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检查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随着检查的病例不断增多.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也日渐增多。本文通过对冠脉造影正常与异常两组心肌梗死的比较,总结冠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以芳 《中国医药导刊》2008,10(9):1328-1329
目的:探讨冠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死患者的内皮功能。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2例,分别给予急诊或择期的冠脉造影及进一步的支架置入术,健康对照32例。分别检测三组患者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水平,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冠脉造影正常和异常组血浆E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O.01),而血浆N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冠脉造影正常及异常组血浆ET、NO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冠脉造影正常组合并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比率明显少于冠脉造影异常组,而吸烟者的比率明显高于冠脉造影正常组(P〈0.01)。结论:冠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死患者与冠脉造影异常的心肌梗死患者同样都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临床应充分重视,做好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临床表现,探讨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临床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30例女性患者,均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比分析女性AMI患者的临床表现、造影结果、既往疾病史和不良嗜好等。明确影响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因素。结果:女性AMI患者中,冠脉多支病变者多见,可达67.8%。糖尿病是影响冠脉病变程度的重要易患因素。结论:女性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一般较重,糖尿病是导致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哈萨克族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冠脉病变的特点。方法19例40岁以下哈萨克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合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冠脉造影正常2例,轻度病变者8例,中度病变者6例,重度病变者2例,完全闭塞病变1例。结论哈萨克族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中冠脉病变以轻、中度病变和正常冠脉为主,提示冠状动脉痉挛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6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标准,对AMI溶栓治疗再通临床标准进行评价。方法:对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1-3天行冠状动脉造影,以造影结果为标准,达到TIMI分级标准Ⅱ级以上为再通,分析参考方案中2项、3项指标的不同组合及4项指标与血管再通的关系。结果:冠脉造影评判冠脉再通46例,未通18例;以临床标准评判冠脉再通42例,未通22例。临床再通指标对血管开通判断敏感性为78.3%;特异性为66.7%;阳性预测值为85.7%;阴性预测值为54.5%;临床准确度为75.0%。结论:冠脉造影与临床再通指标有很好的相关性,临床标准判断冠脉血管再通的准确性提高。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比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冠状动脉(冠脉)冠脉造影正常和异常患者临床及血管造影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6月~2002年12月318例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血管造影结果。结果:318例AMI患者中冠脉正常者26例占8.2%,多为男性,年龄较轻,发病前有大量吸烟、高度紧张及劳累等明确诱因,多无心绞痛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及血脂异常者史。结论:AMI可发生于冠脉正常的患者中,多为年龄较轻男性,一般都有明确的吸烟等诱因.冠脉痉挛和急性血栓形成伴自溶可能是其主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墓碑型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意义。方法:从4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发现11例墓碑型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分析其临床事件、生化、心电图、冠脉造影和治疗预后。结果:墓碑型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多为男性且年龄大,易发生室速、室颤和猝死,冠脉造影显示前降支和多种病变较多,介入治疗可有效改善预后。结论:墓碑型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罪犯病变多为前降支近端和多支病变,介入治疗能明显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8.
黄少娜 《当代医学》2014,(19):29-30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ST段不同变化与冠脉造影病变特点的相关性,探讨ST段变化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广东普宁市人民医院2011年6月~2013年11月收治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18导联心电图检查,所有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观察心电图ST段的不同变化,分析ST段不同变化组间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异同。结果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132例心电图ST段抬高,51例心电图ST段压低,17例ST段无偏移;冠脉造影结果显示:132例ST段抬高患者中多为单支血管闭塞病变,51例ST段压低患者中多为两支或两支以上血管非闭塞病变,ST段抬高患者侧支循环开放率(12.9%)远低于ST段压低患者(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ST段的变化可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ST段不同改变的冠脉造影病变特点不同,ST段不同改变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有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发生率,并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了1995年5月至2005年10月436例AM I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有关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果:436例中青年AM I冠脉造影正常者为8例,分析其临床特点,该组多无心绞痛、高血压病、糖尿病及血脂异常史,大量吸烟者居多。结论:在冠脉造影正常的青年AM I中,冠脉痉挛在心肌梗死的发病中可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急性血栓形成伴血栓自溶亦是其病理改变之一。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已成为早期心肌血流再灌注的重要措施,可有效限制梗死范围、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而这些均与梗死相关血管是否再通直接相关.目前评定血管再通主要根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参考方案进行了修改,推荐了临床再通判断标准[1].本文对105例(男88例,女1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为冠脉再通标准,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的临床判定指标与冠脉造影的符合情况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造影作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已在临床应用40多年[1],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普及和推广,冠脉造影术在我国应用日趋普及.我院自1999年开始成功开展冠脉造影术后,对9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了冠脉造影,发现冠脉造影正常者不在少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运用冠脉造影和非介入性方法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影响侧支循环开放和形成的因素。方法:共有50例AMI患者均在AMI发作3 d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根据CAG判断侧支循环的分级情况,将患者分为侧支良好组(A组:侧支循环2、3级)和侧支不良组(B组:侧支循环0、1级),将两组AMI患者的冠脉造影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梗死相关动脉(IRA)、左冠脉优势、病变部位及病变支数等方面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前进法)揭示了心绞痛病程〉3个月是急性心肌梗死时侧支循环形成与否的唯一影响因素。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时是否出现良好侧支循环方面,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病变部位、IRA及冠脉优势类型均无明显的影响作用。心绞痛病程(〉3个月)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良好侧支循环是否及时出现的唯一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3.
例1,男,29岁。有高脂血症史,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无吸烟史,突发剧烈胸骨后闷痛2h。心电图示急性下壁、正后壁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无创指标证实冠脉再通,后行冠脉造影发现右冠脉远端后三叉前冠状动脉瘤。坚持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立普妥调脂治疗,随访10年,无再发心肌梗死及心肌缺血,心功能EF值正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脉造影在急性心肌梗死冠脉支架置入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1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5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患者均行冠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采用多层螺旋CT冠脉造影评估急性心肌梗死冠脉支架置入术后随访情况,并与数字减影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相对比。结果 58例患者,106枚支架完成多层螺旋CT冠脉造影检查和CAG检查,以CAG检查结果作为对照,多层螺旋CT冠脉造影诊断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性、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6.15%、97.50%、85.71%、84.78%。结论多层螺旋CT冠脉造影在评估患者术后随访中应用价值显著,其可有效评估患者再狭窄程度,对指导临床合理干预措施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我们通过对冠脉造影正常和异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探讨AMI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1对象与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入我院AMI 240例患者,接受冠脉造影的时间为发病后3h~14d,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脉造影(CAG)检查结果与心电图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78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冠脉狭窄程度上,NSTEMI组中度狭窄占20%,重度狭窄占40%,STEMI组罪犯血管完全闭塞为66.6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冠脉病变支数上,NSTEMI组单支病变为16.67%,STEMI组为56.25%,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NSTEMI组sT段下移亚组重度狭窄为主为57.15%,ST段无明显下移亚组中度狭窄为18.75%。结论: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罪犯血管与冠脉造影结果符合率预测中具有指导作用,可判断患者预后状况。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脉粥样硬化基础上血栓形成导致冠脉完全闭塞引起的心肌坏死,治疗上应尽早进行溶栓治疗以使冠脉再通。而冠脉造影正常的AMI在发病机制及治疗上则有所不同,本就11例冠脉造影正常的AMI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病人不进行静脉溶栓而直接冠脉造影时,即刻开通梗塞相关血管(infarct-relateda rtery,IRA)的一种治疗方法,其目标是减少坏死心肌范围,挽救存活心肌。与溶栓相比,直接PCI具有的优势是:1.较溶栓治疗的适应症广泛;2.可即刻了解冠脉解剖和左室功能;3.可了解冠脉病变特征,进行危险分层;4.快速开通梗塞相关动脉,恢复冠脉前向血流;5.再次心肌梗死、再次发生严重的心肌缺血和急性闭塞的发生率低;6.急、高危和重症的急性心肌梗死的存活率高,住院时间短,内脏出血较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青壮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病因。方法:对126例45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338例中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对比,从冠状动脉造影、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青壮年急性心肌梗死以男性为主,具有临床典型表现,血管病变简单(冠状动脉造影126例,其中冠状动脉正常9例,其余均有冠脉血管病变),死亡率低,预后相对良好等特点。结论:吸烟、饮酒是青壮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主要诱因,冠状动脉以单支病变为主,发生心功能不全较少,及时予以再灌注治疗对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不同运动水平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不同运动水平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与临床和冠状动脉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64例AMI根据发病时运动水平分为静息和运动发病两组,103例完成了冠脉造影,164例中5例死亡。结果:静息发病组女性发病年龄大,梗死前心绞痛多;糖尿病静息发病多,这组女性年龄比男性大;运动中发病者冠脉造影单支病变多。结论:不同运动水平发生AMI的冠脉病变不同,静息发病组血管病变严重,近期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