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移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早期肠内营养(EN)和胃肠外营养(PN)支持对维持和改善肝移植术后病人营养状态的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肝移植术后进行营养支持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EN组和PN组(各20例),两组营养支持均为等热量和等氮量。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和第8天检测营养指标,测定每日氮平衡并计算累计氮平衡,观察术后感染率和营养支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第8天,EN组白蛋白显著高于PN组,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和血糖水平明显低于PN组(P<0.05);术后第3天起,两组间每日氮平衡和累计氮平衡均有差异显著(P<0.05,P<0.01);EN组血液、肺部、消化道等感染率显著低于PN组(P<0.05);EN组营养支持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短于PN组(P<0.01),平均营养支持费用也明显少于PN组(P<0.01)。结论肝移植术后EN是安全可行的。与PN支持相比,EN可更有效地改善病人的术后营养状态,促进移植肝功能的恢复,同时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住院费用,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早期肠内营养(EN)和胃肠外营养(PN)支持对维持和改善肝移植术后病人营养状态的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肝移植术后进行营养支持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EN组和PN组(各20例),两组营养支持均为等热量和等氮量.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和第8天检测营养指标,测定每日氮平衡并计算累计氮平衡,观察术后感染率和营养支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第8天,EN组白蛋白显著高于PN组,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和血糖水平明显低于PN组(P<0.05);术后第3天起,两组间每日氮平衡和累计氮平衡均有差异显著(P<0.05,P<0.01);EN组血液、肺部、消化道等感染率显著低于PN组(P<0.05);EN组营养支持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短于PN组(P<0.01),平均营养支持费用也明显少于PN组(P<0.01).结论肝移植术后EN是安全可行的.与PN支持相比,EN可更有效地改善病人的术后营养状态,促进移植肝功能的恢复,同时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住院费用,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对维持和改善肝移植术后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30例肝移植术后早期(术后1~7 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组、EN,每组各15例,各组营养支持均为等热量和等氮量.各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8天检测营养指标,测定术后每天氮平衡并计算累计氮平衡,统计术后感染及营养支持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术后第8天,EN组的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PN组(P<0.05);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比较,EN组显著低于PN组(P<0.01);EN组的血糖水平及胆汁引流量显著优于PN组(P<0.05).术后第4天起,患者每日氮平衡比较,EN组显著优于PN组(P<0.05);术后7 d累计氮平衡比较,EN组显著优于PN组(P<0.01).术后早期感染比较,EN组显著低于PN组(P<0.05).肛门排气时间和平均营养支持费用比较,EN组显著低于PN组(P<0.01).EN组的住院时间显著低于PN组(P<0.05).EN组无严重营养支持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肝移植术后早期的肠内营养营养支持治疗是安全、可行的,与PN相比,EN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促进移植肝的功能恢复,降低术后感染率和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4.
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腹部手术后胃潴留的治疗,以12例行肠内营养的患者为治疗组(EN组),10例肠外营养的患者为对照组(PN组),两组患者均按体重每kg给予等额的热卡及氮摄入量,观察两组患者体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营养状况的变化和医疗费用的差异.结果 营养治疗开始时两组患者营养指标无明显差异,而1周后EN组血清前白蛋白较PN组平均提高0.2 g(P<0.05),两周后EN组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则分别比PN组提高0.3 g、0.4 g和0.8×10~9/L(P<0.05);EN组为8~19d,平均治疗时间14 d,PN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11~28 d,平均20d,EN组较PN组缩短6 d(P<0.05);EN组日均治疗费用为(230±56)元,PN组(355±68)元,差异明显(P<0.05).结论 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是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N)对维持和改善肝移植术后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肝移植术后进行营养支持的成年患者40例随机进入EN组和完全胃肠外营养(PN)组,每组20例,两组营养支持均等热量、等氮量。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1、8天检测营养状态指标,营养支持期间每日测定氮平衡,并计算累计氮平衡,统计术后感染率和营养支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第8天,EN组白蛋白为(39.8±3.9)g/L,明显高于PN组的(35.7±3.5)g/L(P<0.05);血糖为(7.1±0.4)mmol/L,明显低于PN组的(10.5±0.5)mmol/L(P<0.05);肛门排气时间为(65.0±12.8)h,明显短于PN组的(98.0±9.6)h(P<0.01);平均营养费用为(4800±530)元,明显少于PN组的(11300±1120)元(P<0.01)。术后第3天起EN组每日氮平衡与PN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EN组的累计氮平衡为(-22.077±26.61 6)g,显著高于PN组的(-109.549±40.937)g (P<0.01)。EN组血液、肺部、消化道等处感染率明显低于PN组(P<0.05)。EN组营养支持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肝移植术后EN安全、可行。与PN支持相经,EN可更有效地改善术后患者的营养状态,促进移植肝功能的恢复,且可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住院费用,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对比观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对病人血清蛋白、体重、氮平衡、上臂周径和手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的影响,比较二者的费用。方法46例P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EN组(22例)术中空肠造口,术后24 h开始EN;PN组(24例)术后1 d起给予PN。两组采用等热量、等氮量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营养状况变化、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营养支持费用。结果PD后EN和PN均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EN组术后平均住院日较PN组短[(21.4±7.6)d vs (24.1±9.3)d,P>0.05]。EN组较PN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EN组营养支持费用则明显少于PN组[(1290.0±76.8)元vs (4072.0±146.4)元,P<0.01]。结论PD后经空肠造口管给予EN与PN一样能够达到营养支持的目的,并具有安全、费用低廉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陕西医学杂志》2016,(8):1028-1030
目的:分析肠内和肠外营养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术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胃肠道肿瘤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依照营养支持方法不同分为EN组和PN组,EN组患者给予肠内营养,PN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分析营养支持效果。结果:术后患者体重、血红蛋白水平等显著下降(P<0.05),术后第7天开始逐渐恢复,两组患者指标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营养支持,生化指标明显改善,EN组各指标改善情况显著高于PN组(P<0.05),EN组首次排气时间(2.18±0.75)d、排便时间(3.26±0.85d)显著短于PN组(3.25±0.87d)、(5.26±1.26d,P均<0.05)。常见并发症为恶心呕吐、腹泻、静脉炎以及伤口感染等,EN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1.6%)显著低于对照组(6.6%,P<0.05)。结论:肠内营养能够更好地改善胃肠道肿瘤患者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肠内营养(EN)支持和肠外营养(PN)支持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临床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PN组和EN组各20例。PN采用全PN;EN组术后第2天即采用EN,并逐渐过渡至全EN支持。比较2组患者的早期临床恢复效果。结果:EN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早于PN组(P<0.01);E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N组(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联合EN支持治疗,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肠蠕动恢复,并且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效果较好,是胃癌根治术后理想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9.
腹部手术后肠内营养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2例腹部中大手术病人术后予肠内营养支持(EN),每日总热卡30~40kcal/kg/d,氮0.18-0.26g/kg/d,持续7天,对照组11例未予营养支持。结果显示:EN组术后体重下降和每日失氮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血清白蛋白变化无明显差异,然EN组转铁蛋白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EN对血液和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消化道副反应轻。故认为EN简便可行,能使病人尽早获正氮平衡,改善病人的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与肠外营养(PN)组,以不同方式营养支持至术后第7天.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第1、8天测量IgG、IgM、IgA、CD4、CD8、CD4/CD8、C-反应蛋白(CRP)和α-抗胰蛋白酶.结果术后第1天,PN组免疫球蛋白均下降(P<0.05),EN组IgA下降(P<0.05);术后第8天两组免疫球蛋白均较术后第1天升高(P<0.05);EN组术后第8天免疫球蛋白均明显高于PN组(P<0.01);两组术后第1天的CD4淋巴细胞较术前下降(P<0.05),EN组术后第1天CD8明显升高(P<0.01),EN组术后第8天的CD4、CD4/CD8均高于PN组(P<0.01),CD8低于PN组(P<0.05);术后第1天CRP、α-抗胰蛋白酶较术前均显著升高(P<0.01),术后第8天较术后第1天均显著下降(P<0.01);术后第8天EN组患者CRP、α-抗胰蛋白酶均显著低于PN组(P<0.01).结论围手术期对食管癌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能提高患者免疫能力,降低术后全身炎性反应,有利于术后恢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手术后患者早期应用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对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的恢复及营养状况的改善的影响.方法 将2005~2010年胃肠道肿瘤术后120例患者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于术后第一天分别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检测术前1天、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8天两组患者的体重、白蛋白、前白蛋白、胃肠道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术后8d,EN组术后体重为(55.1±4.3)kg,白蛋白为(33.0±0.6)mg/ml,前边蛋白为(279.2±3.5)mg/ml,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分别为(47±18)和(73±9)h;PN组上述指标分别为(56.7±5.8)kg,(33.0±0.6)mg/ml,(187.3±3.1)mg/ml,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分别为(72±21)和(94±15)h.所有患者在住院研究期间无死亡,EN组患者的前白蛋白均明显高于PN组(P<0.01),而其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N组(P<0.05);两组患者的白蛋白及体重方面在给予不同营养结束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肠道肿瘤术后尽快肠内营养支持安全可行,能明显地改善患者的营养身体状况,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快,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行全胃切除术后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术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对肝功能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 8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 EN组)与肠外营养组( PN组),每组40例.EN组术后24 h以内管喂肠内营养液能全力, PN组给予等氮、等热卡的肠外营养, 总热量为105-126 kJ·kg-1·d-1 , 营养支持共7 d.分别于术前, 术后第3、8天查血生化指标变化.结果 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的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营养指标均下降, 术后第8天有所恢复, EN组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明显高于PN组(P<0.05).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的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间接胆红素(IB)均升高, 术后第8天EN组TB、DB、IB降至术前水平,而PN组继续升高,明显高于EN组(P<0.05).两组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于术后第3、8天均持续升高, 但PN组较EN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可促进肝脏合成蛋白, 减轻术后肝功能损害, 有利于术后胆红素代谢.  相似文献   

13.
王东  冯化林  饶飞 《吉林医学》2011,(33):7126-7127
目的:观察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的肠内营养(EN)支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肠外营养支持(PN)组术后每天行全肠外营养支持直到经口进食。EN组术后第1天以静脉营养为主,第2天开始营养管滴入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逐步加大支持强度并逐步减少静脉支持。观察并发症发生率、体重、血红蛋白(HB)血浆前白蛋白(PALB)、外周淋巴细胞计数(Ly)和住院时间。结果:E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3%(3/11),明显低于PN组的54.6%(6/11)。EN组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术后第7天EN组各项指标的恢复速度均优于PN组。结论: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EN支持可加快免疫和营养状态改善,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了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在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的比较,探讨肠内营养应用的疗效.方法:8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分为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各40例,两组营养支持均等热量等氮量,检测其手术前1 d、术后第7 d的体重,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即手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日等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体重均下降,但EN组下降少于P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N组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下降的数值明显小于PN组(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也早于PN组(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EN的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围术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支持用于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N组和PN组,各25例;两组分别给予EN支持和PN支持,疗程为术前3 d~术后8 d。观察并对比两组围术期血糖控制情况、术前1 d及术后8 d的营养状况、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及营养支持花费。结果 动态血糖监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比较满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指标及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组和PN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5.35±0.77)d和(7.82±0.93)d,EN组明显早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和PN组患者营养支持花费分别为(720.46±65.32)元和(2894.35±394.05)元,EN组明显少于PN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围术期营养支持可以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时明显改善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营养状况,与PN支持相比EN支持能更快地恢复胃肠功能,并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肠黏膜屏障的保护效果。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9例全胃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组及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组。两组患者术后第24 h开始至术后第8天接受等氮、等热卡的营养支持。观察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血清双胺氧化酶。结果: 血清双胺氧化酶活性两组都下降,EN组术后第7天即恢复正常(P>0.05),而PN组第14天才恢复正常(P>0.05)。EN组营养支持后IgA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和PN组术后(P<0.01)。结论: 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可以保护肠黏膜的完整性和肠道的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17.
郭定刚  陈福春  林加宝 《浙江医学》2005,27(5):332-333,339
目的探讨胃切除术后病人早期肠内营养(EN)支持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将胃切除术后病人179例随机分为EN组(90例)、肠外营养(PN)组(89例),进行等热量、等氮量(单位体重)营养支持,EN组经空肠造口管于术后第2天开始滴注能全力,PN组经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于术后第1天开始滴注全营养混合液,7d后观察并比较两组营养状态指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营养支持费用.结果与PN组相比,EN组患者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2A、尿素氮水平的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但恢复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提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下降(均P<0.05)、营养支持费用明显降低(P<0.01).结论胃切除术后早期EN有助于胃肠道功能恢复,减轻胆汁淤积,降低医疗费用,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不同阶段给予不同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12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观察组于伤后24小时内给予肠内营养(EN)加肠外营养(PN),逐渐过渡到肠内营养(EN),对照组于伤后进行全肠外营养(PN),一周后过渡到肠内营养(EN).观察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伤后24小时,和第7天的体重及血生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营养支持期间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体重变化差异性不显著;血红蛋白、血清蛋白,血糖值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营养支持期间费用观察组少于对照组.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分阶段给予EN联合PN营养支持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外科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外科术后患者肠内、外营养支持的治疗效果。方法55例外科术后患者肠内、外营养支持情况进行分析,其中肠内营养支持(enteral nutrition,EN)26例,肠外营养支持(parenteral nutrition,PN)29例,对血清清蛋白(Alb)、血红蛋白(Hb)、淋巴细胞总数(LYM)、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MAMC)监测并进行治疗费用比较。结果①EN组与PN组营养支持后营养指标组间比较:EN支持组Alb、LYM与PN支持组相比有明显增高(P<0.05);Hb、TSF、MAMC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EN组、PN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自身营养指标的比较:两组Alb、Hb、LYM均有增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TSF、MAMC差异无显著性(P>0.05)。EN组与PN组营养支持费用比较,同样供能1 265千卡,EN组比PN组节约费用约34.3%。结论外科术后患者,根据疾病情况,及早选择肠内营养,及时调整EN、PN比例,使营养支持治疗更加合理,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围手术期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永亮  余佩武  兰远志  石彦  刘伟 《重庆医学》2008,37(12):1360-1361
目的比较早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对胃癌术后免疫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8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EN组30例、PN组30例及对照组20例。术后24 h开始给予EN或PN,分别检测术前和术后第8天营养和免疫指标,并观察术后严重并发症及肠功能的恢复。结果EN组和PN组术后体质量(BW)、血清白蛋白(Alb)、总蛋白(TP)和血红蛋白(Hb)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EN组与PN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EN组、PN组术后CD3 、CD4 、CD4 /CD8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EN组术后CD4 、CD4 /CD8 亦显著高于PN组(P<0.05);EN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PN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胃癌术后近期的营养和免疫状况,在术后细胞免疫和肠功能恢复方面明显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