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02—2014?02我院收治的112例可疑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全脑DSA检查,并对确诊的100例患者按照就诊序列号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神经介入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并于治疗结束后再次行DSA检查,比较2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全脑DSA检查后,共126支血管病变,其中大脑中动脉狭窄16支,颈总动脉狭窄67支,锁骨下动脉狭窄15支,椎基底动脉狭窄17支,血管闭塞11支。治疗后,观察组残余狭窄中轻度43例,中度7例,重度0例;对照组轻度狭窄13例,重度狭窄26例,重度狭窄11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0%)较对照组(20.00%)显著降低(P=0.031)。结论采用全脑DS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诊断可以明确血管病变位置、数目和狭窄程度,在此基础上联合神经介入手术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过程中狭窄病变的处理策略。方法共36例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单纯血管内治疗或桥接治疗,记录入院或住院期间病情突然加重至股动脉穿刺时间、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术后即刻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TICI)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临床预后并记录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 36例患者中13例(36.11%)行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机械取栓。颅内动脉狭窄21例(58.33%)、颅外动脉狭窄15例(41.67%),前循环狭窄16例(44.44%)、后循环狭窄20例(55.56%)。25例(69.44%)采用支架取栓装置,11例(30.56%)行球囊扩张术和(或)支架植入术。21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中4例单纯行球囊扩张,9例植入Wingspan自膨式支架,8例植入Apollo球囊扩张式支架;15例颅外动脉狭窄患者均行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36例患者中33例(91.67%)血管再通(mTICI分级2b~3级),21例(58.33%)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2例(5.56%)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5例(13.89%)死亡,其中颅内动脉狭窄组与颅外动脉狭窄组、前循环狭窄组与后循环狭窄组预后良好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均P0.05)。结论对于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ICASS)后支架置入与临床对应分支缺血性事件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1例24支颅内大动脉狭窄,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其中大脑中动脉(MCA)15支,椎动脉(VA)5支,基底动脉(BA)3支和颈内动脉(ICA)1支.20支血管(MCA 14支,VA 3支,BA 2支和ICA 1支)为症状性重度狭窄、1支(BA)为无症状性重度狭窄;3支血管(MCA 1支和VA 2支)为症状性中度狭窄.比较评价支架成形术对分支缺血性损害、总体预后等方面的影响.结果 无支架置入性相关分支缺血性损害的表现,随访期(6~27个月)内无再狭窄;所有患者均无手术相关性并发症.结论 在围手术期规范化临床干预下,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不会导致明显的理论性支架相关性分支缺血性并发症,但这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和ABCD2评分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对64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行MRI、MR血管成像(MRA)检查及ABCD2评分,并分析其与近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MRA结果显示,47例(73.4%)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正常或轻度狭窄组37例,中度狭窄组16例及重度狭窄组11例;根据ABCD2评分结果,低危组22例,中-高危组42例。发病7 d内14例(21.9%)发生脑梗死,中度狭窄组(12.5%)及重度狭窄组(7.81%)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及轻度血管狭窄组(1.6%)(均P<0.05)。中-高危组中重度血管狭窄率及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危组(均P<0.05)。结论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及ABCD2评分对TIA的近期预后评估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106例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狭窄率≥50%)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03例成功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3例失败。21例(20.8%)出现脑血管并发症:无症状性动脉夹层1例;脑过度灌注损伤6例,其中死亡1例;缺血性卒中3例;靶病变部位急性血栓形成3例,经动脉内溶栓后即刻再通,均无后遗症;植入支架的血管发生再狭窄1例;脑血管痉挛4例。100例患者术后随访1~12个月,1例出现消化道大出血,1例出现再狭窄,2例高血压患者血压恢复正常,2例发生小卒中,1例肺部感染,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结论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并发症形式多样,规范抗血小板治疗及严格控制血压是防止围手术期靶病变部位急性血栓形成及出现高灌注综合征的关键;严格术前评估、规范操作可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支架成形术治疗后循环缺血8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支架成形术治疗因大血管病变引起的后循环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03年3月以来开展的支架成形术治疗因大血管病变引起的后循环缺血患者的疗效及随访结果。86例患者进入研究,其中男性58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61±5岁。结果 86例患者中2例为左椎动脉V3段夹层动脉瘤所致,1例为左椎动脉开口处夹层所致的狭窄,其余83例患者为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所致;2例手术失败,手术成功率97.7%。平均随访22.5±10.5个月。随访期间发生前循环脑梗死4例;后循环脑梗死3例,TIA2例,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为5.95%;脑出血2例。随访期间死亡3例,占3.57%。结论 支架成形术可有效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与夹层动脉瘤,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鲁西南地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血管狭窄分布特征。方法收集100例45岁以下青年卒中患者为青年组,>45岁100例中老年患者作为对照,所有患者均经神经影像学、颈部血管彩超、TCD等检查,并进行DSA检查,分析两者脑血管狭窄分布特征。结果青年组及中老年组脑血管狭窄发生率分别为85%及88%。青年组颅内动脉病变60例(70.6%),颅外动脉病变10例(11.8%),颅内外动脉同时受累15例(17.6%);中老年组颅内动脉病变35例(39.8%),颅外动脉病变40例(45.5%),颅内外动脉同时受累13例(14.7%)。青年组轻度狭窄60例(60%),中度狭窄30例(30%),重度狭窄或闭塞10例(10%),中老年组轻度狭窄20例(20%),中度狭窄35例(35%),重度狭窄或闭塞45例(45%)。结论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是脑梗死最主要的发病原因之一,青年患者以颅内动脉病变多见,中老年患者以颅外动脉病变多见,中老年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较青年组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外血管搭桥重建术与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的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28例经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适应证并结合病人意愿进行分组,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13例(搭桥组),大脑中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成形术15例(支架组)。术后CTA或高分辨MRI判断吻合血管通畅程度,PWI或SPECT评价脑血流灌注情况;并对术后病人的临床症状及随访期间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搭桥组均顺利完成吻合手术,术后1周内发生吻合口急性闭塞1例,其余12例吻合口通畅,且术后灌注不同程度改善。支架组顺利完成球囊扩张并支架植入14例,单纯球囊扩张1例;术后发生支架远端血管痉挛1例,术后灌注改善14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例随访1.2~34.3个月,病人症状均不同程度好转,搭桥组出现TIA 3例,支架组TIA 1例。结论颅内外血管搭桥及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对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均有明显治疗效果,对不适合行支架手术的病人,颅内外血管搭桥是另一种可选择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支架成形术治疗在颅内/外脑动脉狭窄所致脑分水岭梗死(CW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61例颅脑MRI或CT检查表现为CWI的患者伴有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行支架成形术治疗。男性38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62±12岁。结果 CWI责任血管在颈总动脉3例;颈内动脉C1段24例,C2段3例,C5、C6段10例;大脑中动脉M1段21例;左侧病变37例,右侧病变24例。本组61例患者全部接受了支架成形术治疗,共涉及责任病变65处,手术成功率为98.4%。3例患者术中出现心动过缓,经对症治疗缓解。术后6~12个月随访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新发脑梗死。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支架成形术对颅内外动脉狭窄所致的CWI是安全的,可有效地预防缺血性事件的发生。但尚需进行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 对97例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颅内动脉狭窄性TIA患者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术前、术后即刻(或次日)和术后6个月应用DSA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查血管狭窄程度及狭窄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随访6个月观察TIA及脑卒中的发生率.结果 97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狭窄112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中释放109枚支架,94.5%释放成功.术后即刻(或次日)和6个月时动脉狭窄程度及Vm明显低于术前(均P<0.01).术后即刻发现1例丘脑出血.6个月随访期间,83例(92.5%)无TIA及脑卒中发生;9例(9.68%)发生TIA,3例(3.23%)发生脑梗死,2例(2.15%)死亡.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动脉狭窄性TIA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全脑血管造影的特点。方法对24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回顾性分析脑动脉颅内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其分布情况。结果在243例缺血性脑卒中180例(74.07%)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前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82例(45.46%),后循环52例(28.89%),前后循环均有46例(25.56%)。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48例(26.67%),颅外动脉86例(47.78%),颅内、外动脉均有46例(25.56%)。180例中共发现狭窄血管356支,单支血管病变82例,多支血管病变98例。颅外血管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颅内血管狭窄以椎动脉颅内段和大脑中动脉为多。结论脑血管造影可以准确地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及其程度,为临床提供了诊治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伴有颅内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口服乙酰唑胺实验研究颅内大动脉血流储备能力.方法 对17例经磁共振血管显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或经颅多谱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TCD)证实颅内动脉狭窄大于50%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TOAST分型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通过TCD共测定187条颅内大血管血流速度,2 d后再口服乙酰唑胺2 g, 2 h后再行TCD检查,比较乙酰唑胺前后颅内大血管血流速度改变情况.结果 乙酰唑胺实验可使颅内血管血流速度明显增加.右颈内动脉(right internal carotid artery,RICA)、右大脑中动脉(right middle cerebral artery,RMCA)和右大脑后动脉(right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RPCA)在乙酰唑胺后血流速度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86,0.258,0.084),而其他颅内血管在乙酰唑胺后血流速度显著增加(P值都小于0.05).非狭窄血管较狭窄血管乙酰唑胺后血流速度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P=0.08).中度狭窄血管与重度狭窄血管乙酰唑胺后血流速度改变无差异(P=0.65).结论 乙酰唑胺前后TCD可以准确测定颅内大动脉的血管血流储备能力,颅内狭窄血管较非狭窄血管血流储备能力有下降的趋势,而中度和重度狭窄血管血流储备能力无明显差异,但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颅内外动脉迂曲与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89例CIS患者分别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经颅多普勒、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了解颅内外动脉狭窄情况及迂曲发生率,并对比不同狭窄程度患者动脉迂曲发生率,分析动脉迂曲发生率与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轻度狭窄患者均未见动脉迂曲;颈动脉中、重度狭窄者动脉迂曲发生率显著高于轻度(P0.05),大脑前动脉重度狭窄者显著高于轻、中度患者(P0.05),大脑中动脉中度狭窄者显著高于轻度(P0.05),重度狭窄显著高于中度(P0.05),大脑后动脉重度狭窄者显著高于轻、中度(P0.05);大脑前、中、后动脉迂曲发生率与狭窄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724,0.654,0.877,P0.05)。结论颅内动脉迂曲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呈显著正相关,颅内动脉迂曲将导致局部血流速度缓慢,使得血栓形成可能性增加,进而导致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药物与支架治疗脑卒中复发的临床情况,以期寻找最佳方法。方法选取2008-05—2014-05我院800例(高盐饮食地区)颅内外动脉狭窄(70%~99%)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2组,对照组312例,予药物治疗,观察组488例,予支架治疗,观察卒中复发情况。结果对两者卒中复发情况和再狭窄情况进行比较,药物组新发卒中生率为23.08%,狭窄血管供血区卒中11.86%,病死率4.49%;支架组新发卒中发生率为14.34%,狭窄血管供血区卒中4.30%,病死率1.0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盐饮食地区颅内外重度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治疗卒中复发可能有效。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成形术相关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主要手段,可用于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或亚急性期病例的治疗,尤其是可预防严重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的发生。其围手术期和远期并发症包括支架植入失败、颅内出血、刺破血管、栓塞,以及支架内再狭窄,而围手术期的抗凝药物治疗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造影显示的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方法收集我院缺血性卒中患者30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狭窄程度按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NASCET)测量标准分为5个等级.结果(1)颅内动脉狭窄149例(48.6%),颅外动脉狭窄25例(8.2%),颅内外动脉均见狭窄33例(10.8%);(2)207例动脉狭窄患者中,单支狭窄129例(62.3%),多支狭窄78例(37.7%);(3)动脉狭窄的常见部位依次为:大脑中动脉>椎动脉远端及基底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虹吸段>椎动脉起始段;(4)DSA所示狭窄程度:207例316条狭窄血管中,重度狭窄或闭塞87条(27.5%);(5)157/164例(95.7%)脑卒中病灶与血管狭窄的部位相对应.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以颅内血管狭窄为多见,大脑中动脉主干狭窄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椎动脉远端及基底动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狭窄特点及程度与高血压病、糖尿病的病史及控制水平的 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住院治疗的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且并发高血压或糖尿病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急 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资料。将高血压患者分为高年限组(病史>5年)和低年限组(病史≤5年),血压 控制良好组和不良组;将糖尿病患者也分为高年限组(病史>5年)和低年限组(病史≤5年),血糖 控制良好组和不良组。比较不同组间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情况、血管狭窄程度。 结果 共入组21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57例颅外动脉狭窄,105例颅内动脉狭窄,54例颅内 外动脉均狭窄。轻度狭窄发生73例,中度狭窄发生101例,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42例。高血压病患者 共140例,高年限组动脉狭窄最常见于颅内动脉(54.5%),低年限组血管狭窄的部位多见于颅外动脉 (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间动脉狭窄程度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患者共 76例,高年限组发生动脉狭窄最常见于颅内动脉(72.2%),低年限组血管狭窄的部位多见于颅外动脉 (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动脉狭窄程度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控制不良组发生重度 狭窄或闭塞的概率高于血压控制良好组(20.7% vs 8.6%);血糖控制情况不良组发生重度狭窄或闭 塞的概率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组(40.9% vs 6.3%)。 结论 随着高血压病年限的增长,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增高,其中以中度狭 窄程度多见;血压控制不良的患者发生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比率高。随着糖尿病年限的增长,颅内动 脉狭窄的发生率增高,其中以中度狭窄程度多见,血糖控制不良者发生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比例高。  相似文献   

18.
10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全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方法对我院实施DSA检查的10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结果进行分析,均经头颅CT排除脑出血,TCD及颈动脉彩超检查后怀疑有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所有患者均实施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术,椎动脉和颈动脉均有正侧位血管造影像;根据患者的DSA检查结果,分析动脉狭窄的部位、受累血管数目及血管狭窄形态;重度狭窄的病例予以支架治疗和球囊成型术。结果血管造影结果提示89.6%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75.5%为前循环受累,37.7%为后循环受累。前循环受累血管中以颈内动脉(56.6%)和大脑中动脉(26.4%)受累最常见,后循环受累血管中以椎动脉(33.0%)最多见。支架治疗和球囊成型术临床疗效显著。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造影显示大部分患者有肯定的脑血管狭窄和闭塞。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病变为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亦以颈内动脉病变多见,支架治疗和球囊成型可作为重度狭窄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引起的跌倒发作的疗效.方法 对2例颅内外动脉狭窄引起的跌倒发作患者(例1为基底动脉的中部、起始部,左椎动脉起始部及左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例2为双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予以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共释放6枚支架,例2应用保护伞.术后随访9个月~2年.结果 术后2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例1随访9个月,术后6个月起因不规律服药,3个月后死于脑干梗死;例2术后1年复查DSA,无发生再狭窄,随访2年无临床症状复发.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引起的跌倒发作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超说明书Enterprise支架在严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ICAS)病变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单中心由颅内不同部位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或闭塞病变引起的、3个月内曾发生 低灌注脑梗死或TIA的症状性患者,所有患者经DSA检查确定血管狭窄程度,狭窄率为70%~100%。给 予Enterprise支架置入,采用门诊或电话随访。观察手术技术成功(前向血流mTICI 2b/3级)率、狭窄程 度的变化、围手术期(术后1周内)卒中事件的发生和死亡以及远期血管再狭窄率。 结果 共纳入36例患者,34例为≥70%的狭窄性病变,2例为闭塞病变。36例患者共置入Enterprise支架 38枚,其中2例串联病变置入支架4枚。手术技术成功率94.44%(34/36),狭窄率从(89.21±5.13)% 减至(23.56±3.57)%(P =0.021)。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2例(5.6%),均为穿支病变。平均随访 12.37±3.11个月,无死亡及复发病例。20例(55.56%)患者于术后18.25±2.13个月复查了头颅CTA,其中 1例基底动脉及椎动脉V4段串联病变者,术后8个月CTA复查显示V4残余狭窄消失,但基底动脉残余狭窄 加重约20%,其余患者残余狭窄均消失。 结论 Enterprise支架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性病变的治疗可能是安全、有效的,但仍需 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