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不同角速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屈伸肌群等速肌力变化, 为膝关节周围肌群进行精准康复训练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观察者30例分别纳入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15例,选用IsoMed2000等速肌力测试训练系统,在30°/s、90°/s、180°/s角速度下以最大力量行膝关节屈伸运动,观察对比两组受试者在不同角速度情况下峰力矩(PT)及其总功(TW) 数据指标.结果 观察组两侧膝关节的屈伸肌群PT、TW在不同角速度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两侧膝关节的屈伸肌群PT、TW在不同角速度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右膝关节(患侧)屈伸肌群PT、TW在不同角速度下与对照组同侧膝关节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膝关节屈伸肌群PT、TW在不同角速度下与对照组同侧膝关节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右膝关节(患侧)屈伸肌群PT在30°/s与90°/s、180°/s下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右膝关节(患侧)屈伸肌群PT在90°/s与180°/s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速等速肌力测试更能客观精准地检测出徒手肌力测试所不能分辨的肌力变化指标,利用等速肌力慢速测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运动相关肌群进行动态肌力测试是一项可行的方法,有助于膝关节肌肉运动能力康复计划的制订.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表面肌电联合等速测试评定肌痉挛的作用.方法 16例脑卒中患者(观察组)和16例正常人(对照组)参加本项研究,采用表面肌电测试训练系统联合等速测试训练仪,进行踝关节等速被动运动时腓肠肌表面肌电的动态测试.惠者痉挛下肢改良Ashworth评分≧1+级,设定踝关节被动运动时测试角速度分别为10°/s、30°/s,每一角速度下重复关节屈伸动作5次,组间休息1 min.分别测定两组踝关节被动活动过程中腓肠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IMS)、峰阻矩(PT)和峰阻矩/体重比(PT/BW),并进行重复测试,二次测试间休息3min.结果 前后两次测试数据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角速度为分别10°/s、30°/s时,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RMS、PT,、PT/BW指标,除30°/s时的RMS值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10°/s、30°/s两种角速度下观察组间及对照组间比较,除对照组组间PT.、PT/BW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外(P>0.05),其余数据各组问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表面肌电、等速测试评定肌痉挛有良好的信度,稳定性较好,可联合应用作为评定肌痉挛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后患者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减退情况及其与受伤时间的关系,为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0月之间单侧膝关节单纯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94例为研究对象,应用等速测试仪进行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PT)、相对峰力矩(PT/BW)、屈伸肌峰力矩比(H/Q)及总功(TW)测试,分析并比较肌力变化与受伤时间的关系。结果:患肢与健肢比较,伤后膝关节屈伸肌的PT、PT/BW、TW值均明显减低,H/Q值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受伤时间与肌力减退明显相关,随受伤时间延长,屈伸肌PT值逐渐下降(r=-0.813;r=-0.852),4组屈伸肌的P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月之内组患者屈伸肌的PT值最高。结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后,患肢肌力随时间延长会逐渐下降,前交叉韧带损伤后重建应尽可能地选择在术后1月内及术后3~6个月内肌肉力量相对较好的时间段进行。  相似文献   

4.
背景 髋关节周围肌群作为常常被忽略的核心肌群,对于腰椎稳定性和整体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目的 探讨慢性腰痛(CLBP)患者髋关节周围肌群肌力的特征,以期为CLBP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4年3-12月在成都市武侯区菊乐路周边社区和成都体育学院附属医院招募CLBP患者64例(CLBP组)、无腰痛者29例(对照组)。采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Contrex System-Top 1000)测定两组髋关节各方向的等速肌力,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价CLBP组的疼痛程度。比较CLBP组和对照组,以及CLBP组不同疼痛程度患者的髋关节周围肌群的等速肌力。结果 CLBP组左侧相对髋外展力矩(ABPT/BW)、髋屈伸力矩比(FPT/EPT)和右侧FPT/EPT低于对照组(P<0.05)。根据VAS评分,CLBP组被评价为轻度和中度疼痛者分别为44例(68.8%)、20例(31.2%)。轻度疼痛患者的左侧相对屈髋力矩(FPT/BW)、相对伸髋力矩(EPT/BW)和右侧ABPT/BW高于中度疼痛患者(P<0.05)。结论 髋关节肌群外展肌力下降是CLBP患者的一个特征;症状的严重程度会影响CLBP患者髋关节屈伸和外展的肌肉力量,且症状较重者肌力下降明显。建议关注中重度疼痛患者的髋关节屈伸和外展方向的肌力情况;髋关节外展肌力可作为CLBP临床诊断和康复疗效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膝三针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屈伸活动中肌群的等速力学特征。方法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15)和对照组(n=15),对照组采取常规的药物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针刺膝三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Lysholm评分、AKS评分、峰力矩(PT)和平均功率(AP)评定患者膝关节功能康复程度及膝部屈伸肌群的等速肌力。结果治疗后两组Lysholm评分、疼痛评分、活动度评分、稳定性评分、行走能力评分、上下楼能力评分、膝关节屈伸肌群PT、AP均明显的改善(P<0.05),但观察组Lysholm评分、疼痛评分、活动度评分、稳定性评分、行走能力评分、上下楼能力评分、膝关节屈伸肌群PT、AP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膝三针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显效性通过等速肌力测试可靠地得到反映,等速肌力测试评定膝关节运动过程中肌力水平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臀肌挛缩症患者髋关节屈伸、展收、旋转3组功能肌群进行等速向心肌力测试,比较分析臀肌挛缩症患者与正常人髋关节肌肉力量的差异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13名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臀肌挛缩症女性患者,以及13名上海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女生(均无运动训练史),利用Contrex等速测力系统分别测试GMC患者术前髋关节屈伸(Flex/Ext)、展收(Abd/Add)、旋转(Ir/Er)3个功能轴肌群在向心60°/s角速度下的肌肉力量,并选取对峰力矩、相对峰力矩、最大功率与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 GMC患者和正常人比较,GMC患者髋关节屈、外旋、外展肌群的力量均大于正常人。此外,GMC患者屈肌肌群最大功率[(68.39±17.74)~(71.66±19.49)]大于伸肌肌群最大功率[(55.90±20.75)~(58.6±25.46)],内旋肌群峰力矩(10.85±3.41)大于外旋肌群峰力矩(10.62±2.88),这和正常人的伸肌肌群最大功率[(69.62±21.89)~(70.99±23.72)]大于屈肌肌群最大功率[(67.78±13.73)~(68.71±12.24)],外旋肌群峰力矩(12.20±2.00)大于内旋肌群峰力矩(11.28±2.44)的特点相反。结论 GMC患者髋关节肌肉力量受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屈肌肌群、外旋肌群以及外展肌群肌肉力量发生代偿性增强,伸肌肌群力量较弱。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刺运动疗法对老年脑卒中病人腕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评估分析及手功能的影响。方法老年脑卒中慢性期手功能障碍病人6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运动治疗,观察组进行头针运动疗法。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2、4周后腕部屈伸肌群峰力矩(PT)、最大总用功(TW)、平均功率(AP)及手部运动力指数(MI)。结果治疗前2组腕部屈伸肌群PT、TW、AP及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2组PT、TW、AP均高于治疗前(P < 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 0.05~P < 0.01)。治疗前2组手部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2组手部MI高于治疗前(P < 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结论头针运动疗法能改善老年脑卒中病人腕部屈伸肌的肌力及手的运动能力,为临床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患侧髋关节及躯干屈伸肌的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患侧下肢髋关节及躯干屈伸肌的等速肌力训练,治疗前后6周采用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评定患者患侧下肢髋关节及躯干的屈伸肌的峰力矩(PT)、屈伸肌的总功(TW),运用意大利Walkerview数字化跑台步态分析系统评定患侧下肢髋、膝和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ROM)及步长、触地时长,并进行生活质量评估。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6周后,2组患侧髋关节及躯干的屈伸肌PT和TW均改善,患侧下肢步长、触地时长、髋膝踝关节角度及生活质量均改善(P<0.05),且试验组各数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患侧下肢髋关节及躯干的屈伸肌等速肌力训练对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及改善生活质量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值得临床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等速肌力训练治疗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左侧膝关节)分为电针组、电针结合等速肌力组,每组各36例。1个疗程为6次,3个疗程后,分别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伸肌、屈肌峰力矩(peak torque,PT),总功量(total work,TW),观察两组患者膝关节疼痛、肿胀、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电针结合等速肌力组治疗后对LKSS总评分、膝关节伸肌、屈肌峰力矩(peak torque,PT),总功量(total work,TW)要优于电针组(P0.01),电针结合等速肌力组患者膝关节疼痛、肿胀、关节功能改善情况优于电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结合等速肌力训练治疗能有效减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疼痛、肿胀、改善膝关节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电针联合芪藤软坚散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术后(AACATRS)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70例AACATR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用电针联合芪藤软坚散治疗。比较两组优良率,在术后6周、24周分别采集等速肌力测试指标[峰力矩(PFPT)、峰力矩/体质量(PT/BW)、总功(TW)]、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评分、踝关节活动度、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小腿周径差、Berg平衡量表评分、跖屈肌力分级。比较两组术后24周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24周,治疗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PFPT、PT/BW、TW、AOFAS评分、踝关节活动度、Berg平衡量表评分高于术后6周,治疗组PFPT、PT/BW、TW、AO-FAS评分、踝关节活动度、Berg平衡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VAS、小腿周径差低于术后6周,治疗组VAS、小腿周径差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跖屈肌力分级优于术后6周,治疗组跖屈肌力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蜡疗配合等速肌力训练在改善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中应用。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20例)采用等速肌力训练,治疗组(20例)在等速基础上配合蜡疗外敷患肢。记录60°/s角速度下峰值力矩(peak torque PT)和采用Fugl-Meyer法评定上肢运动功能。结果:2组瘫痪上肢功能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卒中瘫痪肢体训练前应用蜡疗,能有效改善瘫痪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获得中年男性锻炼与不锻炼膝关节肌群的生物力学特征,为运动损伤的康复与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德国ISOMED2000等速功能评定分析系统对中年男性膝关节屈伸肌群在不同速度下进行等速向心和离心测试。结果:等速向心和离心收缩时,非锻炼人群屈伸肌群肌肉力矩峰值、力矩梯度显著低于锻炼人群;向心收缩锻炼与非锻炼人群屈伸肌群力矩梯度均分别在膝关节角度为141°和128°左右达到最大;离心收缩屈伸肌群力矩梯度均分别在膝关节角度为151°和118°左右达到最大。结论:非锻炼人群肌肉收缩能力显著下降;屈伸肌群向心收缩膝关节角度分别在141°和128°有利于康复者完成训练任务与损伤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核心肌群联合四肢联动康复训练对腰段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关键肌肌力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腰段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核心肌群联合四肢联动康复训练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估治疗前后关键肌肌力,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治疗前后平衡能力,记录治疗前后膝关节屈伸肌群力矩加速能(TAE)、峰力矩(PT)值。结果治疗后,观察组JOA评分和BBS评分较对照组高(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屈膝肌群、伸膝肌群TAE、PT值均较对照组高(均P<0.05)。结论核心肌群联合四肢联动康复训练应用于腰段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能提高其关键肌肌力、平衡能力,有效改善其下肢膝关节屈伸力量。  相似文献   

14.
推拿功法易筋经对老年骨骼肌减少症患者等速肌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推拿功法易筋经对老年骨骼肌减少症患者膝关节屈伸肌肌力的影响。方法:60例老年骨骼肌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坚持易筋经锻炼,共8周;对照组不予任何特殊处理。测定两组膝关节角速度为60°/s、120°/s、180°/s时屈伸肌群的峰力矩(PT)、总功(TW)、平均功率(AP)和屈膝肌与伸膝肌比值(H/Q)的变化。结果:在不同角速度时,治疗组治疗后屈伸肌群的PT、TW、AP或H/Q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功法易筋经能提高老年骨骼肌减少症患者膝关节伸肌群肌力与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针大腿前后肌群穴位配合等速训练治疗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轻度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A组17例、对照B组17例和试验组18例。对照A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对照B组在常规康复训练中增加带有视觉反馈和任务导向的膝关节力量和协调性等速训练,试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及等速运动训练基础上加用电针大腿前后肌群穴位。3组患者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5 d,共治疗3周。评估3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活动能力、膝关节屈伸肌群峰力矩(peak torque, PT)、步速和步态对称性的变化。【结果】治疗3周后,3组下肢活动能力、 PT及步态对称性等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组间比较,除试验组与对照B组的步速、下肢肌张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对照B组的各项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A组,试验组的各项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P<0.05)。【结论】电针大腿前后肌群穴位配合等速训练治疗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比普通的等速训练更能有效地提高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动态平衡能力和不同速度、不同收缩模式下跖屈、背屈等速肌力特征。方法应用Biodex Balance System测试系统对FAI组(19例)和对照组(19例)分别进行姿势稳定性测试和60°/s、180°/s跖屈肌群、背屈肌群等速向心、离心肌力测试分析。结果 FAI组健侧、患侧的稳定指数和前后方向稳定指数大于对照组,而左右方向稳定指数无差异;双脚站立姿势稳定性测试结果 FAI组和对照组无差异;FAI组跖屈肌群低速离心肌力和高速向心、离心肌力不足;FAI组跖屈肌群的向心、离心峰值力矩差值比在不同速度下均大于10%,背屈肌群均小于10%。结论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单脚站立时健侧和患侧都存在动态平衡能力下降,双脚站立时动态平衡能力与常人无异;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跖屈肌群高速工作能力较差;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随角速度增加离心力量增加越小者,其跖屈肌群的弹性组织损伤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生物反馈等速肌力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将40例脑卒中下肢偏瘫者分为2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练习,观察组以此为基础,实施生物反馈等速肌力训练,比较相关治疗效果。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训练后屈膝肌PT、深膝肌PT、FMA分数显著较好(P<0.05),两组MAS分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等速肌力训练,可起到提升肌力,改善膝关节屈伸肌肌群水平的效果,临床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易筋经对老年骨骼肌减少症者肌力的影响。方法:纳入72名受试者,按队列研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名。观察组采用易筋经运动处方锻炼,对照组采取行走活动及健康宣教,周期均为8周。于锻炼前后采用Biodex system-3型等速测试训练系统评价两组受试者在等速运动(60°/s、180°/s)时膝关节屈伸肌群的峰力矩(PT)、平均功率(AP)、总功(TW)及屈伸肌比值(H/Q)等指标。结果:观察组通过易筋经训练,PT、TW、AP、H/Q等部分指标较试验前有显著提高(P0.01或P0.05),其中60°/s的PT、TW及AP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60°/s的H/Q及180°/s的PT、TW及AP、H/Q较对照组均有升高趋势。结论:易筋经锻炼可明显提高老年骨骼肌减少症者的肌力,改善肌肉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等速肌力训练联合有氧运动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耐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条件脑卒中患者6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以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增加有氧运动,试验组增加有氧运动和等速肌力训练。治疗前后采用膝关节峰力矩(PT)、耐力指数(ER)、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LE)及6分钟步行试验(6MWT)对2组患者运动功能及耐力进行评估。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膝伸展PT、膝屈曲PT、膝屈伸ER、FMA-LE、6MWT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试验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8周的等速肌力训练联合有氧运动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能力及耐力,与单一的有氧运动对比效果更显著,建议脑卒中患者进行有氧运动应辅以等速肌力训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2/100 Hz频率电针与2 Hz频率电针结合基础治疗与等速肌力训练对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各20例),A组予2 Hz、1 mA的疏波电针治疗, B组予2/100 Hz、1 mA的疏密波电针治疗,两组均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和基础康复治疗。连续治疗5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2个疗程后结束治疗。运用等速肌力测试分析治疗前后患侧股四头肌峰力矩(PT)、峰力矩体重比值(PT/BW)并运用膝关节Hss评分评价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且B组提高幅度大于A组(P0.01);B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A组(P0.01);等速肌力测试结果提示两组患者患侧股四头肌的PT及PT/BW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且B组改善程度优于A组(P0.01)。结论电针结合基础治疗与等速肌力训练能明显提高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患侧股四头肌肌力,促进功能康复,且2/100Hz频率电针在提高股四头肌肌力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