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对1954年至2010年间有关艾条灸的针灸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与评价,以期客观地反映艾条灸的疾病谱及适宜病症。方法根据《中医针灸信息库》中的数据,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进行统计。结果和结论艾条灸疾病谱涉及269个病种,总病例为121 810例,有效病例为114 726例,平均有效率为94.2%。艾条灸适宜病症为面神经麻痹,常用适宜病症为颈椎病、带状疱疹、尿潴留、腹泻,次常用适宜病症为胎位不正、遗尿、失眠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1954年至2007年有关灸法针灸论文,通过文献计量与评价,以期客观地反映灸法疾病谱与适宜病症。方法根据《中国现代针灸信息数据库》数据,采用计量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和结论灸法疾病谱有364种。适宜病症为胎位不正、腹泻、结肠炎;常用适宜病症为尿失禁、痛经;次常用适宜病症为膝骨关节炎、颞下颌关节综合征、软组织损伤、足跟痛、哮喘、尿潴留、带状疱疹。灸法疾病谱需要进一步研讨。  相似文献   

3.
灸法疾病谱的文献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1954至2007年间有关灸法的针灸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与评价,以期客观地反映灸法的疾病谱及适宜病症。方法:根据《中国现代针灸信息数据库》中的数据,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进行统计。结果和结论:灸法疾病谱涉及 364 种病症。灸法适宜病症为胎位不正、腹泻、结肠炎。常用适宜病症为尿失禁、痛经。次常用适宜病症为膝骨关节炎、颞下颌关节综合征、软组织损伤、足跟痛、哮喘、尿潴留、带状疱疹。灸法疾病谱随着时间的变化也在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1954—2016年有关五官科针灸文献,通过文献计量与评价,以期客观地反映现代五官科针灸疾病谱,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针灸医学的优势。方法根据《中医针灸信息库》数据,采用计量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和结论针灸治疗五官科疾病的文献数逐渐增加,其中临床研究类文献数占该年度总文献数的比例也逐渐升高;五官科针灸疾病谱共有85种;从多角度数据分析,五官科有效病症为变应性鼻炎、耳聋、近视、耳鸣;针灸治疗五官科疾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五官科针灸疾病谱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研究与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近5年针灸治疗眼病的疾病谱,探讨分析针灸治疗眼病的适宜病症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检索2017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中正式发表的有关针灸治疗眼病的文献,通过整理、筛选、归纳,总结近5年的针灸眼病谱;同时与既往已经发表的2篇针灸眼病谱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比较,总结探究针灸治疗眼病的适宜病症及其发展变化。结果 (1)针灸治疗眼病的文献结果:近5年针灸治疗眼病的文献共有588篇,包含38种病症,以干眼的文献最多(24.8%),其次为近视(12.1%)、视神经萎缩(10.0%),治疗最多的疾病类别为视网膜疾病与视神经疾病;(2)近5年适宜病症分级:(1)一级适宜病症,为干眼、近视、视神经萎缩、眼肌麻痹、青光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弱视、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网膜色素变性;(2)二、三级适宜病证无;(3)四级适宜病证,为Graves眼病、黄斑变性、眼底出血、视疲劳。(3)与既往研究比较:适宜病症中,视神经萎缩、弱视、干眼、青光眼、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近年来临...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针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归纳国外针灸临床研究趋势和发展规律。方法:检索分析Pubmed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2002年至2017年国外针灸RCT文献,统计针灸治疗病种(病症)数、文献篇数、作者国籍等,并与2002年WHO发布的《Acupuncture:Review and Analysis of Reports on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报告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纳入研究的文献共297篇,涉及20个疾病系统,101个病症,其中有39个病症从Ⅱ类上升到Ⅰ类,2个病症从Ⅲ类上升到Ⅰ类,1个病症从IV类上升到Ⅰ类,有29个新的病症未在文献中报道;非疼痛类病症研究数量呈增长态势,以德、美、英三国文献数量和病症种类最多;各国针灸临床研究的热点各有侧重。结论:国外针灸的临床研究不断增加,适宜病症范围不断扩大,但研究的热点与国内比较有较大差异,不同国家运用针灸治疗疾病时有明显倾向性,与当地的疾病谱、地域文化背景和政策法规等相关。应当继续加强对国外针灸适宜病症的相关研究,促进国外针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困难针灸辨证选穴规律微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针灸治疗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的现代临床研究文献进行频数和聚类分析,总结其针灸辨证选穴规律。方法:收集1949年至2009年针灸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所致的吞咽困难的现代临床文献,临床观察病例数在30例以上,疗效80%以上的文献,对其辨证分型、取穴、归经使用聚类、频数、排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符合条件文献共220篇,使用聚类分析得出5个证型,共使用79个穴位,总频次为847次,其中出现频次占3%以上的经穴8个,阳经穴4个,阴经穴2个,经外奇穴2个。结论:针刺治疗假性球麻痹所致的吞咽困难主穴以阳阴两经为主,配合经外奇穴,并根据聚类分析主穴依次为廉泉、风池、金津、玉液、内关、翳风、完骨、风府,为制定有效、简洁、易推广的针灸治疗假性球麻痹规范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探索针灸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及甲亢性突眼症的临床选穴规律。以"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针灸""甲亢"等为关键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及万方数据库(WANFANG),收集针灸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及相关突眼症的文献,将纳入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分析其选穴特点和规律。共纳入文献46篇,入选腧穴89个,累计使用频次449次。针灸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最常用的6个腧穴为三阴交、内关、足三里、水突、合谷、太冲,腧穴分属最多的经络为胃经、心包经;针灸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性眼病最常用的6个腧穴为风池、上天柱、合谷、三阴交、攒竹、阳白,腧穴分属最多的经络为胆经。针灸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最常用的特定穴为交会穴、原穴、五输穴;针灸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性眼病最常用的特定穴为交会穴、原穴、五输穴。现代针灸医家在临床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方面取得不错疗效,体现了治病求本、标本兼顾的原则,但缺乏可在临床快速推广的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1949至2010年间有关天枢穴的针灸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与评价,以期客观地反映天枢穴的主治功效。方法根据《中医针灸信息库》中的数据,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进行统计。结果和结论天枢穴疾病谱涉及文献1431篇,151个病种,总病例101376例,有效病例94795例,平均有效率为93.5%。天枢穴治拟理气消滞,健脾和胃;主治肠疾病及肥胖症等;多与足三里、中脘、气海相配;多采用针刺、灸法、电针、耳针疗法。  相似文献   

10.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现代文献计量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1958~2008年针灸学文献,探索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用穴和治疗方法的规律,以期为针灸标准化研究提供客观的、可靠的数据。方法:通过文献检索,采用计量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以地仓、颊车、阳白、合谷、翳风、太阳、下关、四白、迎香等穴应用频次为最;治疗方法以针刺、电针为主。结论:针灸治疗本病临床有效,但因用穴、治疗模式、治疗过程等没有统一的标准,故无法通过科学依据证实其有效性,应加强治疗过程标准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消化系统针灸疾病谱现代文献计量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黄琴峰 《中国针灸》2007,27(10):769-772
目的:回顾1954—2005年有关消化系统针灸文献,通过文献计量与评价,以期客观地反映现代消化系统针灸疾病谱,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针灸医学的优势。方法:根据《中国现代针灸信息数据库》数据,采用计量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和结论:消化系统针灸疾病谱91种,包括医案11种;有效病症为呃逆、腹痛、腹泻、便秘、呕吐、肠假性梗阻、痔;针灸疾病谱需要进一步研讨。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文献整理和研究,对国内外针灸数据库发展状况及数据挖掘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国内针灸数据库及数据挖掘的研究方向包括针灸古籍文献和现代文献,前者主要侧重于针灸古籍归类整理、针灸治疗病症及医案整理、治疗辨证及组穴规律、经络腧穴主治规律;后者侧重于腧穴主治规律、针灸适宜病症疾病谱、针灸治疗方案、针灸辨证施治体系、质量评价、疗效分析。在针灸数据库的建设和研究中,也暴露出数据库分布不均、规模小、商业化水平低、重复建设严重、发展水平低、数据完整性差、古代针灸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不足、研究内容简单重复等问题。以此为依据对未来针灸数据库的发展进行分析,认为普及专业性数据库、完善智能型数据库、提高数据库信息挖掘能力、开发使用大型数据库系统为未来针灸数据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和分析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的选穴规律,以期为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提供选穴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英文数据库中自建库以来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临床研究的文献,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献,分析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的选穴规律。结果在纳入的62篇文献中,共使用腧穴34个,其中最常用的腧穴包括足三里、天枢、上巨虚等;选穴分布于11条经脉,腧穴使用频次最多的经脉是足阳明胃经(147次),占总频次的52.13%;涉及特定穴10种,最常用的2类特定穴是下合穴和募穴。结论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临床选穴以循经取穴为主,腧穴类型以下合穴、募穴等特定穴为主。  相似文献   

14.
基于数据挖掘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病症谱及腧穴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粮葶  李瑛  任玉兰 《中国针灸》2013,33(6):547-552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总结现代针灸临床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病症谱及腧穴谱.方法:通过采集文献建立数据库,规范病症、腧穴名称,统计中风后遗症所属病症的针灸病症谱及系统分类概况,总结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腧穴谱.结果:共纳入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现代临床研究文献652篇,共涉及《国际疾病和健康有关问题的统计分类标准》(ICD-10)中9个分类系统、40种病症.运用非经穴共143个,总应用频次737次;运用十四经穴共253个,总应用频次5395次,按腧穴的支持度大小将其分为常用腧穴23个、较常用腧穴100个、偶用腧穴130个.结论:中风后遗症的现代针灸文献普遍存在术语不规范性,针灸病症谱分布呈偏向性,腧穴谱遍布十四经脉,首选阳经腧穴,常用腧穴以阳明、少阳经穴为主.  相似文献   

15.
针灸治疗便秘临床规律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回顾1956—2005年针灸文献,探索针灸治疗便秘用穴和治疗方法的规律。方法:根据《中国现代针灸信息数据库》数据,采用计量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天枢、足三里、耳大肠、大肠俞应用频次为最,治疗方法以耳针疗法为最,针刺疗法次之,灸法再次之。结论:耳针、针刺疗法是治疗便秘的常用和有效方法;天枢、足三里可作为针灸治疗便秘基础方,并随症选穴。  相似文献   

16.
从现代中医期刊透视针灸疾病谱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针灸临床疾病谱。方法 对建国以来76种中医期刊的56267条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有效文献数41187篇,计2657025例次。结果 建国以来针灸临床所涉及的病症数达972种,其中以神经系统、五官科、运动系统、消化系统、皮肤科病症数较多;单独用针灸治疗的病症967个;各系统中针灸治疗频次较高的病症有104种,并根据病例次进行了排序;各系统中病症数、文献篇次、病例次位居前列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PubMed建库至2022年4月1日有关针灸治疗ASD的文献, 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9进行腧穴/穴区使用频次分析;运用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 26.0进行高频腧穴/穴区组间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97篇, 包括针灸处方97首, 涉及腧穴/穴区98个, 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为神门, "靳三针"穴区及督脉穴较为常用, 腧穴/穴区所在部位以头部最常见, 特定穴最常用类型为交会穴。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腧穴/穴区40组, 最常用组合为劳宫-神门。对高频腧穴/穴区进行聚类分析, 可聚成4类。结论针灸治疗ASD选穴以头部穴位为主, 主要选取"靳三针"穴区和督脉穴, 并重视特定穴的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汉至清末150本针灸古籍进行分析,总结分析针灸治疗中风病的处方用穴规律。方法经人工录入校对的方式建立标准库与古籍库,采用多种数据挖掘技术用正则规则关系以标准库的关键词抽取古籍中中风病病症、腧穴、经络、刺灸法的句子,形成病症、腧穴、刺灸法、经络相关库,并分为中风病处方与含有中风病症的腧穴主治两类,人工审核抽取结果并规范,通过统计分析和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以支持度和置信度的方式,实现古籍中风病针灸处方规律的多层分析。结果中风病针灸腧穴处方共536条记录,单穴占总处方数的34.89%;单穴最常用是百会,双穴最常配伍的是曲池、百会,三穴是曲池、风市分别与百会、肩髃、悬钟相配最频繁;最常用3条经脉分别是督脉、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最常配伍的两条经脉是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特定穴中经脉交会穴、五腧穴所取频次最高,五腧穴中又以合穴使用最多。结论说明针灸古籍中风病处方重视取诸阳之会、阳经穴,特定穴是组方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经脉交会穴及合穴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综合分析针灸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临床选穴与刺灸方法应用的规律,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制定文献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全面系统检索中国四大数据库,以手工翻检的方式作为辅助,筛选出针灸治疗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研究类文献,设计文献计量信息采集表,整理并分析其发表年份、发表刊物、研究领域、选取穴位、刺灸方法、对照模式等文献信息。结果:纳入的48篇合格文献中,发表年份主要集中在2009和2013年;《上海针灸杂志》收录最多(10,24.4%);黑龙江省文章发表最多(6,12.5%);选取穴位和经脉频次最高的分别为廉泉穴(45,93.8%)、足少阳胆经(7,17.1%);刺灸方法选用频次最高的是毫针配合三棱针;对照模式设计多为针刺联合西医常规vs西医常规。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临床研究水平不均衡,标准不统一,需进一步深入规范研究。  相似文献   

20.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回顾1956年~2007年针灸文献,探索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用穴和治疗方法的规律。方法:根据《中国现代针灸信息数据库》数据,采用计量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阿是穴、夹脊、阳陵泉应用频次为最,治疗方法以针刺、刺络拔罐和灸法为主。建议阿是穴(病变部位)作为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基础方,并循经取穴和随症选穴相结合。结论:针刺治疗带状疱疹是今人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而总结,其疗效可靠,治疗方法成熟,是针刺治疗的有效病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