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钉棒固定术中曲度矫正与术后疗效是否存在明确的相关性.[方法]自2005年4月~2008年9月,对照组3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常规腰后路椎板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手术.其中男8例,女22例;年龄36~ 62岁,平均53.2岁.观察组29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腰后路椎板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手术并于术中C型臂X线机透视下矫正腰椎曲度.其中男6例,女23例;年龄42~ 70岁,平均48.5岁.所有患者术后均行腰椎正侧位X线片复查,并对腰椎曲度、椎间隙高度、内固定系统松动及断裂情况进行比较,同时应用VAS及ODI对下腰部及双下肢疼痛症状评分.[结果]术后随访18~ 42个月,平均29个月.实验组患者腰椎曲度恢复指数为10.1%±3.7%,术后曲度丢失为2.1%±1.7%;对照组患者为5.2%±3.4%,术后曲度丢失为4.1%±3.2%;两组术后腰椎曲度丢失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椎间隙高度恢复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无断钉、脱钉、断棒发生,对照组出现2例断钉,1例脱钉,发生率为10%.实验组下腰痛VAS评分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下腰痛ODI评分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双下肢疼痛VAS评分改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腰椎后路钉棒固定术中曲度矫正临床效果良好,明显恢复腰椎生理曲度,增加椎间隙高度恢复,降低断钉、脱钉、断棒的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下腰痛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腰椎压缩骨折钉棒复位内固定术中伤椎植钉曲度矫正对术后疗效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5月-2009年5月行后路钉棒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63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临床资料。33例行常规后路钉棒复位内固定术,术中伤椎植钉,为对照组;30例术中伤椎植钉并于C臂X线机下行曲度矫正,为试验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损伤节段、骨折程度、损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均行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检查,测量脊柱曲度Cobb角、椎体高度及椎间隙高度,并计算伤椎椎体高度百分比;对内固定系统松动及断裂情况进行比较;同时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腰背痛症状进行评估。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0~45个月,平均31个月。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ODI、Cobb角、伤椎椎体高度百分比、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试验组VAS评分和ODI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末次随访时Cobb角较术后即刻丢失(2.1±1.7)°,优于对照组的(4.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7,P=0.000);试验组伤椎椎体高度百分比及椎间隙高度丢失分别为1.8%±0.6%和(1.4±1.2)mm,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5.4%±2.1%和(3.4±2.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35,P=0.000;t=9.336,P=0.000)。随访期间试验组无断钉、脱钉、断棒发生;对照组出现1例断钉、1例脱钉,发生率为6.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胸腰椎压缩骨折钉棒复位内固定术中行伤椎植钉曲度矫正可获良好临床效果,明显恢复脊柱生理曲度,增加椎间隙高度恢复,降低断钉、脱钉、断棒发生率,显著缓解患者术后腰背痛症状。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伤椎植钉曲度矫正在胸腰椎压缩骨折复位术的效果。方法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52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26例单纯行后路钉棒复位内固定,实验组26例行后路钉棒复位内固定、伤椎植入椎弓根螺钉C臂X线机下进行曲度矫正。比较两组腰背痛VAS评分和ODI评分,测量和计算脊柱曲度Cobb角、伤椎椎体高度百分比及椎间隙高度;比较内固定系统松动及断裂情况,对脊髓损伤分级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比较,实验组术后末次随访时VAS和ODI评分均优于常规组(P〈0.叭或P〈0.05);术后即刻两组Cobb角、伤椎椎体高度百分比及椎间隙高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末次随访时实验组较常规组显著改善(P〈0.01或P〈0.05);实验组术后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明显优于常规组(JP〈O.05),且术后背痛、椎间盘退变加速、钉道松动、钉棒系统断裂及曲度不良等并发症较常规组显著减少(P〈0.叭或P〈0.05)。结论胸腰椎压缩骨折钉棒复位内固定术中行伤椎植钉曲度矫正后手术疗效较好,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患者脊髓损伤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伤椎单、双侧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76例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患者,按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分成3组:跨伤椎4钉固定(A组)30例,伤椎单侧5钉固定(B组)16例,伤椎双侧6钉固定(C组)30例。比较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伤椎高度矫正率、末次随访伤椎高度和后凸角的矫正丢失率、内固定失效等。结果 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伤椎高度矫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28个月。末次随访伤椎高度和后凸角的矫正丢失率:A组差于B、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B、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未出现断钉断棒等现象,A组有3例断钉。结论与传统的后路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相比,经伤椎单、双侧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均能获得良好的复位和固定效果,内固定失效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椎体终板形态对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后融合器沉降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8月接受TLIF治疗的75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术前矢状面MRI椎体终板形态分为规则组54例(A组)和不规则组21例(B组),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的影像学参数(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腰椎前凸角及腰椎局部前凸角),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腰椎功能,采用腰痛和下肢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0 ~ 3.9(2.7±0.7)年。末次随访时,B组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局部前凸角矫正丢失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椎间孔高度和腰椎前凸角矫正率无明显丢失。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ODI及腰痛、下肢痛VAS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B组腰痛VAS评分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16例(21.3%)患者发生融合器沉降,A组7例(13.0%),B组9例(42.9%);其中重度沉降3例,A组1例,B组2例。结论终板形态不规则患者TLIF术后融合器沉降发生率显著高于终板形态规则患者,且术后易发生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局部前凸角的矫正度丢失。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直视下椎体成形术联合脊柱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3-01诊治的胸腰椎肿瘤40例,按手术方法分为直视下经皮椎弓根穿刺椎体成形术联合脊柱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组及侧前路胸腰椎肿瘤切除钛板内固定术组。结果 2组VAS评分术后较同组术前明显降低,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脊柱后凸角度(Cobb角)较同组术前减少;2组伤椎上下椎体之间的高度较同组术前增大。结论直视下椎体成形术联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转移瘤,能较快缓解疼痛症状,并且止痛效果维持时间久等优点,并可恢复并维持椎体高度及矫正后凸畸形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中曲度矫正对术后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及轴性症状产生的长期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自2009-05-2012-01,回顾性分析7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A组34例患者行常规颈后路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B组36例患者行颈后路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并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颈椎曲度及高度矫正。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及轴性症状评分进行比较评估。结果两组患者JOA评分恢复率、颈椎曲度丢失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明显轴性症状的患者比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后路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中,应用C型臂X线机透视进行颈椎曲度及高度矫正临床效果良好,可明显恢复颈椎生理曲度、适当恢复椎间隙高度、改善患者术后轴性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研究经伤椎与跨伤椎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效果。方法对自2008-06—2012-06收治的58例胸腰椎单一椎体爆裂骨折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组(A组),男19例,女11例,平均42.5(30-60)岁;跨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组(B组),男18例,女10例,平均41.9(28-59)岁。观察比较2组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管面积比、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指标。结果术后随访18-60个月,平均30个月。在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恢复、伤椎椎管面积比恢复、神经功能恢复及ODI评分方面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在术后Cobb角矫正度、术后1年伤椎前缘高度比和Cobb角矫正丢失程度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于B组。结论经伤椎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提高复位质量,并且能增加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系统的稳定性,较好地维持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伤椎置钉与否以及置钉长度对疗效的影响。方法自2012年4月-2016年4月,纳入9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三组:A组27例,伤椎不置钉处理; B组35例,伤椎置入短钉; C组30例,伤椎置入长钉。三组均予以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随访2年以上,对三组的疗效指标进行对比。结果三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较好的恢复,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和后凸Cobb角均得到良好矫正,但A、B组均显著优于C组(P0.05);术后2年时,两项指标均有一定的矫正度丢失率,A组显著大于B、C两组(P0.05)。三组术后的椎管面积均有所改善,A、B两组改善率显著大于C组(P 0.05)。术后随访期间,A组内固定失败总发生率为14.81%,显著高于B组5.72%和C组的3.33%(P0.05)。结论经伤椎置钉可显著降低矫正度丢失率和内固定失败率;但伤椎置入长钉时,其矫正效果和椎管面积恢复效果均差于短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A组)联合Wiltse入路椎弓根固定与传统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B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2年9月,本院接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186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104例,男48例,女56例;年龄43~65岁,平均55岁。B组82例,男39例,女43例;年龄45~67岁,平均57岁。比较两种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率、融合率、椎间隙高度情况,术前、术后随访均应用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pain scor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评估患者的恢复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椎间隙高度、术前腰腿疼痛VAS评分和ODI评分方面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平均随访26个月,B组平均随访23个月,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A组末次随访腿痛VAS评分、ODI评分、融合率、椎间隙高度与B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在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B组(P<0.01)。两组末次随访椎间隙高度、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改善(P<0.01)。[结论]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Wiltse入路椎弓根固定与传统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取得满意疗效,但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腰痛残留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