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临床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特点及耐药机制.方法 采用K-B纸片法测定33株鲍氏不动杆菌对喹诺酮类等2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用PCR技术扩增33株鲍氏不动杆菌的gyrA基因的耐药决定区,PCR产物经纯化后测序与GenBank中的标准序列比较,分析其突变情况.结果 33株鲍氏不动杆菌中,8株对环丙沙星耐药,占24.2%,4株对左氧氟沙星耐药占12.1%;对环丙沙星耐药的8个菌株均有gyrA基因突变,导致氨基酸变异为Ser-83→Leu,其中包括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的4个菌株;所有对环丙沙星敏感的菌株未出现gyrA基因突变.结论 gyrA基因突变决定鲍氏不动杆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的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分析6种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结果:20株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均存在gyrA基因第83位TCA→TTA突变,其它5种基因均未检出。结论:本组20株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耐喹诺酮类药物与gyrA突变和AdeABC外排泵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志贺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探讨染色体介导DNA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Ⅳ基因突变存在与志贺菌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相关性。方法用琼脂稀释法对60株志贺菌进行耐药性检测;PCR法检测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相关基因gyrA、gyrB、parC、parE,并对其中20株PCR扩增所得的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分析志贺菌gyrA、gyrB、parC基因突变与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关系。结果 60株志贺菌对萘啶酸、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90.0%、35.0%、28.3%和15.0%;测序结果显示gyrA、gyrB、parC基因突变率分别为85%、30%和100%,parE基因未发现突变。结论志贺菌对喹诺酮类耐药严重;靶基因突变是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以DNA旋转酶GyrA基因突变为主,DNA拓扑异构酶IVparC基因突变次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鲍氏不动杆菌烧伤患者分离株的AmpC酶分布情况.方法 测定20株分离自烧伤科的鲍氏不动杆菌对2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方法进行了染色体型(ADC)和质粒型(DHA)2种AmpC酶基因检测,并对部分阳性产物进行基因测序.结果 20株鲍氏不动杆菌烧伤患者分离株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率除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外均>85%,PCR检测ADC基因19株(95%)呈阳性,而DHA基因均为阴性;部分ADC阳性产物经测序比对与ADC基因EF546445相同.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烧伤分离株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多药耐药非常严重,染色体型AmpC酶ADC在鲍氏不动杆菌烧伤患者分离株中流行.  相似文献   

5.
耐环丙沙星鲍氏不动杆菌的gyrA基因及parC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研究本地区临床分离鲍氏不动杆菌环丙沙星耐药表型与DNA旋转酶A亚单位gyrA基因及拓扑异构酶Ⅳ parC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收集28株耐药株及2株敏感株,通过PCR扩增其gyrA基因及parC基因,并对扩增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及DNA序列分析。结果敏感株的gyrA基因产物经HinfⅠ酶切后可产生两个片段,耐药株则产生1个片段;而parC基因产物经Hinf Ⅰ酶切后,敏感株及耐药株均产生两个片段;DNA测序显示,5株耐药株gyrA基因存在Ser83→Leu及Ala88→Thr突变,其中Ser83→Leu的突变是导致Hinf Ⅰ酶切位点消失的原因,而1株敏感株无突变;1株敏感株与1株耐药株的pcrC基因存在Ser108→Ile突变,另外14株耐药株存在多位点同义突变。结论与parC基因相比,gyrA基因突变是鲍氏不动杆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的主要分子基础,环丙沙星的高水平耐药可能需要多种不同的突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耐药鲍氏不动杆菌β-内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携带情况,为临床医师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延缓细菌耐药性快速增长提供实验室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12月医院分离的20株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菌种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鉴定仪作初步鉴定,并作16S~23SrDNA鲍氏不动杆菌特异PCR扩增检测;全部β-内酰胺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均采用PCR法;PCR扩增产物DNA测序为Sanger法;测序结果用Chromas2.23直接作BLAST Search网上比对。结果 20株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头孢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4大类临床常用药物耐药性均较高,耐药率均>80.0%;检出blaTEM、blaADC、bla OXA-23群、bla OXA-51群β-内酰胺酶基因;并在国内首次检出bla ADC-17型C类β-内酰胺酶基因。结论医院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头孢类药物耐药与携带blaTEM、blaADC、bla OXA-23群、bla OXA-51群β-内酰胺酶基因相关。  相似文献   

7.
鲍曼不动杆菌对喹诺酮类耐药机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鲍曼不动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 采用K-B法检测35株鲍曼不动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敏情况。十二烷基磺酸钠一聚丙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法检测鲍曼不动杆菌的外膜蛋白(OMP),直接荧光法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对环丙沙星的吸收和积累,PCR法扩增gyrA基因并对其进行测序。结果 35株鲍曼不动杆菌中有20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耐药菌株与敏感菌株相比,外膜蛋白在约29Ku条带处消失,在26Ku条带处明显增强。耐药菌株药物积累量不及敏感菌株,经叠氮钠处理后,积累量上升并接近敏感菌株,对PCR扩增产物gyrA测序未发现有突变。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与外膜蛋白的低通透性和主动外运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烧伤科鲍氏不动杆菌分离株碳青酶烯酶的分布情况.方法 测定20株分离自烧伤科鲍氏不动杆菌对2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方法进行OXA-23群、OXA-24群、OXA-51群、OXA-58群、IMP、VIM及SIM等7种碳青酶烯酶基因检测,并对部分阳性产物进行基因测序.结果 烧伤科20株鲍氏不动杆菌分离株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率除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外均>85%,PCR检测OXA-23群基因19株(95%)呈阳性,其他碳青酶烯酶基因均为阴性;部分阳性产物经测序比对与OXA-23群基因CAB69042.1相同.结论 烧伤科鲍氏不动杆菌分离株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多药耐药非常严重,OXA-23碳青酶烯酶在鲍氏不动杆菌烧伤分离株中流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分析自重症监护病房(ICU)和临床各科危重症患者检出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鲍氏不动杆菌分离菌株的耐药性,以及耐药菌株喹诺酮类耐药基因携带状况,为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效预防和控制耐药细菌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BD Phoenix10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临床分离的细菌进行鉴定,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药敏推测法鉴定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PCR技术检测耐喹诺酮类药物菌株parC和gyrA的耐药相关基因;对药敏和基因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鲍氏不动杆菌均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青岛地区和莒县地区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中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gyrA检出率分别为42.9%和5.4%,parC基因检出率分别为42.9%和25.0%,青岛地区和莒县地区肺炎克雷伯菌gyrA检出率20.0%和17.6%、parC检出率40.0%和47.1%、鲍氏不动杆菌gyrA检出率10.3%和11.1%、parC检出率10.3%和22.2%,分离株中两种耐药基因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耐药基因parC和gyrA的检出率,产ESBLs大肠埃希菌分离率为30.0%和14.0%、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为50.0%和28.6%,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分离率为25.0%和10.0%、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为38.9%和11.1%,两个耐药基因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CU和临床各科危重症患者分离的3种细菌耐药现象严重,且表现为多药耐药性;携带喹诺酮类耐药基因是其对喹诺酮类药物产生耐药的原因,此外可能尚有其他喹诺酮类耐药机制存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中ADC型AmpC酶基因的检出.方法 收集2009年6月-2010年6月分离的39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微量稀释法检测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PCR扩增和克隆测序分析ADC型AmpC酶基因.结果 39株鲍氏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多黏菌素E、米诺环素的耐药性分别为5.1%、0、0,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均>90.0%,39株鲍氏不动杆菌全部检测到ADC型AmpC酶基因.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情况十分严重,对头孢菌属的耐药可能与其产ADC型AmpC酶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湖州地区幽门螺杆菌(Hp)对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及与相关基因突变的情况,为临床根除Hp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湖州市中心医院267例胃炎、胃溃疡及胃癌患者的胃黏膜样本,并成功分离136株Hp,采用平板掺入法检测Hp对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基因芯片法针对23S rRNA V区(可变区)的2142位点和2143位点及gyrA基因QRDR区(含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的87位点和91位点进行基因突变的检测。结果136株Hp中对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7.35%(10/136)和17.65%(24/136);基因芯片结果检测出2143位点突变17例,2142位点未发生突变;同时也检测出gyrA基因突变27例,其中87位点突变25例,91位点突变2例。结论湖州地区Hp对克拉霉素耐药率不高,突变位点主要为2143位点,宜将克拉霉素继续作为一线药物使用;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高,gyrA基因突变的位点以87位点为主,建议临床用药依据药敏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2.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其耐氟喹诺酮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81,自引:23,他引:58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其耐氟喹诺酮的机制。方法:用纸片扩散法测定62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1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琼脂稀释法测定40株耐环丙沙星的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检测耐环沙星的铜绿假单胞菌的gyrA基因和parC基因突变,结果:626株铜绿假单胞菌中耐环丙沙星的180株(28.8%),耐左氧氟沙星的219株(35.0%),40株耐环丙沙星的铜绿假单胞菌有30株(75%)发生gyrA基因83位点突变,26株(65%)发生parC基因87位点突变,两种突变同时发生的25株(62.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日趋严重,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氟喹诺酮的机制大多为药物作用靶位gyrA和parC的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3.
耐环丙沙星鲍曼不动杆菌gyrA和parC突变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临床耐环丙沙星的鲍曼不动杆菌进行gyrA和parC基因突变模式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采用E-test法测定环丙沙星对94株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对鲍曼不动杆菌的gyrA和parC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及DNA测序。结果在94株鲍曼不动杆菌中,只有38株(40.43%)对环丙沙星敏感(MIC≤1mg/L),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接近60%;PCR-RFLP分析结果表明,对环丙沙星耐药的56株菌都发生了gyrA和parC基因突变,且parC基因的突变率(87.50%)略高于gyrA基因(82.14%)。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与gyrA和parC基因突变相关,其中parC基因突变的明显增长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浙江绍兴市人民医院肠道外分离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现状,及其主要耐药机制。方法对临床分离的50株肠道外气单胞菌菌株进行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测试,用PCR扩增喹诺酮类耐药基因gyrA、parC、qnrA、qnrB、qnrS、qepA和aac(6')-Ib-cr,基因序列比对分析该地区gyrA和parC基因的突变情况,分析肠道外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的关联性。结果绍兴地区肠道外气单胞菌对萘啶酸(NA)的耐药率已高达82.0%(41/50),对环丙沙星(CIP)和左氧氟沙星(LVX)的耐药率都在50.0%左右。27株(54.0%)菌株对两种以上喹诺酮类药物耐药。qnrS和aac(6')-Ib-cr的阳性率分别为52.0%和18.0%。qnrS基因阳性菌株对NA、CIP、LXV耐药率均显著高于阴性菌株(P<0.05);aac(6′)-Ib-cr基因阳性菌株对CIP和LVX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阴性菌株(P<0.05),但对萘啶酸耐药性无明显差异。未检测出qnrA、qnrB和qepA基因。gyrA中主要存在Ser83→Ile,parC中主要存在Ser80→Ile变异。结论绍兴地区分离的肠道外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表现高耐药性,染色体介导的靶位基因突变为其主要耐药机制,目前突变较单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健康人群(2周内未使用过抗菌药物)肠道分离的110株大肠埃希菌对4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测定4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110株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gyrA、parc基因,序列分析明确其突变情况,并与28株2周内使用过抗菌药物病人肠道分离的菌株进行比较。结果大肠埃希菌对4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未用药组为12.7%~15.5%,用药组为20.8%~25.0%。测序发现60号敏感菌株没有任何氨基酸突变。11株耐药菌中,gyrA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均存在83位突变,即Ser83→Leu;其中8株存在双突变,即同时Asp87→Asn;6株存在3个突变,还包括Clu214→Gly。parC基因编码的氨基酸中,有8株存在Ser80→Ile突变,另有2株存在Glu84→Gly突变。结论健康人群肠道大肠埃希菌对4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12.7%~15.5%,主要由gyrA基因和parC基因位点突变造成,以gyrA基因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肺炎克雷伯菌染色体、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gyrA、qnrA、qnrB、qnrS、aac(6′)-Ⅰb-Cr和qepA基因的流行情况。方法采用PCR法对20株肺炎克雷伯菌进行gyrA、qnrA、qnrB、qnrS、aac(6′)-Ⅰb-Cr和qepA基因检测,稀释法检测20种抗菌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PCR扩增产物经纯化后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20株肺炎克雷伯菌均存在突变,aac(6′)-Ⅰb和qnrS基因各检出1株,经比对分别为aac(6′)-Ⅰb-Cr和qnrS1。结论老年患者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对环丙沙星耐药主要为gyrA基因突变所致,但也有aac(6′)-Ⅰb-Cr和qnrS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医院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的遗传特征。方法选取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分离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结果选取的125株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7个看家基因中6个等位基因数为1,gpi的等位基因数为3,可变位点数为3;125株菌MLST分析,3个ST型,其中ST 75型有82株,ST92型有20株,ST138型有23株,ST75、ST92与ST138属于同一克隆群。结论医院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相对进化较慢,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应严格消毒措施及无菌操作,减少由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引起的医院感染;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减缓泛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和神经外科普通病房患者感染鲍氏不动杆菌(ABA)的耐药率,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以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月两个病房患者感染ABA的部位及耐药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NSICU和普通病房分别检出ABA 83株和22株,感染部位均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除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多黏菌素B外,NSICU检出的ABA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74.7%~100.0%,而普通病房检出的ABA除对氨曲南和四环素的耐药率较高外,对其他抗菌药物具有很好的敏感性;两个病房相比,除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多黏菌素B外,NSICU检出的ABA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ICU感染的ABA呈多药耐药性,临床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提高疗效和减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