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应用THP-1细胞构建NOD/SCID小鼠白血病模型。方法:将18只3-4周龄的雌性NOD/SCID小鼠,随机分为对照、模型A和模型B 3组(每组6只)。接种前连续2 d每只小鼠给予腹腔注射环磷酰胺2 mg/(kg·d),预处理后于24 h内接种细胞。模型组分别经尾静脉接种对数生长期THP-1细胞悬液1×10^7/只(A组)、5×106/只(B组),对照组鼠尾静脉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观察一般情况,预处理前、接种细胞后7、14、21和28 d及处死时进行血常规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分类,濒死前处死取材,组织切片病理检查。结果:模型组小鼠分别于接种细胞d 7和d 10开始出现竖毛、萎靡少动等现象,与对照组比较,模型A和B 2组小鼠体重于接种细胞21 d后明显下降(P<0.01),建模28 d后模型组白细胞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以接种1×10^7/只的模型A组最为显著。病理组织切片结果提示,模型组小鼠脾脏均可见白血病细胞弥漫性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提示,白血病细胞抗人CD13结果阳性,证实模型建立成功。结论:NOD/SCID小鼠经腹腔注射CTX预处理后,每只小鼠尾静脉注射THP-1细胞1×10^7或5×10^6个均可成功构建急性髓系白血病动物模型,符合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生物学特点,高浓度成瘤更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131I-GM-CSF在人急性髓系白血病SCID小鼠模型体内的生物学分布.方法 用SCID小鼠建立人白血病异种移植模型,用氯胺-T法制备131I-GM-CSF,观察131I-GM-CSF在白血病小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结果①静脉接种的HL-60细胞在SCID小鼠体内植活,4周后发生白血病;②131I-GM-CSF主要滞留于模型小鼠的脾脏、骨髓及瘤体组织中,且前两者对131I-GM-CSF摄取于注入后30 min达峰值,组织摄取率分别为(442.9±86.4)%ID/g和(4283.8±252.8)%ID/g,滞留24h后高于其他脏器.而131I呈非特异性分布.结论 131I-GM-CSF集中分布于人白血病SCID小鼠模型脾脏、骨髓及白血病细胞浸润组织,具有组织器官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NOD/SCID小鼠构建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NOD/SCID小鼠模型。方法:采用4-5周龄NOD/SCID小鼠,每只小鼠尾静脉注射5×106个Nalm-6细胞,通过对小鼠一般状态,骨髓涂片,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方法对白血病模型进行鉴定。结果:注射白血病细胞15 d后,小鼠开始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皮毛皱缩、后肢无力和脊柱抬高等表现,骨髓涂片可见成团分布的白血病细胞,脾脏组织病理切片亦可见白血病细胞浸润。结论:通过尾静脉注射Nalm-6细胞于未经照射的NOD/SCID小鼠中可以成功建立全身播散的白血病模型,该模型的构建操作简单易行,成功率高,重复性好,为研究白血病发病机制及指导临床化疗方案设计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通过给NOD/SCID小鼠尾静脉注射K562细胞的方式,建立人慢性髓系白血病(CML)-NOD/SCID小鼠髓外浸润模型,并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及RT-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等进行模型鉴定。将24只NOD/SCID小鼠经137Cs全身照射,剂量270 cGy,吸收剂量率80 cGy/min,之后随机分为实验Ⅰ组、实验Ⅱ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照射后24 h内,实验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K562细胞,实验Ⅰ组:5×106/只,实验Ⅱ组:1×107/只;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0.2 ml/只。持续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和生存时间,应用组织病理学检查和RT-PCR方法检测白血病细胞髓外浸润表现。结果表明,注射4-8周后,2个实验组均发生白血病细胞髓外浸润,提示成功建立CML/NOD-SCID小鼠髓外浸润模型。结论:应用尾静脉注射K562细胞的方法可成功建立CML/NOD-SCID小鼠髓外浸润模型。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及RT-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可对模型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5.
三株人白血病细胞系/SCID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生长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3株人白血病细胞系(HL-60,CEM和J6-1/SCID)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生长特点。发现人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HL-60)和T淋巴细胞系(CEM)给SCID小鼠静脉或腹腔移植后均发生全身性白血病,外周血可见白血病细胞。J6-1细胞(可能来自恶性淋巴瘤)眼眶后静脉移植后具有恶性淋巴瘤生长特点,在局部形成瘤块(与瘤细胞漏出血管有关),并侵及颌下淋巴结,无全身性播散。由此可见,人白血病细胞/SCID小鼠模型更类似于人类白血病,是进行人类白血病研究新的良好的模型。  相似文献   

6.
NoD/SCID小鼠在实验血液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OD/SCID(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是在SCID(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的基础上与非肥胖性糖尿病小鼠(NOD/Lt)品系回交的免疫缺陷鼠。NOD/SCID小鼠既有先天免疫缺陷,又有T和B淋巴细胞缺乏,各种肿瘤细胞可以植入,且较少发生排斥反应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所以NOD/SCID小鼠逐渐成为血液学实验研究的有用工具。本文从NOD/SCID小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建立人类白血病模型、干细胞移植、药物研究及NOD/SCID小鼠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良等方面综合述评。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人免疫重建皮下荷人子宫内膜癌移植瘤SCID小鼠模型。方法将SCID小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单纯免疫重建组、荷瘤组及模型组,分别经腹腔注射人淋巴细胞和(或)皮下接种HEC-1B细胞建立相应模型。观察荷瘤鼠成瘤、移植瘤生长及组织学特征;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人IgG含量,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外周血及脾脏T细胞表型。结果小鼠成瘤率均为100%,但模型组小鼠成瘤潜伏期延长、移植瘤生长受限。单纯免疫重建组及模型组小鼠外周血、脾脏分别可检出人IgG及人T淋巴细胞表型。未发现移植物抗宿主情况,空白对照组、单纯免疫重建组、模型组小鼠体质量无显著差异。结论初步建立了人免疫重建荷人子宫内膜癌SCID小鼠复合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一种人-NOD/SCID小鼠嵌合的异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模型.方法 NOD/SCID小鼠给予亚致死剂量的60Coγ射线全身照射后经尾静脉输注动员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移植后每周检测血常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人CD45+细胞的比例,分析人淋巴细胞亚群,取各脏器组织检测人、鼠保守基因序列片段,并进行免疫病理分析.结果 移植后1周起NOD/SCID小鼠的血细胞中有明确的人CD45抗原表达,随人CD45+细胞比例增高逐渐出现以体重减轻和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异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X-GVHD),人-NOD/SCID嵌合体的基因组DNA中可扩增出入β-globin及小鼠保守基因HYPSIN序列片段,移植后6周生存率约为14%;人-NOD/SCID嵌合体中以人T淋巴细胞的植人为主,CD4+/CD8+细胞比例倒置;X-GVHD以人的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肝脏与肺脏是主要靶器官.结论 NOD/SCID小鼠预先给予亚致死剂量照射,再经尾静脉输注入PBMNC,能够建立X-GVHD模型.临床表现主要为植入率相关的体重减轻和血细胞减少,病理表现靶器官主要为肝脏和肺脏.该模型建立方法简便,X-GVHD发生时间(2~3周)较早,发生率(94%)高,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aGVHD防治的动物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SCID小鼠-人白血病模型在白血病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SCID小鼠-白血病模型是研究白血病细胞增殖、分化及其调控机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本文综述了SCID小鼠-白血病模型的建立及研究进展,并对该模型在白血病发病学、白血病细胞生物、临床诊疗措施和判断病人预后等方面的可能应用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此模型的应用局限性,以便更好地完善该模型,用于白血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应用NOD/SCID/IL2rγnull新生小鼠建立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异种移植模型。NOD/SCID/IL2rγnull新生期(出生48 h之内)小鼠经亚致死剂量(100 cGy)137Cs全身照射后,由面静脉输注FACSAria流式细胞仪分选纯化的B-ALL患者骨髓CD3-CD4-CD8-CD34+CD19+细胞,于移植后8-12周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受鼠外周血、骨髓和脾脏中人源细胞的植入水平及其免疫表型,并通过HE染色评价人源B-ALL细胞在受鼠各组织器官中的迁移浸润能力。结果表明,在接受B-ALL患者CD34+CD19+细胞移植的受鼠外周血、骨髓和脾脏细胞中,不仅检测到了不同程度的人源B-ALL(huCD45+CD19+)细胞的植入〔(83.36±10.05)%,(93.88±5.05)%,(88.31±5.01)%〕,而且植入细胞具有与B-ALL患者相似的细胞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此外,人源B-ALL细胞广泛迁移浸润到受鼠的肝脏、肺脏、肾脏和脑等组织器官中。结论:NOD/SCID/IL2rγnull新生小鼠模型能够支持B-ALL患者CD34+CD19+细胞的高水平植入,是对人B-ALL进行体内功能性研究的新型异种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联合人脐血CD34+细胞移植,能否促进CD34+细胞在NOD/SCID小鼠体内植入及加速其造血恢复.方法NOD/SCID小鼠于60Co 2.5 Gy照射后24h内由尾静脉输注胎儿脐血CD34+细胞1×105/只(低细胞量移植组)或1×106/只(高细胞量移植组),联合移植组同时输注脐血MSC 1×106/只.动态观察移植后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恢复情况,于移植后第8周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存活小鼠骨髓中人CD45+、CD45+CD3+、CD45+CD19+和CD45+CD33+细胞的含量.结果①低细胞量移植时,联合移植组的植入率明显高于单纯移植组,分别为26.02%和16.52%(P<0.05);高细胞量移植时,联合移植组和单纯移植组的植入率相近,分别为43.71%和39.23%(P>0.05).②高细胞量联合移植组和单纯移植组的存活率分别为80%和70%;低细胞量联合移植组和单纯移植组的存活率分别为70%和50%.③无论高细胞量还是低细胞量组,联合移植小鼠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的恢复明显早于单纯移植组.④移植8周后,小鼠骨髓中人CD45+CD19+、CD45+CD33+细胞含量在低细胞量移植时,联合移植组高于单纯移植组;但在高细胞量移植时,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45+CD41a+细胞的含量无论在低细胞量和高细胞量移植时,联合移植组均高于单纯移植组.各组小鼠骨髓中CD45+CD3+细胞的含量均较少,且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低细胞量移植时,人脐血MSC联合移植可提高人脐血CD34+细胞在小鼠体内的植入率.②人脐血MSC与人脐血CD34+细胞联合移植,加速NOD/SCID小鼠各系造血恢复,提高移植小鼠存活率.③MSC联合移植可促进人脐血CD34+细胞在NOD/SCID小鼠体内向粒系、B淋巴系和巨核系定向分化.  相似文献   

12.
背景:细胞因子介导的脐血造血细胞体外扩增有望能解决脐血移植数量不足的问题.目的:实验拟确立在无基质培养条件下体外扩增脐血单个核细胞最合适的细胞因子组合及干细胞因子、FLT3配基协同促聚核细胞生成因子对造血及免疫重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新鲜脐血标本分离的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含有不同细胞因子组合的无血清无基质培养体系中培养7 d,根据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分组,将3因子干细胞因子+FLT3配基+促聚核细胞生成因子组合在无血清无基质条件下扩增培养7 d前后的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给经亚致死量照射的NOD/SCID小鼠.在扩增培养0,7 d检测脐血CD34+细胞数及CD34+CXCR4+,CD34+CD62L+,CD34+CD49d+的细胞数.脐血移植6周后通过流式细胞仪,PCR法检测存活小鼠体内的人源性细胞.结果与结论:移植6周后,存活小鼠体内均可检测到人源性CD45+细胞,扩增脐血移植组的NOD/SCID小鼠存活率和人特异性基因捡出率均高于新鲜脐血移植组和高于生理盐水移植组(P<0.05).扩增脐血组存活NOD/SCID小鼠骨髓中可检测到人髓系细胞(CD33+),T淋巴细胞(CD4+),B淋巴细胞(CD19+)和人造血干细胞成分(CD34+)细胞的表达.结果提示干细胞因子+FLT3配基+促聚核细胞生成因子3因子组合脐血造血细胞体外扩增是最合适的细胞因子组合,其扩增的脐血单个核细胞能够植入并重建NOD/SCID小鼠的造血及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131I标记粒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31I—GM—CSF)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剂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用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SCID)建立HL-60细胞白血病动物模型,用氯胺-T法制备^131I-GM-CSF。SCID白血病小鼠随机分为6组,Ⅰ、Ⅱ、Ⅲ治疗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9.25×10^5,22.20×10^5,37.00×10^5Bq的^131I-GM-CSF,Ⅳ、Ⅴ两对照组分别给予未标记的^131I及^131I、GM—CSF混合物,Ⅵ为空白对照组。给药后监测外周血和骨髓HL-60细胞及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变化,观察生存时间。结果治疗组外周血和骨髓HL-60细胞、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以Ⅱ、Ⅲ组降低明显;治疗后2周Ⅱ、Ⅲ组血小板显著上升[分别为(901.00±102.77)×10^9/L,(494.63±130.38)×10^9/L],与对照组[Ⅴ组(109.00±19,61)×10^9/L,Ⅵ组(106.44±16.34)×10^9/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鼠最长生存时间为60d,治疗组生存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结论^131I-GM-CSF可提高SCID小鼠存活率;低、中剂量的^131I-GM—CSF与疗效之间可能存在剂量依赖关系;^131I-GM-CSF可用于放射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探讨抗小鼠CD122抗体促进人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在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体内的重建能力。对NOD/SCID小鼠进行半致死剂量γ射线照射,照射后腹腔注射200μg同型对照抗体或者抗小鼠CD122抗体,6-8 h后经尾静脉注射人脐血CD34^+细胞或者注入PBS作为对照。处理后第2、3、4周取仅注射抗小鼠CD122抗体或同型对照抗体的小鼠外周血,动态监测小鼠NK细胞比例变化。在经过脐血CD34^+细胞移植的小鼠中,利用流式细胞术对移植后小鼠骨髓中人CD45^+比例以及CD45^+细胞亚群中人CD34,CD19和CD33比例进行分析,观察抗小鼠CD122抗体对人造血干细胞在小鼠体内重建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抗CD122抗体处理后2周和3周时,小鼠外周血中NK细胞比例分别为(4.6±0.6)%和(5.7±1.7)%,与注射同型对照抗体的NOD/SCID小鼠(12.2±1.4)%和(13.3±1.2)%相比下降约60%。在移植了人脐血CD34^+细胞的小鼠中,同时用CD122抗体处理组在移植后6周和8周时小鼠骨髓中h CD45^+比例分别为(63.0±12.2)%和(53.2±16.3)%,明显高于同型对照抗体组中h CD45^+比例(7.7±3.6)%和(6.1±2.4)%。此外,经过抗CD122抗体处理组的小鼠移植8周后骨髓中仍能够明显的检测到人CD34^+细胞的存在。结论:抗小鼠CD122抗体通过降低NOD/SCID小鼠的NK细胞的比例,大大促进了人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在免疫缺陷小鼠体内的重建能力。  相似文献   

15.
SCID小鼠—人类白血病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人类急性白血病细胞在SCID小鼠内生长、浸润特点和SCID小鼠-人类白血病模型的研究进展,并对该模型在研究白血病发病学、白血病细胞生物学和临床诊疗措施等方面的可能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K562/NOD-SCID小鼠白血病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探讨人CML急性变的白血病细胞在NOD—SCID小鼠体内建立白血病模型的方法并研究其生长特性。首先将K562细胞接种于全身受照射后的裸鼠,待皮下成瘤后取出局部瘤块,选取无坏死的瘤组织制成瘤细胞悬液,再腹腔接种于全身受照射后的NOD—SCID小鼠。结果表明:成功建立全身播散的白血病模型。4周时外周血涂片可见白血病细胞,晚期浸润肝、脾、骨髓等造血器官,白细胞上升到接种前的8—10倍,血涂片中白血病细胞达20%-30%。腹腔局部出现瘤块,多位于腹腔内或大网膜,较少累及其他器官。结论:腹腔接种K562瘤细胞于全身照射后的NOD—SCID小鼠能建成全身播散的白血病模型,该模型较好地反映白血病在体内的演变过程,是进行新药疗效试验、生物导向治疗及基因治疗的理想工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转染多药耐药(mdr1)基因的脐血单个核细胞(MNC)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小鼠的骨髓保护作用及疗效。方法通过逆转录病毒介导的方法将含有人全长cDNAmdr1基因导入脐血MNC,即逆转录病毒上清液与脐血MNC体外共培养;将接种人髓系白血病细胞系(HL60细胞)的SCID小鼠分成3组A组(观察组)经鼠尾静脉注射转染mdr1的脐血MNC2×106/只,共2次;B、C两对照组小鼠以同样剂量、方法分别注射未转染mdr1的脐血MNC和等容积的生理盐水。3组白血病SCID小鼠在每周递增高三尖杉酯碱剂量化疗下,通过检测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瘤细胞阳性率、组织病理和HL60细胞表面抗原(CD33)等观察转基因小鼠和对照小鼠对抗癌药物的耐受性及抗肿瘤疗效。同时分别采用PCR技术、免疫组化方法和柔红霉素排出试验检测mdr1基因在小鼠体内的表达和功能。结果①体外成功地将mdr1基因导入脐血MNC,转染率达30%左右;②用HL60细胞2×106接种于经亚致死量照射的SCID小鼠可成功制成白血病动物模型;③采用程序性移植转基因细胞方法成功建立了mdr1转基因脐血细胞移植小鼠模型,并可作为白血病临床前期体内评价mdr1基因保护骨髓作用;④转基因脐血细胞移植小鼠对高三尖杉酯碱耐受性高于正常剂量的5~6倍,外周血白细胞维持在3.0×109/L左右,外周血涂片瘤细胞降至5%以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观察南瓜蛋白(Cucurmosin,CUS)在人慢性髓系白血病(CML)K562细胞-NOD/SCID小鼠的皮下移植瘤和白血病模型体内抗肿瘤活性。采用建立K562-NOD/SCID小鼠皮下移植瘤和白血病模型,分别使用二种模型评价CUS在小鼠体内的抗K562活性。结果表明,给药剂量为0.5 mg/kg和1 mg/kg的CUS对人CML皮下移植瘤的抑瘤率分别为53.45%和59.43%;而剂量为0.25 mg/kg和0.5 mg/kg的CUS给药组小鼠的生存时间分别为39.8±5.5 d和43.4±6.6 d,抑瘤率分别为24.9%和36%。结论:CUS对小鼠体内人CML细胞系K562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体外扩增的脐血单个核细胞植入NOD/SCID小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在无血清、无基质培养条件下SCF、FL和TPO 3种因子组合体外扩增的脐血单个核细胞(MNC)的最佳移植时机及植入潜能,将SCF,FL和TPO 3种因子组合体外扩增的脐血单个核细胞培养14天,在0、7、10和14天检测有核细胞数(TNC),CD34 细胞数,CD34 CXCR4 细胞数,CD34 CD49d 的细胞数及集落形成单位(CFU)数,并将SCF FL TPO 3种因子组合的无血清无基质条件下扩增培养7天前后的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给经亚致死量照射的NOD/SCID小鼠,6周后用流式细胞术,PCR法检测存活小鼠体内的人源性细胞.结果表明,经过14天的培养,脐血细胞得到了有效的扩增,TNC数,CD34 细胞数,CD34 CD49d 的细胞数于7天达高峰,其后开始下降,而CFU数,CD34 CXCR4 细胞数于第10天达高峰.在移植6周后,扩增脐血移植组的NOD/SCID小鼠的存活率和人源性CD45 细胞的检出率分别为56.25%和(1.39±0.63)%,高于新鲜脐血移植组31.25%和(0.73±0.16)%,亦高于生理盐水移植组(0和0),差异有显著性(p<0.05),扩增脐血移植组有6只NOD/SCID小鼠骨髓细胞中可检测到人特异ALU序列的表达.结论体外培养7-10天可能是收获细胞的最佳时机;SCF FL TPO 3种因子组合扩增7天的脐血单个核细胞能够植入NOD/SCID小鼠,其植入水平优于未扩增的脐血;上调脐血造血细胞上CXCR4,CD49d的表达可能会增加脐血造血细胞的植入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综述了人类急性白血病细胞在SCID小鼠内生长、浸润特点和SCID小鼠-人类白血病模型的研究进展,并对该模型在研究白血病发病学、白血病细胞生物学和临床诊疗措施等方面的可能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