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额部扩张皮瓣的手术设计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额部扩张皮瓣的手术设计。方法 对121例额、颞部瘢痕、斑痣、血管瘤等皮肤病变切除后的患者采用额部扩张皮瓣进行修复,并比较滑行皮瓣、易位皮瓣及旋转皮瓣的手术效果。结果 115例患者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修复后皮肤弹性良好、颜色较理想、瘢痕较细小;4例患者扩张皮瓣的远端有0.5~1.0cm的坏死,行Ⅱ期瘢痕切除缝合术;2例患者有单侧眉上提,半年后好转。结论 易位皮瓣术后瘢痕明显,尽量少用或不用;旋转皮瓣可以充分利用扩张后“过剩”的皮肤。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额部皮瓣设计方法。对皮瓣的周密设计并了解不同皮瓣的优缺点。对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额部扩张皮瓣的手术设计.方法对121例额、颞部瘢痕、斑痣、血管瘤等皮肤病变切除后的患者采用额部扩张皮瓣进行修复,并比较滑行皮瓣、易位皮瓣及旋转皮瓣的手术效果.结果 115例患者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修复后皮肤弹性良好、颜色较理想、瘢痕较细小;4例患者扩张皮瓣的远端有0.5~1.0cm的坏死,行Ⅱ期瘢痕切除缝合术;2例患者有单侧眉上提,半年后好转.结论易位皮瓣术后瘢痕明显,尽量少用或不用;旋转皮瓣可以充分利用扩张后"过剩"的皮肤,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额部皮瓣设计方法.对皮瓣的周密设计并了解不同皮瓣的优缺点,对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预扩张额部轴型皮瓣在面颈部大面积良性病变切除后创面的临床应用及其美学修复效果。方法自2013年6月至2018年4月,对收治的43例面颈部大面积良性病变患者,采用预扩张额部轴型皮瓣进行修复。其中面颈部巨痣者38例,血管瘤者4例,反常性痤疮者1例。病变面积为7 cm×6 cm~30 cm×13 cm。一期手术于额肌深面埋置1枚200~400 ml长方形扩张器,常速注水扩张3~6个月;二期手术在切除面颈部病变组织后,以额部轴型扩张皮瓣修复缺损创面。根据病变部位、面积及形状,选择双侧颞浅动脉为蒂、单侧颞浅动脉为蒂或单侧滑车上动脉为蒂;三期手术在二期手术后3周进行皮瓣断蒂及修整。结果部分患者以单侧颞浅动脉为蒂的额部皮瓣于二期术后出现远端淤紫、肿胀等轻微并发症,经对症处理,未影响手术效果;其余患者手术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供瓣区可直接拉拢缝合,瘢痕不明显。受区转移皮瓣全部成活,且形态较自然、美观。结论采用预扩张额部轴型皮瓣修复大面积面颈部良性病变切除后创面,其疗效可靠,美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面颊部扩张皮瓣的设计和转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利用扩张皮瓣修复面颊不同部位皮肤缺损的扩张皮瓣设计。方法269例面颊部血管瘤、瘢痕、色素痣患者,依不同的皮肤缺损位置,在邻近部位放置大小适度的1~3个50~400ml容积的扩张器,扩张充分后采用推进皮瓣法、旋转推进皮瓣法和易位皮瓣法修复。结果269例中共形成305个扩张皮瓣,利用推进皮瓣121个,旋转推进皮瓣145个,易位皮瓣39个;共出现并发症52例,分别为扩张皮瓣远端血运障碍、血肿形成、感染、注水壶渗漏、扩张器外露、睑外翻和包囊挛缩,这些并发症基本未影响最终的手术效果,术后面颊部形态正常。结论我们提出的扩张皮瓣的设计和转移原则,对于面颊部的皮肤缺损组织扩张术治疗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颈部皮肤扩张在面颊皮肤缺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13年借助于皮肤软组织扩张器行颈侧部皮肤扩张,修复面颊部组织缺损113例经验,寻找不同的情况不同修复的最佳方法。方法:采用3种不同的手术方法;(1)皮肤扩张单纯皮瓣推移法;(2)易位皮瓣转移法;(3)颈侧皮肤接力扩张法。结果:本组113例,易位皮瓣26例,推移皮瓣52例,接力扩张修复35例,所形成的皮瓣无1例坏死。其中并发血肿2例,血清肿5例,扩张器外露6例,扩张器成角10例。术后Ⅱ期发口瘢痕整复19例。结论:对于面颊部瘢痕在颈侧皮肤正常的情况下应首选扩张术。单纯皮瓣推移法适用于面颊下部而不影响口唇及颏部的瘢痕修复;颈侧易位皮瓣的修复适用于面颊下部、耳屏前部、口角及唇颏部的瘢痕;颈侧皮肤接力扩张修复适用于全面颊的瘢痕,且能有效的预防下睑外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探讨扩张后胸三角皮瓣修复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8年3月,对36例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患者行扩张后胸三角皮瓣带蒂转移修复术,瘢痕面积为10 cm×7 cm~20 cm×13 cm。手术分3期:一期,于单侧或双侧胸三角皮瓣深筋膜浅层置入400~600 ml柱形或肾形扩张器,维持注水扩张2~3个月;二期行扩张器取出并形成扩张薄皮瓣,切除大部分颈部瘢痕,将皮瓣转移修复至创面,3~4周断蒂;三期,利用蒂部薄皮瓣修复剩余瘢痕切除后的创面。结果本组共36例(49个皮瓣)患者,其中44个皮瓣存活良好,1个皮瓣术后发生感染导致扩张器外露而提前断蒂进行修复,3个皮瓣远端早期出现青紫,经放血疗法、红光治疗后恢复,1个皮瓣远端坏死约3 cm×6 cm,经换药处理后行二期皮瓣蠕动修复。术后随访1~12个月,所有患者的皮瓣表面平整,色泽、质地、厚度与颈部正常皮肤相近,痛、温觉存在,且颈部活动度大于术前(P0.05)。结论采用扩张后胸三角皮瓣修复颈部瘢痕挛缩畸形是一种利于术后颈部活动功能恢复,且效果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易位扩张皮瓣在修复面颊部皮肤缺损中的设计方法及应用.方法 将扩张的易位皮瓣分为单纯易位扩张皮瓣、易位-推进-易位扩张皮瓣和旋转-推进-易位扩张皮瓣3种.对135例面颊部血管瘤、瘢痕、色素痣患者,根据其皮肤缺损的形态、位置,应用此3种易位扩张皮瓣修复.单纯易位扩张皮瓣若长宽比例大于2:1,则需行延迟术.结果 本组共形成139个易位扩张皮瓣,其中单纯易位扩张皮瓣17个(皮瓣延迟15例).易位-推进-易位扩张皮瓣69个,旋转-推进-易位扩张皮瓣53个.有6个易位扩张皮瓣出现远端血运障碍(0.5~2 cm),其中单纯易位扩张皮瓣2个,其他类型易位扩张皮瓣4个.其余皮瓣良好,修复效果满意.结论 对于颊部皮肤缺损的修复,根据缺损的形态和位置恰当地设计应用各种易位扩张皮瓣修复.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应用扩张后皮瓣修复颏部瘢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扩张后皮瓣修复颏部瘢痕的美容效果。方法单纯颏部瘢痕或伴小面积面部瘢痕者,采用颏部、颌底、面部皮肤扩张,扩张器置入时,不要超过颌颈角;否则,扩张器只是将颌颈角填平,不能充分有效扩张皮肤。对于面颊、颏、颈部瘢痕的修复,局部无可供扩张的正常皮肤时,则采用胸三角皮瓣预扩张,扩张充分后带蒂转移修复面部瘢痕,3周后断蒂修复颏、颈部瘢痕。结果26例应用局部及远位扩张后皮瓣修复颏部瘢痕,皮瓣成活良好,术后效果满意。结论应用扩张后的局部或远位皮瓣修复颏部瘢痕,是目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颈部皮肤扩张在面颊皮肤缺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 13年来借助于皮肤软组织扩张器行颈侧部皮肤扩张 ,修复面颊部组织缺损 113例经验 ,寻找不同的情况不同修复的最佳方法。方法 采用 3种不同的手术方法 :①皮肤扩张单纯皮瓣推移法 ;②易位皮瓣转移法 ;③颈侧皮肤接力扩张法。结果 本组 113例 ,易位皮瓣 2 6例 ,推移皮瓣 5 2例 ,接力扩张修复 35例 ,所形成的皮瓣无 1例坏死。其中并发血肿 2例 ,血清肿 5例 ,扩张器外露 6例 ,扩张器成角 10例 ;术后行Ⅱ期切口瘢痕整复 19例。结论 对于面颊部瘢痕在颈侧皮肤正常的情况下应首选扩张术。单纯皮瓣推移法适用于面颊下部而不影响口唇及颏部的瘢痕修复 ;颈侧易位皮瓣的修复适用于面颊下部、耳屏前部、口角及唇颏部的瘢痕 ;颈侧皮肤接力扩张修复适用于全面颊的瘢痕 ,且能有效的预防下睑外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三角皮瓣预扩张后,带蒂转移修复面颈部大面积瘢痕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面颈部瘢痕范围,采用单侧或双侧胸三角皮瓣预扩张,选用500~600ml扩张器置入胸三角区,经2~4个月快速注水,注水总量可达1200~1800ml,获得足够皮肤后先行扩张皮瓣延迟术,2周后再切除面颈部瘢痕,创面应用扩张后胸三角皮瓣转移覆盖,供区直接拉拢缝合,待转移皮瓣夹管训练时间大于1h后断蒂,利用蒂部皮瓣来修复剩余瘢痕切除松解后的创面。结果:本组19例面颈部大面积瘢痕患者,共计26个胸三角皮瓣,1个皮瓣远端局部血运障碍,余皮瓣术后均成活好,皮瓣色泽、厚度、质地与周围皮肤相近,解决了瘢痕导致的组织畸形,患者及家属对总体效果满意。结论:扩张后胸三角皮瓣是修复面颈部大面积瘢痕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颈胸筋膜皮瓣在面颈部Ⅲ度烧伤创面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胸筋膜皮瓣修复面颈部Ⅲ度烧伤的临床效果. 方法 1997年1月~2001年10月应用颈胸筋膜皮瓣修复面颈部Ⅲ度烧伤创面11例,皮瓣最大18 cm×8 cm,最小13 cm×5 cm.供瓣区经Z字整形术后直接缝合,或移植中厚皮片覆盖. 结果 11例颈胸筋膜皮瓣移位,除1例皮瓣远端有小面积坏死,经换药愈合,余10例皮瓣完全成活.术后随访3个月~3年,移位皮瓣质地柔韧,挛缩轻,色泽正常,外形满意,能满足受区功能要求.供瓣区易于封闭,对供区功能影响小. 结论颈胸筋膜皮瓣血运丰富,抗感染力强,切取简便,易于操作,是修复面颈部较大创面,特别是合并感染、血供不良或血管、神经、肌腱裸露创面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皮瓣对[足母]甲瓣供区进行修复的临床疗效,并对皮瓣选择做出分析。方法应用5种近位足部带蒂皮瓣和2种远位游离皮瓣对57例[足母]甲瓣供区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其中近位带蒂皮瓣33例:带蒂足跗外侧动脉皮瓣2例,以第1跖背动脉的跖蹼穿支为蒂的足背逆行皮瓣15例,带第1跖背动脉的足背逆行皮瓣3例,顺行足第2趾胫侧皮瓣11例,逆行足底内侧皮瓣2例,足部皮瓣供区行全厚皮片游离植皮。远位游离皮瓣24例:游离腹股沟皮瓣13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11例。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57例皮瓣中53例成活良好;以第1跖背动脉的跖蹼穿支为蒂的足背逆行皮瓣3例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治疗后创面愈合;游离腹股沟皮瓣1例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经血管探查术后未缓解,Ⅱ期行游离植皮修复[足母]甲瓣供区创面。术后随访2~12个月,行走姿态良好。结论合适的显微皮瓣技术可以良好的修复[足母]甲瓣供区创面,保全肢体的完整性,减少医源性损伤,患者更容易接受[足母]甲瓣移植的手术方式。皮瓣选择不应只关注[足母]趾供区的修复,更应合理运用显微皮瓣技术,重视供、受区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修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修复方法及疗效。方法2000年1月~2005年10月,对36例足踝部皮肤缺损分别采用同侧外踝上皮瓣或逆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其中男35例,女1例。年龄6~62岁,平均38岁。损伤原因:机器伤12例,车祸伤22例,感染1例,冻伤1例。其中急诊行皮瓣修复24例,12例于伤后7 d~1个月手术,修复部位包括足背、足跟、前足和内、外踝,皮肤缺损范围5 cm×4 cm~20 cm×10 cm。其中外踝上皮瓣15例15个皮瓣,切取皮瓣范围5 cm×4 cm~15 cm×8 cm;逆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21例22个皮瓣,切取皮瓣范围6 cm×4 cm~20 cm×10 cm。就其术后疗效及两种皮瓣的成活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外踝上皮瓣完全成活10个,完全坏死3个,尖端部分坏死2个。逆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完全成活21个,其中3个尖端出现表皮坏死;1个在术中即出现动脉供血不足,改行其他方法修复。术后经3周~6个月随访,两种皮瓣修复后的疗效相似,皮肤质地、厚度与足踝部相接近,皮瓣的痛、触觉为S0~S1。修复足跟跖侧的两种皮瓣术后均较臃肿,皮瓣与跟骨之间存在滑动,皮瓣表面出现压迫性表皮坏死。结论外踝上皮瓣适用于内外踝部、足背近侧等距皮瓣供区较近的部位,皮肤缺损面积相对较小的创面;对于缺损较大或距离踝关节较远的足部创面,应采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但有踝关节动脉网破坏严重时需谨慎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一种较好的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手术时,以颞浅动静脉为蒂,掀起颞顶浅筋膜岛状瓣,沿同侧发际线切开,在耳后乳突区皮下剥离,形成适当大小的囊腔,将颞顶筋膜瓣转移至囊腔内,适当固定,于筋膜瓣下放置皮肤扩张器;扩张完毕后,取出扩张器,以颞浅动静脉为蒂,掀起耳后乳突区预制岛状筋膜皮瓣,用于面部皮肤缺损的修复。结果自1999年以来,临床应用9例,其中面部黑痣2例,面部血管瘤2例,面部瘢痕5例。颞顶筋膜岛状皮瓣蒂长5.5~7cm,平均6.2cm,筋膜瓣面积4cm×3cm~7cm×7cm,平均5.7cm×4.9cm,预制筋膜皮瓣面积为5cm×5cm~8.0cm×7.5cm,平均6.4cm×6.1cm;术后皮瓣全部成活,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者5例,另行皮片移植修复者4例。结论颞顶筋膜皮瓣血管蒂长,转移方便,血运丰富,耳后乳突区皮肤在质地、色泽、厚度等方面均与面部皮肤最为接近,是一种良好的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探寻一种新的修复方法.方法在40侧人体上肢标本上,对骨间后血管及其返支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进行解剖观察的基础上,设计以前臂骨间后血管及其返支为蒂的串连皮瓣.1998年8月~2000年7月间临床应用此皮瓣逆行移位修复手背远侧及手指背侧皮肤缺损17例.皮瓣范围最大15cm×10cm,最小7cm×5cm.结果术后随访3周~6个月,除1例皮瓣远端有2cm×3cm坏死外,其余皮瓣全部成活,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此皮瓣不损伤肢体主要血管,血管蒂较长,皮瓣切取面积较宽,厚薄适中,可用于修复拇指、手背至手指近节背侧的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简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显微外科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自1998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42例足跟部皮肤及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18~65岁,平均37岁.皮肤缺损范围3 cm×2 cm~18 cm×16 cm.伤后至手术时间8h~10年.足底内侧皮辫13例,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蒂皮瓣18例,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蒂皮瓣11例.观察术后皮瓣外观、血运、质地、弹性及皮肤两点辨别觉评价术后疗效.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其中2例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切痂后用中厚皮片植皮愈合.3例术前有严重深部感染术后残留窦道,经5~12个月换药后窦道痊愈.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个月~6年.术后皮瓣外形满意,患肢正常步态行走,皮瓣耐磨,无溃疡发生,有痛觉,两点辨别觉为4~12 mm.结论:足跟部软组织缺损小于8 cm×6 cm选用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手术简单,疗效显著.足跟部缺损面积大于8 cm×6 cm选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该类皮瓣具有血供可靠、不牺牲主要动脉、存活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应用指侧方动脉皮支血管链皮瓣修复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3月,对24例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采用指侧方动脉皮支血管链皮瓣修复创面,清创后创面缺损面积为2.0 cm×3.0 cm~3.0 cm×4.0 cm,皮瓣面积为3.0 cm×4.0 cm~4.0 cm×5.0 cm.结果 21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边缘浅表坏死,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二期扩创植皮后伤口愈合,另1例术后3d出现静脉危象,立即拆除部分蒂部过紧的缝合线,经换药两周后二期愈合.结论 指侧方动脉皮支血管链皮瓣是修复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较好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8.
78例背侧骨间动脉岛状皮瓣的应用回顾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回顾背侧骨间动脉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方法和评价。方法 应用逆行背侧骨间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78例 ,其中采用扩张后的逆行背侧骨间动脉岛状皮瓣 12例。单蒂串联双皮瓣 10例。术中对背侧骨间动脉的发出位置、走行和分支分布进行了解剖学的观察和皮瓣的设计应用原则进行讨论分析。结果 本组 78例中 74例背侧骨间动脉均存在 ,位置恒定 ,4例动脉在前臂背侧中 1 3段消失 ,未发现与掌侧骨间动脉有吻合支 ,乃改用其他手术方法。 5 3例逆行背侧骨间动脉岛状皮瓣中 4 9例全部成活 ,4例皮瓣末端坏死 ,经换药自愈。 12例扩张逆行背侧骨间动脉岛状皮瓣全部成活。 9例逆行背侧骨间动脉串联岛状皮瓣中 ,7例全部成活 ,2例位于血管蒂远侧皮瓣末端部分坏死 ,换药后自愈。皮瓣面积 8cm× 6cm~ 14cm× 8cm不等。皮瓣修复可达手背指蹼近侧和掌腕及拇指间隙部位。术后手的外形和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该皮瓣是修复手部皮肤缺损较好的手术方法 ,但术前需对血管有变异的可能性有所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