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9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典型肝海绵状血管瘤(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s, HCH)的CT表现及相关病理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共21个非典型HCH的CT表现,包括病灶大小、平扫密度、动态增强模式及邻近区域改变.结果平扫有13个病灶呈非均匀密度表现.出现4种非典型动态增强模式:Ⅰ型(5例)表现为动脉期病灶快速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Ⅱ型(13例)动脉期周边结节状强化,门静脉及延迟期向心性强化,但不能完全填充整个病灶;Ⅲ型(2例)动脉期病灶呈中央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增强向周边区呈离心性强化;Ⅳ型(1例)动脉期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轻度周边强化或不规则强化.HCH邻近区域的改变:有7个病灶可见动脉-门静脉分流(arterial-portal verous shunt, APVS),4个病灶可见肝包膜回缩(hepatic capsular retraction, HCR).以上非典型CT表现的出现在不同大小的病灶中有差别.结论非典型肝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的出现与HCH本身的病变结构特征密切相关,认识到这些非典型表现对HC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平  范洪侠 《中原医刊》2007,34(11):92-92
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扫描在肝癌和肝脏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探讨动脉期、门静脉期扫描的意义,以提高CT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2例肝癌患者及8例肝血管瘤患者的上腹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观察肿瘤三期强化的方式和特征。结果22例肝癌中,有18例在肝动脉期出现周边轻度强化,均匀或不均匀;有4例小肝癌出现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强化不明显。延迟扫描病灶呈低密度改变。密度-时间曲线呈速升速降型。8例肝血管瘤动脉期周边强化,呈结节状或斑块状,门静脉期病灶明显强化,延迟期呈向心性强化等密度改变,密度-时间曲线呈速升缓降型特点。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在肝癌与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应作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常规扫描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螺旋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对经手术病理、DSA及临床观察证实的肝脏巨大血管瘤患者36例(共38个病灶,其中4例为外生型)的螺旋CT三期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平扫22个病灶内为均匀低密度灶,16个病灶内见结节状或裂隙状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动脉期38个病灶均出现边缘不规则强化,门脉期强化范围明显从边缘向中心扩大,延迟5 min有15个病灶呈全瘤均匀强化,23个病灶呈部分强化,延迟10 min后,16个病灶内仍可见结节状或裂隙状无强化区;4例外生型其增强表现与肝内病灶相似。结论肝脏巨大血管瘤的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CT表现有其特征性,据此可提高肝脏巨大血管瘤的诊断的正确性及与肝内其他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增强三期扫描对诊断肝血管瘤的影像学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影像学及临床最后诊断的23例肝血管瘤患者CT资料.结果 23例27个病灶中有22例24个病灶平扫表现为低密度,1例3个病灶平扫表现为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27个病灶均出现边缘结节状和(或)斑状强化,且强化环绕病灶周围.门静脉期22个病灶强化范围向中心扩散、延伸;5个病灶完全强化.延迟期27个病灶均完全强化或大部分强化.结论 16层螺旋CT增强三期扫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肝血管瘤的螺旋CT三期扫描表现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 描述肝血管瘤在螺旋CT肝动脉期、门静脉期扫描(双期扫描)和延迟5min扫描的增强表现特点,探讨延迟扫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螺旋CT双期扫描和延迟5min扫描的58例共79个病灶的资料,记录病灶在各个时相的增强形态特点,比较病灶大小与双期扫描表现的关系。结果 69.6%(55/79)的病灶在动脉期边缘结节状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结节扩大,向中央扩展,其中18.2%(10/55)完全充填呈均匀高密度;11.4%(9/79)动脉期病灶无强化;8.9%(7/79)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病灶呈均匀高密度;2.5%(2/79)动脉期病灶呈均匀高密度,门静期呈等密度病灶均呈低密度,大于2cm病灶在双期扫描中的表现以边缘结节强化为主,小于或等于2cm病灶除表现为边缘结节强化外,还较易完全充填呈高密度。延迟5min扫描79.7%(63/79)的病灶完全充填呈等或高密度,20.3%(16/79)部分充填,中央仍为低密度。结论 肝血管瘤在螺旋CT双期扫描和延迟5min扫描中有多种表现,多数病变在双期扫描中表现典型,延迟扫描对诊断无更多帮助,少数病变在双期扫描中表现不典型,延迟扫描仍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CA)的常规平扫和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CA)的多层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结果 5例LCA患者脾脏体积增大,CT平扫病灶呈弥漫分布,大小不一,自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的等密度及稍低密度结节,无囊变坏死区,1例脾脏内见2个稍高密度结节。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内部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较平扫显示更多边界清楚的小病灶,门静脉早期病灶呈进行性强化,自内部向外周填充;大部分病灶延迟强化,门静脉后期与脾脏实质呈等密度。MSCT同时发现合并脾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单纯性囊肿1例,合并横结肠腺癌和盆腔畸胎瘤1例。结论脾脏LCA弥漫分布,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为自病灶内部向外的渐进性增强和延迟强化,病灶在延迟扫描与脾脏呈等密度。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检查可为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提供可靠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王志强 《基层医学论坛》2014,(11):1424-1425
目的:探讨利用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肝血管瘤的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上腹部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肝血管瘤患者18例。结果18例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或考虑肝血管瘤,CT平扫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椭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均呈结节及环形强化,门静脉期造影剂逐渐向内填充,延迟期见大多数病灶完全填充为等密度,个别较大病灶部分填充,中心可见低密度区。结论“二快一慢”的CT增强扫描与肝血管瘤的诊断正确率密切相关,而病灶渐进性强化特点在肝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CT增强扫描对诊断肝血管瘤是一种有效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邹文远  石思李  李胜 《西部医学》2010,22(7):1294-1295
目的总结68例肝脏血管瘤的CT与临床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中的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68例肝血管瘤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血管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大多数肝血管瘤CT平扫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椭圆形的低密度影,边界较清楚。增强扫描动脉期呈结节样、环形或斑片状强化,门脉期对比剂逐渐向病灶中心充填。延迟期扫描造影剂进一步向病灶中心充填,部分病灶完全充填为等密度或部分充填。结论结节样强化是CT诊断肝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CT三期增强扫描是诊断肝血管瘤的一种有效而准确的方法,具有定性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0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肝部占位性病变患者7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原发性肝癌患者32例,肝血管瘤患者18例,肝转移癌1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10例.结果 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动脉期强化病灶49个,门静脉期低密度病灶52个,延迟期24例密度低于临近的肝组织,8例呈等密度.12例肝转移癌患者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均显示边缘连续环状强化,中央区供血少,可见“牛眼征”,延迟期呈低密度表现.18例肝血管瘤患者动脉期26个病灶结节状边缘,门静脉期病灶内增强范围增大,影像密度均匀及下降,延迟期几乎所有病灶均强化,密度接近于肝脏实质.1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动脉期有5例出现病灶边缘环状强化斑,3例片状不均匀强化,2例不强化;门静脉期轻度不规则斑块样强化2例;延时期有4例不同程度向心性强化,密度稍高于正常的肝组织,网格样强化3例.结论 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MRI诊断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12例IHPCC的MRI资料,所有病例均经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着重从各序列信号特点及动态增强病灶强化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12例患者共发现14个病灶,2例伴有卫星灶,2例同时伴发肝内血管瘤;10个病灶呈类圆形,4个病灶呈不规则形;7个病灶位于肝包膜下,3个病灶跨叶生长。所有病灶T1WI主体呈低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11个病灶中心可见斑片状或星芒状低信号影);DWI病灶呈不均匀稍高信号(10个病灶呈不规则环形稍高信号,病灶中心呈等低信号)。增强后10个病灶于动脉期呈周边不规则环形强化,门静脉及延迟期强化范围向中心扩展;3个病灶动脉期周边及中心均不规则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范围进一步扩大。1个病灶由于体积较小,强化特征不明显。11个病灶可伴随周边胆管扩张,其中6个病灶内可见胆管扩张;8个病灶周边肝组织于动脉期呈云雾样强化,9个病灶邻近肝被膜皱缩,3个病灶所在肝叶萎缩。结论IHPCC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综合分析各序列的信号特点、强化特征及其伴随征象能提高IHPCC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杨振庚  钱江  方卫华  程智远 《吉林医学》2013,(35):7426-742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双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增强扫描表现特点在肝脏单发病灶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由MSCT四期扫描或三期动态扫描资料和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单发病灶35例,其中肝细胞肝癌10例,胆管细胞癌8例,肝血管瘤10例,转移瘤5例,华支睾肝吸虫病单发炎性结节2例。结果:肝细胞肝癌除2例呈"三低"病灶以外,其余8例均呈动脉早期肿瘤实质强化不明显,内可见肿瘤血管影,动脉晚期肿瘤实质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肿瘤血管显影较前明显或不显影,门静脉期肿瘤实质强化较前明显或较前减弱。胆管细胞癌8例动脉早期肿瘤未见明显强化,动脉晚期及门静脉期肿瘤边缘轻度强化,且肿瘤有从边缘向中心及渐强强化趋势,其中6例肿瘤周围及远端胆管扩张。肝血管瘤10例动脉早期病灶边缘可见动脉血管影及明显强化片状或环形高密度影,动脉晚期和门静脉期病灶强化有从边缘向中心强化趋势,强化密度大致与同期动脉血管密度一致或略高于同期动脉血管密度。转移瘤5例,动脉早期、动脉晚期肿瘤边缘呈渐强明显环形强化,其内呈渐强轻度强化,门静脉期肿瘤边缘环形强化渐弱,其内轻度强化渐强。华支睾肝吸虫病单发炎性结节2例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及门静脉期病灶边缘呈渐强强化趋势,内强化不明显。结论:肝脏单发病灶在多层螺旋CT双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增强扫描中具有表现特点,所以多层螺旋CT在肝脏单发病灶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和肝细胞癌在MR DWI和LAVA动态增强上的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临床资料,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肝血管瘤18例,肝细胞癌17例,共35例病例的MRI图像,随机选取37个病灶,其中肝血管瘤20个病灶、肝细胞癌17个病灶,同时选取20例无肝脏病变者的正常肝组织。扫描序列为常规自旋回波序列(T2WI、正反相位)、LAVA动态增强序列及DWI检查(b值分别为0和500s/mm2),对病灶DWI的信号及LAVA增强扫描特点进行分析,并对病灶及正常肝组织的ADC值进行测量,比较是否有差异。结果:多数(15/20)肝血管瘤病灶在DWI上表现为稍高信号,多数(14/17)肝细胞癌病灶表现为高信号,两者信号特点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肝组织的平均表观扩散现象(ADC)值为(1.16±0.12)×10-3mm2/s,肝血管瘤平均ADC值为(2.03±0.15)×10-3mm2/s,明显高于肝细胞癌的平均值(1.42±0.16)×10-3mm2/s(P〈0.05)。20个肝血管瘤病灶LAVA动态增强表现出两种方式,15个(15/20,75.0%)病灶呈动脉期病灶边缘结节状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延时期强化向心性充填;5个(5/20,25.0%)病灶呈动脉期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稍高于或等于肝实质。而17个肝细胞癌病灶LAVA动态增强表现出两种方式,14个(14/17,82.4%)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延时期强化消退,强化表现为"快进快出";3个(3/17,17.6%)病灶于动脉期未见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轻度强化。11个(11/17,64.7%)肝细胞癌病灶显示完整的假包膜,且于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结论:DWI结合LAVA技术对肝血管瘤和肝细胞癌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螺旋CT表现特点,探讨应用螺旋双期或三期增强扫描鉴别肝内实性占位灶的价值。方法:对48 例患者CT平扫发现肝内占位病灶后采用螺旋CT增强扫描。造影剂单相注射,每秒3~3.5 m l,每例50~80 m l。第一相全肝螺旋增强扫描在造影剂注入后20~25 s开始,第二相60~70 s,延迟5~15m in 对病灶所在的层面进行扫描。结果:58 个病灶平扫均为境界清楚的低密度区,增强后43 例(89.58% )于动脉期出现病灶边缘部致密的结节状或斑块状强化,门静脉期扫描增强区域扩大或整个结节增强。延迟扫描病灶全部强化或绝大部分强化,密度与肝实质相等或稍高。3 例(6.26% )动脉期表现为致密强化结节影(直径< 2cm ), 门静脉期结节密度变淡,延迟扫描病变与肝脏等密度。2 例(4.16% )动脉期未见病灶强化,门静脉期病灶稍小,延迟扫描病变呈等密度灶。结论: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表现是增强早期病灶边缘区的结节状致密强化,与肝癌的鉴别之处在于延迟相病灶表现为相等或稍高密度  相似文献   

14.
陈平聪  李轩然 《吉林医学》2011,32(14):2752-2754
目的:分析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特征性表现及其病理基础,以提高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螺旋CT资料,16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注射造影剂后分别于25~30 s行动脉期、60~70 s行静脉期、4~5 min行延迟期扫描,部分病例延迟至20 min扫描。结果:15例显示为球后密度均匀的肿块影,1例病灶内可见钙化;增强16例肿瘤动脉期周边或中央出现小片状或结节状强化,静脉期强化区域扩大,其中5例肿瘤呈均匀一致强化,4~5 min时未均匀一致强化的肿瘤内部达60%以上明显强化,其中10例肿瘤呈均匀一致强化,5例肿瘤持续性强化,CT值达70~110 Hu,甚至更高,20 min时另6例肿瘤亦呈均匀一致强化,但密度略有减低。结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以很好地显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及其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渐进性强化"和"持续性强化"是具有诊断意义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检测肝血管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应用实时超声造影匹配成像技术(CnTI)与超声造影剂声诺维(SonoVue)对76例90个肝血管瘤病灶患者行造影超声检查,所有病灶均经增强CT或MRI证实,其中1例经穿刺活检,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动态观察肝血管瘤注射造影剂后在动脉期(0-40s)、门脉期(41-120s)及延迟期(121-360s)灌注变化规律,并用QontraXt定量分析软件对90个肝血管瘤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注射造影剂后血管瘤开始增强时间为10-18s,平均(13.3±2.5)s,90个病灶均在动脉期出现增强,在门脉期和延迟期持续向心性填充,延迟期病灶持续强化。其中27个(30.0%)病灶在动脉期呈周边结节状强化,随后进行性向心性填充,39个(43.3%)病灶为环状强化,24个(26.7%)病灶在动脉期呈整体快速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呈持续等高回声。病灶大小与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病灶的增强模式有关,体积较大的血管瘤多呈结节状强化,体积较小者以整体快速强化多见(P<0.05)。肝血管瘤三种增强模式(结节状强化、环状强化、整体快速强化)与正常肝组织时间-强度比较:灌注峰值高、曲线下面积大、曲线陡、整体快速强化组达峰值时间短,结节状强化组、环状强化组达峰值时间缓慢,整体快速强化组灌注峰值大于其他两组,曲线的尖度整体强化组与环状强化组均比结节状强化组陡,曲线下面积三组比较均有差异。结论肝血管瘤增强模式为动脉期从周边结节状、环状或整体快速强化开始,门脉期和延迟期持续向心性进行性增强;实时超声造影可以敏感地显示肝血管瘤的动态增强过程,揭示肝血管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针对16层螺旋CT鉴别诊断肝脏血管瘤以及肝脏肿瘤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我科于2016年1月到2019年1月检查的138例肝脏血管瘤与肝脏肿瘤患者,采用16层螺旋CT鉴别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结果肝脏血管瘤的患者42例,共计65个病灶,通过采用增强扫描结果显示,早期病变边缘的表现为高密度乳头状、结节状;原发性肝癌的患者46例,共计53个病灶,通过增强扫描可见结节状或斑片状强化;肝转移癌的患者32例,通过进行增强扫描,无强化现象患者4例,早期强化不明显,门静脉期及延期扫描病灶边缘强化患者15例,不均匀强化呈牛眼征强化患者共13例;肝囊肿的患者共计9例,通过进行增强扫描,均无强化;肝胆管细胞癌患者共计6例,病灶表现为不清晰低密度肿块,动脉期周边强化及延迟期中心延迟强化;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患者共计3例,动脉期扫描,均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期扫描,病灶强化逐渐减退,与肝脏呈等密度。结论采用16层螺旋CT对肝脏肿瘤患者进行扫描检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探讨肝局灶结节性增生(FNH)的CT表现,以加深对FNH的认识和提高对FNH的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手术证实的22例 FNH的MDCT 征象。22例均经16层CT 平扫和三期动态增强。结果:本组22例中,男10例,女12例,年龄15~50岁。共检出病灶23个,1例病灶2个,其余21个病例均为孤立性病灶。病灶呈类圆形结节状、分叶状。平均直径4.35cm。23个病灶中肝右叶病灶16个,左叶病灶7个。平扫18个病灶呈低密度,5个病灶呈等密度改变。动脉期23个病灶除6个病灶中央瘢痕无强化外其余呈均一明显强化, C T值95~147 H U。门脉期及延迟期:14个病灶稍高密度,5个病灶等密度,4个病灶呈稍低密度。6个病灶见中央瘢痕,动脉期均无强化,4个延迟期强化;另2个中央瘢痕延迟未见强化。结论:MDCT 能较好的反应 FNH的病理特征及血供特点。对较典型的FN H能作出正确的诊断,但对非典型的FN H须与肝腺瘤、肝海绵状血管瘤、纤维板层型肝细胞癌(Fc-hcc)及肝炎性假瘤鉴别。  相似文献   

18.
林坚  张朝桐  梁启堂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9):109-110,F0003
目的 分析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及DSA影像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18个FNH的影像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其中3例行DSA肝动脉造影.结果 16例18个FNH病灶CT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均为除中央瘢痕外病变实质呈显著均匀强化,门静脉期14个下降到稍高密度,4例为等密度;其中8例显示中央瘢痕组织,3例中央瘢痕延迟扫描后出现强化.3例血管造影均显示FNH的供血动脉来自肝动脉系统,供血动脉明显增粗、扭曲,进人病灶中心后呈离心性放射状供血.结论 典型FNH的CT扫描特征为增强后动脉期病变强化明显且均匀,中央低密度瘢痕在延迟期可强化.血管造影显示病灶为肝动脉供血,供血动脉主干进入病灶中心后呈轮辐状向四周分支供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动脉期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5例共59个病灶,经手术病理或肝血管造影介入治疗证实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全部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动、静脉双期扫描和延期扫描。结果:59个病灶平扫均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区。病灶动脉期表现为:病灶边缘呈结节状强化32个。病灶边缘呈斑点状强化12个。病灶边缘呈小结节并半环状强化9个。病灶边缘呈小点状强化6个。静脉期全部病灶强化区扩大。延时期55个病灶填满强化,密度等于肝实质或略高于肝实质,4个病灶中央无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动脉期对肝海绵状血管瘤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徐峰  李光 《中外医疗》2008,27(17):129-130
目的 探讨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平扫及增强表现.结果 13例CT平扫均为低密度病灶;动脉期4例未见强化表现,门脉期和延迟期呈渐进性强化;6例动脉期边缘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呈渐进性强化;1例动脉期整个瘤体较明显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整个瘤体强化减弱;2例表现为病灶周边轻度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呈渐进性强化.结论 PCC的CT平扫和增强表现对定性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