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消毒循证综合干预在重症监护病房(ICU)预防和控制多药耐药菌(MDROs)中的作用。方法 2013年1-3月ICU执行传统的物体表面清洁制度,医院感染管理科按常规监测,不作反馈;2013年4月-2014年3月制定有循证依据的干预措施指导临床进行日常环境清洁消毒工作,使用荧光标记、拭子培养监测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质量,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持续提高病区的环境卫生清洁质量。结果 通过持续干预,物体表面荧光标记清除率改善明显(P<0.05),由干预前的39.17%上升至72.03%,其中医疗设备物体表面、高频接触卫生表面荧光标记清除率分别上升36.13%、33.81%;MDROs感染患者床单位终末消毒后MDROs阳性率从干预前的4.12%下降至1.08%,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DROs每千住院日分离率呈下降趋势。结论 ICU建立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医院环境清洁策略和制度,并应用到实践中,可有效预防和控制MDROs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荧光标记法在临床环境清洁效果评价及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某院20间病房,对病房高频接触物体表面做荧光标记,清洁后4 h内进行荧光标记复核,未见荧光标记为清除,见到荧光标记或部分荧光标记均为未清除,计算荧光标记的清除率。持续干预半年:每月向保洁员反馈监测结果,并进行规范化培训,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第1个月)、干预后(第2个月)重症监护病房(ICU)高频接触物体表面荧光标记清除率分别为58.33%(84/144)、85.90%(134/156),均高于普通病房[分别为15.31%(30/196)、52.94%(108/204)];干预后普通病房和ICU高频接触物体表面荧光标记清除率均高于干预前(均P<0.001)。持续干预半年,高频接触物体表面荧光标记清除率:普通病房由第1个月的15.31%提高至第6个月的85.18%,ICU由第1个月的58.33%提高至第6个月的96.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3.89、28.46,均P<0.001)。结论荧光标记法简捷有效、成本低廉,临床上容易普遍开展,适用于环境清洁效果的快速评价,有助于环境清洁效果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某医院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清洁现状及干预措施效果。方法运用荧光标识法调查干预前后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清洁的依从性,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干预前后共调查病房400间,6 800个调查项目,干预前医院物体表面清洁依从率为14.71%,干预后依从率为54.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普通病房和特殊病房干预前后物体表面清洁依从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干预后病房内及卫生间物体表面清洁依从率较干预前均提高,提高幅度分别为41.57%、33.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干预后各物体表面清洁依从率也较干预前提高,提高幅度在21.50%~52.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可提高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清洁效果,是提升医院环境质量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荧光标记法在医院病区环境中监测清洁消毒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1年12月,在西安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西安市人民医院航天院区)16个普通病区和1个ICU病房、办公区、治疗间内的高频接触物体表面,采用单盲法进行荧光标记,每日使用紫外线手电筒照射,检测清洁效果;同时采取现场反馈、加强培训等措施持续干预22 d,对比干预前后物体表面荧光标记清除率,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22 d后,除ICU内的水龙头、医生办公桌面的清除率分别为75.00%、80.00%外,其余点位均提升至90%以上,清除率大幅提高;普通病区物体表面总体荧光标记清除率由42.61%提高至96.00%,ICU内的物体表面总体荧光标记清除率由60.44%提高至97.80%,环境清洁效果显著改善。结论 采用荧光标记法持续监测,可以对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消毒质量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提高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质量,促进防控措施的落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某三级甲等医院针对重症监护病房高频接触表面进行环境清洁干预研究,评价干预措施有效性,为选择合适的物体表面消毒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人员培训、制度改善、监督和反馈、调整清洁消毒方式等措施进行干预,以三磷酸腺苷(ATP)计数和细菌菌落总数评价干预前后ICU高频接触表面环境清洁度,对比干预前后及不同时间点清洁度指标,评价干预措施效果。结果清洁前高频接触表面ATP和菌落计数合格率分别为50.00%和61.67%;干预期1和干预期2清洁前和清洁后2h的ATP和菌落计数合格率均高于基线期(P0.05),干预期2清洁后4h高频接触表面ATP合格率高于基线期和干预期1(P0.05),其菌落计数合格率高于基线期(P0.05),但与干预期1无差异。结论环境清洁干预手段对提高环境物表清洁效果作用较好,使用一次性消毒湿巾能够有效提高重症监护病房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有机负载去除率和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多学科协作提升医护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清洁度。方法某院2015年第四季度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开展基线调查(基线调查阶段),2016年第一季度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联合医务处、护理部开展多部门协作,共同干预(干预阶段),2016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为干预措施执行的效果评价阶段,比较不同阶段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清洁度。结果基线调查时医疗组荧光标记的合格率为44.25%,护理组为61.61%,多部门联合干预后,医疗组荧光标记的合格率提升至89.83%,护理组荧光标记的合格率提升至8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基线调查阶段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22%,实施干预后效果评价3阶段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学科协作能有效整合医院管理资源,使医务处、护理部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有效提升医护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清洁度。  相似文献   

7.
王俊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20,31(3):175-177,202
目的探讨荧光标记法在血液肿瘤科物体表面清洁卫生效果评价的应用。方法2018年10月~2019年6月,对血液肿瘤科高频接触物体表面采用荧光标记法进行清洁效果的检测,比较干预前后物体表面清洁卫生质量。结果实施荧光标记法检测后,环境物表清洁卫生效果合格率由干预前的69.87%提高到干预后的91.48%,两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清洁质量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结论采用荧光标记法检测科室人员落实环境物体表面的清洁工作,快速直观,能够有效改善科室环境清洁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荧光标记法在ICU环境物表清洁效果监测的应用.方法 应用荧光标记法在ICU高频接触物体表面进行标记,监测荧光清洁率.结果 荧光检测结果显示,在第一阶段标记的6个高频接触表面清洁消毒的比例较低,清洁范围从10.9%到40.9%.将清洁率反馈给保洁公司及其管理部门,采取措施,促使所有6个高频接触表面的清洁率明显改进,范围从32.7%到85.2%.结论 荧光标记能够敏感地识别特定的表面,促进清洁人员提高清洁消毒效果,适用于环境清洁程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内镜室手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消毒后目标菌监测的结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6年8月医院消化内科内镜室手高频接触物体270份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内镜手柄、治疗车、门把手、病床按键等,对消毒前后手高频接触物体的表面进行样品的采集,分别进行细菌培养及荧光标记检测,对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清洁质量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次临床研究在荧光标记检测前,共采集到标本270份,平均检测合格率为72.2%,给予干预监测后,监测后的合格率为81.5%(P0.05);从细菌培养监测结果来看,在监测干预前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270分标本,平均监测合格率为76.3%,而在监测干预后270份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监测合格率为91.5%(P0.05);门把手、治疗车、内镜手柄以及电脑键盘样本中,与医院某出院患者消化道分泌物中检出的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有着基本相同的抗菌谱。结论加强医院工作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对手高频接触物体表面切实做到严格的隔离预防措施,对于环境中的高危险目标高频接触物体部位,对主要目标进行主动监测,主动控制,特别是对于内镜室手高频接触物表面的消毒,双链季铵盐消毒剂可以达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ATP生物荧光法检测ICU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消毒质量,探讨集束化干预措施的效果,以预防多药耐药菌的传播。方法 2013年6月-2016年7月对某三级医院ICU医务人员手高频接触物体表面(各类仪器面板及表面,各类台面,门把手,电脑鼠标及键盘等)的清洁消毒效果进行采样监测,2015年1月起依据ATP生物荧光法检测数据,在ICU实行集束化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物体表面清洁消毒效果,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采用集束化干预后,ICU物体表面ATP生物荧光检测合格率由20.8%提高至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采样147份标本,ATP读数以<100RLU/100cm2为洁净度合格标准,按环境物体表面类型分类,各类仪器面板及表面合格率33.3%,各类台面52.4%,门把手33.3%,电脑鼠标及键盘15.5%,电话机0,其他表面38.5%,四类物体表面洁净度最差的前3位采样点数据范围为377~9740RLU/100cm2。结论 ATP生物荧光法监测数据显示,集束化干预在ICU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消毒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但整体清洁效果仍不理想,是医院感染管理和多药耐药菌预防控制的重要隐患,应加强常规清洁消毒工作,提高环境物体表面整体洁净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消毒湿巾与含氯消毒剂的消毒效果,为改进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消毒方法分为伽玛卫生湿巾组、洁力佳表面消毒巾组和84消毒剂组,分别对新生儿病房床单位进行清洁消毒,在消毒前及消毒后5、10、30、60 min五个时间点对新生儿病房床单位表面采样,每组每个时间点分别采集标本30份,比较组间细菌菌落数、杀灭率和消毒合格率,同时筛查物体表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情况。结果消毒后5、10、30 min,床单位物体表面三组间细菌菌落数及杀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毒后60 min,细菌菌落数伽玛卫生湿巾组[(2.61±0.41)CFU/cm~2]、洁力佳表面消毒巾组[(2.71±0.42)CFU/cm~2]低于84消毒剂组[(4.08±0.33)CFU/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杀灭率伽玛卫生湿巾组[(72.36±3.90)%]、洁力佳表面消毒巾组[(71.49±4.77)%]优于84消毒剂组[(55.92±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床单位物体表面消毒合格率伽玛卫生湿巾组(86.67%)优于84消毒剂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消毒方法均能有效清除物体表面MRSA。结论消毒湿巾消毒效果可靠,且能有效杀灭新生儿病房床单位物体表面多重耐药菌,适用于新生儿等高风险环境。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某院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清洁质量,以制订有效的循证干预措施。方法2014年10月-2015年2月应用荧光胶剂对该院普通病房、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ICU)高频接触物体表面进行标记,每周1~2次,于患者出院前、手术结束后进行标记,清洁后检查物体表面清洁质量。结果共监测物体表面2 131处,清除1 732处,清除率为81.3%,卫生清洁质量处于合格状态。普通病区监测642处,清除率达82.1%;手术室监测650处,清除率75.8%;ICU区监测839处,清除率84.9%,3个病区物体表面清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9.964,P<0.001)。普通病区呼叫按钮、电开关和设备带清除率分别是51.3%、55.2%和58.5%,手术室墙和麻醉机控板、摇床器、键盘和输液泵的卫生清除率分别是38.6%、48.8%、60.0%、61.3%、68.4%,ICU设备带的清除率为65.9%,均处于不合格状态。结论该院环境卫生清洁质量总体处于合格状态,但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该院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清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某院环境清洁消毒情况,评价荧光标记法结合反馈培训对环境清洁效果的影响。方法全院27个科室,每个科室抽取1名保洁员和2例住院患者,对保洁人员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消毒知识知晓和住院患者病区清洁情况进行调查,采用荧光标记法检测环境清洁效果,将调查结果及时反馈临床,并组织相关清洁消毒知识培训,比较培训前后环境物体表面的有效清洁率。结果共调查27名保洁员,其中清洁频次回答正确率为96.30%,分区概念知晓率为96.30%,清洁顺序正确率为92.59%,清洁后洁具消毒剂浸泡时间正确率为85.19%,更换抹布正确率为81.48%,抹布干燥率为48.15%,重复浸泡率为25.93%,消毒剂配置方法正确率和拖把干燥率均为0。调查54例患者,28例患者所住科室清洁频率为:床单元1~2次/d,地面1~2次/d;8例患者住院后床单元未擦过;9个科室18例患者与同一科室的患者回答完全不一致,无法统计。培训前后环境物体表面的有效清洁率分别为34.62%、64.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1,P0.01)。结论荧光标记法结合反馈培训能够改善医院环境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荧光标记法评价医院环境卫生清洁效果。方法 2015年1—2月选择7所医院312间病房高频接触面进行荧光标记,保洁员清洁后,计算荧光标记清除率(作为基线调查资料),对保洁员进行培训和现场指导(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的清除效果。结果共对110间病房进行基线调查,2 856个接触清洁面的清除率仅为50.81%,量化评估值为45.70;干预后,202间病房3 992个接触清洁面的清除率提高至79.23%,量化评估值为76.30;干预前后清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14,P0.05)。医疗器械表面、病床和卫生间接触面基线调查清除率分别为46.07%、37.80%、25.20%,干预后分别为80.59%、75.90%、51.70%。干预前后呼叫器、坐便器盖、卫生间电器开关和椅子四类高频接触面的清除率较低,基线调查清除率均30%,干预后清除率为47.03%~68.32%;干预后其余高频接触面清除率均75%。结论荧光标记法可直观反映保洁员操作的质量,又可改善病房环境清洁水平,是一种国际流行的简捷、低廉、客观的医院环境清洁水平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取基于荧光标记法的集束化防控措施,观察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效果。方法 选取某院2022年1—12月检出MDRO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MDRO监测数据及防控措施落实情况。采用荧光标记法监测床单元环境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效果,干预后组在对干预前组采取集束化防控措施与管理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干预前组发现的问题实施强化整改措施。比较2022年1—6月(干预前)与2022年7—12月(干预后)相关指标变化。结果 干预前组共有136例MDRO感染患者,检出MDRO 208株,发生医院感染10例。干预后组共有128例MDRO感染患者,检出MDRO 198株,发生医院感染9例。干预后患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及MDRO总检出率较干预前均有所降低(均P<0.05)。干预后环境物体表面MRSA、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CRAB及MDRO总检出率均低于干预前(均P<0.05)。干预前环境物体表面MDRO检出率为34.52%,干预后环境物体表面MDRO检出率呈下降趋势(P<0.05)。干预前荧光标记位点清...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普外科多药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环境清洁消毒标准化干预措施预防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医院普外科于2014年1月-2016年5月期间98例出现多药耐药菌感染的患者作为对象,观察多药耐药菌种类及分布;同时比较在按照环境消毒标准化措施干预后,多药耐药菌的变化及病房清洁率情况。结果对98例感染灶分泌物进行培养,共检测出270株致病菌,其中203株为多药耐药菌,占75.19%;多药耐药菌检出以呼吸系统为主,共151株占74.38%;与未进行环境清洁消毒标准化措施干预相比,在环境清洁消毒标准化措施干预后可显著降低多药耐药菌浓度(P<0.05);在对普外科病房表面物体按照环境清洁消毒标准化措施干预后,物体表面的清洁率由40.55%提升至71.24%,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药耐药菌的耐药率较高,临床医师应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及药敏监测,针对性使用抗菌药物,同时应严格按照环境清洁标准干预措施实施,降低病房多药耐药菌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改进清洁消毒方法对烧伤整形病房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CRE)的防控及消毒效果。 方法 选取某院2021年2月1日—8月31日烧伤整形科住院的29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21年9月1日—2022年2月28日采取改进清洁消毒方法后住院的210例患者作为干预组,统计、比较干预前后患者CRE检出率、医院感染发生率及环境CRE检出率。 结果 干预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CRE检出率分别为0.95%、0,分别低于对照组的4.04%、2.02%(均P < 0.05)。干预组空气微生物学、物体表面微生物学、ATP生物荧光、荧光标记检测的合格率均较对照组上升(χ2值分别为5.52、13.08、6.66、15.01,均P < 0.05)。 结论 改进清洁消毒方法能降低烧伤病房医院感染发病率和CRE检出率,提升环境物体表面的清洁度,改善医院感染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科室专职感控护士督导对综合干预措施落实的依从性及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在某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设置专职感控护士,监测所有入住综合ICU患者的综合干预措施依从情况。2012年9月—2014年4月为干预前期,2014年5月—2015年12月为干预后期。统计分析实施干预措施前后呼吸机使用及VAP发病情况。结果干预前期共监测患者1 373例,干预后期监测1 477例。干预前呼吸机使用率为31.89%,干预后呼吸机使用率为40.95%。干预前VAP发病率为31.97‰,其中MDRO感染发病率为11.99‰;干预后VAP发病率为17.82‰,其中MDRO感染发病率为6.41‰。实施干预措施后环境物体表面微生物学监测结果均在合格范围内(均≤5 CFU/cm2)。各季度荧光标记清除率及手卫生依从率均逐渐提高,后期均达80%以上;半卧位依从率2014年第4季度—2015年4季度均达100%。结论通过专职感控护士督导综合干预措施的落实,可有效降低VAP发病率,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某院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现状,评价综合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对该院NICU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并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医院感染发病率。结果干预期各项干预措施的执行率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干预期NICU医院感染发病率为5.64%(46/816),低于干预前期的13.45%(46/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2,P0.001)。NICU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38.04%(35/92)。干预后呼吸机相关肺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病率分别为0.38‰、0.12‰,均低于干预前的3.30‰、1.18‰。干预前后分离病原体均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分别占58.09%、51.16%。结论常规医院感染监测能及时反映感染控制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通过采取干预措施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品管圈(QCC)对提高手术室物体表面污染物清除率、降低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病率的效果。方法 应用QCC管理模式对手术室物体表面清洁消毒质量实施监督管理,2020年10—11月为改善前期,2020年12月—2021年3月为改善后期,并持续监测至2021年9月,借助荧光标记设备和微生物培养两种方法,找出物体表面污染物清除率低的原因,通过改进洁具、完善制度流程、优化培训模式三大对策,对比QCC改善前后物体表面污染物清除率及SSI发病率的差异。结果 手术室物体表面污染物清除率由改善前的52.26%提高至改善后的88.02%;工作人员知识考核合格率从46.82%提高至90.29%;SSI发病率从0.18%下降至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021年4—9月SSI发病率为0.06%,手术室物体表面污染清除率分别为89.24%、90.80%、91.67%、92.53%、93.40%、94.10%,改善效果维持良好。结论 应用QCC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可有效提高手术室物体表面污染物清除率及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环境清洁消毒知识掌握合格率,保障手术室清洁质量有助于降低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