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实时超声造影在原发性肝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应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观察肝细胞癌及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血流灌注特征,探讨其对两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肝细胞癌组患者29例34个结节,肝内胆管细胞癌组患者8例12个结节。观察注射造影剂SonoVue后两组肿瘤结节的血流灌注特征,并用ImageLab软件绘制时间一强度曲线,分析造影增强期及消退期各参数。结果两组造影特征均为“陕进快出”,两组间的时间-强度曲线形态相似,始增时间、峰值时间、增强时间及下降斜率等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到达峰值时间时,两组肿瘤结节血流灌注模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细胞癌组主要表现为整体型(22/34)或部分型(10/34),肝内胆管细胞癌组主要为周边型(10/12)。结论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对肝细胞癌及肝内胆管细胞癌有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肝硬化增生结节的超声造影模式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通过观察超声造影对肝硬化背景下增生结节的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规律,探讨增生结节的造影模式,并评价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增生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SonoVue实时灰阶超声造影,观察78例肝硬化合并占位病变及小结节195灶。最终确诊41例48灶肝细胞癌合并增生结节83灶,37例为单纯性肝硬化增生结节64灶;以147灶增生结节为研究对象。47例92灶在超声造影后30~60min内行穿刺活检确诊,余31例55灶增生结节经临床以及影像诊断随访6个月以上,并行多次血清甲胎蛋白检查确诊。比较增生结节造影前后诊断率。结果 超声造影增生结节呈四种灌注模式:模式一,61灶(41.5%),动脉期、门脉期及实质期与肝呈同步灌注;模式二,31灶(21.1%),为延迟增强,其后与肝同步;模式三,46灶(31.3%),主要显示为实质期轻度退出;模式四,9灶(6.1%),为各期均无灌注。超声造影前43.5%(64/147)难以定性或考虑为恶性,造影后根据动脉期无明显增强,实质期无明显退出的诊断标准,96.6%(142/147)可明确排除恶性。造影前后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肝硬化背景下增生结节超声造影增强模式的认识大大提高了肝内增生结节的定性诊断率,超声造影可作为肝硬化患者合并小结节病变的有效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及实时超声造影技术观察肝良性占位病变造影剂灌注特点,探讨其对肝良性占位病变分类诊断的意义。方法 选择103例病理证实的肝良性占位病变患者(血管瘤33例,肝硬化增生结节11例,肝细胞腺瘤3例,胆管细胞腺瘤1例,局灶性结节增生6例,局灶性坏死11例,炎性假瘤4例,肝脓肿18例,局灶性脂肪浸润不均匀14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采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2.4ml团注)和低机械指数(M10.09~0.15)反向脉冲谐波造影成像技术进行实时超声造影观察。结果 81.8%(27/33)肝血管瘤表现为周边结节状增强及向心性增强模式;83.3%(5/6)局灶性结节增生早期动脉相显示“轮辐状”增强;90.9%(10/11)肝硬化增生结节和100%(14/14)局灶性脂肪浸润不均匀超声造影变化与周边肝组织基本一致;腺瘤及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动脉相均显示快速整体增强100%(6/6),延迟相83.3%(5/6)显示为等回声或高回声;92.9%(13/14)局灶性坏死和炎性假瘤超声造影病灶内未见增强;94.4%(17/18)肝脓肿造影后病灶内出现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呈融合状,与周围肝组织界线清楚。结论 低机械指数反向脉冲谐波实时超声造影可准确显示大多数肝良性占位病灶的不同灌注特点,对分类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肝内胆管细胞癌声学造影特征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超声造影增强特征。方法8例经病理证实的ICC患者共12个结节接受了超声造影检查。造影剂为SonoVue,应用ImageLab软件绘制时间-强度曲线。结果动脉相全部肿瘤结节均可见强化,表现为“快进快出”的时相特征,增强模式主要为周边灌注(10/12)。结论ICC的超声造影增强方式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可连续准确地描述ICC的增强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实时双幅灰阶超声造影对肝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对2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与12例胆管细胞癌患者行实时双幅灰阶超声造影检查。所有病例均经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或(和)手术病理证实。结果肝细胞癌组20例全部呈典型的“快进快退”型超声造影表现。胆管细胞癌组5例表现为早期动脉相呈边框样或中间少许增强,并迅速消退,呈“少进快退”型;另7例于整个造影过程中病灶均未见强化,呈“造影剂充盈缺损”型。结论实时双幅灰阶超声造影能为肝胆管细胞癌的诊断提供更多信息,弥补普通灰阶超声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超声造影对肝硬化癌变相关局灶性小结节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运用灰阶超声造影(CEUS)观察肝硬化癌变相关局灶性小结节(≤3cm)的显像特征,探讨不同性质病灶的造影增强模式的差异及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运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及对比脉冲序列技术(CPS)研究68例肝硬化患者合并的75个肝脏实性局灶性小结节的CEUS显像特征。所有病灶均行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15个大再生结节(LRN)、27个增生不良结节(DN)和33个小肝癌(SHCC),将各组结节的CEUS增强特征与常规超声和CT增强扫描进行对比。结果CEUS可持续观察病灶及邻近肝实质内造影剂进入直至消退的整个动态过程,可以更准确地反映病灶的微血管灌注及增强特点,CEUS准确判断肝硬化癌变相关局灶性小结节性质的能力优于常规超声(P〈0.01),CEUS和增强CT对本组病灶不同时相增强显像结果一致(P〉0.05)。结论CEUS对于肝硬化癌变相关局灶性小结节具有较为准确的定性诊断价值,对病灶内血流灌注的评估优于增强CT。  相似文献   

7.
超声造影对肝硬化相关小结节样病灶的显像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运用灰阶超声造影(CEUS)观察肝硬化相关小结节样病灶的血流灌注特征,探讨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58例肝硬化患者经常规超声检查发现肝实性小结节样病灶共69个,运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及对比脉冲序列造影成像技术行CEUS检查。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为13个大再生结节(LRN)、26个增生不良结节(DN)和30个小肝癌(SHCC)。其中DN组分为低度增生不良结节(LGDN)组(12个结节)和高度增生不良结节(HGDN)组(14个结节);SHCC组分为高分化组(19个结节),中低分化组(11个结节)。研究不同性质结节的CEUS显像特征。结果分析本组69个不同病理分级结节随不同造影时相增强的特点,发现从LRN、LGDN、HGDN、高分化SHCC至中低分化SHCC组开始增强时间和完全消退时间均呈递减趋势;并由本组归纳总结6种CEUS增强模式,各组结节增强模式构成分别不同,92.3%的LRN为模式Ⅰ~Ⅱ,58.3%的LGDN为模式Ⅲ,83.8%的HGDN为模式Ⅳ,83.3%的SHCC为模式Ⅴ和Ⅵ,其中高分化SHCC主要为模式Ⅴ,中低分化SHCC具有特征性模式Ⅵ。结论CEUS提高了超声显像对肝硬化相关小结节病灶的定性诊断价值,通过识别CEUS增强时相和模式的差异可为临床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较准确可靠的依据,有望对癌变过程中并发小结节样病灶的发展、演进及其病理类型作出初步判断。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肝癌超声造影与磁共振增强表现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原发性肝癌超声造影与磁共振增强表现的差别,并探讨出现这些差别的原因.方法 2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经超声造影及磁共振增强检查.结果 对比观察25个结节在2种影像学检查中的图像特点,经病理证实,20例中的23个结节为肝细胞癌,另外2例中的2个结节为肝内胆管细胞癌.肝细胞癌中17个结节超声造影检查与磁共振增强扫描具有相似的增强模式.其余6个肝细胞癌结节及2个肝内胆管细胞癌结节超声造影与磁共振增强检查增强模式不同.结论 2种影像学检查手段所采用造影剂在组织内分布特征不同以及肿瘤自身结构特点不同可能是影像学表现出现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背景下肝局灶性小病变超声造影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硬化背景下肝局灶性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造影剂SonoVue和低机械指数超声造影,观察33例肝硬化背景下吖疑肝局灶性病变40个病灶不同时相的增强表现。结果恶性病变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相呈高增强,门脉相呈等或低增强,延迟相呈低增强;良性病变超声造影表现为门脉相和延迟相出现持续增强,动脉相无增强。本组超声造影诊断准确率97.5%,假阴性5.26%。结论超声造影能提高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鉴别前列腺结节良恶性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造影剂声诺维(SonoVue)对20例经腹超声发现的前列腺结节患者进行前列腺超声造影,观察并分析结节的超声造影特征.结果 本组20例25个前列腺低回声结节中,结节位于内腺14个,外腺11个.内腺结节均为良性增生结节,外腺结节中3个为良性增生结节,8个为前列腺癌.不同部位不同性质的结节超声造影表现也不相同.内腺低回声增生结节表现为与周围内腺实质同步灌注的均匀增强模式;外腺低回声增生结节表现为与周围外腺实质增强强度相似的灌注模式;外腺低回声恶性结节表现为增强强度高于内腺前列腺组织,明显高于周围外腺前列腺组织.所有结节均经前列腺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结论 超声造影在鉴别前列腺结节良恶性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肝癌的CT灌注成像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CT灌注参数的改变和临床价值。方法本组78例行肝血流的CT灌注扫描,其中原发性肝癌组70例、正常组8例。应用去卷积算法模式计算相应病变区域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通透性(PS)、肝动脉指数(HAF),来评价肝癌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7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HAF、BF明显高于正常组织,而MTT明显降低;BV和PS值与正常组织无显著差异。结论肝癌CT灌注参数(HAF、BF和MTT)可有效的评价原发性肝癌的血流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评价经皮射频消融(RFA)阻断肝癌血供的效果以及指导RFA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就诊的71例肝癌患者共75个病灶,均为富血供肝癌,均因不宜行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或TACE疗效不佳拟行RFA。所有患者均经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71例患者随机分为经皮消融阻断荷瘤血管(PAA)+褂1A组与单纯RFA组2组。PAA+RFA组38例患者共39个病灶,首先行CEuS确认肿瘤荷瘤血管及浸润范围,并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进行PAA;即刻行CEUS评估肿瘤区域灌注及荷瘤血管阻断程度,并指导沿肿瘤外周区域及血供区域行肿瘤整体消融。单纯RFA组33例患者共36个病灶,于常规超声引导下进行消融,按计算方案及定位模式治疗,先消融肿瘤深部或临近其他脏器区域。治疗后1、3、6个月对2组患者行增强CT评价疗效。应用t检验比较2组患者消融病灶个数差异,应用矿检验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1、6个月肿瘤病灶灭活率差异。结果PAA+RFA组患者PAA后即刻CEUS显示31个病灶(79.5%,31/39)瘤内灌注缺失范围超过70%,其中13个病灶(33.3%,13/39)显示肿瘤整体灌注缺失呈边界清晰规整的“日全食”征;8个病灶(20.5%,8/39)灌注缺失范围达40%~70%。PAA+RFA组38例患者共39个病灶PAA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42支主荷瘤血管良好显示;PAA后即刻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35支(83.3%,35/42)荷瘤血管被阻断,3支(7.1%,3/42)血管血流信号明显减少。PAA+RFA组每个肿瘤平均消融(3.18±1.42)个球灶,较单纯RFA组每个肿瘤平均消融(4.32±1.56)个球灶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4,P=0.015)。治疗后1个月PAA+RFA组肿瘤病灶灭活率为92.3%(36/39),高于单纯RFA组的66.7%(24/3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64,P=0.001)。结论CEUS证实PAA可成功阻断或减少荷瘤血供,增大射频凝固坏死区,有效降低富血供大肿瘤RFA复发率;重视CEUS指导PAA下RFA治疗,可减少消融病灶数目,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动脉相血流灌注参数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和肝细胞肝癌(HC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经肘静脉团注声诺维(2.4m1)造影剂后利用时间.强度曲线分析软件对17例FNH19个病灶(FNH组)和41例HCC41个病灶(HCC组)的动脉相血流灌注参数(到达时间,峰值时间和峰值强度)进行测定,并计算出增强斜率和增强时间,对这些参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造影剂到达时间:FNH组为(10.44±1.43)s,HCC组为(12.64±2.30)s;(2)峰值时间:FNH组为(16.64±2.75)S,HCC组为(21.32±3.86)S;(3)增强时间:FNH组为(6.19±1.79)S,HCC组为(8.67±2.62)s;(4)增强斜率:FNH组为(5.48±1.71)dB/s,HCC组为(3.79±0.99)dB/s。FNH组与HCC组造影剂到达时间、峰值时间、增强时间、增强斜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0);(5)峰值强度:FNH组为(31.42±3.15)dB,HCC组为(30.73±3.86)d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4)。结论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法可以发现FNH和HCC动脉相血流灌注差异,有助于FNH与HCC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肝细胞癌的CT灌注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的CT灌注成像特点。方法已确诊的HCC患者26例,在治疗前进行肝脏CT灌注成像,测量病灶、病灶周围肝组织、以及远处肝组织的灌注参数。结果HCC病灶的肝动脉灌注量(HAP)、肝脏灌注指数(HPI)显著高于远处的肝组织(P<0.01),而其门脉灌注量(PVP)和总肝灌注量(TLP)低于远处的肝组织(P<0.01)。边缘清晰的病灶周围肝组织的各项灌注参数均与远处肝组织无显著性差异(P>0.05)。边缘模糊的病灶周围肝组织与癌灶类似,其HAP明显升高,是远处肝组织的2倍,而PVP则降低,TLP无显著性变化。结论HCC在CT灌注成像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根据CT灌注成像可以确定其实际范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超声造影灌注参数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47例HCC行术前超声造影(CEUS),其中43例行脱机时间-强度曲线(TIC)软件分析,将由曲线获得病灶内及周边肝组织感兴趣区(ROI)的灌注参数与术后标本的病理分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7例HCC病理分级与肿瘤的大小无关(P〉0.05);43例HCC病灶内与周围肝组织ROI的灌注参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43例HCC病灶内ROI的造影剂增强时间、效应持续时间、增强斜率在不同病理分级的HCC间有显著差别(P〈0.05),但峰值强度、到达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EUS灌注参数与病理分级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可据此初步判断HCC的病理分级。  相似文献   

16.
靶向高分子造影剂的制备及其体外寻靶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制备一种特异性靶向肝癌细胞的高分子超声造影剂,并考察其体外寻靶能力。方法采用双乳化法制备高分子材料PLGA-COOH造影剂;并用碳二亚胺法将造影剂与抗体偶联制备出靶向高分子造影剂。检测该造影剂一般特性及体外寻靶能力,并与普通高分子造影剂做比较。结果高分子造影剂的平均粒径600.5 nm,体外寻靶试验显示,该靶向高分子造影剂较多并牢固的聚集到肝癌细胞表面;普通高分子造影剂对照组末见造影剂和细胞的结合。结论成功制备出特异性结合人肝癌抗体的靶向高分子超声造影剂。该造影剂在体外对肝癌细胞具有较强的特异性亲合力。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肝癌肝脏灌注的多层螺旋CT对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MSCT肝血流灌注各参数的变化规律.方法对10例正常和13例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肝癌患者,经右侧肘静脉以6 ml/s的速率注射对比剂40 ml,行肝血流灌注扫描.应用去卷积算法模式计算肝血流量(HBF)、血容量(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AI)等.根据各参数图评价正常与原发性肝癌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全部受试者均按要求完成检查.13例肝肿瘤患者HAI、BF明显高于正常组[HAI值:0.19±0.06 vs 0.58±0.20,P=0.000;HBF值:(131.31±38.25) ml/(100 ml·min) vs (344.52±95.42) ml/(100 ml*min),P=0.002)];MTT较正常组明显缩短[(12±2)s vs (8±4)s,P=0.028];HBV[(27.49±11.48) ml/100 ml vs (28.67±16.81) ml/100 ml,P=0.913]与PS[(28.09±15.50) ml/(100 ml·min) vs (31.36±23.98) ml/(100ml·min),P=0.678]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MSCT肝血流灌注参数HAI、HBF和MTT在正常和肝癌组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可用于评价肝癌的血供状态.  相似文献   

18.
Nine hepatic adenomas (HA) diagnosed by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 among 123 liver lesions (89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retrospectively; five were confirmed through pathological diagnosis. Time-intensity curves (TIC), contrast medium arriving time (AT), peak time (PT) and retrogression time (RT) for HA were compared with 30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 (HCC) and six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s (FN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ed between HA and poorly-differentiated HCC in AT, PT and RT, and between HA and well-differentiated HCC in AT. Differential diagnosis between HA and FNH was determined only through their different perfusion and arterial morphological features: HA showed typical perfusion characteristic of 'fast-in, slow-out', with a centripetal or mixed-filling pattern in the arterial phase, while FNH showed a centrifugal filling pattern. In conclusion, CEUS was helpful for identifying HA but it may be relatively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between HA and some well-differentiated HCC or FNH.  相似文献   

19.
肝癌伴门静脉癌栓血流动力学变化及CT表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刚  邓开鸿  周翔平 《华西医学》2002,17(2):188-190
目的:探讨肝癌门静脉癌栓时肝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影像特征,为肝癌的诊治和预后判断提供帮助。材料和方法:经临床证实并行全肝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32例,不伴门静脉癌栓54例,分别观察动脉期和门脉期癌旁与较远处肝实质及肝癌结节的密度变化。结果:18例肝癌伴门静脉分支癌栓,动脉期主要表现肝动脉血流高灌注,相应受累肝实质呈现斑片状、弧圈形或楔形高密度影,门脉期也见少许楔形高密度影;14例主门静脉主干癌栓和54例门静脉无癌栓,绝大多数全肝密度均匀一致;门静脉有无癌栓组间,灌注异常出现率不同;门静脉癌栓时肝癌的血供分型发生变化,门脉供血型和双重供血型明显减少。结论:肝癌伴门静脉癌栓可影响肝脏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肝癌结节和周围非癌肝实质的灌注异常,产生特征性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寻常见肝脏肿瘤动脉增强CT的最佳扫描间期。材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5的肝细胞癌38例,血管瘤49例,转移瘤26例。以2.5-3ml/秒的注射速度从前臂静脉注入60%泛影葡胺90ml后20秒开始以动态程序扫描病变。以兴趣区测量肿瘤及背景肝实质的CT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