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
目的在软骨数值模拟中,对由于设置均匀和随深度变化的力学参数而导致的结果差异进行评估。方法利用COMSOL多孔介质模块建立软骨非线性两相多孔介质模型。在静载荷下,分别用均匀和随深度变化的两种软骨力学参数对模型进行了计算,并对两者的计算结果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对于软骨总应力,两种参数设置的结果之间差异很小。但在分析软骨的固相应力、液体压力和流动等较深入细致的问题时,两种参数设置结果之间的差异不能忽略。结论不同的软骨力学参数设置对软骨总应力的结果几乎没有影响,但对软骨内流速场则影响很大。所以均匀的力学参数设置可用来简化计算软骨总应力的问题,而其他一些更细致的分析需要立足于随深度变化的软骨力学参数。这些结论可以为今后的软骨建模和数值计算提供参考,为人工关节的设计和计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一次性全椎板减压椎管成形并显微外科肿瘤切除术治疗椎管内髓外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手术治疗成人椎管内髓外良性肿瘤共64例,71个,均行一次性全椎板减压椎管成形并显微外科肿瘤切除术,术后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小肿瘤及大肿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快,近期及远期疗效均优于术前,且远期疗效优于近期疗效;巨大肿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较慢,近期疗效并不优于术前,但远期疗效优于术前.结论 一次性全椎板减压椎管成形并显微外科肿瘤切除术是治疗椎管内髓外良性肿瘤的良好方法,尤其适用于大肿瘤和巨大肿瘤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比较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病人定量动态负荷前后膝关节软骨T2时间变化情况,分析MRIT2mapping序列反映软骨基质生物力学变化的灵敏度.并验证高磁场条件下人体关节负荷装置的有效性。方法10例膝关节OA病人,其中男性3例.女性7例:年龄4l~66岁.平均年龄57-3岁。依托人体下肢关节力学负荷装置,对其施加膝关节动态负荷。负荷前后行膝关节MRIT2maDping成像,将膝关节轴向负荷区软骨分为4个部位:胫骨平台内、外侧软骨区及股骨内、外侧髁软骨区.分别测量各部位软骨负荷前后的T,时间。对负荷前膝关节内、外侧软骨分级评估进行卡方检验,对同一软骨区动态负荷前后的T2时间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负荷前膝关节内外侧软骨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A病人负荷前后T2值,胫骨平台内侧软骨区分别为(39.59±4.17)ms、(40.14±4.49)ms(f=0.426,P=0.680);胫骨平台外侧软骨区(38.85±6.72)ms、(41.25±6.54)ms(t=1.704,P=0.123):股骨内侧髁软骨区(36.44±5.72)ms、(40.63±4.90)ms(t=1.783,P=0.108);股骨外侧髁软骨区(39.30±5.78)ms、(46.14±5.03)ms(t=2.826,P=0.020)。结论OA病人负荷后膝关节局部区域软骨区T2时间延长.自行设计的动态加压装置适合在高磁场条件下完成加压及MRI检查,有一定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5.
颈椎小关节囊的神经支配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颈椎小关节囊的神经支配来源及其通路,为阐明小关节损伤后弥漫性头颈肩部疼痛的机制及其治疗提供依据。方法:39只SD雄性大鼠,分为颈交感神经未切除组(A组,18只)、切除组(B组,18只)及对照组(C组.3只).A、B组分别于Cl-2、C3—4或C5—6(各6只大鼠)小关节囊内注射5%双雀甲亚胺(Bb)0.6μl.C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8h后检查各组C1~C8脊神经节(DRG)和交感神经节(SG)的荧光标记细胞,片作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脊神经节和交感神经节内均可见到荧光标记细胞,其中,C1-2和C3—4关节囊内注射组的C1~C8DRG内有Bb(+)细胞,C5—6关节囊内注射组的C3~C8DRG内可见Bb(+)细胞;B组注射节段和相邻节段Bh(+)细胞无明显减少,但远节段的Bh(+)细胞明显减少;C组未见Bb(+)细胞。结论:颈椎小关节囊神经支配来源于感觉和交感神经系统,脊神经节和交感神经节间有神经纤维联系,存临床上阻断脊神经和交感神经有可能缓解患者的头颈肩痛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一次性全椎板减压椎管成形并显微外科肿瘤切除术治疗椎管内髓外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手术治疗成人椎管内髓外良性肿瘤共64例,71个,均行一次性全椎板减压椎管成形并显微外科肿瘤切除术,术后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小肿瘤及大肿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快,近期及远期疗效均优于术前,且远期疗效优于近期疗效;巨大肿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较慢,近期疗效并不优于术前,但远期疗效优于术前.结论 一次性全椎板减压椎管成形并显微外科肿瘤切除术是治疗椎管内髓外良性肿瘤的良好方法,尤其适用于大肿瘤和巨大肿瘤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背景:人工关节的脱位、松动、活动度未如理想等除与材料因素及术者技术相关外,还与假体大小型号等的选择有密切关系。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模板测量软件的研发和初步临床应用的结果。方法:13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使用课题组研发人工髋关节置换模板测量软件或传统方法对其髋关节置换过程中实际采用的假体型号行置换前预测,比较二者吻合率。结果与结论:通过人工髋关节置换模板测量软件选取的假体型号符合率为86.36%,而传统方法选取的假体型号得吻合率仅为71.9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3.794,P〈0.001)。软件置换前预测臼杯型号同置换中应用臼杯型号之间存在相关性(r=1.0000,P=0.015),软件置换前预测假体柄型号同置换中应用假体柄型号之间存在相关性(r=0.9999,P=0.029)。说明数字化人工髋关节模板置换前测量软件研发成功,初步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呈现开放性手术治疗骶管囊肿的更多细节,并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2010~2014年就诊的症状性骶管囊肿患者予以椎板切除减压、囊壁切开引流、带蒂旋转竖脊肌瓣充分填塞覆盖治疗,术中取囊壁标本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治疗后19例(76.0%)术后症状完全缓解,3例(12.0%)症状部分缓解,1例(4.0%)病情无变化。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镜下无神经组织,仅观察到薄层玻变的胶原纤维,局部出血,内衬单层扁平上皮细胞。免疫荧光检测S100及神经胶质纤丝酸性蛋白,呈阴性。结论  骶管囊肿并非来自于先天性硬脊膜发育异常,而是后天创伤引起的马尾神经束膜样结构扩张。开放性外科手术治疗骶管囊肿疗效确切,是一种良好的外科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COMSOL关节软骨计算中引入胶原纤维增强特性,并分析引入前后模型结果的差异。方法以软骨中胶原纤维的走向为基础,对胶原纤维的应力单独建模,将胶原纤维的应力写入到原来软骨多孔弹性模型中。为避免应变2次项的出现采用了函数调用方式,同时提高求解器的迭代次数以更好收敛。结果胶原纤维增强模型表面的Y方向初始位移仅为15μm,是非增强模型的17.6%。增强模型的X方向正应变仅为非增强模型的10%,而近表面的X方向正应力超过非增强模型的10倍。结论在COMSOL关节软骨计算中实现了胶原纤维增强特性的引入,为软骨胶原纤维损伤提供了计算模型和理论分析。胶原纤维通过横向增强约束了竖直方向的应变,提高了软骨承载能力,改善了软骨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成年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后小G蛋白Rho GTPases Rac、Cdc42和Rho的表达变化及Rho-ROK下游底物MLC的过度磷酸化,探讨哺乳动物SCI后轴突再生过程中生长锥易于萎陷的可能机制.方法 成年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SCI4、7、14、21d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共6组,每组6只,SCI组制作Allen's脊髓打击模型并按时序取材,Western印迹检测Rac1、Cdc42和Rho A的表达变化以及MLC磷酸化程度变化,GST Pull down assay 检测RhoA活化程度变化.结果 在SCI后,大鼠脊髓挫伤部位Rac1和Cdc42的表达逐步升高并在第7天达到峰值,之后呈现下降趋势;与之形成对比的是RhoA的表达则无明显变化,但Rho的下游信号通道RhoA-ROK作用底物MLC磷酸化程度却逐步升高;RhoA活性测定则显示GTP-RhoA呈逐步增高趋势. 结论成年大鼠SCI后脊髓中枢轴突再生过程中存在Rho GTPases Rac、Cdc42和Rho的失衡性表达,这可能是外周微环境中吸引性和排斥性因素制约失衡的直接后果;Rho的活性持续异常升高可导致MLC磷酸化程度异常升高.这一变化可刺激肌动-肌球蛋白的收缩性,从而导致大鼠SCI后生长锥的萎陷和再生神经突起的回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