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3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26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7篇
基础医学   38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11篇
内科学   137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80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223篇
预防医学   81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110篇
  1篇
中国医学   70篇
肿瘤学   2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化疗药物对已进行经皮肺穿刺肺癌兔术后肿瘤细胞沿针道转移率的影响。方法将成功建立的肺癌兔模型分为治疗组24只,对照组20只,所有患兔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引导下成功进行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FNAC)5次,治疗组在进行穿刺后保留套管拔出针芯,边给予化疗药物边撤出套管。沿针道搜集组织并进行病理细胞学检测。结果治疗组中,3个不同部位5次穿刺均未发现阳性转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脏层胸膜5次穿刺均未发现阳性转移的发生率分别低于壁层胸膜和胸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脏层胸膜5次穿刺均未发现阳性转移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后,治疗组脏层胸膜肿瘤细胞转移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壁层胸膜及胸壁组织的肿瘤细胞转移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肺穿刺肺癌兔使用化疗药物可降低肿瘤细胞沿针道的阳性转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我院神经外科介入治疗病人的院内感染现况,分析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为控制神经介入治疗后院内感染与制定预防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我院神经外科介入治疗的1274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统计院内感染率,并对引发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神经外科介入治疗后院内感染率为2.47%,感染类型主要为呼吸系统感染(72.5%),其次为血液系统感染(15.0%)、泌尿系统感染(7.5%)、中枢神经系统感染(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白蛋白血症、低钾血症、术后输血、留置静脉置管是神经外科介入治疗后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多种因素与神经外科介入治疗院内感染密切相关,应进行针对性地预防,从而达到减少院内感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股骨颈骨折全髋置换术后放置真空负压引流瓶,不同负压下术后失血量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0日采用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7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分成高负压引流组和低负压引流组。高负压引流组34例,男10例,女24例;平均年龄(75.94±9.02)岁;术毕放置60 k Pa负压真空负压引流瓶。低负压引流组40例,男13例,女27例;平均年龄(74.93±8.90)岁;术毕放置30 k Pa负压真空负压引流瓶。对术后伤口引流量、血红蛋白改变值、根据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红细胞压积(Hct)计算的所有患者总失血量等进行观察,并做统计学分析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发生。术后第1天,高负压引流组血红蛋白改变值为(41.74±15.69)g/L,总失血量(1 217.73±459.50)ml,术后引流量(312.94±103.44)ml;低负压引流组血红蛋白改变值(34.90±12.90)g/L,总失血量(904.01±381.58)ml,术后引流量(129.25±44.25)ml,高负压引流组的数值均高于低负压引流组。术后3 d,高负压引流组血红蛋白改变值为(46.00±13.29)g/L,总失血量(1 304.72±421.75)ml;低负压引流组血红蛋白改变值为(43.87±11.39)g/L,总失血量(1 196.78±344.20)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颈骨折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放置引流时,根据患者术前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情况选择负压引流压力大小,老年性股骨颈骨折选择低负压引流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4.
正全身麻醉是一种药物诱导的可逆的意识消失、无痛和肌肉松弛状态。临床上通常认为全身麻醉分为镇静、镇痛和肌肉松弛三部分。术中镇静深度和肌松状态的监测已普遍应用于临床工作中。然而对于术中伤害性刺激及镇痛水平的监测还停留在临床征象(如:HR、BP、流泪、体动等)是唯一标准的阶段。目前缺乏一种相对准确且客观的监测、判断术中伤害性刺激和镇痛水平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前臂纵向不稳定的生物力学机制,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12具新鲜冷冻尸体上肢标本制成生物力学模型,固定于MTS858型生物材料实验机上加载恒定100N的轴向负荷,测试不同解剖状态对桡骨纵向位移及前臂纵向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单纯切断骨间膜对前臂的纵向稳定性影响甚微。切除桡骨头,前臂的纵向稳定性降低,桡骨向近端移位明显,再切断骨间膜,将使上述改变加重。结论桡骨是维持前臂纵向稳定的主要结构,前臂骨问膜是次要稳定结构。桡骨头切除后骨间膜损伤是前臂纵向不稳定产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射频热凝术联合臭氧、自控硬膜外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epiclural analgesiaPCEA)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并对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做出评估。方法对116例经CT或MRI检查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射频热凝术联合臭氧、PCEA治疗。结果本组116例患者,经该方法治疗后,其中97例治疗效果达优级,17例治疗效果良好,2例效果可,优良率98.3%。治疗期间1例出现下肢肌力减退,降低利多卡因浓度和减小持续输注量后下肢肌力恢复,6例术后并发轻微头痛、头晕等不适,经卧床休息及静脉补液后,症状均于3d内消失。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射频热凝术联合臭氧、PCEA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疗效满意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皮腔内血管内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 ,PTA)技术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经验不多。这主要因为颅内血管PTA有缺血或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 (远端血管栓塞、穿支闭塞、血管痉挛和血管破裂等 ) ,由于微导管和微球囊技术的发展 ,PTA在颅内血管中的应用也多起来了。自从 1990年PurdyPD等[1 ] 报道首例PTA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MCA狭窄以来 ,已有数个小样本的研究 ,见诸文献[1~ 4 ] 。我们收集自 1998年到 2 0 0 1年的 9例应用PTA治疗MCA狭窄患者 ,探讨适应证 ,…  相似文献   
8.
张鸿  施先梅  江秀 《全科护理》2016,(30):3153-3155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治疗椎体转移瘤的一种微创手术,鉴于多数病人肿瘤恶性程度高、全身情况差,病情特殊,其围术期的管理非常重要。作者从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3个方面对PVP(PKP)治疗椎体转移瘤的围术期管理做一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9.
医用臭氧治疗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08-03-2009-02门诊收治的单侧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63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龄42~65岁,平均49.5岁;右肩18例,左肩14例,平均病程3.5(0.8~18)个月.对照组31例,男15例,女16例,年龄41~63岁,平均50.5岁;右肩16例,左肩15例,平均病程3.6(0.7~17.5)个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紧密连接的保护作用及相关蛋白ZO-1表达的影响。方法 45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后处理(IP)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脑缺血2 h后,I/R组予再灌注,IP组给予缺血后处理之后予再灌注。于脑缺血再灌注后24 h行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应用电镜观察紧密连接蛋白结构改变,Western blot观察ZO-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IP组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I/R组,与Sham组相比,I/R组血脑屏障紧密连接开放,ZO-1蛋白表达明显减少;与I/R组比较,IP组紧密连接开放程度减轻及ZO-1表达增加。结论缺血后处理减小脑梗死体积;缺血后处理能够减轻紧密连接破坏,其保护机制可能与ZO-1蛋白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