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10例MDS患者采用地西他滨治疗,25 mg/d,连用5d,休息23 d,28 d为1疗程.国际预后评分0.5分4例、1分1例、1.5分2例、2分1例、2.5分2例.结果:其中3例患者使用1疗程,3例患者使用2疗程,4例患者使用4疗程.10例患者中3例患者因粒细胞缺乏时间长,严重的肺部感染导致呼吸及循环衰竭于治疗2个月内死亡.2例患者因骨髓抑制期血小板极低,出现消化道出血,积极抢救于1个月内无效死亡.随访另外5例患者,其中1例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RCMD)患者治疗4个疗程后完全缓解,5个月后进展为急性白血病,于第7个月后死亡;1例环形铁粒幼细胞难治性贫血患者使用地西他滨1个疗程获完全缓解后未坚持巩固治疗,7个月后死亡;1例由MDS转变为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2个疗程获完全缓解,目前仍存活;1例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治疗3个疗程后获血液学改善;1例RAEB患者治疗4个疗程后情况稳定.结论:地西他滨用于治疗中危-2及高危MDS患者,疗效尚可.  相似文献   

2.
Li YM  Liu XP  Li CW  Xu FY  Gong JY  Yu CL  Wang JX  Zheng YZ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0,31(10):688-692
目的 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单体7(-7)克隆的演变.方法 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分析81例核型正常的初诊AA患者及46例免疫抑制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uG-CSF,疗程大于6个月)治疗后AA患者的-7克隆.结果 81例初诊AA患者中,11例(13.6%)-7克隆阳性,阳性细胞比例5.4%~7.6%,-7克隆阳性患者疗效及生存率与-7克隆阴性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81和0.865),11例阳性患者(包括5例rhuG-CSF疗程大 于6个月者)治疗后-7比例均下降至正常,中位随访时间44个月,未发现转化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或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证据;追踪随访46例AA患者的-7克隆,治疗后3~6个月均为阴性,治疗后12~15个月5例阳性,中位随访时间48个月,FISH共检测到6例-7克隆阳性,均进展为MDS或AML,5例为-7核型.FISH检出阳性克隆的时间较常规核型分析提前3~18个月;应用HSH技术回顾性分析了4例转化为MDS或AML的AA患者初诊时标本,-7克隆均为阴性.结论 部分初诊AA患者具有潜在低比例的-7克隆,但与治疗反应及最终进展为克隆性疾病无关;rhuG-CSF可能促进-7克隆扩增,长期应用rhuG-CSF治疗的AA患者需用间期FISH技术密切监测异常克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治疗低中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分析患者生存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47例在我院接受地西他滨治疗的低中危MDS患者治疗资料,地西他滨皮下注射20 mg/(m~2·d)×5 d,28 d为1个疗程。患者接受地西他滨治疗3-4个疗程后评价其治疗反应,分析生存预后因素。结果:根据修订的国际工作组标准(IWG),18例(38.3%)患者达到CR,13例(27.7%)患者达到PR,血液学改善7例(14.9%),7例(14.9%)死于肺部感染或骨髓抑制,2例转变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中位生存时间为26个月。地西他滨方案治疗的整体有效率为80.9%(38/47)。患者的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为:IPSS分级高、MDS病程长、早期曾有MDS治疗、老年。结论:地西他滨治疗低中危MDS的长期疗效确切,治疗前的临床因素或许可以预测地西他滨治疗MDS的疗效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较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并发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9月入院治疗的53例较低危MD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3例较低危MDS患者中,38例发生感染(共59次),以肺部、泌尿系统感染居多(74.6%,44/59)。泌尿系统感染中,老年女性患者发生率高(82.4%,14/17)。病原菌检出率前3位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其中50%大肠埃希菌、14.3%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粪肠球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低。较低危MDS患者中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RCMD)、外周血细胞三系减少、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感染发生率高(P0.05)。结论:较低危MDS患者易并发感染,以肺部、泌尿系统感染居多。较低危MDS患者抗感染治疗需考虑临床分型、外周血计数、合并基础疾病等危险因素,建议结合病原学检测及细菌耐药检测结果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与正常对照者造血细胞(HC)及经分离所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的细胞遗传学特征,分析其是否同时受累并参于MDS的发病及进展.收集我院血液科收治初诊的22例MDS患者及7例体检者(正常对照)骨髓,建立贴壁培养体系,分离并体外扩增BMMSC.根据形态学特征及流式细胞仪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血细胞计数(CBC)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两种血液疾病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首诊住院的52例MDS、61例AA共113例患者的初诊CBC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DS和AA患者的贫血程度大部分达到中度及以上(极重度、重度)。CBC参数中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网织红细胞绝对值(RET#)、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等5项检测结果在MDS与AA患者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A患者的MCH和MCHC均较MDS患者高,RET#、RET%和MPV均较MDS患者低。结论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对于初诊怀疑MDS或AA的中度及以上贫血患者,结合临床症状,CBC中MCH、MCHC和MPV等3项参数对上述两种疾病的早期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NK)细胞的分布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017年就诊的95例初诊MDS患者的淋巴细胞比例和绝对值(ALC),NK细胞比例和绝对值(ANKC)及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各指标与预后的关系,应用曲线下面积(AUC)评估预后模型的精确度。结果:与低ALC的MDS患者相比,初诊MDS患者中,ALC≥0.885×10~9/L的患者治疗后的总体反应(OR)率较高(66.7%vs 35.8%)(P0.01);治疗有效的患者,ALC较初诊时显著增高(0.959±0.510)×10~9/L vs (1.448±1.009)×10~9/L(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ALC≥0.885×109/L者总生存(OS)时间较长(16.4 vs 12.4个月,P0.05);ANKC≥0.110×10~9/L者OS时间较短(10.9 vs 16.3个月,P0.01)。此外,原始细胞、染色体分型及疗效也是影响MD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修正的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R)联合ANKC(IPSS-RN)能提高单一的IPSS-R对预后提示的精确度(AUC之比为0.718 vs 0.674,P0.05)。结论:淋巴细胞及NK细胞对MDS患者预后评估有较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 (AL)、多发性骨髓瘤 (MM)、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患者人类疱疹病毒 6型 (HHV 6 )、人类疱疹病毒 8型 (HHV 8)感染情况。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了 30例AL患者、12例MM患者、30例MDS患者及 30例健康对照组HHV 6、HHV 8感染情况。结果 HHV 6阳性率 :AL组为 3.33% ,MM组为 33.33% ,MDS组为 3.33% ,正常对照组为3.33%。HHV 8阳性率 :AL组、MM组、MDS组及健康对照组均为 0。结论 AL与MDS患者的发病与HHV 6、HHV 8感染关系不大 ,MM患者的发病与HHV 6感染有关 ,与HHV 8感染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染发次数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值、染色体分型、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评分、骨髓网硬蛋白定量间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108例初诊的MDS患者按染发剂使用次数分组,比较各组间LDH值、染色体分型、IPSS积分、网硬蛋白定量等指标的差异;分析观察指标与染发次数间的相关性。结果:108例MDS患者中,难治性贫血4例,难治性贫血伴环形铁粒细胞9例,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46例,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34例,MDS不能分类者8例,5q-者7例。不同染发组MDS患者间LDH值、IPSS积分、骨髓网硬蛋白定量、染色体核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染发次数呈正相关。结论:染发剂的使用对MDS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40例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总结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2011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收治的40例初诊为MDS惠儿的临床特点、危险分层和不同治疗方案对预后的影响.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儿3年总生存率和无事件生存率.结果:...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患者合并感染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近年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硬化患者感染状况、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对2002年1月-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291例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291例肝硬化患者的感染率为21.65%(63/291例)。其中,院外感染率12.37%(36/291例),院内感染率8.59%(25/291例),院内外混合感染率0.69%(2/291例);感染部位分布;腹腔(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33.80%(24/71例次),呼吸道28.17%(20/71例次),泌尿系16.90%(12/71例次),肠道5.63%(4/71例次),败血症5.63%(4/71例次),胆系4.24%(3/71例次),其他(皮肤、引流液等)5.63%(4/71例次);感染菌种分布;革兰阳性球菌36.84%(14/38株),革兰阴性杆菌31.58%(12/38株),真菌31.58%(12/38株)。291例肝硬化患者总病死率为7.90%(23/291例),感染组病死率22.22%(14/63例),明显高于非感染组病死率4.50%(9/228)。结论:肝硬化患者病情危重,易并发各种感染,其中老年患者、肝功能损害明显、严重并发症、合并多种器质性疾病、侵袭性医疗操作和广谱抗菌药的应用均可成为感染的诱发因素,增加病死率;且深部真菌医院内感染呈明显上升趋势,给肝硬化患者合并感染的防治增加了难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危重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1997年1月~2001年12月5年间小儿危重病239例(心血管系统危重病未做调查)的医院感染情况,找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危重病儿医院感染率40.2%(96/239例);基础病以血液系统危重病感染率最高;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最常见;致病菌依次为革兰阴性菌(G~-)、真菌、革兰阳性菌(G~+);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基础病、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值、住院时间、侵入性器械的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广谱抗生素的应用等。结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发现,有助于指导临床采用合理干预措施,把这些危险因素降低至最小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allo-HSCT)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移植后复发的治疗新策略.方法:选取并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9年11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allo-HSCT 的MDS患者共72例,总结移植疗效,并对影响患者生存及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结果:72例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老年人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比较RSV感染与流感病毒感染的临床严重性差异,探索影响老年人呼吸道感染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贵阳市2家医院收治的60岁以上老年人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的临床和病原学检测资料.比较RSV感染与流...  相似文献   

15.
We report efficacy and safety results for a combination of a novel cephalosporin class antibiotic and a β-Lactamase inhibitor, tazobactam/ceftolozane (1:2) at a dose of 1.5 g intravenously every 8 h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uncomplicated pyelonephritis and complic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This study design was a nonrandomized, multicenter, open-label trial, and the treatment period was 7 days. Of 115 patients enrolled in this study, 114 received tazobactam/ceftolozane, and 90 were included in the efficacy analyses. Ninety-nine isolates (bacterial count ≥105 CFU/mL) were identified by urine culture. The main baseline uropathogens were Escherichia coli (80 isolates), Klebsiella pneumoniae (8 isolates), and Proteus mirabilis (3 isolates). Of these, 13 isolates were ESBL-producers.The favorable per-patient microbiological response rate at 7 days after the final administration of tazobactam/ceftolozane was 80.7% (71/88). The response rate in uncomplicated pyelonephritis was 90.0% (36/40), complicated pyelonephritis 63.6% (14/22), and complicated cystitis 80.8% (21/26). The favorable clinical response rate was 96.6% (86/89), and composite response rate (based on microbiological and clinical response) was 80.7% (71/88). The eradication rate by uropathogen was 83.5% (66/79) in E. coli, 42.9% (3/7) in K. pneumoniae, and 100% (3/3) in P. mirabilis.The incidence of drug-related adverse events was 17.5% (20/114 patients). The most common drug-related adverse events were diarrhea and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increased in 5.3% (6/114 patients each). Drug-related serious adverse events and deaths were not observed.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azobactam/ceftolozane and suggest it will be a useful treatment for uncomplicated pyelonephritis and complic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研究瘢痕子宫产妇二次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病原菌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细菌分离培养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对某医院397例瘢痕子宫产妇二次剖宫产术后感染病原菌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 397例瘢痕子宫产妇二次剖宫产术后共有30例发生了产褥感染,感染率为7.56%。从30例产褥感染的产妇标本中,共培养出病原菌2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29.63%,革兰阴性菌占70.37%。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35岁、合并糖尿病、胎膜早破、围术期血红蛋白数值<90 g/L、手术时间≥90 min以及术前合并生殖道感染等是引起瘢痕子宫产妇二次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瘢痕子宫产妇二次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的发生率较高,相关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多种因素促使产褥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三尖杉酯碱(HHT)、阿糖胞苷(Ara—C)合并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低强度化疗方案(CHG方案)对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或MDS转化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疗效。30例未接受过化疗的高危MDS或MDS转化的AML患者入选CHG方案组,HHT和Ara-C每天1mg和25mg分别静脉滴注,连续14天,G-CSF300μg每天1次皮下注射,于化疗前12小时开始,持续使用至化疗结束或外周血白细胞计数〉20×10^9/L。使用本方案1疗程后若取得完全缓解(CR),则给予常规化疗方案巩固并强化。33例高危MDS患者和MDS转化的AML患者入选CAG方案组,阿克拉霉素(Acla)每天10mg,连续8天,Ara—C每天25mg,连续14天,分别静脉滴注,G—CSF用法用量,同CHG方案。33例高危MDS和MDS转化的AML患者入选HA方案组,HHT每天2—3mg,Ara—C每天100—150mg,分别静脉滴注,连续7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4×10^9/L时,给以G—CSF,白细胞计数〉4×10^9/L时停用。结果表明:(1)CHG方案组1疗程后14例患者达到CR(46.67%),7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PR)(23.33%),总有效率为70%。CAG方案组1疗程后14例CR(42.4%),9例PR(27.3%),总有效率69.7%。HA方案组1疗程后11例CR(33.3%),3例PR(9.1%),总有效率42.4%。经统计学检验,CHG与CAG方案组比较P〉0.05,CHG与HA方案组比较P〈0.05。(2)30例接受CHG诱导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粒细胞缺乏的比例为40%(12例),平均持续时间8天,无治疗相关死亡发生。(3)14例经CHG方案1疗程取得CR病人,1人失访,其他9例复发。平均复发时间为8.2月;复发者再重复使用该方案未能取得再次缓解。(4)CHG方案组中14例CR患者中除1例失访外,6例仅接受HA/DA方案巩固及强化,已全部复发,平均CR持续时间6.1个月。另外7名患者除接受HA/DA方案外,还交替接受AA/TA/MA/IA等方案巩固及强化,平均CR时间已达10.6月,仍有4例处于持续缓解中。结论:CHG方案能取得较高的1疗程缓解率,与CAG方案相仿,高于HA方案。CHG方案骨髓抑制较轻,临床应用较安全。但取得CR后应加强巩固/强化治疗,避免早期复发。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以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40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并设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医院感染68例(84例次),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6.83%,例次感染率为20.79%;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泌尿道、上呼吸道为主,构成比分别为38.10%、30.95%、19.05%,感染组、非感染组在侵入性操作、年龄、住院日方面进行比较,两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为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侵入性操作、不合理应用抗生素为主要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染色体核型异常特征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染色体常规G显带技术,对281例MDS患者进行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结果 281例MDS患者中,染色体异常核型检出率48.75%(137/281),其中单纯染色体数目异常43.07%(59/137),单纯染色体结构异常者31.39%(43/137),同时有数目与结构异常者25.54%(35/137)。MDS亚型中,RAEB-2异常核型检出率为63.41%(26/41),RAEB-1为58.73%(37/63),RCMD 39.2%(49/125),RAS 15.38%(2/13),RA 22.58%(7/31)。RA,RAS异常核型检出率明显低于RAEB-1和RAEB-2(P<0.01),RAEB-1和RAEB-2检出率高于RCMD(P<0.05)。出现频率较高的染色体畸变依次为+8,-7/7q-,-20/20q-,复杂异常核型,染色体易位,i(17),-Y,+21等。随访的159例MDS患者中核型正常者68例,中位生存时间为39个月,核型异常者91例中位生存期21个月的,前者明显长于后者(P<0.05),分析白血病转化率,核型异常者(35.5%),明显高于核型正常者(10.3%)(P<0.01),其中以复杂核型、-7/7q-核型较易转为白血病。结论 MDS系克隆性恶性血液病,具有高度异质性,染色体核型检查对MDS的正确诊断、分型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