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RGZ)对高糖环境下大鼠肾脏成纤维细胞(NRK)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及Ⅲ型胶原(COLⅢ)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罗格列酮对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005年1月至2005年9月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体外培养NRK细胞,分成正常对照组(NG含1000mg/LD-葡萄糖)、高糖组(HG含4500mg/LD-葡萄糖)、HG RGZ组(5μmol/L)、HG RGZ组(10μmol/L)和HG RGZ组(15μmol/L),作用24h后,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MMP-1、TIMP-1和collagenⅢmRNA表达。结果HG组细胞MMP-1mRNA水平较NG组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罗格列酮可以一定程度上恢复MMP-1的表达。HG组TIMP-1和COLⅢmRNA水平较NG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罗格列酮可以剂量依赖性抑制这种高表达。结论罗格列酮可以通过调节MMP-1和TIMP-1的基因表达,抑制高糖导致的肾脏成纤维细胞外基质的蓄积。  相似文献   

2.
采用正常糖(NG)、高糖(HG)及HG+不同浓度罗格列酮培养大鼠系膜细胞株。发现HG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NG组,20μmol/L罗格列酮可显著抑制MCP-1mRNA的表达。HG刺激系膜细胞24h可引起系膜细胞核因子κB(NF-κB)的DNA结合活性增强25倍,高糖诱导的NF-κB活化可被罗格列酮所抑制。罗格列酮可通过抑制NF-κB信号转导途径降低高糖诱导的系膜细胞MCP-1的表达。为进一步认识和评价罗格列酮在糖尿病肾病防治中的作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高糖诱导的大鼠系膜细胞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正常糖(NG)、高糖(HG)及HG 不同浓度罗格列酮培养大鼠系膜细胞。以RT-PCR检测ICAM-1 mRNA的表达,采用ELISA检测培养细胞上清中ICAM-1蛋白的浓度。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法检测NF-κB的活性。结果HG组ICAM-1/GAPDH吸光度是NG组的2.9倍(P<0.01)。5μmol/L及20μmol/L罗格列酮均可显著抑制ICAM-1 mRNA的表达。HG刺激系膜细胞1 h可使NF-κB活性增强2.5倍(P<0.01),高糖诱导的NF-κB的活化可被罗格列酮(20μmol/L)所抑制(0.8±0.2vs2.5±0.3,P<0.01)。结论罗格列酮可通过抑制NF-κB信号传导途径降低高糖诱导的系膜细胞ICAM-1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RGZ)对高糖及C反应蛋白(CRP)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UVECs,细胞传至5代,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C组),高糖组(HG组),高糖+CRP组(HGC组),CRP组,高糖+RGZ组(HGR组),高糖+CRP+RGZ组(HGCR组),CRP+RGZ组(CRPR组)。采用RGZ 5.0μmol/L干预HUVECs24 h,RT-PCR、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干预前后MCP-1、VCAM-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HG组、HGC组、CRP组HUVECs中MCP-1、VCAM-1的mRNA和蛋白水平较C组显著升高(P<0.01);RGZ干预后,HGR组、HGCR组、CRPR组分别较HG组、HGC组、CRP组MCP-1、VCAM-1的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RGZ通过降低HUVECs中MCP-1、VCAM-1的表达,延缓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高糖环境中大鼠肾脏系膜细胞(MC)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及转化生长因子1(TGF-β1)mRNA表达变化以及氟伐他汀(Flu)的干预作用,探讨其保护肾脏的可能机制。方法原代培养MC分为正常对照(NG)组、甘露醇(MG)组、高糖(HG)组及HG+Flu组,RT-PCR法检测细胞中GluT-1mRNA和TGF-β1 mRNA的表达,放免法测定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Ⅳ型胶原含量。结果HG组各时相点GluT-1mRNA、TGF-β1 mRNA表达量均高于NC组(P〈0.01),从48h开始HG组细胞上清液Ⅳ型胶原的含量较NC组增高(P〈0.05),而HG+Flu组GluT-1 mRNA表达量、TGF-β1 mRNA的表达、细胞上清液Ⅳ型胶原含量均较同时点HG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高糖刺激使MC内GluT-1 mRNA表达增高,TGF-β1 mRNA表达上调,Ⅳ型胶原分泌增多。高糖状态下,Flu抑制细胞外基质积聚的作用可能与其抑制高糖引起MC GluT-1过表达、减少TGF-β1的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糖(HG)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表达纤维连接蛋白(FN)的影响及内皮素-1(ET-1)、NF-κB和AP-1在FN表达中的作用。方法建立高糖培养条件下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模型,在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检测不同条件下的ET-1和FN表达。结果(1)HG组与正常糖浓度(NG)组比较,HG组ET-1及FN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2)NG组加入ET-1(5nmol/L)后,FN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P〈0.01),加入ET-1受体拮抗剂PD142893(10μmol/L)后,HG及ET-1诱导的FNmRNA及蛋白表达均被明显抑制(P〈0.01)。(3)给予NF-κB抑制剂PDTC(10μmol/L)后,HG及ET-1诱导的FNmRNA及蛋白表达均被明显抑制(P〈0.01)。(4)给予JNK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10μmol/L)后,HG及ET-1诱导的FNmRNA及蛋白表达均被明显抑制(P〈0.01)。结论HG增强大鼠GMC表达FN的作用通过ET-1介导,NF-κB和AP-1参与调控ET-1介导的FN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PPARγ)在大鼠缺氧性肾小管上皮细胞( RTEC)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将体外传代培养的大鼠RTEC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模型组、罗格列酮( RGZ )组和GW9662组。 RGZ组加入15μmol/L RGZ,GW9662组加入25μmol/L GW9662,将缺氧模型组、RGZ组、GW9662组放入真空罐中制作RTEC缺氧模型。正常对照组细胞不做处理。造模36 h后,采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RTEC PPARγ、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缺氧模型组、RGZ组、GW9662组RTEC PPARγmRNA表达显著升高、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均<0.05);与缺氧模型组相比,RGZ组RTEC PPARγmRNA表达降低,GW9662组表达上升( P均<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缺氧模型组、RGZ组、GW9662组RTEC TGF-β1 mRNA表达显著降低、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均<0.05);与缺氧模型组比较,RGZ组RTEC TGF-β1 mRNA表达上升,GW9662组表达降低(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缺氧性RTEC损伤中PPARγ的蛋白表达与TGF-β1的蛋白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91,P<0.05)。结论 PPARγ蛋白的低表达可能参与了缺氧性RTEC损伤的发生;RGZ可能通过上调PPARγ蛋白的表达而减轻缺氧性RTEC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时相血清淀粉样蛋白A(A-SAA)和罗格列酮(RGZ)对内皮细胞白细胞介素(IL)6和IL-8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0.5/μg/ml、5/Lg/μg)的A-SAA、RGZ(10μmol/L)处理ECV304内皮细胞8h、24h后抽提总RNA,用RT-PCR技术检测IL-6、IL-8 mRNA的表达。结果A-SAA能显著促进ECV304细胞IL-6、IL-8mRNA的表达,并呈剂量和时效依赖性(P〈0.01)。而RGz并不影响A—SAA对ECV304细胞IL-6和IL-8 mRNA表达的促进作用。结论A—SAA可通过促进内皮细胞IL-6、IL-8的表达和分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RGZ并非通过影响A-SAA对内皮细胞IL-6和IL-8表达的促进作用发挥其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致肾间质纤维化作用的影响,探讨其抗肾间质纤维化的潜在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肾成纤维细胞株(NRK/49F),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观察PPARγ配体15d-PGJ2及其激动剂曲格列酮和齐格列酮对TGF-β1诱导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纤维连结蛋白(FN)和Ⅲ型胶原(ColⅢ)mRNA表达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方法观察PPARγ激动剂对TGF-β1诱导的FN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TGF-β1能显著增加NRK/49F细胞CTGF、FN和ColⅢmRNA表达,并呈剂量依赖和时间依赖效应。与TGF-β1刺激组相比,10μM 15d-PGJ2、曲格列酮和齐格列酮预处理组叶SMA、CTGF、FN和ColⅢmRNA表达量显著减少,FN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结论:PPA脚激动剂可抑制TGF-β1,诱导的肾间质成纤维细胞CTGF表达和细胞外基质(ECM)合成。  相似文献   

10.
胡文  洪兵  俞伟男 《山东医药》2010,50(17):25-27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高糖诱导的RIN-m细胞凋亡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分别含5.5 mmol/L葡萄糖、33.3 mmol/L葡萄糖、5.5 mmol/L葡萄糖+10μmol/L罗格列酮及33.3 mmol/L葡萄糖+50μmol/L罗格列酮的培养液培养RIN-m细胞。以放射免疫法检测胰岛素分泌水平。以流式细胞仪及TUNEL法检测RIN-m细胞凋亡情况。同时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半定量分析Bcl-2和Bax的表达。RT-PCR检测胰腺十二指肠同源盒-1(PDX-1)mRNA表达。结果长期高糖可导致RIN-m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下降、凋亡率增加2.7倍(P〈0.05)。罗格列酮可以增加高糖环境下RIN-m细胞胰岛素的分泌、降低RIN-m细胞凋亡率(P〈0.05)。长期高糖可以降低RIN-m细胞Bcl-2/Bax的比例,并下调PDX-1 mRNA表达(P〈0.05)。10μmol/L罗格列酮即可增加高糖环境下RIN-m细胞Bcl-2/Bax表达的比例及上调PDX-1 mRNA表达(P均〈0.05)。结论罗格列酮对RIN-m细胞有直接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罗格列酮增加了Bcl-2/Bax表达比例和上调PDX-1 mRNA表达,进而抑制RIN-m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小鼠经吡喹酮杀虫治疗后,给予山奈酚治疗对小鼠肝组织虫卵肉芽肿和纤维化的影响. 方法 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BALB/c小鼠作为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将40只健康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和模型组各8只,山奈酚组设5、10、15、20 mg/(kg·d)等4个剂量组,每组6只.除正常组外,其余5组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6周给予吡喹酮灌胃治疗,剂量为500mg/(kg·d)×2 d.吡喹酮治疗后,山奈酚组小鼠分别给予山奈酚5、10、15、20 mg/(kg·d)灌胃治疗6周,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6周.治疗结束后颈椎脱臼处死小鼠,取肝脏.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TIMP)1、α-平滑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Ⅰ型胶原(type Ⅰ collagen,COLⅠ)、Ⅲ型胶原(typeⅢcollagen,COLⅢ)蛋白的表达;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α-SMA、TIMP1、COLⅢmRNA的表达. 结果 山奈酚20 mg/(kg·d)组小鼠肝组织α-SMA、TIMP1、COLⅢmRNA的表达量依次为:1.251 7±0.053 8、1.490 1±0.042 9、1.328 3±0.070 3.模型小鼠肝组织α-SMA、TIMP1、COLⅢmRNA的表达量依次为:2.141 7±0.038 6、4.281 7±0.089 1、5.218 3±0.121 6.与模型组相比,山奈酚各剂量组α-SMA、TIMP1、COLⅢ的mRNA的表达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6.93、95.16、48.29,P<0.05);山奈酚4个剂量组之间,随用药剂量增大,α-SMA、TIMP1、COLⅢmRNA的表达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0.62、290.51、407.25,P<0.05).与模型组相比,山奈酚各剂量组α-SMA、TIMP1、COL Ⅰ、COLⅢ蛋白表达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46、237.96、191.58、274.32,P<0.05);山奈酚4个剂量组之间,随用药剂量增大,α-SMA、TIMP1、COLⅠ、COLⅢ蛋白表达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0.92、77.41、186.33、53.18,P<0.05). 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重组松弛素(rhRLX)对高糖环境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胶原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Sprague-Dawley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用RT-PCR方法分别观察在正常糖(NG,5.6mmol/L)和高糖(HG,25mmol/L)环境下二代成纤维细胞胶原基因和松弛素基因的表达;rhRLX(100μg/L)分别与NG,HG共同作用72h后成纤维细胞胶原基因的表达。结果HG促进Ⅰ型前胶原mRNA和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rhRLX可以抑制上述作用。HG组松弛素基因的表达比较明显。结论rhRLX对HG促进的Ⅰ型和Ⅲ型胶原基因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高糖处理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增殖、迁移的影响和分子机制。方法:将大鼠CMEC分为对照组(葡萄糖5.5 mmol/L)、高糖对照组(葡萄糖33 mmol/L)、实验1组(高糖+罗格列酮5μmol/L)、实验2组(高糖+罗格列酮10μmol/L)、实验3组(高糖+罗格列酮20μmol/L)。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P21、上皮细胞钙粘蛋白(E-cadherin)、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的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Sirt1的mRNA表达水平。将Sirt1小干扰RNA(si-Sirt1)转染CMEC,经高糖和罗格列酮20μmol/L处理后,采用上述方法检测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糖对照组CMEC增殖和迁移能力降低,P21和E-cadherin表达增加,Sirt1表达降低(P均0.05)。与高糖对照组比较,高糖联合罗格列酮处理后CMEC增殖和迁移能力增加,P21和E-cadherin表达降低,Sirt1表达增加(P均0.05)。与高糖联合罗格列酮处理比较,转染si-Sirt1并经高糖联合罗格列酮处理后CMEC增殖和迁移能力降低,P21和E-cadherin表达增加(P均0.05)。结论:罗格列酮通过上调Sirt1表达促进高糖处理的CMEC增殖和迁移。  相似文献   

14.
将18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三组,A组每早用阿托伐他汀5mg/kg灌胃,B组每早用阿托伐他汀5mg/kg+罗格列酮1mg/kg灌胃,对照组用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用RT-PCR法和免疫组化法检N-组肝脏ATP结合盒转运子A1(ABCA1)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肝脏ABCA1mRNA比较,A组降低,B组升高(P〈0.05)。提示罗格列酮联合阿托伐他汀能提高小鼠肝脏ABCA1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葛夫军 《山东医药》2014,(15):78-80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及其抑制剂(TIMP一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两者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逆liT—PCR法检测43份胃癌组织、35份癌旁组织和8份胃溃疡组织中MMP-9和TIMP-1的mRNA表达,分析两指标表达的相关性及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MMP一9mRNA、TIMP一1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胃溃疡组织,尤以T。级、有淋巴结转移、Ⅲ期者为著(P均〈0.05);MMP-9mRNA、TIMP一1mRNA表达均与胃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无关,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P均〈0.05)。结论胃癌组织中MMP-9mRNA、TIMP一1mRNA的表达升高,且与肿瘤浸润、侵袭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激活和抑制叉头状转录因子01(Fox01)活性及表达,探讨其对高糖培养下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Cs)氧化应激的作用。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FoxOl短发夹样RNA(Fox01shRNA)质粒载体稳定转染MCs;用高糖(30.0mmol/L)和白藜芦醇(Resv20.0txmol/L)培养稳定转染后的MCs。以5.6mmol/L葡萄糖培养的MCs为正常对照组(NG),将高糖培养的MCs分为5组:单纯高糖组(HG)、HG+Resv组、HG+Fox01shRNA转染组、HG+Resv+Fox01shRNA转染组、HG+转染阴性对照组(shNC)。培养72h后,用荧光酶标仪检测各组MCs内活性氧(ROS)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去乙酰化酶(Sirtl)、Fox01、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mRNA表达;Westernblotting法检测Fox01及磷酸化Fox01(p-Fox01)水平。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NG组相比,HG组SirtlmRNA表达下降,p-Fox01水平升高,MnSODmRNA表达下降,ROS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38、13.27、14.13、8.36,均P〈0.05)。与HG组相比,HG+Fox01shRNA转染组Fox01mRNA表达被抑制,MnSODmRNA表达更低,ROS水平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61、13.61、10.13,均P〈0.05);HG+Resv组SiitlmRNA表达升高,p-Fox01水平下降,MnSODmRNA表达升高,ROS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02、10.69、5.39、5.37,均P〈0.05)。与HG+Resv组比较,HG+Resv+Fox01shRNA转染组,Fox01mRNA表达被抑制,MnSODmRNA表达降低,ROS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53、15.31、14.63,均P〈0.05)。结论Fox01是调节MCs内ROS水平的重要转录因子,其可能通过激活下游抗氧化靶基因MnSOD的表达,保护MCs对抗氧化应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重型肝炎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mRNA的表达以及胶原蛋白的沉积情况,从胶原降解的角度探讨重型肝炎致肝纤维化的机制。方法:重型肝炎肝组织标本20例,非肝病患者肝组织6例,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肝组织MMP-1和TIMP-1 mRNA-1 的表达,并作I、Ⅳ型胶原的免疫组化以及天狼红胶原染色。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重型肝炎组的MMP-1 mRNA和TIMP-1 mRNA表达显著增加,肝组织胶原蛋白总含量和I、Ⅳ型胶原蛋白含量亦显著增加。肝组织胶原蛋白总含量和I、Ⅳ型胶原蛋白含量与MMP-1 mRNA表达无明显相关性,与TIMP-1 mRNA表达呈正相关。结论:重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发生与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增加、抑制金属蛋白酶的活性、降低间质胶原蛋白的分解有关。  相似文献   

18.
高糖环境下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c—fos/c—jun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糖作用下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cofos,c-jun的表达,探讨c-Fos/c-Jun异二聚体(活化蛋白-1,AP-1)在介导高糖致近端肾小管细胞过度合成细胞外基质(ECM)中的作用。方法:有杉LLC-PK1细胞株,将细胞分成正常对照组(NG组,5.5mmol/L D-葡萄糖)及高糖组(HG组,25mmol/L D-葡萄糖);c-fos,c-jun mRNA检测运用半定量RT-PCR法,蛋白检测采用细胞免疫化学法。结果:HG组c-fos,c-jun mRNA分别在1、2h出现升高,并分别在12、24h达最高峰;NG组上述基因的表达均无显著改变;与NG组相比,HG组c-fos,c-jun mRNA分别升高1.63倍,1.67倍;HG组c-Fos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c-Jun蛋白则显著升高达45%。结论:高糖能促进近端肾小管细胞c-fos,c-jun的表达,并可能通过AP-1(c-Fos/c-Jun)的形成增加介导高糖促进ECM表达的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预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建立SD大鼠NAsH伴肝纤维化的模型(HF24w),同时高脂喂养大鼠12周后予罗格列酮(1.5mg·kg^-1·d^-1)干预12周(HF24W+RGZ12W组)。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血清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α(TNF—α)、游离脂肪酸(FFA)、Ins、FPG,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HF24W+RGZ12W组肝组织炎症、纤维化评分明显低于HF24W组(P〈0.05),脂肪变性与HF24W组无统计学差异;HF24W+RGZ12W组血清MDA、TNF—α、FFA、Ins、HOMAIR均明显低于HF24W组(P〈0.05)。结论罗格列酮可以减缓NASH大鼠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细胞脂联素受体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孵育48h的HepG2细胞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吡格列酮组、3组不同浓度(100、200、400μmol/L)饱和脂肪酸(PA)培养组和3组相应浓度PA+吡格列酮(PGT)处理组。继续培养24h后,提取总RNA,使用RT-PCR半定量分析脂联素受体mRNA表达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A组脂联素受体2(R2)mRNA的表达下降,当PA的浓度加至200μmol/L以上时,R2 mRNA表达的下降呈现明显差异(P〈0.01)。在PA+PGT的各组中,R2 mRNA的表达均较同PA浓度组增高,尤其是在PA浓度大于200μmol/L时(P〈0.05或P〈0.01)。结论R2很可能是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改善肝脏胰岛素敏感性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