Gong WJ  Zhang T  Sun XT 《中国针灸》2011,31(5):421-423
目的:观察留针与否对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探讨留针的意义.方法:健康成年志愿者26例,随机分为留针组13例,不留针组13例.针刺左侧足三里.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足三里远端1cm处胫前动脉针刺前、"得气"后即刻及得气后1 min、2 min、3 min、4 min和5 min各项血流参数;比较两组运针"得气"后各时间点与针刺前比较血流参数差值间的差异.结果:留针组与不留针组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峰值(Vmax)和平均流速(Vm)在运针得气后即刻、1 min、2 min、3 min、4 min和5 min时分别与针刺前比较,各时间点与针刺前比较的差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针"对局部的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无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探讨留针的重要性。通过对古代针灸医籍中有关留针的论述进行考证,归纳我国古代针灸医家对针刺留针时间长短的判定方法、针刺留针的目的、依据、留针不当引发的针害,以期对现代针灸临床有指导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灸的施治时间对疗效有着重要的影响。治疗时宜选择最佳治疗时机,根据得气情况决定是否留针,根据具体病人、病情决定留针久暂,根据辨证结果决定疗程长短。如果避免或减少针灸治疗中施治时间上的不利因素,就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隽 《江苏中医药》2010,42(7):77-79
中风后抑郁症是脑卒中后常继发的一种精神障碍症状,严重影响脑卒中疗效,妨碍康复的进程与生活质量。针灸治疗的优势已愈来愈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目前主要分为针刺治疗、电针治疗、针药并用等。今后应加强具有随机大样本对照前瞻性设计的研究,中风后抑郁的临床分型、穴位的选择、针刺的深浅、留针的时间、刺激量的大小及疗效评价标准等方面均是将来针灸治疗本病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总结了晋代以前的针灸理论及临床经验。其中《针灸甲乙经·阴受病发痹》详细论述了痹证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有着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本研究通过局部、远道、辨证、多部位发病等方面探讨《阴受病发痹》中痹证的取穴规律,并从针刺深浅、针刺方法、留针时长、针具选择、药熨方法、时间相关等方面浅析痹证的治疗特点,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探讨针感和针灸治疗疗效间的关系.针感是决定针刺疗效的关键,在治疗中有很多影响针感的因素,包括分经得气、选择合适的刺激强度、针刺深度、留针时间和出针方式.特别是治疗周围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时,有选择性地让针感或强或弱传导至病变部位,以“气至病所”,往往取得良效.医者在治疗中应该因患者体质、病情、病程和所处时期,在试探中找出适合该病人该时段的针感,从而更好地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20.
介绍姜辑君教授的针刺手法经验特点。关于针刺手法技巧,认为是针入的深浅、旋转的幅度、行针的速度与时间、针力的大小、力向的变化等因素的巧妙结合运用。关于针刺补泻,从提插幅度、捻转角度和频率3个方面总结了针刺补泻的特点。进针时强调要从立体的角度看穴位,针刺时体会进针点、经过点和到针点。非常重视针刺得气的重要性,认为针刺治疗关键是手法,手法要到位。针灸刺激量的调节因病、因人而异,强调做全身调整时要使针感平衡,以平为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