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郄穴为主对化学性神经根炎模型大鼠的影响,以探讨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理。【方法】复制化学性神经根炎模型大鼠24只,随机分为针刺组、模型组各12只,并设空白组对照12只;针刺组予以局部针刺夹脊穴,足少阳经、足太阳经郄穴及委中穴治疗,持续28 d,模型组、空白组不予治疗;观察模型大鼠行为学变化及神经细胞形态学改变,测定炎症滤纸质量,并进行血液流变学分析和炎症因子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检测。【结果】针刺能改善模型大鼠患肢活动,促进痛觉、触觉恢复,改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神经根变性,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均P<0.05)。【结论】针刺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NO和IL-6水平、消除神经根炎症及水肿,这可能是临床上针刺郄穴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电针环跳、委中穴对兔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电针环跳、委中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LIDP)家兔步态功能髓核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6,IL-6)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40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组、LIDP模型组、电针穴位组和电针非穴对照组.自制的LIDP家兔病理模型造模器造家兔LIDP病理模型,采用Siegal法记录步态功能,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髓核组织中TNF-α、IL-6含量.结果 电针穴位组可改善家兔的步态功能,降低LIDP家兔髓核组织中TNF-α、IL-6的含量,与LIDP模型组、电针非穴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通过降低髓核组织中TNF-α、IL-6等炎症因子含量减轻炎症反应可能是电针环跳、委中穴治疗LIDP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比较电针环跳、委中穴与常规针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初步机制探讨。方法: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电针环跳、委中穴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种治疗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积分的影响,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电针环跳、委中穴与常规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个疗程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环跳、委中穴与常规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效,但是电针环跳、委中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改善功能、缓解疼痛方面疗效均显著优于常规针刺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针刺太冲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收缩压、血浆内皮素-1(ET-1)及血清NO含量的影响,以对其降压机制作初步探讨.方法 选用9周SHR 28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太冲组、冲阳组和非经穴组(n=7),并以同体重正常血压SD大鼠(n=7)作为正常组.连续针刺治疗7 d后,测量收缩压,并于第7天测定血浆ET-1和血清NO的水平.结果 (1)各组大鼠针刺前和针刺第1天,模型组、太冲组、冲阳组以及非经穴组收缩压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到针刺第7天,太冲组和非经穴组大鼠收缩压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冲阳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太冲组、模型组第7天的收缩压与第1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冲阳组、非经穴组第7天的收缩压与第1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模型组血浆ET-1和血清NO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针刺治疗7 d后,太冲组血浆ET-1和血清NO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冲阳组、非经穴组大鼠血浆ET-1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针刺太冲穴能显著降低SHR收缩压,但未能使其收缩压恢复至正常水平,其降压机制可能与降低SHR血浆ET-1和升高血清NO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刺外关单穴与其配伍组合对甲醛致炎大鼠痛阈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炎性痛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外关组、外关加合谷组以及外关加合谷、后溪组,每组各10只。模型组不予针刺干预;其余3组分别选取相应的单穴及组穴进行针刺干预,每次20 min,每日1次,分别干预6次。采用鼠尾光照测痛仪检测鼠甩尾潜伏期,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炎性因子SP、PGE2、IL-1β含量。结果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外关组、外关加合谷组、外关加合谷、后溪组鼠甩尾潜伏期时间明显延长(P<0.05)。与模型组比较,外关组、外关加合谷组鼠甩尾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大鼠血清SP、PGE2、IL-1β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针刺外关、外关加合谷以及外关加合谷、后溪均可提高炎性痛大鼠痛阈。针刺外关穴以及针刺外关加合谷的镇痛效应可能与降低血清中SP、PGE2、IL-1β的含量有关,且尚不能说明穴位组合配伍对炎性疼痛镇痛作用优于辨经单穴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迎香-合谷”对穴对过敏性鼻炎大鼠Th1、Th2相关细胞因子及转录因子T-bet、GATA-3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对穴组3组。建立卵清蛋白(OVA)AR大鼠模型,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并进行行为学评分,造模成功后第2天开始对对穴组行针刺干预,1次/d,20 min/次,共10d。干预结束后观察大鼠一般行为、行为学评分及鼻黏膜组织形态学改变,鼻腔灌洗液涂片染色后镜检计数嗜酸性粒细胞(EOS),ELISA检测大鼠血清总IgE、IFN-γ、IL-12、IL-4、IL-5含量,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法(IHC)检测大鼠鼻黏膜组织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GATA-3蛋白水平和阳性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造模后,除空白组外,模型组、对穴组大鼠行为学观察评分均大于5分,提示造模成功。针刺对穴“迎香-合谷”干预后,对穴组、西药组大鼠行为学评分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镜检示模型组鼻黏膜结构明显破坏,纤毛排列不连续,参差不齐,局部充血肿胀,上皮细胞大量脱落坏死,杯状细胞增生,有明显炎症细胞浸润。对穴组鼻黏膜病理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与模型组比较,经对...  相似文献   

7.
郑巧敏  朱涛  陈伯坤  方周溪  周丽萍 《浙江医学》2006,28(6):442-444,448
目的 探讨前列腺素E2(PGE2)免疫干预对肝病大鼠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Vv)攻击后细胞因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的影响,及与肺组织超微结构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将正常大鼠9只,肝病大鼠36只,分为正常大鼠Vv攻击组、肝病大鼠Vv攻击组、肝病Vv攻击后氧氟沙星等药物治疗组(简称氧氟沙星组)、肝病Vv攻击PGE2氧氟沙星等联合保护组(简称PGE2免疫干预组)和肝病大鼠对照组,用ELISA法测定IL-10、IL-1β和IL-6含量;化学比色法定量测定SOD、NO含量。取各组大鼠肺标本在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病理改变。结果 肝病大鼠较正常大鼠Vv攻击后IL-10、SOD低,而IL-1β、IL-6和NO高(JDl〈0.05或P〈0.05);PGE2免疫干预组比氧氟沙星组的IL-10、SOD高(均P〈0,05),而IL-1β、IL-6和NO低(P〈0.05或0.05);肺组织超微结构明显改善。结论 PGE2通过上调肝病大鼠血清IL-10、SOD含量,抑制IL-1β和IL-6分泌以及降低NO的含量,使肺组织损伤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
王铠  潘文宇  洪文  曾睿 《广东医学》2003,24(6):664-665
目的 观察针药结合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针刺人中、委中、委阳、阳陵泉、环跳、大肠俞、肾俞、次、阿是穴等穴位 ,后五穴在针刺后加外敷自制的活血止痛膏 ,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 3 0例为观察组 ,并随机选择 2 6例 ,用常规的针刺方法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优 11例 ,良 10例 ,可 7例 ,差 2例 ,优良率为 70 % ;对照组优 6例 ,良 5例 ,可 8例 ,差 7例 ,优良率为 42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针刺及穴位外敷是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针刺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模型夹脊穴观察对大鼠的运动能力、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PF级3月龄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针刺干预组(A组)10只、非针刺干预组(B组)10只、对照组(C组)10只。A组麻醉后腹腔切开,分离后腹膜,暴露L5~6、L6~S1椎间盘左前缘,5号穿刺针分别刺入两椎间盘,深度3mm,后缝合腹壁,4周后给予针刺夹脊穴干预,每天1次,连续10天。B组造模同A组,予电磁波照射干预,每天1次,连续10天。C组不造模、不干预。结果:运动能力测试:P<0.01,A组在干预前、后有显著差异,干预后A组与B组有显著差异。坐骨神经传导速度:P<0.01,A组在干预前、后有显著差异,干预后A组与B组有显著差异。结论:通过针刺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夹脊穴,可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综合运动能力,提高坐骨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施今墨对药、吕景山对穴组方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8例,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40例,采用施今墨对药、吕景山对穴组方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6.3%,治疗组为9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头痛强度评估(PPI)分级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PPI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施今墨对药、吕景山对穴组方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关元穴灸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艾灸组、针刺组各30例.艾灸组使用艾条温和灸关元穴,距皮肤2 cm,每次1h,每天1次;针刺组取腰椎相应的华佗夹脊穴,肾俞、大肠俞、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悬钟,每次留针30 min,每天1次.2组均以3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后2组VAS评分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显著降低,JOA评分均显著升高,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或P<0.01),且艾灸组作用优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关元穴灸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优于针刺治疗,且具有无创痛、简便易行、无不良反应、患者乐于接受等诸多优点,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免疫功能损伤机制及针刺背俞穴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50只雌雄各半的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药物组、艾灸组;运用束缚-游泳复合刺激造模,观察针刺背俞穴对慢性疲劳大鼠脾脏系数和血清CRP、IL-1β、TGF-β1及TNF-α含量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对比,模型组大鼠脾脏系数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脾脏系数明显高于模型组,针刺组升幅最大(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RP、IL-1β、TGF-β1、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1),治疗组CRP、IL-1β、TGF-β1、TNF-α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其中针刺组治疗效果显著。结论:针刺背俞穴通过抑制大鼠免疫细胞因子的释放,拮抗免疫功能的损伤,能有效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活性物质在经穴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改善后肢缺血大鼠血流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经穴注射组、肌肉注射组。采用离断股动脉及其分支的方法制造大鼠后肢缺血模型。经穴注射组取三阴交、后三里、照海、环跳、阳陵泉5穴,肌肉注射组取缺血后肢大腿任5个非穴位点,2组均注射BM-MSCs。注射BM-MSCs 3周后,大鼠经腹主动脉取血检测血清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取各组大鼠左侧后肢内收肌和腓肠肌,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后肢骨骼肌AngⅡ和内皮素-1(ET-1)的表达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相比,经穴注射组和肌肉注射组血清内NO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AngⅡ含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后肢骨骼肌ET-1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而且经穴注射组高于肌肉注射组(P<0.01),后肢骨骼肌AngⅡ含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T-1和NO都参与了经穴注射BM-MSCs后的缺血大鼠后肢血流的改善,AngⅡ未参与经穴注射BM-MSCs后缺血大鼠后肢血流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电针夹脊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血清中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及白介素-1β(IL-1β)含量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五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夹脊组、电针内关组、电针阳陵泉组,每组8只。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制备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血清中NO、ET、IL-1β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内关组大鼠血清中NO含量明显升高(P〈0.05),电针夹脊组大鼠血清中ET含量明显降低(P〈0.01),电针夹脊组和电针内关组大鼠血清中IL-1β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电针夹脊组改善ET含量作用明显优于电针内关组(P〈0.01)。结论电针内关穴能促进急性心肌缺血大鼠血清舒血管物质NO的释放;电针夹脊穴能抑制缩血管物质ET的释放;电针夹脊穴和内关穴均能抑制致炎因子IL-1β的释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十七椎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为提高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就诊于广宁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门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6例)采用肾俞、大肠俞、环跳、秩边、阳陵泉、委中、飞扬穴治疗,其中肾俞、大肠俞两组穴位加电针。观察组(26例)采用上述穴位治疗外,还予以十七椎穴针刺。患者1周针刺4次,12次为一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3周)后进行效果评估。结果符合上述标准患者共52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无明显差异,对照组治疗前VAS评分为3.3±0.5,治疗后评分为1.5±0.9;观察组治疗前VAS评分为3.2±0.7,治疗后评分为1.0±0.9。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束后VAS评分改变量分别为2.2±0.7及1.8±0.6,观察组VAS评分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56)。下肢麻木对照组治愈率5.56%,显效率33.33%,有效率55.56%。观察组治愈率16.67%,显效率50%,有效率27.78%,虽然两组统计学无差异,但观察组治愈率及显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刺肾俞、大肠俞、环跳、秩边、阳陵泉、委中、飞扬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腿痛及下肢麻木有较好的治疗作用,配合针刺十七椎穴可以更有效地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疼痛症状,对于下肢麻木的改善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刺华佗夹脊穴改善急性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剂量盐酸异丙肾上腺素(ISO.100mg/kg)皮下注射建立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选健康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针刺预防组、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观察针刺左侧胸4、胸5夹脊穴及左侧足三里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1(ET-1)及NO/ET-1比值及ECG的影响。结果针刺治疗能够提高急性心肌缺血大鼠血清NO的含量,降低其血浆ET-1的含量,从而提高NO/ET-1比值。结论针刺华佗夹脊穴具有改善急性心肌缺血大鼠的血管内皮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内皮功能紊乱的作用。针刺预防的上述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模型大鼠的肺通气功能及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影响,初步探讨针刺治疗COPD的机制。方法采用香烟烟雾和脂多糖复合法诱导COPD大鼠模型,电针治疗大鼠双侧足三里穴(ST36),连续2周,检测大鼠肺功能,观察肺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肺组织及血浆IL-1β和IL-6含量,对肺功能及白介素的相关性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的总气道阻力(the total airway resistance,RL)显著降低(P<0.05),肺动态顺应性(lung dynamiccompliance,Cdyn)显著升高(P<0.05),肺泡总面积与肺组织面积之比呈现增高趋势,细支气管壁厚度显著降低(P<0.05),肺组织匀浆中IL-1β和血浆IL-6含量显著降低(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IL-1β及血浆IL-6含量与肺功能RL呈显著正相关,与Cydn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针刺足三里穴可以下调肺组织IL-1β及血浆IL-6的含量,抑制肺组织炎性反应,这可能是针刺改善肺通气功能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太冲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收缩压、血浆内皮素(ET-1)及血清NO含量的影响,以对其降压机制作初步探讨。方法:选用9周龄SHR28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太冲、针刺冲阳和针刺非经穴组(均n=7),并以同体重正常血压SD大鼠(n=7)作为正常组。经过连续针刺治疗7天后,测量收缩压,并测定血浆ET-1和血清NO的水平。结果:(1)模型组血压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经针刺治疗7天后,针刺太冲组大鼠收缩压显著低于模型组[(140.81±4.47)mmHg vs (166.58±9.05)mmHg,P<0.01],但仍高于正常组[(140.81±4.47)mmHg vs (99.17±9.24)mmHg,P<0.01]。(2)针刺太冲组大鼠针刺第7天收缩压显著低于第1天[(140.81±4.47)mmHg vs (154. 56±10.59)mmHg,P<0.01]。(3)针刺太冲能显著降低SHR血浆ET-1水平[(93.19±4.39) pg/mL vs (105.82±6.82)pg/mL,P<0.05]和升高血清NO的水平[(45.01±8.1)umol/L vs (28.28±4.86)umol/L,P<0.01]。结论 针刺太冲穴能降低SHR收缩压,但未能使其收缩压恢复至正常水平,其降压机制可能与降低SHR血浆ET-1和升高血清NO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刀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神经痛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含量的影响,探讨针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神经痛的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刀组,每组10只。采用非压迫性髓核突出模型,用热痛测试仪检测各组大鼠模型复制前后缩爪潜伏期;模型复制后第8天,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IL-1、IL-6含量。结果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缩爪潜伏期差值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刀组缩爪潜伏期差值显著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IL-1、IL-6含量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刀组IL-1、IL-6含量明显减少(P0.01)。针刀组大鼠神经根的髓鞘、轴突和雪旺细胞的病理变化较模型组明显减轻。结论针刀疗法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神经痛的机制与其降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1和IL-6有关。  相似文献   

20.
点刺"委中"放血对兔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点刺"委中"放血对兔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LIDP)触觉与步态功能﹑血浆中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和髓核组织中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PLA2)含量的影响。方法将40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组、LIDP模型组、点刺委中组和点刺非经穴对照组。自制的LIDP动物病理模型造模器造LIDP病理模型,采用Siegal法记录触觉和步态功能,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浆中PGE2和髓核组织中的PLA2的含量。结果点刺"委中"放血可改善家兔的触觉与步态功能,降低LIDP家兔血浆中PGE2和髓核组织中PLA2的含量,与模型组、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通过减少PGE2、PLA2等炎症因子含量减轻炎症反应可能是点刺委中放血治疗LIDP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