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8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Quadrant通道下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结合引气归元针法治疗督脉瘀阻型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本科室收治符合标准的督脉瘀阻型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共61例,分为单纯手术组30例及手术结合针灸治疗组31例。分别比较术前、出院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JOA评分、VAS评分、腰部督脉瘀阻症候积分。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两组患者督脉瘀阻积分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VAS评分及督脉瘀阻积分改善情况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改善情况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3种指标评分改善情况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针灸治疗组督脉瘀阻症候积分、VAS评分低于单纯手术组,JOA评分高于单纯手术组。结论:督脉瘀阻型腰椎椎管狭窄症行Quadrant通道下MIS-TLIF,能有效疏通督脉,术后瘀阻症状改善明显,体现了"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的治病求本的中医思维。术后大部分患者仍残留少许瘀阻症候,运用引气归元针法能进一步疏通督脉,改善督脉瘀阻症候,缩短病程,促进早日康复,疗效优于单纯手术组。引气归元针法是中医的特色疗法,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陕西中医》2019,(12):1676-1679
目的:观察桃红四物汤联合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且中医辨证属于气滞血瘀型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使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桃红四物汤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进行VAS、ODI比较,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术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术后1周VAS评分、ODI指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VAS评分、及ODI指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MacNab评比,观察组、对照组优良率分别为93.3%、90.0%,两组优良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联合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型)能够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研究杜仲腰痛丸联合椎管减压术与单纯手术治疗督脉瘀阻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6月—2017年3月甘肃省中医院脊柱骨二科收治的72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行椎管减压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后给予杜仲腰痛丸口服,8丸/次,2次/日,疗程为1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记录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中医证候积分、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平均随访7. 12个月,两组共失访3例,未按疗程服药而剔除2例,最终共67例纳入统计分析。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 9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 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ODI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个月两组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治疗组下降较对照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末次随访两组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通过椎管减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解除脊髓的压迫与瘀阻,从解剖形态上疏通督脉,术后给予杜仲腰痛丸口服补益肝肾、化瘀通络,可改善微循环,预防血肿形成和抑制炎症反应,进一步疏通督脉,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切除术联合通督活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6 例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3 例。对照组行经皮椎间孔镜髓核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第2 天给予通督活血汤治疗。比较2 组术前及术后3 个月、术后12 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量表评分(ODI) 的变化,比较2 组临床疗效,观察2 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 个月及术后12 个月,2 组VAS 评分均较术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个月及术后12 个月,观察组VAS 评分均低于同一时间段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个月及术后12 个月,2 组ODI 评分均较术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个月及术后12 个月,观察组ODI 评分均低于同一时间段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1.4%,观察组为95.35%,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切除术联合通督活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缓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手术联合补阳还五汤与单纯手术治疗督脉瘀阻型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14年1月,寰枢椎脱位的患者351例,分为单纯手术组及手术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的手术中药组。分别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日本骨科协会脊髓功能(JOA)评分、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NDI)和督脉瘀阻证候积分。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随访时间6~13个月。术后两组患者督脉瘀阻证候积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VAS,N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督脉瘀阻证候积分,JOA,VAS,N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手术中药组的督脉瘀阻证候积分和JOA评分高于手术组,VAS和NDI评分低于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两组的督脉瘀阻证候积分,JOA,VAS,NDI评分虽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中药组的督脉瘀阻证候积分和JOA评分高于手术组,VAS和NDI评分低于手术组,提示手术中药组疗效较单纯手术组好。结论:通过手术复位和椎管减压治疗寰枢椎脱位,可解除督脉(脊髓)的瘀阻和压迫,解剖形态结构上疏通督脉。围手术期采用中药活血化瘀、补益肝肾、益气活络,可改善微循环、消除炎症介质和保护神经细胞,进一步疏通督脉,促进恢复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6.
刘雄文  潘俊宇  杨春鹏 《光明中医》2023,(17):3356-3359
目的 探讨推拿干预下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脑科医院80例符合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条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单独予以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推拿干预治疗,记录2组术前、术后1、7 d及术后6个月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术后终末期随访按照腰椎管狭窄的疗效评定标准(Macnab标准)评价总体优良率。结果 手术前,2组VAS评分和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术后1、7 d及术后6个月VAS评分和ODI指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术后1、7 d的VAS评分和ODI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术后6个月VAS评分和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终末期随访按照Macnab标准评价总体优良率差异无统计...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枳壳甘草汤联合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联合组20例行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口服枳壳甘草汤1个月,经皮椎间孔镜组20例仅行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椎体间融合组20例仅行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卧床时间;观察3组术前、术后72 h、术后3个月腰腿痛VAS评分,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前及术后1年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动力位片椎间隙成角及椎体平移距离。结果与椎体间融合组比较,联合组与经皮椎间孔镜组手术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短(P均0.05),术中出血量少(P均0.05);联合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中出血量与经皮椎间孔镜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术后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均0.05);联合组术后不同时点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时点经皮椎间孔镜组和椎体间融合组(P均0.05),经皮椎间孔镜组术后不同时点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时点椎体间融合组(P均0.05)。联合组、经皮椎间孔镜组术前及术后1年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椎间隙成角及椎体平移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椎体间融合组术后1年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高于术前及联合组和经皮椎间孔镜组(P均0.05),椎间隙成角小于术前及联合组和经皮椎间孔镜组(P均0.05),椎体平移距离与术前及联合组和经皮椎间孔镜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与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相比较,术中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加服枳壳甘草汤能有效改善患者腰腿痛及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窥镜联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督脉瘀阻型)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6年7月,选取督脉瘀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68例,分为对照组(内窥镜组)及治疗组(内窥镜加中药组)。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下腰痛功能分级评分(FRS)与改良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M-JOA)及督脉瘀阻证候积分;随访时间6~1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8%,对照组为74.4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个月后和末次随访时,VAS及M-JOA评分与督脉瘀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FR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个月时,治疗组的VAS及M-JOA评分与督脉瘀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FR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治疗组的督脉瘀阻证候积分、VAS与M-JOA评分仍低于对照组,FR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督脉瘀阻型椎间盘突出症内窥镜治疗可解除督脉瘀阻水肿和压迫以疏通督脉,联合中药治疗可改善微循环、消除炎症介质、进一步疏通督脉,以促进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1例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分析,对术前、术后及术后1月分别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对术前与术后3月行腰椎ODI功能评分。结果 101例均完成手术,其中出现1例术后椎间隙感染,经处理后感染控制,有1例患者术后症状反复,经脱水消肿对症治疗症状缓解。总体观察,术后即时、术后1月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术后1月较术后即时VAS评分亦有显著改善P0.01,术后3月ODI功能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补肾活血方对经皮椎间孔镜术后疼痛及功能障碍改善情况以及对复发及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就诊于我院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治疗组予以补肾活血方联合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予以单纯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采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同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患者术后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术后1周及1个月时VAS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更显著(P0.01);两组患者各随访时间点ODI指数均较术前降低,治疗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时ODI指数下降均较对照组更显著(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6个月总优良率分别为96.7%、93.3%。两组总优良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发现复发病例,对照组中1例患者出现术后复发,半年后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治疗。结论:运用补肾活血方联合经皮椎间孔镜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椎间孔镜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陕西省咸阳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1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93例患者行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组93例患者行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后第2天给予独活寄生汤加减口服,连服6周。记录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1年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评分(ODI评分)、改良JOA腰痛疾患评分(改良JOA评分),统计2组患者治疗6周后中医证候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1年内复发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后1周、3个月、1年时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均<0.05),改良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各时间VAS、ODI评分更低(P均<0.05),改良JOA评分更高(P均<0.05)。术后6周时,观察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1.40%(85/93),对照组为83.87%(78/9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脑脊液漏、椎间隙感染;随访发现观察组1例(1.08%)、对照组8例(8.60%)复发,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间孔镜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可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管减压术治疗瘀阻督脉型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对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龄55~75岁,平均62.5岁)腰4/5单节段中央管狭窄行外科治疗,分别对比治疗前后腰椎JOA评分,瘀阻督脉证候积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行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减压,腰椎JOA评分治疗前(11.5±1.25)分,末次随访为(25.34±1.53)分;瘀阻督脉证候积分治疗前(6.85±1.25)分,末次随访为(10.35±1.06)分;VAS评分治疗前(7.5±1.4)分,末次随访为(1.2±0.3)分;ODI评分治疗前(61.5±3.7)分,末次随访为(21.3±2.1)分;术后各项指标明显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管减压手术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在改善神经功能的同时,也使得督脉瘀阻的症状明显缓解,证明椎管减压术与督脉瘀阻的改善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椎间孔镜联合中药烫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本院收治的64例患者,随机分成A(治疗组)和B(对照组)两组,试验组予椎间孔镜手术联合中药熨烫治疗,对照组则仅予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将两组术前、术后1 d、术后7 d、术后3个月VAS评分和ODI指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术后终末期随访按改良Macnab标准来评价优良率。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术前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 05);两组组内术后1 d、术后7 d、术后3个月与术前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5);两组间术后1 d、术后7 d、术后3个月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5);终末期随访使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良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疗效确切,并发症少,联合中药烫熨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适合推广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经侧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与传统后路椎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效果。方法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观察组采用侧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对照组采用后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观察2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Macnab标准评分。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术前、术后3 d、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2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4 h VAS评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24 h VAS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及术后6个月ODI评分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个月ODI评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与术前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路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和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均能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但是侧路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具有术中出血少、手术切口小、术后卧床及住院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侧路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的临床疗效与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差别不大,其远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结合口服强筋接骨胶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实验组采用椎间孔镜技术联合口服强筋接骨胶囊治疗,而对照组单纯使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根据住院天数及术后7天、1月、6月下肢疼痛VAS评分,以及治疗半年后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两项指标进行结果评定。结果:根据腰痛及下肢放射痛VAS评分法进行术前术后评分,治疗组术前为8.5±1.1分,术后7天为3.2±1.4分,术后6个月评分1.3±1.0分;术后六个月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进行评分,其中优良总数71例,优良率93.42%,实验组较对照组在下肢疼痛评分明显降低,半年后改良MacNab评定标准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椎间孔镜结合口服强筋接骨胶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缩短了治疗时间,明显缓解了疼痛症状,改善了生活质量。两者结合治疗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运用强肾养脊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ELD)后残留有下肢疼痛、麻木、酸困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经PELD术后仍残留有单侧下肢或双下肢疼痛、麻木、酸困等症状的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于术后第2日经过评估后确有残留症状者加服强肾养脊汤4周。两组患者均定期随访疗效(随访时间为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随访中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腰椎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分别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结果 2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VAS评分均不同程度低于术前评分(P<0.05);术后3个月JOA评分2组均较术前评分明显提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组在术后3个月的JOA评估,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根据JOA评分的分值改善率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术后优良率为90%,对照组术后优良率为73.33%;治疗组术后症状改善率高于对照组,可以说明治疗组的疗效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肾养脊汤对改善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LD)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残留腰部及下肢酸、困、麻木及疼痛不适症状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采用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术后服用补阳还五汤4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0例。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者的日本骨科协会脊髓功能评分(JOA)、颈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NDI)及督脉瘀阻证候积分。结果:60例患者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8个月。患者JOA评分及督脉瘀阻证候积分较术前明显提高,VAS及NDI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结论: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够有效解除脊髓(督脉)的压迫,起到疏通督脉的作用,联合应用中药活血化瘀、补肝肾、补气通络,能使督脉进一步疏通,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评估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椎间孔入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疗效。结果:本组168例病例随访时间6~12个月,术前VAS评分(7.06±2.2)分,术后3d(2.65±0.88)分,术后1个月(1.45±0.69)分,术后6个月(1.35±0.44)分。术前ODI(40.2±5.5)%,术后3d(21.2±11.5)%,术后1个月(15.1±6.4)%,术后6个月(10.1±6.4)%。术后3d与术前比较,VAS评分与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个月与术后3d比较,VAS评分与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与术后1个月比较,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恢复快、临床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有效缓解腰腿部疼痛症状,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运用强肾养脊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ELD)后残留有下肢疼痛、麻木、酸困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经PELD术后仍残留有单侧下肢或双下肢疼痛、麻木、酸困等症状的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于术后第2日经过评估后确有残留症状者加服强肾养脊汤4周。2组患者均定期随访疗效(随访时间为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随访中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腰椎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 JOA)评分分别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结果 2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VAS评分均不同程度低于术前评分(P0.05);术后3个月JOA评分2组均较术前评分明显提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组在术后3个月的JOA评估,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根据JOA评分的分值改善率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术后优良率为90%,对照组术后优良率为73.33%;治疗组术后症状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肾养脊汤对改善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LD)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残留腰部及下肢酸、困、麻木及疼痛不适症状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补肾活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8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治疗组38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补肾活血汤治疗。统计2组患者临床疗效、VAS评分及ODI指数。结果:优良率治疗组为89.5%,对照组为73.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及ODI指数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补肾活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