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9 毫秒
1.
阿片成瘾,又称为阿片依赖,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疾病,可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和公共卫生问题。由于阿片依赖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尚未阐明,目前仍缺乏有效的医学干预手段。研究阿片依赖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寻找有效的防复吸药物已成为阿片依赖研究领域的热点。胍丁胺是一种新发现的候选神经递质或调质,被认为是咪唑啉受体的内源性配体,本文主要以我们的研究工作为基础,对外源性胍丁胺的抗阿片依赖作用特点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胍丁胺是精氨酸脱羧基生成的内源性代谢产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菌及哺乳类动物的多种组织中。研究表明胍丁胺有着重要的生物学特性如增强吗啡镇痛,降低吗啡耐受及躯体依赖等作用,故具有良好的新药开发前景。准确而快速地测定生物体内的胍丁胺对于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已有多种测量方法用于胍丁胺的定量测定,如色谱法、质谱法、电泳法、免疫法等。该文对胍丁胺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适用范围及其优缺点作一综述,旨在后期对胍丁胺的深入研究提供方法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抑郁症发病逐年升高,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高自杀率,已不单单是一种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种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研究发现,胍丁胺作为一种咪唑啉受体内源性配体,具有抗抑郁作用。本文梳理了胍丁胺的生物学特点、胍丁胺、咪唑啉受体与抑郁症的关系,为胍丁胺抗抑郁作用提供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4.
1994年IJ等从牛脑分离和提纯可乐定置换物质(CDS)并确定为胍丁胺,胍丁胺是左旋精氨酸在左旋精氨酸脱羧酶催化下脱羧基的产物。在胍丁胺酶的作用下,胍丁胺能生成腐胺进而合成精胺和亚精胺等多胺,因此一直被认为是左旋精氨酸合成多胺的代谢通路上的一个中间产物,没有生物学活性,且只存在于细菌、植物等低等生物体内。但近年的研究表明,胍丁胺不仅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包括脑组织在内的多种组织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胍丁胺对阿片类药物的耐受和物质依赖的拮抗作用。方法:利用行为药理学实验观察胍丁胺对上述作用的影响,使用受体阻滞剂,测定cAMP浓度的改变、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结果:胍丁胺具有镇痛作用;增强吗啡的镇痛作用;及拮抗吗啡的耐受性和物质依赖性作用;咪唑克生可阻断其作用。胍丁胺能阻止cAMP的上调和戒断时的超射,并抑制NOS的活性。结论;胍丁胺可抑制吗啡的戒断症状,其可能的机制是通过激活咪唑啉受体抑制cAMP的上调和戒断时的超射及抑制NOS的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胍丁胺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所致局部脑缺血的防治作用。方法应用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以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脑梗死体积测定作为指标。结果胍丁胺20,40mg·kg-1静脉注射可显著缩小梗死体积,改善行为障碍。结论胍丁胺对局灶性脑缺血具有保护作用,可作为新的治疗脑缺血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Song DW  Xing WX  Jia LS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7):2649-2652
目的测定大鼠脊髓损伤前后内源性胍丁胺的浓度。方法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损伤后1、4、8、24、48、72h组。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实验模型。将各时段损伤部位的脊髓组织OPA—MCE柱前衍生处理后,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及荧光检测,并以外标法计算样品浓度。结果损伤前大鼠脊髓组织内源性胍丁胺含量为(0.64±0.11)μg/g;脊髓损伤后1h,胍丁胺浓度轻度下降,损伤后4h胍丁胺浓度开始升高,8~24h达到高峰,以后逐渐回落,至3d时已接近正常水平。结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胍丁胺浓度的大致范围应在0.2~1.1μg/g之间。脊髓损伤后内源性胍丁胺浓度虽有明显升高,但尚未达到离体实验中阻断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和抑制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有效浓度,从而也就难以发挥其神经功能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胍丁胺通过激活I1咪唑啉受体(I1R)对阿片预处理引起的μ-阿片受体(MOR)内吞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基础。[方法]以CHO-μ和cno-μ/IRAS(imidazoline receptor antisera-selected protein)细胞作为研究对象,用[^3H]diprenorphine结合实验方法,确定胍丁胺.I1R作用系统对MOR内吞的影响以及可能产生的分子基础。[结果]在正常CHO-μ和CHO-μ/mAS细胞中,DAMGO([D-Ala2,N-Me-Phe4,Gly5-ol]-enkephalin,1μmol/L)预处理两细胞30min后,MOR均发生内吞。胍丁胺(1nM~1μM)和DAMGO共同预处理两细胞30min,胍丁胺能浓度依赖性地抑制由DAMGO预处理引起的CHO-μ/IRAS细胞中MOR的内吞,而相同浓度胍丁胺对CHO-μ细胞中由DAMGO预处理引起的MOR的内吞无显著影响,且这一作用能被依法克生所阻断,提示胍丁胺通过激活I1R对DAMGO预处理引起的MOR内吞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Se^375磷酸化是影响MOR内吞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胍丁胺(10nM~1μM)和DAMGO共同预处理CHO-μ/IRAS和CHO-μ细胞30min,对两细胞中MOR Se^375磷酸化作用均无显著性影响,提示胍丁胺-I1R作用系统并不是通过抑制MORSe严磷酸化作用而抑制MOR内吞的。[结论]胍丁胺通过激活I1R可抑制DAMGO处理所致的μ-阿片受体内吞,此作用可能与胍丁胺抑制阿片依赖有关,但其分子机制并不是通过抑制MORSe严磷酸化作用而抑制MOR内吞。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胍丁胺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中枢神经系统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用豚鼠全脊髓匀浆免疫Wistar大鼠建立EAE动物模型,于免疫当日开始分别予25、50、100mg/kg胍丁胺,腹腔注射,每天1次,连续14d。比较各组的行为学的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脑和脊髓组织中的GFAP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胍丁胺给药14 d EAE大鼠的发病率低,临床症状改善;EAE大鼠CNS内的炎性脱髓鞘病灶内和周围GFAP表达明显升高(〈0.01)。结论胍丁胺对EAE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胍丁胺对L-谷氨酸(Glu)诱导的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原代海马神经元培养的方法,用不同浓度Glu(1、10、100μmol/L)处理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1h,建立Glu诱导的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模型,经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检测和显微镜下观察,确定建立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模型的最佳浓度。处理组在已建立的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模型中加入不同浓度(10、50、100μmol/L)胍丁胺,观察胍丁胺对Glu诱导的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作用。未经Glu处理的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上清液中的LDH活性(P〈0.01)和形态学观察均提示100μmol/L Glu为诱导原代海马神经元损伤的最佳浓度;100μmol/L胍丁胺能显著抑制模型中大鼠海马神经元LDH的释放(P〈0.01);明显改善损伤后的神经元形态。结论胍丁胺对Glu诱导的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高效的胍丁胺原料药及有关物质的高效薄层色谱(TLC)检查新方法。方法详细考察了薄层硅胶板的材质、展开剂的种类及配比、显色方法及最大上样量等因素对胍丁胺及3种相关物质分离的影响。最终选择甲醇:正己烷∶冰醋酸∶氨水(1.0∶1.0∶0.2∶1.0)为展开剂,碘熏显色。结果 3种有关物质的检出限量分别为丁二胺0.075%,S-甲基异硫脲0.9%,丁二胍0.075%。结论采用TLC可以将3种有关物质的检出限量控制在1.0%以内,本方法简便,快速,可用于硫酸胍丁胺原料药生产工艺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胍丁胺对脂多糖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活化及损伤的影响,并探究其与NF-κB、MAPK通路及活性氧(ROS) 的产生是否相关。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MTT法检测0~4 mmol/L胍丁胺作用24 h对HUVECs细胞 活力的影响。HUVECs细胞机分为:①空白对照组;②脂多糖(10 μg/mL)组;③胍丁胺干预组:脂多糖(10 μg/mL)+胍丁胺 (0.125、0.5、1 mmol/L)。ELISA 法检测24 h 细胞上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间粘附分子-1 (sVCAM-1)、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及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水平,确定胍丁胺最适干预浓度(1 mmol/L)。后续 实验中HUVECs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脂多糖(10 μg/mL)组、胍丁胺(1 mmol/L)组及脂多糖(10 μg/mL)+胍丁胺(1 mmol/L) 共同组,作用1、6、24 h;抑制剂组即在脂多糖刺激前1 h,用10 μmol/L NF-κB(PDTC)、ERK1/2(PD98059)及p38(SB203580)抑 制剂进行预处理。qRT-PCR法检测ICAM-1、VCAM-1、E-selectin、MCP-1、血红素氧合酶(HO-1)、醌氧化还原酶(NQO1)mRNA 表达水平;DCFH-DA作为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 blot 法检测细胞VCAM-1、ICAM-1、p65、磷酸化- p65(p-p65)、IκBα、p-IκBα、ERK、p-ERK、p38、p-p38、JNK、p-JN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HUVECs经10 μg/mL脂多糖刺激24 h 后,上清sVCAM-1、sICAM-1、sE-选择素、MCP-1 含量明显升高(P<0.05),细胞内ROS明显增加(P<0.05);刺激6 h 后各因子 mRNA水平升高(P<0.05);(2)胍丁胺(1 mmol/L)干预后上述指标显著下调(P<0.05),这与p38、ERK及NF-κB信号通路抑制剂 预处理细胞后的抑制效应相似;(3)胍丁胺干预组6 h HO-1 mRNA表达较脂多糖组明显增加(P<0.05),而NQO-1无明显变化; (4)胍丁胺明显抑制脂多糖刺激引起的细胞内p38、ERK、核内p65(Ser536)与胞浆IκBα磷酸化,并上调胞浆IκBα蛋白水平。结 论胍丁胺可能通过抑制NF-κB、MAPK通路的激活下调粘附分子及趋化因子水平,并增强HO-1表达以减少活性氧产生对抗脂 多糖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活化及损伤。  相似文献   

13.
胍丁胺抑制单核-内皮细胞黏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源性胍丁胺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诱导的单核-内皮细胞黏附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用不同浓度的胍丁胺作用于ox-LDL诱导的HUVEC 24h,加或不加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观察人单核细胞对HUVEC的黏附及ICAM-1在HUVEC的蛋白表达。结果胍丁胺浓度依赖地抑制ox-LDL诱导的单核细胞对HUVEC的黏附及ICAM-1在HUVEC的表达(P〈0.01),二者成正相关(r=0.8857,P〈0.001),加入L-NAME后AGM的作用减弱(P〈0.05)。结论AGM可能通过下调ICAM-1的表达抑制循环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该作用与一氧化氮合酶(NOS)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脊髓水平给予胍丁胺对鞘内吗啡镇痛耐受的影响。方法 (1)将24只SD大鼠分为4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5 μL)对照组,鞘内注射吗啡(15 μg/15 μL)组,鞘内给予胍丁胺(12.5 μg/15 μL)组,鞘内同时给予吗啡(15 μg/5 μL)+胍丁胺(12.5 μg/10 μL)组,每组6只。4组大鼠均于鞘内给药后5 min于跖部皮下注射0.2 mg蜜蜂毒致痛,观察并记录1 h内大鼠的自发缩足反射次数。(2)将24只SD大鼠分为3组:鞘内生理盐水(15 μL)对照组,鞘内吗啡耐受组(每天2次鞘内注射吗啡15 μg/5 μL,连续4 d),鞘内吗啡耐受+胍丁胺组(每天2次鞘内注射吗啡15 μg/5 μL,连续4 d,第4天同时注射胍丁胺12.5 μg/10 μL),每组8只。其中半数大鼠于鞘内给药后检测热刺激潜伏期和机械刺激阈值,另半数大鼠于最后一次给药后10 min经足底皮下注射0.2 mg蜜蜂毒致痛,观察并记录1 h内大鼠的自发缩足反射次数。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鞘内吗啡和胍丁胺联合用药组蜜蜂毒诱致大鼠自发缩足反射次数明显减少 (P<0.05)。(2)在吗啡耐受模型上,胍丁胺+吗啡联合用药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可显著提高大鼠热刺激潜伏期和机械刺激阈值(P<0.05);同样,胍丁胺+吗啡联合用药组对蜜蜂毒诱致自发痛的抑制作用也显著强于吗啡耐受组,1 h内大鼠自发缩足反射次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 鞘内胍丁胺对吗啡镇痛具有协同作用,同时也可翻转鞘内重复注射吗啡所引起的耐受。  相似文献   

15.
熊资  赖雁  杨永录 《成都医学院学报》2016,11(2):267-269,272
胍丁胺(AGM)是精氨酸脱羧酶催化精氨酸脱羧基的产物,能被胍丁胺酶水解成腐胺。AGM 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分布于大脑皮质、低位脑干、中脑及下丘脑等部位,以下丘脑含量最高[1]。在亚细胞水平 AGM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内质网和线粒体中[1]。AGM 在脑和脊髓中合成,储存于突触小泡内,通过突触前膜的去极化而释放,参与内分泌、内脏活动、情感、认知和疼痛的中枢调节作用。AGM主要与咪唑啉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D-aspartate,NMDA)受体和α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发挥其生物学作用[1]。咪唑啉受体有 I1、I2、I33种亚型,I1受体与胰岛素分泌、刺激神经元放电等有关,I2受体主要参与镇痛、抗抑郁、调节阿片受体功能、神经元保护等多种药理学作用[2]。NMDA 受体主要分布在大脑和脊髓,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学习和记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多种外周非神经组织中也发现 NMDA 受体在维持组织正常生理功能、参与慢性痛等伤害性病理学损伤与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α受体兴奋可引起血管平滑肌、子宫平滑肌、扩瞳孔肌等兴奋,使其收缩;也能抑制小肠平滑肌,使其舒张。令人感兴趣的是 AGM 可以通过改变咪唑啉受体、NMDA 受体和α肾上腺素能受体治疗和缓解神经退行性疾病。因而,本文简要综述AGM 对神经退行性病变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具有神经元特性的稳定表达大鼠μ阿片受体(rat mu-opioid receptor,rMOR)的PC12细胞模型.方法 构建慢病毒表达载体pBPLV-rMOR-eGFP,包装病毒,并将包装好的慢病毒感染PC12细胞,流式细胞分选术结合有限稀释法筛选稳定表达rMOR的PC12细胞.以放射性配体受体结合实验检测表达受体的亲和力及表达水平,用cAMP超射分析在PC12细胞中表达的rMOR的功能特征及胍丁胺抗吗啡依赖的检测.结果 病毒感染细胞后,可见明显的荧光蛋白表达.单克隆扩大培养后,细胞生长正常.3 H-二丙诺啡与PC12-rMOR细胞中的rMOR蛋白有较好的亲和力,Kd值为(0.51±0.07)nmol/L,Bmax值为(1.58 ±0.15) pmol/mg;吗啡20 μmol/L慢性处理24h,纳洛酮10 μmol/L急性催促15 min引起cAMP升高(255 ±25.2)%,这一效应能被外源性胍丁胺剂量依赖性逆转.结论 成功建立了无α2肾上腺受体干扰、具有神经元特征、MOR与Ⅰ型咪唑啉受体稳定共表达的细胞模型,为吗啡成瘾神经分子机制及胍丁胺激活Ⅰ型咪唑啉受体抗阿片成瘾的神经分子机制研究提供良好的体外细胞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17.
曹学武  高钰琪 《重庆医学》2004,33(7):1107-1109
胍基丁胺(agmatine)是L-精氨酸在精氨酸脱羧酶(arginine decarboxylase,ADC)作用下的产物,分子量为130Da,最大紫外吸收波长为200nm.胍基丁胺几乎分布于哺乳动物体内所有的器官和组织,并呈器官特异性,血液中胍基丁胺的浓度为0.2~0.4ng/ml.研究发现胍基丁胺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在中枢神经系统,胍基丁能增强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效果,减缓耐药性的发生和改善急性吗啡停药综合征,促进记忆的巩固[1,2];在心血管系统,胍基丁胺能降低心率、平均动脉压、左室压、外周血管阻力和心指数等[3];胍基丁胺能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和绝对近端重吸收;在胃肠道,胍基丁胺能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使粘膜厚度变薄,恶化应激引起的黏膜病变等;胺基丁胺能增加胰岛素的分泌,进而调节糖代谢.近年来研究还发现,胍基丁胺能抑制多种细胞(包括血管平滑肌细胞、星型胶质细胞、内皮细胞、肝癌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等)的增殖,提示其可能是一种内源性细胞增殖调节因子.本文着重介绍胍基丁胺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调控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胍丁胺鞘内注射对骨癌痛大鼠痛行为及脊髓趋化因子CXC配体13(CXCL13)表达的影响。方法 成年雌性SD大鼠60只,体质量200~2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A组)、骨癌痛组(B组)、骨癌痛+胍丁胺组(C组),各20只。B、C组采用大鼠胫骨上端骨髓腔内注入Walker 256癌细胞的方法建立骨癌痛模型,A组胫骨髓腔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B、C两组鞘内置管。造模成功后,C组鞘内注射胍丁胺160 mg/kg,连续6天;B组鞘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6天;A组不作处理。于造模后第12天用von Frey丝测定3组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痛阈测定结束后,麻醉处死大鼠,取脊髓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CXCL13在神经元中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分析CXCL13蛋白表达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CXCLl3 mRNA的表达。结果 建模后12天,与A组比较,B、C组大鼠MWT明显低于A组,与B组比较,C组MWT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后12天,与A组比较,B、C组大鼠CXCL13在脊髓背角神经元中表达增加,CXCL13蛋白及其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B组比较,C组大鼠CXCL13在脊髓背角神经元中表达降低,CXCL13蛋白及其mRNA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 鞘内注射胍丁胺可有效改善大鼠骨癌痛痛觉过敏行为,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大鼠脊髓CXCL1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腐胺对吗啡镇痛、耐受及依赖的影响,探讨腐胺治疗阿片耐受性和依赖性的潜力。方法 小鼠醋酸扭体模型和55℃热板法测痛阈;吗啡恒定剂量给药制备耐受模型,55℃热板法测痛阈;吗啡递增剂量给药制备依赖模型,纳洛酮催促观察戒断症状,以胍丁胺(40 mg·kg-1,ig)为阳性对照药,腐胺灌胃给药剂量分别为10,20,40,80 mg·kg-1。结果 在小鼠醋酸扭体模型中腐胺具有镇痛作用;而在小鼠55℃热板实验中,腐胺本身无镇痛作用,能较弱地增强吗啡镇痛;腐胺能够减弱吗啡耐受的形成,对已形成的吗啡耐受也有治疗作用;腐胺能够减弱吗啡躯体依赖的形成和表达。结论 腐胺和胍丁胺具有相似的生物学活性,具有治疗阿片耐受和依赖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朱成全  谢炜等 《医学综述》2000,6(12):545-546
<正>1 一氧化氮的来源与一氧化氮合成酶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作为一种特殊的神经递质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它兼有神经递质和效应分子的双重功能。NO主要来源于L-精氨酸(L-Arg),在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ec Oxide Synthase,NOS)催化下进行双氧化反应,生成NO和L-胍氨酸。NO的半衰期短,仅几秒钟中,生成后可迅速氧化生成稳定的产物无机亚硝酸盐(NO_2_-)、硝酸盐(NO_3_-)与血红蛋白(NO-Hb),大部分NO-Hb迅速与氧反应,生成正铁血红蛋白,氧释放到血清以硝酸盐、亚硝酸盐从尿中排出。所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