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尖锐湿疣和寻常疣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和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检测125例尖锐湿疣患者和100例寻常疣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 和CD4^ /CD8^ 的比值)、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1)125例尖锐湿疣患者和100例寻常疣患者外周血清中sIL-2R,IL-2和TNF-α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CD3^ ,CD4^ ,CD4^ /CD8^ 的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2)尖锐湿疣患者组与寻常疣患者组相比各项参数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尖锐湿疣患者与寻常疣患者存在着明显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和紊乱。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囊虫患儿细胞免疫功能。方法: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采用APAAP法,血清IL-2、sIL-2R测定采用ELISA法,IL-6和IL-8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囊虫患儿CD3^ 、CD4^ 和CD4^ /CD8^ 比值及血清IL-2水平明显降低(P<0.01);sIL-2R、IL-6和IL-8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脑囊虫患儿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和紊乱,细胞免疫功能测定可为患儿免疫疗法的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IL-2对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复发性口腔溃疡(RAU)中的免疫学机制和小剂量IL-2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FACS行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白细胞介素2受体(interleukin 2 receptor,IL-2R)及表型分析,以MTT法检测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用ELISA法检测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重组人IL-2(rhIL-2)隔日皮下注射,并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发现RAU患者外周血中的CD3^ 、CD4^ 淋巴细胞和NK细胞数量减少,CD8^ 淋巴细胞数量正常;T细胞对其丝裂原诱导的增殖能力和分泌IL-2、IFN-γ的水平均降低,T细胞表面IL-2R也减少,经IL-2治疗一疗程后,能显著改善上述免疫指标。结论 T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是RAU发病和影响创面愈合的关键因素,小剂量IL-2治疗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有效地治疗RAU。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时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5例感染性疾病新生儿和30例非感染性疾病新生儿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中IL-2、IL-6和IL-8的含量,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感染性疾病组血清IL-2显著低于非感染性疾病组(P<0.001),败血症组IL-2值显著低于肺炎组或脐炎组(P<0.05)。感染性疾病血清IL-6和IL-8显著高于是感染性疾病组(P<0.001),败血症组IL-6和IL-8值显著高于肺炎组或脐炎组(P<0.05)。结论:新生儿患染性疾病时存在白细胞介素失调,其中IL-2、IL-6、IL-8在其炎症反应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提示白细胞介素水平的高低可反映疾病的严重,并可作为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的一项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胃癌术后病人白介素-2(IL-2)治疗过程中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血清白介素-2受体(SIL-2R)和血清白介素-12(IL-12)水平的变化,对胃癌术后患者的免疫机能的影响进行评价。方法:胃癌术后患者64例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给予IL-2,另一组为对照组。用药前、后分别行IL-12和SIL-2R测定以及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淋巴细胞的表型。结果:用药后血清IL-12及CD4^ 、CD8^ 、CD56^ 比用药前明显升高(P<0.05)。而SIL-2R明显下降(P<0.05)。结论:应用IL-2治疗胃癌术后患者,其细胞免疫机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酒精性肝硬化病人白细胞介素6及其与白细胞介素2相关性。方法:应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了酒精性肝硬化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自然和诱导产生的IL-6和IL-2水平,同时观察了诱导产生的IL-6与免疫球蛋白IgA、IgG及IL-2的相关性。结果:血清中和PBMC自然或 产生的IL-6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IL-6与血清IgA水平呈正相关,与IL-2呈负相关,结论: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白细胞介素水平的异常可能与酒精性肝硬化病人免疫球蛋白的过度产生和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7.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朝霞  梁敏坚  罗敏琪  陈忠城 《广东医学》2002,23(11):1157-1158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0例对照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IL-2和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均<0.01),且患病期其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P<0.05和P<0.01),另外,精神分裂症患者IL-2和IL-6瓣高低与其性别、病程、病情的严重程度及家族史有关(P均<0.01),但患者血清IL-1β和TNFα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其患病期细胞因子水平可能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遗传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粘膜固有层淋巴细胞表达IL—6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粘膜固有层单核细胞(LPMC)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和分泌,以及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测定32例UC患者及4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和细胞培养液中IL-6的浓度,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IL-6 mRNA的表达,结果:UC患者血清中IL-6的浓度无明显升高,但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在PMA和抗CD3的刺激下表达IL-6 mRNA及分泌IL-6的水平明显增加。UC病变部位的LPMC表达大量的IL-6 mRNA并自发分泌大量的IL-6蛋白,而且IL-6浓度与患者外周血清中的C-反应蛋白水平,血沉均呈显著正相关(γ=0.69,γ=0.61,P均<0.01)。在LPMC培养液中加入IL-17后LPMC分泌IL-6明显增加,加入抗IL-17的单克隆抗体后,IL-6的分泌则显著被抑制,结论:UC患者病变部位的LPMC表达和分泌IL-6明显增加,并且与疾病的活性呈正相关,IL-7在调节LPMC产生IL-6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IL-6)在胆管癌疾病中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0例胆管良性疾病患者,25例胆管癌患者,20例健康者。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血清IL-6的水平变化。结果:25例胆管癌患者血清中IL-6水平明显高于胆管良性疾病及健康者(P<0.05),胆管癌手术后血清IL-6水平明显低于手术前,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胆管癌患者血清IL-6水平明显增高,检测血清IL-6可做为诊断胆管癌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2(IL-12)在重型肝炎(SH)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血清和腹水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分别采用Griess比色法及放射免疫法(RIA)检测了45例SH并发腹水患者血清及腹水中NO、TNF-α、IL-6和IL-12含量,其中腹水感染30例,腹水非感染组15例,结果显示SH并发SBP血清和腹水NO、TNF-α、IL-6和IL-12水平均明显高于腹水非感染组(P<0.05),其升高水平与血清总胆红素(SB)、凝血酶原时间(PT)呈正相关,与血清胆固醇呈负相关(P<0.01),感染控制后血清和腹水NO、TNF-α、IL-6、IL-12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但汉能降至非感染组水平。表明:NO、TNF-α、IL-6和IL-12参与SH及SBP形成腹水的发生、发展过程,其联合检测对SH并发SBP的早期诊断、病情轻重及强后的判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脾大部分栓塞治疗对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免疫功能影响。方法:检测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脾大部分栓塞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百分率及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变化,并与健康人对照,结果:肝硬化患者脾大部分栓塞前外周血CD3^ ,CD4^ 百分率,CD4^ /CD8^ 细胞比值均明显低于健康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栓塞治疗8周后,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但仍低于健康人(P<0.05),而CD8^ 细胞百分率,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在栓塞前均显著高于健康人(前者P<0.05,后者P<0.01),栓塞后两者均下降,与健康人相比,前者P>0.05,后者P<0.05,结论:巨脾可能是肝硬化功能失代偿期患者免疫功能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脾大部分栓塞可部分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有重大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价素8(IL-8)、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胶原(PCⅢ)含量变化及其在肝纤维化中的临床意义。取空腹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81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TNF-α、IL-6、IL-8、HA、LN、PCⅢ含量变化。发现慢性肝病患者血清TNF-α、IL-6、IL-8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TNF-α、IL-6、IL-8含量与HA、LN、PCⅢ含量正相关。与不同临床类型的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胆红素含量平行测定二者成正相关。结果表明:慢性肝病肝纤维化过程中,贮脂细胞的活化,胶原合成增加与TNF-α、IL-6、IL-8细胞因子有关,细胞因子活性与血清胆红素一样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3.
细胞因子在小儿肾脏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白介素(IL)6、8、10在小儿肾脏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相互关系及与细胞免疫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65例肾小球疾病患儿血清IL-6、8、10水平,McAb-A-E法检测54例患儿T细胞亚群。结果:各型肾小球疾病患儿血清IL-6水平降低,IL-8、10水平升高,CD4^ 细胞及CD4^ /CD8^ 比值均降低,IL-10水平与CD4^ 细胞呈负相关,血清IL-6、8、10分别与尿蛋白定量无相关性。结论:在小儿肾脏病中,①血清IL-6水平降低,可能是继发性改变,②血清IL-8、10水平升高,参与了肾小球疾病的发生;③CD4^ 细胞、CD4^ /CD8^ 比值降低,是肾小球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④血清IL-10水平升高,与CD4^ 细胞呈负相关,抑制细胞免疫,导致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后肝癌及肝硬化患者多项血清蛋白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及白细胞介素-6(IL-6)等指标变化的特征。方法:测定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与肝癌患者血清Lp(a)、IL-6及前白蛋白(PA)等5项指标水平。结果:肝癌及肝硬化2组患者血清IL-6和α1抗胰蛋白酶(A1AT)均高于对照组(P<0.01),肝癌组升高最为显著;PA、白蛋白(ALB)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肝癌组血清Lp(a)与A1AT变化呈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0.39,与IL-6、PA、ALB无相关性。肝硬化组Lp(a)水平与PA、ALB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2,0.45(P<0.05),与IL-6、A1AT无相关性。结论:测定患者血清Lp(a)与IL-6等指标,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和肝癌鉴别诊断、病情观察及预后判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1例肝硬化患者、13例原发性肝癌和15例健康对照组血清中IL-6、sIL-6R和sgp130水平。观察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及其受体(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sIL-6R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β链sgp130)变化。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中IL.6、sIL-6R、sgp130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但较原发性肝癌组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IL-6、sIL-6R、sgp130水平随着Chi1d分级逐渐升高而增加,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提示血清中IL-6、sIL-6R、sgp130水平与肝硬化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I、Ⅱ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免疫指标的变化。方法:对6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T细胞亚群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I、Ⅱ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CD3、CD4、CD8、CD4/CD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I型患者CD3、CD4水平及CD4/CD8比值均显著升高(P<0.01);Ⅱ型患者CD3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两型患者CD8、IL-6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治疗后比较,I型患者CD3、CD4、CD4/CD8比值显著高于Ⅱ型患者,CD8患者低于Ⅱ型患者(P<0.05)。结论:I、Ⅱ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免疫功能处于活化状态。  相似文献   

17.
李猛  岳强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2):41-4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成型术(PTCA)引起早期炎性反应的机制。并研究术后血清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8(IL-8)的浓度与远期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观察33例PTCA术前及术后4小时血清IL-6、IL-8水平。结果:PTCA后4小时IL-6、IL-8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0.01)。发生心血管事件和再狭窄的患者,血清IL一8、IL-6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组(P〈0.01)。结论:IL-6、IL-8是反映PTCA术后早期炎性反应的敏感指标。术后IL-6、IL-8水平越高,发生心血管事件和再狭窄的几率越高。  相似文献   

18.
SLE患者血清IL—4、IFN—γ水平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血清细胞因子细胞介素-4(interlukin-4,IL-4),γ-干扰素(interferon-gamma,IFN-γ)水平,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与SLE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SLE患和健康志愿血清IL-4和IFN-γ水平。结果:(1)SLE活动组血清IL-4水平和IL-4/IFN-γ值明显升高,与非活动组、对照组比较有显性差异(P<0.001)。(2)血清IFN-γ水平3组(SLE活动组,非活动组和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显意义(P>0.05)。(3)SLE患激素治疗后血清IL-4水平明显降低。结论:IL-4、IFN-γ作为区分CD4T细胞亚群的指标之一,间接反映了Th1,Th2细胞活化状态;SLE患血清IL-4水平,IL-4/IFN-γ值明显升高,且与病情活动性相关;IFN-γ水平无明显变化,说明活动性SLE患存在Th2细胞优势活化状态,破坏了体人Th1/Th2正常平衡状态。血清IL-4水平可作为SLE病情活动性监测指标之一,并可作为疗效判断指标之一。寻找有效方法调节SLE患血清IL-4水平,从而调节体内Th1-Th2平衡,将为治疗SLE开辟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杜先智  张和生 《四川医学》2001,22(9):812-813
目的:探讨检测肺结核患者支气管冲洗液及血清中IL-2,SIL-2R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IA,ELISA法分别检测肺结核患者支气管冲洗液及血清中IL-2,SIL-2R水平。结果:支气管冲洗液中IL-2,SIL-2R及血清SIL-2R的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中IL-2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同步检测肺结核患者支气管冲洗液及血清中IL-2,SIL-2R有助于宿主免疫状态的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在肝炎后肝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03例肝炎肝硬化病人和20例健康献血员血清IL-10、IL-18的水平,观察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腹水、血清白蛋白和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血清IL-10、IL-18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肝功能child-pughA、B、C级组血清IL-1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肝功能child-pughA级组血清IL-10水平略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功能child-pughB、C级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腹水组、无腹水组血清IL-1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有腹水组血清IL-10水平明显低于无腹水组、对照组(P〈0.05,P〈0.01);血清IL-10水平与血清IL-18水平呈负相关(r=-0.51,P〈0.01);血清白蛋白水平与血清IL10水平呈正相关(r=0.566,P〈0.01),与血清IL-18水平呈负相关(r=-0.315,P〈0.01);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血清IL-18水平呈正相关(r=0.677,P〈0.01),与血清几-10水平呈负相关(r=-0.339,P〈0.01)。结论IL-10、IL-18在肝炎肝硬化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的作用,其水平与肝损害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