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探讨迷你临床演练评估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迷你临床演练评估对2015级和2016级12名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临床轮转出科考核与中期考核中所表现的临床能力进行评价,并调查学生与考核教师对于该考核方式的满意度。结果学生临床能力总均分为(6.56±1.76)分,其中38次(52.8%)考核为基本符合要求,其余34次(47.2%)为表现优秀;考核教师对考核满意度为(7.23±1.51)分,学生对考核满意度评价为(7.45±2.03)分。结论迷你临床演练评估适用于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考核,并得到学生和考核教师的认可,但是学生在体格检查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应在临床教学中加强学生体格检查方面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口腔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临床培养的需求, 为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提升口腔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岗位胜任力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描述性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 于2023年3—4月选取8名口腔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 应用定向内容分析法进行资料整理分析。结果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口腔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临床培养需求可归纳为4个主题和13个亚主题, 分别为自我认知(对口腔护理的认识、对口腔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认识、对目前口腔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认识)、能力特质(自我学习能力、改革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习动机(自我提升、职业发展、服务社会)、临床培养需求(理论知识、技能操作、科研创新能力、循证实践能力)。结论学校应联合医院制订针对口腔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培养计划, 针对口腔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展口腔专科理论及实践教学, 注重口腔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及循证实践能力的培养, 帮助口腔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提高岗位胜任力。  相似文献   

3.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与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床旁整体护理查房、操作考核、病历与轮转记录检查、带教教师访谈等方式进行考核。结果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思想评价良好,病历书写和整体护理能力较为薄弱。结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培养有待加强,应充分调动导师和带教教师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临床能力考核机制和考核结果处置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国内专家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及其考核方式的观点。方法 参考国家政策,通过调研和文献分析形成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及考核方式。便利抽样,于2017年2月—4月对国内具备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经验的专家进行网络调查。结果 85名调查对象对核心能力的5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的重要性评分均值均大于4.5分。核心能力指标考核方式排序前3位分别是:迷你临床评估、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和护理查房。建议临床护理能力和伦理决策能力主要在临床能力考核时考核,临床研究能力和临床教育能力主要在结课后考核,护理管理能力主要在临床轮转期间考核。建议临床护理能力、伦理决策能力和护理管理能力的考核主要依托临床带教教师,临床研究能力和临床教育能力的考核主要依靠导师组。结论 本研究就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及各指标的考核方式初步形成了共识,可为今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培养中最核心的是临床能力,对其进行评价是检验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要手段。该文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时间及评价主体等方面对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评价体系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提出建议,以期为完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评价体系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儿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师资准入标准及核心能力评价体系。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半结构化访谈及研究小组讨论拟定儿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师资准入标准及核心能力评价体系初稿,运用德尔菲法进行问卷函询完成指标筛选与修改,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共进行了2轮专家函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100.00%和94.44%,专家权威系数为0.89和0.90,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233和0.281(P<0.001)。最终形成的儿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师资准入指标包括学历、职称、临床经验、教学经验、发表论文5项,核心能力包括一级指标5项(临床专业能力、临床教学能力、人格修养、护理科研能力、临床管理能力)、二级指标15项及三级指标64项。结论:构建的儿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师资准入标准及核心能力评价体系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可为儿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师资的选拔、培养、考核和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初步构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教师的核心能力指标,促进临床带教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教学体系.方法 在阅读文献基础上初步构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带教教师的核心能力指标,采用Delphi法对指标进行评价筛选.结果 经过2轮咨询后,各专家意见趋于一致.2轮咨询有效问卷回收率分别为第1轮91.7%,第2轮90.9%;专家权威系数(Cr)分别为0.876、0.890;核心能力指标协调系数P均<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最终构建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教师核心能力由5项一级指标和17项二级指标构成,其中一级指标及所对应的权重分别为临床护理能力(0.210)、科研能力(0.209)、临床教育能力(0.208)、护理管理能力(0.189)以及专业发展能力(0.184).结论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教师的核心能力指标的构建可对临床带教教师的考核、培训和选拔等提供量化依据,为全国各院校研究生临床带教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其临床带教的需求,进一步提高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带教老师的核心能力,完善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培养体系。方法 通过在线沟通对11名各阶段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质性研究。结果 提炼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其临床带教老师的能力需求包括临床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等,不同阶段研究生对其临床带教老师需求侧重有所不同,较多研究生对临床带教的循证实践能力有较高需求;对于其临床带教老师的准入及考评标准要求高而全,并提出了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及希望增加研究生对临床带教老师评价这一项。结论 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对其临床带教的需求增加,提示应加强临床带教老师临床带教能力及循证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关注不同阶段研究生对临床带教的需求,同时关注对所带研究生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能力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能力自评问卷对317名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能力总分为(72.56±10.51)分;就读研究生之前的护龄、就读研究生期间完成实践时间和导师指导频率是影响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能力的主要因素(P0.01)。结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制订详细的临床学习计划,加强高级护理实践理论学习,提供更多参与专业实践的机会;根据学生专科方向规定具体实践时间和内容,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注重专科护理实践效果;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对确保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参照系培训法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迷你临床演练评估考评者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带教教师22名,采用参照系培训法对其进行培训,培训过程中要求考评者采用迷你临床演练评估量表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境考核进行评分,比较其对2次考核评分的准确性、一致性和离散程度。结果经培训后,考评者对考核Ⅱ的评分与标准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核Ⅱ的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404,评分一致性高于考核Ⅰ,离散程度也趋于降低,但一致程度仍呈一般水平。结论参照系培训法提高了迷你临床演练评估中考评者的评分准确性和一致性;但评分一致程度仍呈一般水平,提示有必要进行多次、严格的培训。  相似文献   

11.
目标设置理论在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目标设置理论在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总结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模式.目标设置理论促进了护理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培养研究生临床能力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为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临床急危重症方向专科护理人员对该专科方向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掌握临床实践能力的观点,并结合前期运用德尔菲法构建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指标,构建中医院校急危重症专科方向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指标,细化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指标,为我国急危重症方向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6所大型三级甲等医院480名急危重症专科临床护理工作者进行调查。[结果]最终形成中医院校急危重症方向护理研究生临床能力指标体系,包括4项一级指标(临床实践能力、理论水平、科研能力、政治思想品德)和19项二级指标。[结论]护理急危重症方向临床能力指标构建紧密联系临床实际,对培养急危重症方向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临床型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选取9位临床护理和护理教育专家,围绕培养目标、招生要求、理论课及临床实践培养内容及考核方式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进一步明确了临床型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及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核方式等各方面内容.认为临床型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要从完善课程设置、加强师资力量、增加临床实践3方面入手,让研究生提早接触临床、充分利用临床、真正热爱临床.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客观结构化考核的模式(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观察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临床案例分析能力改善情况,从而探讨适合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方法 (1)成立针对临床实际的编写结构化案例“高级健康评估”及考核内容的考核小组。(2)采用5站点实境模拟考核场景模式依次进行结构化考核。经过第1轮的考核,由考生主动提出问题并查阅资料,汇报相应问题的参考答案;教师针对性分析讲解案例。改革“高级健康评估”课程授课模式,以案例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应用护理程序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完成该课程5个案例教学后再次进行结构化考核评估。结果两轮考核的成绩总分由(45.9±8.8)分升至(84.5±3.2)分,其中护理评估中位得分由10分上升到14分,护理诊断中位得分由5分上升到11分,护理措施中位得分由8分上升到24分,护理操作中位得分由11分上升到16分,健康指导中位得分由12分上升到19分。不同得分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客观结构化考核模式对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临床案例分析能力的提升有显著效果,为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临床型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选取9位临床护理和护理教育专家,围绕培养目标、招生要求、理论课及临床实践培养内容及考核方式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进一步明确了临床型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及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核方式等各方面内容。认为临床型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要从完善课程设置、加强师资力量、增加临床实践3方面入手,让研究生提早接触临床、充分利用临床、真正热爱临床。  相似文献   

16.
临床实践是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护理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关键路径。本文分析了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在临床实践中的现状,并针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体系、研究生自我管理及监管制度五个方面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对策,旨在引起相关部门对护理学硕士临床实践的重视,提高护理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临床护理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护理管理者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提高护理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供依据。方法:抽取42名护理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临床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自评量表和客观因素评价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临床护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参与护理科研经历、阅读文献情况和参与学术会议交流情况对临床护理研究生科研能力有影响;影响临床护理研究生参与科研能力活动及科研能力的客观因素为领导支持,科研环境及文献查阅能力。结论:临床护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护理研究生应加强自身学习,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多查阅文献,多参加学术会议与交流;护理管理者应为护理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及科研时间,以便提高临床护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让其充分发挥其科研能力,发现临床问题和运用科研的方法解决临床护理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高级护理实践工作坊,并探讨其在教学中的实践效果。方法 对某高校2016级—2018级88名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工作坊教学法开展高级护理实践课程,并采用高级护理实践课程成绩、学生反思日记及对18名护理硕士的质性访谈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工作坊教学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能力考核的总分为(87.19±4.61)分。对学生反思日记和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提取出工作坊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工作坊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反思、工作坊的教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三大主题。结论 工作坊不仅提高了护理专业硕士的综合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职业成长,学生普遍反馈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临床指导教师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认知情况和具备的教学核心能力,为临床指导教师的选拔、培训及临床教学质量监控提供依据。方法对66名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指导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教师基本情况、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认知及其教学核心能力3部分。结果临床指导教师有本科学历45名(68.18%).仅7名(10.61%)有研究生指导经历,普遍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缺乏认识。教师核心能力自评总分(120.55±7.37)分,其中专业能力(4.47±0.34)分,领导能力(4.01±0.22)分,解决问题的能力(3.89±0.30)分,教育教学能力(3.65±0.23)分;得分最高条目内容是评估和处理病人情况的能力(4.44±0.56)分,得分最低的条目内容是科研能力(3.29±0.89)分结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指导教师普遍缺乏研究生指导经验,对研究生培养认识不够深入,有一定的教学核心能力,但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较弱。应加强临床指导教师培训,使其掌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提高其教学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完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提供思路与方向。方法 检索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自建库至2021年11月收录的有关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的相关文献,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相关研究的发文量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研究前沿包括临床实践、培养模式、专科化和课程设置等。研究热点集中在评价指标及考核方式、临床核心能力培养、课程设置及培养体系构建和专科化教育。结论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核心能力内容尚未形成统一标准。未来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从跨专业、跨地区、跨院校共享课程、学分互认和考核评价等角度展开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研究,以丰富该领域主题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