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性脑病(HE)是肝硬化患者失代偿期的重要标志,也是其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相关研究的不断进展,肠道菌群在HE发病中的作用也引起广泛关注。目前,新一代测序技术加深了研究者对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的认识,针对肠道菌群的HE治疗也取得了显著效果。对于肠道菌群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明确HE的发病机制,可能为HE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
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多与感染相关, 即使无明显的感染灶, 肠道细菌移位、内毒素水平升高也可导致体内炎症状态。因此, 肝性脑病的治疗原则为及时清除诱因、消除体内炎症, 调控肠道菌群、恢复肠道稳态。《抗菌药物防治肝性脑病多学科专家共识》就利福霉素类、氨基糖苷类、硝基咪唑类等抗菌药物和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肝性脑病管理中的临床应用给予推荐意见, 为抗菌药物防治肝性脑病提供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3.
总结相关的实验研究发现,人体肠道菌群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除了人体肠道菌群组成的变化外,肠道菌群的代谢物也成为调节NAFLD病理过程的关键因素;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代谢物如短链脂肪酸、胆汁酸、三甲胺和乙醇等通过肠-肝轴途径影响肝脏代谢功能,从而导致疾病发生。现从NAFLD患者肠道菌群和代谢物的变化及发病机制,总结并探讨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来治疗NAFLD,期望这些治疗策略会成为未来优化治疗NAFLD等代谢性肝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21,29(23):1355-1361
目前,肠道菌群已成为一个当今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脂肪性肝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引起肝的正常结构、生理及生化功能受损,最终出现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总称,一般包括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酒精性肝病两大类.肠道菌群和肠道通透性的变化可以通过肠-肝轴进一步影响脂肪性肝病的发展.同样,在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肠道菌群的也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本文主要介绍肠-肝轴与脂肪性肝病的关系、脂肪性肝病进展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变化及益生菌在脂肪性肝病治疗中的应用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便秘(FC)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胃肠道动力障碍性疾病。近年来研究显示,FC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和数量与健康人群有显著差异,肠道微生态环境是FC发生和发展机制中的重要环节。目前对于FC与肠道菌群紊乱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有定论,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FC的发生和发展机制。该文就肠道菌群通过神经系统、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和免疫系统等多种途径参与FC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肝性脑病(HE)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一种复杂的神经精神性并发症,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及高病死率的特点,也是住院和再住院风险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对于HE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变化与HE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而且调整肠道菌群对HE有一定的预防性作用。旨在对近年来肠道微生态与HE之间关系的研究进行总结,希望为临床防治HE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7.
关于肠道菌群与健康和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是现代医学中动态发展的新领域,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强调了肠道菌群在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发病机制和治疗的重要性。肠道菌群和大脑可能通过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迷走神经和炎症反应等多种途径相互作用,涉及短链脂肪酸等微生物代谢物,通过上述途径影响PSD预后发展。综述肠道菌群在探讨PSD发病中作用机制及调节肠道菌群对改善PSD的研究进展,探讨肠道菌群治疗PSD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毒消肝清颗粒对肝性脑病大鼠脑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以意识改变和昏迷为主要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综合病症~([1]),治疗方法目前主要以病因和对症治疗为主.研究表明,毒消肝清颗粒是增液承气汤加味而得,用于肝性脑病肝肾阴虚腑实证的治疗,滋阴增液、泄热通便,具有清肠毒、降血氨、泻宿便、减少肠道内毒素吸收、护肝脑、防治肝性脑病的作用.本研究观察毒消肝清颗粒不同剂量对肝性脑病大鼠脑电图的影响,探讨其对肝性脑病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邢乐康  邓永东  金凤玲 《肝脏》2020,(2):216-218
肝硬化是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如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酗酒,胆汁淤积和药物或化学毒物等引起的常见弥漫性肝损害。其并发症包括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和肝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常成为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当肝硬化发生时,因“肠-肝轴”(gut-liver axis)这一特定连接方式会造成肠道屏障被破坏,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肠道微生态失衡并继发肠道感染和内毒素的产生;当机体发生肠道菌群紊乱时不但会使肠道感染程度更加严重还会进一步加重肝脏代谢负担并使肝组织破坏程度明显上升,二者相互作用和影响。本文对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与肠道微生态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社会老龄化加剧,原发性肌肉减少症(简称肌少症)患病率逐年增加,对于肌少症的机制、危险因素与治疗等均有大量研究。肠道菌群的变化被认为与多数疾病有相关性,目前认为肠道菌群与肌少症的发生与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但国内外相关研究有限,进一步研究肠道菌群对肌少症的影响对改善与治疗肌少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于肠-肌轴,从老年人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相关机制等方面对肠道菌群与肌少症的机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分别从30例健康成人及30例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前后粪便中选10种有代表性需氧及厌氧菌进行培养、计数和鉴定。结果:肝癌组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拟杆菌等厌氧菌数量减少,而肠杆菌增加,B/E比值<10,肝切除术后病人肠道菌群失调加重,达Ⅱ-Ⅲ度,B/E比值更低,假单胞菌、葡萄球菌等有害菌检出增加。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存在菌群失调,肝切除术后其肠道有害菌群数量明显增多,提示应加强肝癌患者围手术期肠微生态的调控。  相似文献   

12.
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病,由异常的免疫激活和免疫耐受引起,其潜在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些年来,大量研究表明RA与肠道菌群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故本文从RA患者体内肠道菌群变化、肠道菌群在R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肠道菌群在RA临床诊断中的作用、肠道菌群在RA治疗中的意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设想与展望,为R...  相似文献   

13.
肝性脑病的诊断与治疗泰安市中心医院(271000)肖德明万宝美封扬肝性脑病又称肝昏迷,是严重肝病或门-体分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现结合文献及临床体会,对其发病机理及诊治情况作一介绍。1发病机理肝性脑病的发病机理迄今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本病主要由于肠道...  相似文献   

14.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急、慢性严重肝脏疾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以精神障碍的发展及认知能力的变化分为前驱期、昏迷前期、昏睡期、昏迷期。目前HE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处于中心地位的学说是"氨中毒学说",治疗原则主要为减少肠道氨的产生以及加快氨的清除和代谢。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衡与HE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重点探讨了肠道菌群与HE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机制,以及基于菌群层面的HE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由于肠和肝脏在解剖结构上有共同的胚胎起源即前肠,所以临床上肝脏与肠道的关系较为密切。"肠-肝轴"的提出[1],更加证明了两者具有紧密的联系[2-3]。研究发现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会出现很多并发症,如肝性脑病和自发性腹膜炎[4]。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失衡互为影响[5]。因此,临床上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改善并发症的临床症状及减缓疾病进展。1西方医学对肠-肝轴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是中晚期肝癌患者首选的非手术治疗方式,可延长患者生存期,但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发生。肠道菌群作为“肠-肝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TACE术前后呈现特定的菌群组成的改变,益生菌减少,致病菌增多,与TACE术后的预后及不良反应有密切关系。本文通过归纳TACE术后不良反应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阐述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后可减轻化疗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并探讨其潜在机制,为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减轻TACE术后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肠道菌群对心房颤动的影响受到了临床关注.本文主要分析了肠道菌群与心房颤动的关系及可能机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对心房颤动的调节作用主要由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介导,其中脂多糖(LPS)和氧化三甲胺(TMAO)可激活NLRP3-IL-1β-L型钙通道通路和/或调控心脏自主...  相似文献   

18.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肝硬化并发症之一,发病率、死亡率高。目前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且尚无特效的防治措施。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衡与HE发病相关。肠道微生态失衡导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肠道黏膜受损、菌群易位、高血氨症、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最终导致HE的发生。因此,改善肠道微生态失衡成为防治HE的新突破。本文旨在对近年来肠道菌群失衡与HE发生、发展的研究新进展及微生态制剂用于HE治疗进行内容总结,为临床防治HE提供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19.
<正>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和解毒中心,能够分解代谢营养物质和毒性物质,阻止有害物质进入循环系统,而肠道是机体防御的最前线,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与肝脏之间的相互作用即肠-肝轴(gut-liver axis),肠道中的营养成分、细菌及其代谢产物等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而肝脏中的物质通过胆道系统排泄入肠道。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肠粘膜屏障、细菌移位和胆汁酸代谢是肠-肝轴的关键特征[1]。肠道菌群紊乱可导致肠道中有害物质增加,有益物质减少,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肠道来源的细菌产物和代谢物可暴露于肝脏,通过肝-肠循环诱发肝细胞损伤和肠道炎症的发生,并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而肝病的进展又会进一步加重肠道菌群的失调,最终导致肝病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20.
心力衰竭(心衰)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 心肌重构是心衰发生的关键步骤。新近,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对心肌重构和心衰的作用及机制的相关研究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将从心衰与心肌重构、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对心肌重构的影响及其机制及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干预心肌重构等方面, 介绍肠道菌群与心衰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