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大黄对危重病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41,自引:4,他引:41  
目的 研究大黄对危重病患者MODS的防治效果。方法  10 90例ICU患者 ,研究对象的入选标准是严重创伤、休克、感染、外科急腹症、化学和物理因素损伤等所致脓毒症。 6 37例患者列入大黄预防治疗组 ,非大黄预防治疗组 4 5 3例。观察两组患者应激性溃疡、中毒性肠麻痹和MODS的发生率。结果 大黄预防组 6 37例患者中 ,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 5 7例 ,中毒性肠麻痹 4 3例 ,MODS 5 8例 ;而非大黄预防治疗组中 ,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 86例 ,中毒性肠麻痹 91例 ,MODS 95例 ,两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 0 0 5 ) ;大黄预防组中 337例进行肠内营养 ,并发MODS 15例 ;而非大黄预防组中 178例进行肠内营养 ,并发MODS 2 3例 ,两组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0 5 )。大黄预防组中肠内配合肠外营养 179例 ,并发MODS 10例、肠外营养 98例 ,并发MODS 15例 ;而非大黄预防组中肠内配合肠外营养 12 7例 ,并发MODS 19例、肠外营养 117例 ,并发MODS 32例 ,大黄预防组和非预防组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5 )。肠外营养患者MODS的发生率高于肠内营养和肠内配合肠外营养的患者 (P <0 0 5 ) ;无营养支持的患者MODS的发生率最高。治疗研究显示累及四个以上脏器MODS患者中 ,伴胃肠功能衰竭患者经大黄治疗后其存活率达 5 2 6 % ,显著高于非  相似文献   

2.
危重病救治中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病人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效果。方法对我院ICU中56例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其中肠内营养支持组32例,肠外营养支持组24例。结果本组病人52例康复,4例死于原发病。经肠内营养支持后,血清前蛋白明显升高(P<0.01),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亦有升高(P<0.05);而肠外营养支持后,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对比,肠内营养支持组病人血清前蛋白和白蛋白均高于肠外营养支持组(P<0.05),上臂肌围和肱三头肌皮皱厚度无显著差异。结论ICU危重病人救治中,应根据疾病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肠内营养有更好的代谢效应及营养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出血并发假性球麻痹患者早期实施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将80例脑出血并发假性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及肠外营养组各40例,肠内营养组发病24 h内即给予留置鼻胃管实施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组发病24 h内即经PICC或其他中心静脉导管实施肠外营养.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水平及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各指标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出血并发假性球麻痹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的,可为该类患者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且不增加吸入性肺炎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实施肠内营养并发胃潴留规范化处理流程对危重症患者喂养达标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于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ICU住院,接受肠内营养治疗并发胃潴留的危重患者50例。按入院时间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试验组接受肠内营养并发胃潴留规范化处理流程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比较两组7 d内预期喂养达标率、肠内营养占肠内与肠外营养总能量比例、促胃动力药物使用量及误吸发生率的差异,及两组ICU住院时间、28d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7 d内肠内营养预期喂养达标率高于对照组 (P<0.001);肠内营养占肠内与肠外营养总能量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促胃动力药物使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误吸发生率、ICU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肠内营养并发胃潴留规范化处理流程能够提高危重患者7 d内预期喂养达标率及肠内营养占肠内与肠外营养总能量比例,降低促胃动力药物使用量,但对误吸发生率、ICU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将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5例,实验组留置鼻肠管,对照组留置鼻胃管,均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的营养支持方式,观察两组生化指标、胃肠道耐受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营养支持后7d,血清蛋白、淋巴细胞数均呈上升趋势,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血糖均较营养支持前下降,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实验组返流、腹胀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的营养支持方式能更好满足患者代谢需要,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应激性溃疡发生,纠正代谢紊乱,减轻患者胃肠不耐受症状,减少返流、腹胀等并发症发生,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胃癌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病人早期不同营养支持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6例胃癌根治术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全肠外营养支持(TPN组)和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CEP组),分别于术后24 h后予营养支持。观察在治疗过程中两组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免疫指标及营养评定等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天数CEP组明显低于TPN组(P<0.05);两组术后血浆总蛋白(TP)、血浆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GB)和体质量(BW)在营养支持后均有所下降(P<0.05),TPN组淋巴细胞计数(LY)减少(P<0.05),CEP组LY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营养及免疫指标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在改善机体营养状况方面与全肠外营养相似,在加快免疫状态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要优于全肠外营养,能更好地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食管癌、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进行肠内外混合营养支持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收集本院普外科2010年12月~2014年12月食管癌、胃癌患者148例,肠内外混合营养组84例,单纯肠外营养组64例,比较两组患者顺利实施营养支持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营养指标如血清蛋白(ALB),转铁蛋白(TRF)、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等指标的变化。行根治术后进行早期营养支持护理,确保早期营养支持顺利进行。结果两种营养支持方法比较,混合营养组并发症的几率比单纯肠外营养组低,两组患者结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营养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比单纯肠外营养组时间短,两组患者结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营养组血液血红蛋白(Hb)、前白蛋白(PA)及转铁蛋白(TRF)营养后临床指标改善比较明显,两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切口感染、吻合口瘘的比较上,两组患者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专科护理,两种营养支持得以顺利进行。结论早期肠内外混合营养,能有效降低食管癌、胃癌根治术后的并发症,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提升食管癌、胃癌患者免疫功能。专业营养支持护理,能确保肠内外混合营养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胃肠道手术后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与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104例胃肠道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2例,研究组采用早期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及住院时间。结果:(1)研究组患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研究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肠道手术后采用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的临床效果优于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可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态,促进早期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谷氨酰胺双肽在严重烧伤患者营养支持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双肽(N(2)-L丙-氨酸-L-谷氨酰胺)在严重烧伤患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7例烧伤总面积在30%~50%,III度烧伤面积<30%的患者随机分为标准营养组(标准组19例)和加用谷氨酰胺双肽的强化营养组(强化组18例),标准组给予传统肠内营养、肠外营养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强化组于肠外营养开始时即加用谷氨酰胺双肽0.57g/(kg.d)的等氮等热量营养支持治疗。观察两组烧伤后第1(PBD 1)、3、5、7、14 d血浆内毒素浓度及脓毒症发生率、创面愈合时间、28 d病死率。结果:强化组内毒素浓度、脓毒症发生率较标准组下降(P<0.05);强化组烧伤创面基本愈合时间较标准组缩短(P<0.05);两组28 d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谷氨酰胺双肽强化的营养支持措施对严重烧伤患者28 d病死率无显著影响,但有助于降低血浆内毒素浓度,减少并发症,促进烧伤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免疫肠内营养结合药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联合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肠内营养支持结合药物治疗,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免疫肠内营养结合药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可为患者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增强免疫力,提高胃肠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早期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食管癌术后早期营养支持100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实施营养支持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10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全胃肠外营养组(TPN组)55例和肠内营养组(EN组)45例,分别检测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结果:TPN组和EN组术后第8天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以及IgA、CD4 和CD4 /CD8 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EN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TPN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EN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比TPN组明显减少,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患者康复,肠内营养对患者更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肠外组单纯给予早期肠外营养支持护理,肠内外组则进行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ICU重型颅脑损伤治疗效果,肺部感染、代谢紊乱等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营养指标。结果:肠内外组总有效率高于肠外组,P<0.05;肠内外组肺部感染、代谢紊乱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肠外组,P<0.05;治疗前两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营养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肠内外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营养指标改善幅度更大,P<0.05。结论: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护理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李建军  郑金英  徐小华  周永  郑婧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23):3424-3427,3431
目的 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指标、疼痛评分及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8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后给予营养支持方式不同分为肠外营养组(43例)和肠内营养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总蛋白、清蛋白、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首次排便时间、体质量指数(BMI)、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的差异.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了解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利用住院患者焦虑抑郁量表(HADS)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估分析.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肠内营养组的总蛋白、清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更高,C反应蛋白水平更低(P<0.05).与肠外营养组比较,肠内营养组首次排便时间更短、出院时BMI更高、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费用更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均较高,治疗后肠内营养组VAS评分较肠外营养组更低(P<0.05).肠外营养组焦虑亚量表(HADS-A)评分高于肠内营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VAS评分与HADS总分呈正相关(P<0.05);VAS评分是焦虑抑郁状态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肠内营养比肠外营养能更好地维持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营养状态,有助于缩短首次排便时间,减少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减轻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1):2045-2046
研究肠外肠内联合营养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血浆蛋白及并发症的影响。抽取2014年5月~2016年7月我院重症脑卒中患者7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我院自制鼻饲匀浆饮食支持治疗,观察组给予肠外肠内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对比两组干预前后血浆蛋白指标水平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干预前两组血浆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血浆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6.67%)明显低于对照组(72.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外肠内联合营养可改善重症脑卒中患者机体营养情况,显著提高其血浆蛋白水平,且降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酸菌合生元A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营养状态和免疫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5例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组、乳酸菌合生元A肠内营养(periopreatively using enteral nutrition with fiber-containing,LEN)组、合生元B肠内营养(enteral nuteriion with fiber-containing,FEN)组,每组各25例,分别进行肠外营养、应用乳酸菌合生元A进行肠内营养、应用合生元B进行肠内营养。比较3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各项营养指标的变化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应用LEN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前后,患者前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应用PN进行肠外营养、FEN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后,患者前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低于营养支持前(均P0.05)。LEN与FEN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EN、FEN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N组(均P0.05)。结论应用乳酸菌合生元A进行肠内营养,可以促进患者蛋白质合成、免疫功能恢复、纠正负氮平衡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重症患者的疗效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46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3例。观察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前期肠外营养支持加后期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并总结针对胃肠道并发症的护理对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有效地改善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肺部感染和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在早期肠内营养过程中采用合理有效的护理对策有助于预防和控制胃肠道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内科住院患者营养不足、营养风险和营养支持应用状况。方法采用定点连续抽样,选择内科系统住院患者398例,采用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推荐的营养风险筛查工具NRS2002做营养不足和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3分为有营养风险,体质量指数(BMI)<18.5 kg/m2并结合临床一般情况差判定为营养不足。同时调查患者住院期间的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情况。结果 398例内科住院患者营养不足和营养风险发生率分别为14.1%和33.7%;营养不足发生率居前两位的是消化内科(19.6%)和肿瘤内科(16.9%);免疫科(8.6%)发生率低。营养风险发生率占前3位的是肿瘤内科(47.5%),消化内科(42.9%)和神经内科(41.7%),内分泌科(21.4%),免疫科(13.8%)发生率低。398例患者中,31例应用肠内营养(EN),92例应用肠外营养(PN),8例同时应用肠内肠外营养,PN∶EN=3∶1;有营养风险患者营养支持率为70.9%,无营养风险患者营养支持率为13.6%;有营养不足患者营养支持率为96.4%,无营养不足患者营养支持率为22.5%。结论消化内科、肿瘤内科、神经内科营养不足或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建议重视肠内营养支持,提高肠内营养应用比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合理营养支持方法.方法:将120例COPD并呼吸衰竭随机分为A组(单纯肠外营养组)、B组(单纯肠内营养组)和C组(肠内外混合营养组)各40例,比较三组治疗2周后营养指标、血气分析及并发症等的变化.结果:C组在三头肌皮褶、总蛋白、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等营养指标优于A组(P<0.05),营养支持后C组总蛋白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相对单纯肠外营养支持或肠内营养支持,肠内外混合营养支持能更好地改善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营养风险和营养支持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调查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重症住院患者98例,对其应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进行营养风险评估,统计营养风险发生率以及14 d内的营养支持应用状况。结果营养风险发生率为45.91%(45/98),营养风险组接受营养支持率为64.44%,无营养风险组接受营养支持率为52.83%。在98例患者中有57例接受营养支持,所有接受营养支持的患者大多数单独使用肠内营养支持方式。组间比较:风险组较无风险组营养指标前白蛋白1 d时明显降低,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14 d时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风险组14 d时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明显降低,无风险组14 d时总蛋白、白蛋白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险组相关并发症(吸入性肺炎、呕吐及腹泻)共18例,占40.0%,无风险组共9例,占16.9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60,P<0.05)。结论患者营养风险率较高,同时患者接受营养支持应用率也相对较高,均以肠内营养支持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结合肠外营养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静脉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结合静脉肠外营养支持。观察2组患者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7 d营养指标、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早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0.00%(3/30),低于对照组的33.33%(1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 d淋巴细胞计数、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结合肠外营养支持方式有利于食管癌患者肠道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