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上海市嘉定区4~5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开展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嘉定区12所小学4~5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表(MHT)》评估心理健康状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结果发放调查问卷3 788份,回收有效问卷3 100份,回收有效率为81.84%。检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529人,检出率为17.06%,其中冲动倾向、恐怖倾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自责倾向、孤独倾向、对人焦虑和学习焦虑的检出率分别为11.77%、15.55%、12.97%、16.19%、10.10%、4.81%、13.16%和14.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OR=1.617,95%CI:1.325~1.974)、外貌自评差(OR=3.683, 95%CI:2.428~5.586)、朋友人数为1~2人(OR=1.806,95%CI:1.342~2.428)、学习成绩较差(OR=1.626,95%CI:1.167~2.267)、母亲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OR=1.539,95%CI:1.107~2.139)、与母亲关系一般或差(OR=1.785,95%CI:1.303~2.444)及与父亲关系一般或差(OR=1.745,95%CI:1.336~2.280)是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危险因素。结论嘉定区4~5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性别、朋友人数、学习成绩、母亲文化程度及与父母关系是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心理健康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贵州省某少数民族地区2所中学全部学生共1 605名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结果 初中生存在心理问题者431名,检出率为26.95%;女生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得分及MHT总分均高于男生;不同家庭类型、成长环境初中生MHT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学历不同及家庭经济条件不同的初中生MHT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父母关系不满意的初中生MHT得分高于其他人(P<0.05);父母教养方式不一致的初中生MHT得分高于父母教养方式一致的初中生;父母不同管教方式的初中生MHT得分不同(P<0.05).结论 家庭类型、是否独生子女、成长环境、父母文化程度及教养方式等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作用显著,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荆州地区10~19岁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于2021年10月1日—2022年1月6日采用线上调查的方式对常住荆州地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和12项一般健康问卷(GHQ-12)。结果 共收集到有效问卷8 680份,以GHQ≥3为界值,共有1 858名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2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女性(OR=1.214),年级为高中(OR=1.460),自觉经济状况较差(OR=1.580),存在不良行为习惯包括饮酒(OR=1.714)、吸烟(OR=1.488)、较少锻炼(OR=1.602)、业余上网时长较长(OR=1.412),既往有心理健康问题史(OR=2.913)或心理健康知识欠缺(OR=1.165)为荆州市青少年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危险因素,而拥有的社会支持较满意(OR=0.612)则是荆州市青少年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保护因素。结论 荆州市的青少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较普遍,应重点关注女性、高中生、近期家庭经济状况变差、存在不良行为习惯、既往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及对心理健康知识不够了解...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长春市成年居民一般心理健康状况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一般健康问卷12项评价量表(12-item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GHQ-12)对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选取的长春市成年居民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长春市成年居民GHQ-12平均分为2.13分,阳性检出率为21.1% ;其中男性阳性检出率16.6%,女性阳性检出率为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78,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1.509,95% CI:1.248~1.824)、婚姻状况为丧偶(OR=1.483,95% CI:1.103~1.995)、睡眠时间为<7 h(OR=1.586,95% CI:1.334~1.885)或≥9 h(OR=1.322,95% CI:1.003~1.743)、职业类型为其他(OR=1.245,95% CI:1.002~1.547)、患有慢性病(OR=2.130,95% CI:1.760~2.578)为影响长春市居民心理健康状况的危险因素;年龄为35岁以上(OR=0.540,95% CI:0.361~0.808;OR=0.497,95% CI:0.328~0.752;OR=0.425,95% CI:0.276~0.656;OR=0.526,95% CI:0.325~0.852)、家庭人均月收入为500元及以上(OR=0.656,95% CI:0.519~0.829;OR=0.571,95% CI:0.445~0.732;OR=0.567,95% CI:0.432~0.761;OR=0.519,95% CI:0.366~0.737)、饮食规律(OR=0.584,95% CI:0.485~0.704)、进行锻炼(OR=0.583,95% CI:0.480~0.709;OR=0.789,95% CI:0.642~0.971)均为心理健康状况的保护因素。结论 长春市成年居民一般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相关部门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居民的基本生活质量,并结合宣讲等方式增加其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某县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卫生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安徽省某县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卫生现状,探讨留守状况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对安徽省某县2所农村中学3410名初一~高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较差,1种或几种心理卫生问题的检出率为32.2%,而非留守学生为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34,P=0.000);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留守中学生心理症状检出率(36.3%)高于父母单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7,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控制父母文化程度、青少年性别、年龄、家庭住居地后,母亲打工和父母双方打工是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的危险因素。结论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不容乐观。应鼓励农村父母尽可能留一方在家照顾子女上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庆市某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地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使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将重庆市某区2360名青少年作为调查对象,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8.9%,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55.0%)、强迫(53.0%)、学习压力(49.3%)、焦虑(46.7%)、人际关系紧张敏感(46.0%)。小学高年级学生(15.9%)、初中生(45.3%)、高中生(47.5%)心理问题检出率依次增加。调查对象MMHI-60总均分及其各分量表均分(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分别为(1.93±0.58)分、(2.06±0.63)分、(1.86±0.69)分、(1.80±0.76)分、(1.97±0.70)分、(1.88±0.72)分、(2.03±0.84)分、(2.10±0.87)分、(1.85±0.67)分、(2.13±0.74)分、(1.64±0.63)分。在性别特征上,女生的MMHI-60总均分及强迫、敌对、人际关系紧张敏感、抑郁、焦虑、情绪不稳定分量表均分显著高于男生(P0.05);在学段特征上,高中生、初中生的MMHI-60总均分及其各分量表均分显著高于小学生,高中生的适应不良、抑郁、学习压力、焦虑分量表均分显著高于初中生;在高中班级类型特征上,普通班学生的MMHI-60总均分及其各分量表均分显著高于重点班学生(P0.05);在家庭结构特征上,跟随父母单方或祖父母生活的学生其MMHI-60总均分及情绪不稳定、适应不良、抑郁、偏执、心理不平衡分量表均分都显著高于完整家庭的学生(P0.05),跟随父母单方生活的学生其学习压力、敌对、焦虑分量表均分显著高于完整家庭学生(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中学段(OR=4.15)、高中学段(OR=4.78)、单亲家庭(OR=1.46)、普通班(OR=2.04)是调查对象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青少年群体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家庭因素、学校因素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学段、班级类型、家庭结构等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抑郁、焦虑症状的检出率及影响因素,为积极应对老年心理健康问题,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样,使用电子化结构式调查问卷入户现场调查,调查问卷包括基本信息、病人健康状况问卷抑郁量表和广泛性焦虑量表。抑郁焦虑症状检出率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采用输入法和向前wald法。结果 本次研究共调查1382人,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1.00%,焦虑症状检出率为6.95%,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同时检出率为5.7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对和子女的关系满意度(比较满意 vs. 一般满意: OR=0.193,95%CI:0.077~0.482; 非常满意 vs. 一般满意:OR=0.091, 95%CI:0.032~0.264)、患有心脏病(OR=3.715,95%CI:1.557~8.863)、患有糖尿病(OR=3.095,95%CI:1.237~7.744)和看电视(OR=0.336,95%CI:0.146~0.772)等因素影响抑郁症状检出率,焦虑症状检出率受到对和子女关系满意度(比较满意 vs. 一般满意: OR=0.719,95%CI:0.218~2.372; 非常满意 vs. 一般满意:OR=0.023, 95%CI:0.023~0.693)和看电视(OR=0.269,95%CI:0.079~0.910)等因素影响。结论 合肥市65岁以上老年人群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引起人们重视,拥有较高的对和子女关系的满意度以及看电视是老年人抑郁、焦虑症状检出率的保护性因素,患有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的焦虑抑郁问题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山东省青少年的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青少年抑郁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的基本信息调查表和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CES-D),以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山东省835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应用单因素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青少年抑郁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结果 山东省青少年CES-D平均得分为(17.35±11.25)分,抑郁检出率为48.7%,可能有抑郁症状的青少年检出率为12.7%(102人),肯定有抑郁症状的青少年检出率为36.0%(共290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习成绩差(OR=1.57,P=0.031)、感觉课程难度难(OR=3.91,P=0.039)、家庭不和睦(OR=1.74,P=0.021)、权威型教育方式(OR=1.84,P=0.010)、社会关系差(OR=2.39,P=0.023)、不能获得帮助(OR=3.16,P<0.001)、内向型性格(OR=1.66,P=0.013)、心理健康差(OR=33.31,P<0.001)是山东省青少年抑郁的危险因素。结论 山东省青少年抑郁检出率较高,需要高度关注。学习成绩差、感觉课程难度难、家庭不和睦、权威型教育方式、社会关系差、不能获得帮助、内向型性格、心理健康差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状况筛查,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预防和干预,降低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哈尔滨市打工子弟心理健康情况, 探讨其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为促进打工子弟的心理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抽取哈尔滨市3所小学3~5年级所有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学生问卷一般情况调查、儿童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核心自我评价量表(CS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母子接纳量表、心理控制量表等;家长问卷一般情况调查、症状自评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等。结果 1)学生MHT检出率为9.40%。打工子弟MHT检出率(15.01%)高于城市学生(5.26%)(χ2=25.215, P<0.01), 女生MHT检出率显著高于男生(P<0.01);2)家庭和睦、父亲文化程度高、家庭月收入高的打工子弟学生MHT检出率低, 但打工子弟在性别和进城年限两项上MHT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3)打工子弟MHT总分与SCL-90总分、家长焦虑、抑郁、父母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母子控制等因素呈正相关;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社会支持、自我评价、母子接纳等因素呈负相关;4)社会支持、家长抑郁、自我评价、家长焦虑、父亲温暖理解、SCL-90依次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打工子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心理健康问题, 应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0.
了解汶川灾后小学生的亲和动机、社交焦虑状况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有效改善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亲和力动机量表(AFMS)、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对随机抽取的绵阳市及周边的5所小学校的五、六年级436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不同地区、是否独生子女的灾区小学生亲和动机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社交焦虑方面,女生的害怕否定评价和总分高于男生,城乡之间、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灾区小学生较易产生的三大主要心理问题依次为学习焦虑(58%)、身体症状(25%)、自责倾向(18%);女生的学习焦虑得分高于男生,但自责倾向低于男生(t=-3.18).社交焦虑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亲和动机和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r=-0.34,P<0.05).结论 社交焦虑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灾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亲和动机则通过与社交焦虑的负相关关系间接影响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父母关系及亲子沟通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影响内容,为改善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武汉市8所初级中学的3 59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量表)及自编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初中生心理问题的阳性率为23.93%,具有和谐父母关系的学生与不和谐父母关系的学生、良好亲子沟通的学生与不良亲子沟通的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的因子得分及MHT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阳性率较高,迫切需要心理援助和心理健康教育。不和谐的父母关系、缺乏正常的亲子交流可能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民族贫困地区初中生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旨在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师生关系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对民族贫困地区初一、初二年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共获有效问卷336份。[结果](1)民族贫困地区中学生严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33.63%;一般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55.36%。(2)民族贫困地区初中生心理健康总分与师生关系的冲突性(r=0.310)、亲密性(r=0.241)和回避性(r=0.424)呈正相关(P0.001);依恋性与MHT总分及各分量表呈负相关(r=-0.092)。(3)中学生MHT总分和师生关系的冲突、亲密和回避性上,高分组和低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该地区中学生高焦虑的相关因素有性别(OR=0.556;P0.018)、回避性(OR=1.769;P0.000)。[结论]师生关系是影响民族贫困地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提示改善师生关系可提高该地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刘素花  刘桂萍 《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3):2488-2491
目的 探讨护理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量表(SSRS)和应对方式量表,对273名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 (1)护理硕士生SCL-90阳性检出率为12.45%.(2)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费来源(OR=2.982)、自责(OR=2.731)是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年龄(OR=0.242)、解决问题(OR=0.357)是保护因素,以上4项可预测护理硕士生心理健康变异量的36.9%.结论 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但仍存在一些心理问题;教育者应关注年龄较小、自费的学生群体,在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中,需注重培养其成熟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某县农村中学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探索该地区不同类型青少年的心理差异,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某县农村中学的初中生700人,以班为单位,利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中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四个因子对留守青少年、非留守青少年的一般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 结果 某县农村中学11~17岁青少年的留守率为67.89%;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非留守青少年,其MHT总分、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均明显高于非留守青少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青少年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中学习焦虑、孤独倾向差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在MHT总分、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项目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某县农村中学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非留守青少年,留守青少年的女生比留守青少年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初一年级的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最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普通高中三年级学生的考试焦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相应的减压辅导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南乐县4所中学16个高三班级,以班级为单位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对700名学生进行自填式匿名问卷调查。结果高三学生考试焦虑检出率为47.86%,其中男生为38.25%,女生为56.52%(P0.01),应届生为43.98%,复读生为53.2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学生的学习负担(OR=1.958)、学习成绩(OR=1.402)、家庭经济状况(OR=1.614)、与同学关系(OR=1.663)、学生类型(OR=1.275)是考试焦虑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现象普遍,应针对考试焦虑的影响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实习期临床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应对方式及个体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应对方式问卷、心身压力测试量表(PSTRI)及自设情况问卷对山东省某高校新进入临床医院实习的临床医学生532人进行调查。结果实习期临床医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35.59%。有心理问题者解决问题分、求助因子分显著低于心理健康者(P<0.05),而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分显著高于心理健康者(P<0.05)。有心理问题者在心理压力、健康状况、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自信心、对心理知识了解程度等方面的构成比显著高于心理健康者(P<0.05)。结论实习期临床医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较高。实习期临床医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应对方式及个体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调查留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升该群体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对策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中部某市4 653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信息.结果 共有留守学生1 420名,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1.76%(轻度18.10%,中度2.75%,重度0.92%),17.14%(轻度14.23%,中度2.38%,重度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3,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朋友数量在3个以上与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负相关(OR=0.62,95%CI=0.39~0.99,P<0.05),学段和班级氛围与心理健康问题呈正相关(OR值均>1,P值均<0.05);未寄宿留守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危险是寄宿留守学生的1.69倍(OR=1.69,95%CI=1.21~2.36,P<0.05).结论 留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年级、是否寄宿、朋友数量、班级氛围是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应积极构建利于留守学生身心健康的多元责任体系,给予更多支持和关爱.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现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描述安徽省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探索不同类型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差异.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皖南、皖北城乡普通中学7所,获得样本3421人,其中留守青少年682人.应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结果 安徽省10~18岁青少年的留守率为19.94%;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非留守青少年,其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均明显高于非留守青少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皖北差于皖南(MHT总分、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P<0.05);女生差于男生(MHT总分、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P<0.05);初一学生MHT总分低于其他年级(P<0.05);农村差于城镇(对人焦虑、孤独倾向,P<0.05);非独生子女差于独生子女(MHT总分、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P<0.05).结论 安徽省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非留守青少年,留守青少年中的女生、高中学生、非独生子女以及皖北和家庭所在地为农村的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广州市新治疗的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阳性者焦虑、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为促进其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方便抽样,于2016年5~8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及特定的量表对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新治疗的HIV阳性者进行调查。对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对调查对象的焦虑、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调查184例新治疗的HIV阳性者。焦虑症状检出率为51.6%,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scale-7,GAD-7)平均得分为(5.04±4.25)分;抑郁症状检出率为66.3%,病人健康状况问卷中抑郁评估部分(the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平均得分为(7.01±4.92)分。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HIV诊断时间≥ 6个月(OR=0.344,95%CI:0.170~0.695,P=0.003)、较高水平的自我效能(OR=0.814,95%CI:0.682~0.973,P=0.024)、较高水平的社会支持(OR=0.955,95%CI:0.930~0.982,P=0.001)是焦虑症状出现的保护因素;较高水平的自我效能(OR=0.790,95%CI:0.646~0.966,P=0.022)、较高水平的社会支持(OR=0.955,95%CI:0.928~0.983,P=0.002)是抑郁症状出现的保护因素;有艾滋病相关临床表现(OR=3.168,95%CI:1.570~6.394,P=0.001)是抑郁症状出现的危险因素。结论 受多重因素影响,广州市新治疗的HIV阳性者焦虑、抑郁状况较为严重且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青少年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江苏、河南、陕西3省家有未成年子女(9~18岁)的家庭,以问卷调查方式对家庭中的家长和子女,从家庭基本情况、家长和子女的健康相关行为、健康知识和技能以及幸福感问答等方面分别进行调查。结果本次研究共调查712户家庭,儿童青少年健康调查的有效问卷为701份,有效回收率为98.46%。家庭健康调查问卷的有效问卷有697份,有效回收率为97.89%。被调查的儿童青少年总体幸福感较强,701人中有652人(93%)表示很幸福或比较幸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经济条件、家长幸福感、亲子关系、子女自感健康状态、对教育的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贫困户/低保户的子女幸福感比不是贫困户/低保户的子女幸福感低(OR=0.208,95%CI:0.082~0.531),与父母在老家生活的儿童青少年比跟随父母在外地生活的幸福感强(OR=4.838,95%CI:1.275~18.353),家长幸福感强,子女的幸福感也强(OR=2.742,95%CI:1.183~6.357),与父母关系好的儿童青少年幸福感比亲子关系不好的幸福感强(OR=8.941,95%CI:3.402~23.501),对教育满意度高的儿童青少年幸福感强(OR=3.175,95%CI:1.296~7.778),自感健康状况良好的儿童青少年幸福感强(OR=2.270,95%CI:1.171~6.316),从没有焦虑和抑郁状况的儿童青少年比经常出现焦虑和抑郁状况的儿童青少年幸福感强(OR=5.246,95%CI:2.194~12.543)。结论家庭环境对儿童青少年幸福感有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幸福感和家长幸福感、自身健康状况、焦虑和抑郁状态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