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食管裂孔疝的内镜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食管裂孔疝的内镜诊断龚宝丽刘宾邸霞谢新纪目前在国外用内镜诊断裂孔疝已成为内镜检查常规,但在我国这项检查还未完全开展。现就我院64例经内镜、X线造影和食管测压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内镜对滑动型食管裂孔疝的诊断价值。一、材料和方法我院自1994年1月初...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常规X线钡剂造影与内镜检查对诊断食管裂孔疝的价值.方法分析1993-01/1999-12 7 a间经X线钡剂造影及内镜检查诊断为食管裂孔疝的35例病历资料.结果可回复性食管裂孔疝18例(平均年龄43岁);不可回复性食管裂孔疝17例(平均年龄62岁).X线与内镜检查诊断完全相符29例(83%),诊断不完全相符(并发症)6例(17%).结论可回复性食管裂孔疝年龄偏低;不可回复性食管裂孔疝年龄较高.常规X线造影所需条件简易,适用于无内镜设备的基层医院对本病的检查和诊断.内镜检查简便、直观,既可对本病做出诊断又可发现并发症,可作为诊断食管裂孔疝的常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X线与胃镜诊断滑动性食管裂孔疝的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X线和胃镜诊断滑动性食管裂孔疝完整的对比资料。结果 X线检查:35例中显示膈上疝囊20例,最大5cm×3cm,最小3cm×2cm充满,膈上出现食管胃环17例,食管胃角成钝角35例,贲门口增宽35例。内镜检查:齿状线上移31例,可见疝囊19例,食管胃角变钝35例,贲门口扩大35例,食管腔见胃黏膜35例。结论两种方法对诊断滑动性食管裂孔疝都有肯定价值,各有优缺点。  相似文献   

4.
滑动型食管裂孔疝的内镜诊断问题国内已有几篇报告。本组8458例胃镜检查中93例诊断为滑动型食管裂孔疝,检出率1.1%,现报告如下,并就其内镜诊断标准及分型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5.
滑动型食管裂孔疝的内镜诊断问题国内已有几篇报告。本组8458例胃镜检查中93例诊断为滑动型食管裂孔疝,检出率1.1%,现报告如下,并就其内镜诊断标准及分型作一讨论。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8458例病人前视胃镜检查,诊断滑动型食管裂孔疝93例,其中男66  相似文献   

6.
食管裂孔疝并非少见病,但在我国报道不多,胃镜诊断甚少见于报道,且对其诊断价值评价不一。现将我院内镜室1995—1997年胃镜诊断食管裂孔疝159例的资料作一分析。临床资料一般资料:1995—1997年我院内镜室在7264例胃镜检查中检出食管裂孔疝159例。  相似文献   

7.
食管裂孔疝并非少见病,但在我国报道不多,胃镜诊断甚少见于报道,且对其诊断价值评价不一。现将我院内镜室1995-1997年胃镜诊断食管裂孔疝159例的资料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8.
食管裂孔疝X线诊断2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食管裂孔疝X线诊断20例赵洪川1王诗雅1赵恭华2颜珏3吴铁镛1中日友好医院1消化科2病理科3核医学科北京市100029SubjectheadingsHernia,hiatal/radiography主题词疝,食管破裂/放射摄影术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镜对食管裂孔疝的诊断价值,总结该疾病在胃镜下的诊断要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确诊滑动型食管裂孔疝的16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胃镜特点、并存上消化道疾病,分析其特点。 结果胃镜下诊断滑动型食管裂孔疝188例,经X线确诊168例,符合率为89.4%。胃镜下表现为胃底变浅、His角变钝或消失106例,门齿距齿状线<38 cm 105例,贲门口宽大松弛108例,橘红色胃黏膜疝入食管腔68例,齿状线上移至膈食管裂孔环上>3 cm 81例,并发食管炎78例、Barrett食管29例。 结论胃镜是诊断食管裂孔疝的重要方法,具有确定诊断的价值,同时胃镜检查还能发现其他并存上消化道疾病。  相似文献   

10.
食管裂孔疝(Hiatus Hernia 简称 HH)是消化道常见疾病之一。以往仅依靠 X 线检查确诊。纤维内镜的应用,为 HH 的诊断提供了新方法。本文报告我们从1982年2月至1983年7月经纤维胃镜检查诊断 HH 21例,并就其内镜表现和诊断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内镜下诊断食管裂孔疝报道极少,尚未见统一标准。本刊1996年8卷第3期报道张向东等《内镜论断滑动型食管裂孔疝104例》一文,曾宪忠医师来信提出不同看法。我们欢迎各抒己见,百家争鸣,以提高对本病内镜下诊断的认识,现将曾宪忠医师来信刊登如下:  相似文献   

12.
Barrett食管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Barrett食管(BE)的内镜表现、病理特征以及与食管腺癌的关系。方法 分析13例BE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诊断及病理特点。结果所有患者均有反酸、烧心感等症状,其中同时伴食管裂孔疝者3例,内镜下全周型2例、岛型7例和舌型4例。活组织病理检查均有柱状上皮化生。其中不典型增生1例,随访2年后发现癌变。结论 BE是反流性食管炎发展的一种结果,可导致食管腺癌,其诊断需内镜和活组织检查,药物治疗只能改善症状,应定期进行随访,发现恶变及早手术。  相似文献   

13.
对食管炎的诊断,X线检查与内镜检查相比,前者可靠性较差,故近年来以内镜直接观察为主.但X线检查在观察食管生理运动、与邻近器官的关系及其整体形象方面,则较内镜检查有利.作者分析了近4年来作内镜检查后立即作X线检查的糜烂溃疡型食管炎患者12例,使用钡剂浓度120~140%w/v,于直立左前及右前斜位作双重造影.此外,观察食管炎与食管裂孔疝病例的食管粘膜己糖胺量的变化.对照组30例,食管裂孔疝16例,其中6例伴食管炎.在内镜下作活检,在病变部位及距离变区口侧约5cm处取材.另作动物实验,结扎雄性大鼠的幽门,24小时后,8只产生食管溃疡,5只无溃疡,以8只未作结扎者作对照,分别测定食管粘膜己糖胺含量.  相似文献   

14.
经X线、食管测压和内镜确诊贲门失弛缓症57例,突出症状为下咽困难、反流和胸痛。内镜主要表现为食管存有食物和液性滞留物、食管扩张、食管壁轮状收缩环、食管抻长和扭曲,还可见食管胃交接区紧闭,用内镜加压可以推开,反转观察贲门紧抱内镜轴。内镜检查不仅能对本病作出诊断,而且可以排除癌等其它器质性疾病和发现合并症。  相似文献   

15.
对39例食管及贲门良、恶性狭窄患者,采用内镜及X线监视下置管法置入钛镍记忆合金支架,将内镜直观病灶与X线观察病灶整体相结合,使术者对病灶定位,定性准确,认为此疗法是达到置管一次成功,减少并发症,防止置管后因支架滑脱,移位造成食管再狭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滑动型食道裂孔疝过去主要依据X线检查进行诊断,纤维内窥镜用于该病诊断的文献国内也有所报道,其诊断标准各有特点。幕内搏康用食道X线造影、内镜检查以及食道内压测定,三者结合研究滑动型食道裂孔疝X线及内镜、内压表现诊断标准的一致性,确定了内镜的诊断。我们采用幕氏分类标  相似文献   

17.
食管裂孔疝患者食管蠕动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食管裂孔疝患者食管蠕动功能的改变在胃食管反流中的意义。方法选择32例有胃食管反流症状患者(单纯食管裂孔疝10例、食管裂孔疝合并食管炎12例、单纯食管炎10例)和9例无反流症状的对照组,分别测定其下食管括约肌(LES)压力、食管的蠕动波幅、蠕动时限、蠕动速度,并经内镜对患者食管炎的程度进行分级。结果裂孔疝合并食管炎组、单纯食管炎组其LES压力较对照组均降低,单纯裂孔疝组LES压力较对照组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食管近端及远端的蠕动波幅食管裂孔疝组最高,达(51.3±5.4)mmHg和(83.6±8.3)mmHg,食管炎组最低;食管近远端的蠕动时限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而食管远端的蠕动速度裂孔疝组也最高,食管炎组低于对照组。结论食管裂孔疝患者食管蠕动功能在胃食管反流、粘膜损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驰缓症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应用Regiflex气囊扩张器治疗贲门失驰缓症57例,术前经X线、内镜及食管测压检查确诊,扩张后临床表现和X线、内镜及测压检查均见显著改善,随访4-52个月55例疗效满意,2例复发分别在扩张后3个月和18个月,再次扩张症状缓解。  相似文献   

19.
我院1990年8月至1994年12月采用GIF-XQ 20型纤维胃镜检查患者3384例,发现滑动型食管裂孔疝104例,其中50例内镜检查前行X线钡剂检查,诊断滑动型食管裂孔疝5例;54例内镜确诊后采取特殊体位行X线钡剂检查,仅45例阳性.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04例中男66例,女38例.年龄20~79岁.病史最长5年,最短10天.合并球部溃疡28例,反流性食管炎54例,上消化道出血8例.1.2 临床症状:上腹剑下疼痛、烧灼感84例(80%),胸骨后隐痛或剑下不适20例(19%),呕血及黑便者8例(8%).上述症状常在饮食过饱或酒后,平卧、弯腰及用力时诱发,直立或半坐位症状可  相似文献   

20.
X线钡餐诊断奥狄括约肌闭锁不全症近有报道[1,2]。本院对符合该症X线诊断标准的6例患者进行内镜检查,内镜均示乳头旁胆总管瘘。故笔者认为奥狄括约肌闭锁不全症的X线诊断应慎重,现报告分析如下。一、临床资料:男2例,女4例,年龄42~63岁,平均55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