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自主神经活性及再灌注心律失常(RA)特点,探讨自主神经在急性STEMI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梗死血管完全闭塞的患者,12 h内完成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108例,根据梗死相关动脉分组,以梗死后心率、血压情况,评估自主神经活性。分析RA分布特征及与自主神经失衡的关系。结果: RA总发生率为44%,右冠状动脉组RA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部位(65% vs. 35%和33%,P<0.01),距开通时间愈短RA发生率愈高(P<0.05,P<0.01)。前降支组交感神经过度激活者增多,右冠状动脉组迷走神经过度激活者增多,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STEMI梗死再灌注RA总发生率为44%,右冠状动脉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部位,距开通时间愈短发生率愈高,且RA与自主神经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2.
慢性心力衰竭时自主神经功能的失衡已在基础和临床上得到证实,表现为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和迷走神经的功能下降,心力衰竭时心律失常的发生和治疗也与自主神经有关。研究心力衰竭时心律失常与迷走神经的关系,并通过刺激迷走神经来干预心肌重构,预防恶性心律失常有很重要的意义。现就近年慢性心力衰竭时迷走神经的改变和干预治疗的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与心脏自主神经活性密切相关,目前强调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过度激活与失衡。实际上由于心脏自主神经复杂性,不同时段、不同部位梗死造成自主神经失衡可能并不一样,对其仍缺乏全面了解。笔者认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应分时段、分区域研究自主神经失衡,提出三时段、三区域模型,将心肌梗死后分为早期刺激期、神经坏死期和神经重构期;根据梗死血管分为前降支区域、回旋支区域、右冠区域。此有利于全面了解心肌梗死自主神经活性,合理解释心肌梗死后不同临床表现,理清自主神经研究的思路,阐明自主神经在再灌注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机制,更好地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纠正自主神经失衡,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反射在急性下壁、后壁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147例冠脉造影显示急性右冠脉闭塞致急性下壁、后壁心肌梗死患者,分为阿托品预防组(76例)和对照组(71例),阿托品预防组冠脉开通前给予小剂量阿托品0.5mg静脉注射,对照组不给予阿托品干预,观察两组再灌注心律失常、低血压、慢血流、无复流发生情况。结果:阿托品预防组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34例,其中快速心律失常18例,缓慢心律失常16例,低血压22例,慢血流5例,对照组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50例,其中快速心律失常17例,缓慢心律失常33例,低血压32例,慢血流9例,无复流2例,两组缓慢性心律失常和低血压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而两组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迷走神经反射在急性下壁、后壁心肌梗死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急诊开通冠脉前,给予小剂量阿托品拮抗迷走神经反射,可以减少再灌注引起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及低血压的发生,增加手术平稳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行直接PCI的180例AMI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112例患者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病率为62.22%,与年龄相关(r=0.614,P=0.026),年龄越大越易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其中单支血管病变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多支病变患者(69.17%比48.33%,P=0.021)。右冠状动脉梗死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左前降支组、左回旋支组(71.67%比61.67%比53.33%),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6h内开通冠状动脉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6~12h开通者(47.62%比66.67%,P=0.025)。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组在住院期间和术后6个月患者的死亡、再梗死及卒中与无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率与血管病变支数、梗死血管类型及冠脉开通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6.
心脏自主神经重构与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肌梗死后心脏不同区域出现不同程度的去迷走神经支配、去交感神经支配以及交感神经过度再生。这种心脏自主神经的不均一重构加重了心肌梗死后心肌的电生理异质性,导致了室性心律失常易感性增加。多种针对自主神经重构的治疗手段可以有效预防及治疗心肌梗死后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压力感受器敏感性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立群  郭继鸿 《心电学杂志》2002,21(1):53-57,64
近几十年来 ,人们已认识到自主神经功能与心血管病死亡率及猝死的关系密切 ,特别是心肌梗死后 ,交感神经兴奋能促进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而迷走神经兴奋有保护和抗心室颤动的作用 [1]。人们对定量评价自主神经功能的兴趣日益浓厚 ,压力感受器敏感性 (baroreflexsensitivity,BRS)的相关研究渐受重视。BRS是指动脉内血压变化相应引起反射性心动周期变化的敏感程度 ,心动周期 (R_R间期 )与收缩压 (SBP)构成回归曲线 ,斜率大提示迷走神经反射增强 ,斜率小提示交感神经反射增强。大约20年前 ,在心肌梗死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缺血再灌注损伤心电图改变及其发生机理.方法 分析60例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溶栓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缺血再灌注损伤性心电图改变特点及影响因素;根据再灌注治疗后是否发生再灌注损伤性心电图改变而将患者分为再灌注损伤性心电图改变组和再灌注无损伤性心电图改变组;抽静脉血测定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总抗氧化力(T-AOC)及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活性.结果 再灌注心电图心律失常发生率高(65.00%),且以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最多见,其次非持续性室速、窦缓和房室传导阻滞;并易出现再灌注损伤性ST段抬高(46.67%).单因素分析发现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数目、发病至CK达高峰时间、再灌注时间与STEMI患者易发再灌注损伤性心电图改变有关(P<0.05).溶栓治疗再灌注损伤性心电图改变发生率高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0.05).再灌注心电图改变组血清ROS、MDA显著增高而GSH、T-AOC显著降低;γ-GCS活性高于对照组和缺血组(P<0.05).结论 STE-MI患者缺血再灌注后再灌注损伤性心律失常与ST段抬高较常见;再灌注复氧后产生氧自由基增多,自由基生成系统/清除系统失衡,可能是发生再灌注损伤性心电图改变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自主神经与QT间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体表心电图QT间期受自主神经的重要调节,切除左侧星状神经节和兴奋迷走神经能使QT间期延长,表明QT间期在一定程度可作为自主神经兴奋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危险性的预测因子。糖尿病患者的QT延长和离散度改变是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引起。对于先天性长QT的患者,无论是迷走神经兴奋还是交感神经兴奋,都能引起心室复极异常。自主神经对QT尚有间接作用,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率加快后,QT间期缩短;迷走神经兴奋引起心率减慢,QT间期延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6月210例AMI患者行PCI治疗的病史资料。结果 135例(64.3%)患者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前壁梗死较下后壁梗死发生快速型心律失常较多,但无统计学意义;下后壁梗死较前壁梗死发生缓慢型心律失常多见(P〈0.01)。6 h内开通冠状动脉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6 h~12 h开通者(P〈0.01),且严重再灌注心律失常较多见。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在直接PCI术中发生率较高;类型与心肌梗死部位有关,再灌注的时间影响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缺血后处理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连续选择发病12h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EMI患者215例,数字抽签法随机分为缺血后处理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年龄65岁及以上患者分别为38例和46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再灌注治疗,缺血后处理组采用再灌注30 s,再缺血30 s,交替3次后再持续灌注的方法。分别评估缺血后处理对老年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冠状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和心肌组织水平灌注等指标的影响。 结果 缺血后处理组和对照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21.1%(8/38)和45.7%(2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71,P<0.05);其中高危、需要药物或电转复及临时起搏等干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7.9%(3/38)和26.1%(1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95,P<0.05)。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分别为(23.6±3.7)帧和(26.1±5.9)帧(t=5.434,P<0.05)。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3级分别为89.5%(34例)和69.6%(3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99,P<0.05)。 结论 心肌缺血后处理能减轻老年STEMI患者心肌再灌注损伤,可应用于老年人STEMI再灌注损伤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保护性临时起搏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再灌注反应的影响。方法:入选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且成功完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住院患者203例,其中未行临时起搏患者158例,列为非起搏组;行保护性临时起搏患者共45例,列为保护性起搏组。观察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再灌注前心率、再灌注前后血压水平、再灌注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保护性起搏组再灌注低血压发生率较非起搏组有增高趋势(40.00%∶30.38%);保护性起搏组再灌注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非起搏组也有增高趋势(6.67%∶2.53%),但2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前保护性起搏组收缩压与非起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再灌注后保护性起搏组收缩压降低明显(P<0.05)。结论:临时起搏对再灌注反应无明显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PCI)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经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112例,分析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种类、再灌注心律失常与梗死相关动脉的关系以及与发病至冠脉再通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STEMI急诊PCI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8.21%。前降支闭塞引起的再灌注心律失常以快速型心律失常为主,右冠状动脉及回旋支闭塞以缓慢型心律失常为主。梗死后6h内开通冠状动脉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6h以上开通者(P〈0.05)。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是STEMI患者行急诊PCI的常见并发症,其类型与梗死相关动脉及冠脉再通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胺碘酮联合镁剂(门冬酸钾镁)治疗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前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167例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联合镁剂治疗组(即A组,86例)和常规治疗组(即B组,81例),观察两组患者成功PCI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PCI后A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较B组低(12.9%vs24.7%,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镁剂预防性应用能有效减少AMI患者PCI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因素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4年8月入住该院确诊为STEMI死并行急诊PCI的3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再灌注时间2 h患者即刻血流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3级患者比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50%患者比例、ST回落≥50%患者比例高于2~6 h的患者,出血或血肿发生率及死亡率均低于2~6 h患者(P0.05)。替罗非班组患者即刻血流TIMI 3级患者比例、LVEF≥50%患者比例、ST回落≥50%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STEMI患者采用急诊PCI治疗时,采用早期灌注及应用替罗非班均可改善患者预后;多因素分析发现,急诊PCI治疗STEMI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有年龄、糖尿病史、既往心肌梗死史、TIMI血流分级、吸烟史、再灌注时间、并发心源性休克及并发恶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院内病死率的性别差异及其原因。方法:入选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共1 189例,其中男性869例,女性320例。先比较女性与男性之间年龄,合并症等基线资料和典型症状,院内病死率等临床资料的差异,再分析STEMI患者院内病死率的性别差异。结果:与男性比较,女性STEMI患者年龄大(68.51岁vs.60.76岁,P0.001),2型糖尿病、高血压患病率高(24.4%vs.14.6%,P0.001;61.3%vs.42.2%,P0.001),脑力劳动者少(3.4%vs.23.7%,P0.001),吸烟和饮酒者少(27.2%vs.68.1%,P0.001;2.2%vs.27.0%,P0.001);女性患者中有明显诱因和出现典型胸痛者少(27.5%vs.35.9%,P=0.008;50.9%vs.68.2%,P0.001),出现并发症者多(41.9%vs.32.2%,P=0.002),接受急诊再灌注治疗比例低(67.2%vs.77.7%,P0.001),院内病死率高(17.5%vs.7.9%,P0.001)。女性对STEMI患者院内病死率的影响很明显(OR 2.459,95%CI 1.684~3.593,P0.001);校正年龄,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因素的影响后,STEMI患者院内病死率的性别差异消失(P=0.109),而年龄,高血压和低急诊再灌注治疗率为STEMI患者院内病死率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P=0.022,P0.001)。结论:女性STEMI患者的院内病死率高于男性。这是由于女性STEMI患者年龄大,合并高血压者多,接受急诊再灌注治疗的比率低所致。女性不是造成STEM2患者院内病死率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尼可地尔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PCI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接受直接PCI的STEMI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尼可地尔组49例和对照组51例。观察2组PCI术后心肌血流灌注指标,评价住院期间及随访6个月心功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尼可地尔组PCI术后TIMI 3级血流(93.9%vs80.4%)、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达峰时间14h(87.8%vs 70.6%)及ST段回落(85.7%vs 68.6%)显著升高,再灌注心律失常比例(40.8%vs 60.8%)、校正TIMI帧计数及CK-MB峰值降低(P0.05,P0.01)。尼可地尔组随访6个月B型钠尿肽(BNP)、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与住院期间比较,对照组随访6个月BNP、LVEDVI、LVESVI升高(P0.05);尼可地尔组BNP降低、LVEF升高(P0.05)。对照组随访6个月MACE发生率高于尼可地尔组(47.1%vs 26.5%,P=0.034)。结论尼可地尔改善老年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正>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危重疾病,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是AMI后严重并发症,也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自主神经与AMI后心律失常的关系仍不明确,本研究通过观察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自主神经活性的变化与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研究自主神经失衡在急性STEMI心律失常的作用,探讨STEMI心律失常发生机制,从而有针对性的预防心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替格瑞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急诊PCI治疗中再灌注心律失常(reperfusion arrhythmia,RA)发生的影响。方法收集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于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急性STEMI且拟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术前口服替格瑞洛)和对照组(术前口服氯吡格雷)。观察两组术中RA的发生情况。结果替格瑞洛组RA的总体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24%vs. 62.22%,P0.0001);其中在"罪犯"血管为前降支或右冠状动脉的患者中,替格瑞洛组RA的发生率均低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60%vs.46.67%,P0.05;44.84%vs. 81.82%,P0.05)。发生RA时,无论是快速型心律失常还是缓慢型心律失常,两组间心率变化的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可以减少STEMI患者急诊PCI治疗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即使术前心电图提示"罪犯"血管可能为右冠状动脉系统的患者,只要术前未发生严重的心动过缓,使用替格瑞洛是安全的,甚至可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冠脉内血栓导管抽吸对急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标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血运重建的影响。方法 98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PCI+血栓抽吸+替罗非班组(A组),PCI+替罗非班组(B组)。观察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时即刻的血流血管心肌梗死溶栓(TIMI)分级、TIMI心肌灌注(TMPG)分级、术后2h心电图ST段回落大于50%的发生率、心肌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CK-MB峰值时间,术后2h胸痛缓解率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 A组心肌灌注明显增加,TIMI血流及TMPG血流明显改善,术后2h心电图ST段回落大于50%的发生率、CK-MB峰值、CK-MB峰值时间,术后2h内胸痛缓解率及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优于对照组。结论血栓抽吸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可改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内血栓病变的血栓负荷、冠状动脉血流、心肌灌注,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