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目的探讨保护动机理论(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PMT)应用于首发青年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干预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选取2015年1-12月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首发青年脑卒中住院患者40例为对照组,选取2016年1-12月该院首发青年脑卒中住院患者4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住院护理、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PMT为指导的综合干预6个月。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75%的青年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处于一般及以下水平。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健康行为、自觉健康行为自我效能、功能锻炼依从性得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青年脑卒中患者的健康行为亟待提高,以PMT为指导的综合干预可有效改善青年脑卒中患者的健康行为、提高患者自觉执行健康行为的自我效能及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可推广应用于脑卒中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社区综合干预对高血压患者预防脑卒中知信行的影响。方法对70例高血压患者实施为期1年的社区综合干预,包括建立健康档案、进行高血压分级管理、定期随访及采用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干预前后采用脑卒中预防知识问卷(stroke-prevention knowledge questionnaire,SPKQ)、健康信念量表(Champion′s health belief model scale,CHBMS)、预防脑卒中健康行为问卷(stroke-prevention behavior questionnaire,SPBQ)对患者进行测评。结果干预后患者的生活起居及卒中先兆知识、患者的部分健康行为(健康责任、运动锻炼、压力管理)优于干预前(均P0.05);预防脑卒中相关的其他知识、行为及健康信念,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社区综合干预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起居及卒中先兆知识,提高患者的健康责任、运动锻炼和压力管理行为,但未能提高高血压患者的预防脑卒中健康信念。建议运用生态学理论及健康信念模式,进一步完善社区综合干预方案,从而提高高血压患者预防脑卒中的知识、行为和信念。  相似文献   

3.
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遵医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遵医行为及生活方式的影响.方法:对首次发病住院的47例脑卒中患者应用自制的入院评估表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对所患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既往史及用药情况,有无不良生活行为,并建立健康档案.由专人给予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每周强化1次,出院后采取电话随访和门诊复诊指导,每2周1次,于发病后3个月评估患者的疾病知识,遵医用药情况及不良生活行为,并与干预前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的脑卒中患者在了解疾病知识、遵医用药及改变不良生活行为方面明显提高(P<0.05).结论: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遵医行为、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增加相关疾病知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智慧平台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以期为患者提供一种健康教育干预的新方式。方法将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4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和出院后随访;2021年6月至12月本院收治的4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应用健康教育智慧平台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出院时及出院3个月后脑卒中知识、健康行为、生活质量及健康教育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完成研究45例,观察组完成研究44例。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脑卒中知识、健康行为、生活质量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时及出院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脑卒中知识、健康行为、生活质量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且不同时间点各指标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出院时及出院3个月后,观察组健康教育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01)。结论 健康教育智慧平台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传统健康教育方式有明显优势,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知识水平、健康行为、生活质量和健康教育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中的赋能护理干预研究进行范围审查,归纳和总结促进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的方案,为临床实践及未来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Scopus、ProQuest等数据库中的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相关的赋能护理干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月。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整合性分析。结果 纳入23篇文献,干预形式主要为线上或线下的一对一和团体干预;干预要素包括护患共同参与、提供信息和技能指导、心理支持、同伴支持4个主题;结局指标主要为患者的生活活动和自理能力、自我效能等。结论 赋能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具有积极影响。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延伸赋能护理干预的应用、丰富干预内容及形式、制订规范的评价标准,根据干预内容积极组建多学科干预小组,纳入领域专业人员以探求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的最佳赋能护理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接受出院后护理干预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遵医行为变化及卒中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方法:采用自身实验前后对照设计。对符合入选条件的66例患者,按照Essen评分分级设计个体化随访干预方案,干预内容包括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脑卒中健康教育,督促患者按时复诊,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干预时间为1年。比较干预前后患者遵医行为的情况以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结果:接受出院后护理干预的66例脑卒中患者服药依从性较好,超重和肥胖率较干预前有下降的趋势(45.4%vs 42.4%),血压、血糖控制率较干预前有升高的趋势(分别为84.8%vs 92.4%,81.8%vs 83.3%)。血压、血糖、血脂低于干预前水平(P〈0.05),复发和病死率均为0。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延续性护理干预研究中的研究对象的遵医行为和卒中危险因素控制水平较好,复发率和病死率非常低。  相似文献   

7.
卢新环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5):985-986
目的了解脑卒中患者具有的相关疾病健康知识.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225例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脑卒中患者缺乏康复知识,普遍不能理解功能锻炼的内容及意义.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应细致、具体,采取积极有效的危险因素的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脑卒中患者具有的相关疾病健康知识。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225例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脑卒中患者缺乏康复知识,普遍不能理解功能锻炼的内容及意义。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应细致、具体,采取积极有效的危险因素的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体验式健康教育在社区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运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杭州市滨江区共5个社区242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24例、观察组118例。观察组给予体验式健康教育,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通过高血压治疗依从性量表和脑卒中健康知识量表对比分析2组的高血压依从性行为和脑卒中知识水平。结果 干预前2组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行为和脑卒中知识水平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末观察组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中遵医服药行为、不良服药行为、烟酒嗜好管理行为、生活管理行为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3个月末观察组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知识水平的健康生活方式知识、服药知识、危险因素知识、预警信号知识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高血压患者采取体验式健康教育可提高其高血压治疗依从性,提升脑卒中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二级预防行为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脑卒中二级预防行为干预的实施效果.方法 将20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2例.2组均建立健康档案,应用自行设计的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评估表对出院患者进行评估.观察组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个体化强化教育和行为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和健康教育.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第3、6个月收集2组相关资料,比较2组患者遵医服药、肢体康复训练、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情况及定期复诊和脑卒中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疾病知识掌握正确率、不良生活方式改善情况及治疗依从性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脑卒中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二级预防行为干预可有效降低脑卒中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患者健康知识问卷调查及危险因素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脑卒中患者具有的相关疾病健康知识。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225例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脑卒中患者缺乏康复知识,普遍不能理解功能锻炼的内容及意义。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应细致、具体,采取积极有效的危险因素的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家访健康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居家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将344例脑卒中出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172例在常规电话回访基础上进行家访健康干预,对照组172例则只进行常规电话回访。结果:通过家访对脑卒中患者居家的遵医行为进行健康干预,患者在用药依从性、复诊时间及次数、饮食情况、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血压与血糖控制情况、情绪控制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通过家访与常规电话回访相结合的健康干预方式,明显提高患者居家遵医行为,提高患者的身心独立能力,有效促进疾病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属负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于跨理论模型和健康信念模式的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服药依从性和mR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3月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8例。对照组实施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护理及出院随访,干预组实施基于跨理论模型和健康信念模式的护理干预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行为阶段的改变、服药依从性及mR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3个月、6个月时行为阶段发生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服药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3、6个月,两组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跨理论模型和健康信念模式的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为阶段的改变,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对改善患者生活活动能力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有效的健康教育能减少脑卒中患者延迟就医行为的发生。该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合性分析与归纳,概述减少脑卒中患者延迟就医行为相关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介绍了健康教育对象、内容、方式、时间、实施者及质量评价指标,指出今后研究可以扩大被教育对象范围,综合多种教育方法,构建全面评价结局指标,延长效果追踪时间,为进一步减少脑卒中患者延迟就医行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作为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生活行为和生理功能的疾病,易引起患者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近年来,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威胁人们身体健康及生存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而中青年脑卒中的发病率与复发率大多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及不良的遵医行为密切相关,非药物性护理干预不但可以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还可以有效地预防脑卒中的复发。为此我科2006年10月~2007年5月对所有中青年脑卒中患者进行了非药物性护理干预,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焦点解决模式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依从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神经内科常规的治疗、护理及健康指导,干预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及健康指导的基础上应用焦点解决模式进行干预。对出院时两组患者的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出院1个月后两组患者用药、饮食及运动依从性改变情况进行评价及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健康行为依从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焦点解决模式能够加强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提高患者的健康行为依从性,以达到做好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作为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生活行为和生理功能的疾病,易引起患者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近年来,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威胁人们身体健康及生存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而中青年脑卒中的发病率与复发率大多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及不良的遵医行为密切相关,非药物性护理干预不但可以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还可以有效地预防脑卒中的复发。为此我科2006年10月~2007年5月对所有中青年脑卒中患者进行了非药物性护理干预,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张淑芳  宗晓祎 《妇幼护理》2023,3(7):1750-1753
目的 探讨可视化健康教育在首发脑卒中患者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选择 2022 年 1 月至 12 月我院收治的 96 例首发脑卒 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 48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研究组实施可 视化健康教育。对比两组的脑卒中知识水平,自我管理行为。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脑卒中知识各项 目评分较干预前均明显升高,且研究组升高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研究组患者共计依从 46 例,占 95.83%,对照组患 者共计依从 38 例,占 79.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 ADL 各维度评分及总分较干预前均明显升高, 且研究组升高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 可视化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脑卒中知识水平,自我管理行为和治疗依 从性,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时就医的原因,旨在为建立减少患者延误就医的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立意抽样法选取1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深度访谈法收集资料,Colaizzi现象学研究7个步骤分析资料并形成主题,采用奥马哈护理问题分类法归纳主题。结果运用类属分析法,归纳出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医决策的领域主题:心理社会、健康相关行为、环境。结论为减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延误就医的发生,应在心理社会、健康相关行为、环境这一系统框架的指导下,提出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阶段性改变模式行为干预预防复发脑卒中患者跌倒的效果。方法将172例复发脑卒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干预组87例和对照组85例。干预组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给予阶段性改变模式的行为干预措施,包括无意图期、意图期、准备期、行动期和维持期干预,评估患者所属阶段实施相应干预措施;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及出院后指导。两组患者分别于出院后1周、3个月、6个月进行电话随访,比较两组间跌倒发生率。结果出院6个月干预组失访5例,发生跌倒5例;对照组失访9例,发生跌倒16例,两组失访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跌倒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2,P=0.011)。结论运用阶段性改变模式进行行为干预,可以降低复发脑卒中患者跌倒的发生率,帮助脑卒中患者建立健康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