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听骨链CT仿真内镜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听骨链CT仿真内镜(CTVE)的临床应用价值限度。方法 使用准直1.0mm、螺距1.0扫描,骨算法、视野9.6cm、间隔0.1mm重建对40例临床怀疑中耳病变(30例手术)的患者进行CTVE成像,并与轴位HRCT、MPR图像及手术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CTVE诊断听小骨破坏的准确性为92.6%,明显高于轴位HRCT(84%)和MPR(77%)图像,CTVE也能清楚地显示听骨链发育异常和术后的善。结论 CTVE能显示听骨链的立体影像,有利于听骨链病变的显示和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CT(螺旋CT)对正常中耳结构(主要为听骨链)的显示及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结构的诊断价值.方法 90耳(男52耳,女38耳)分三组,1组为正常SCT组30耳,2组为正常HRCT(高分辨率CT)组20耳,3组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组40耳,利用Somatom Plus 4 CT进行扫描,用SSD(表面阴影成像)、MPR(多层面重建)螺旋CT三维成像软件处理图像.结果 SCT较HRCT扫描能清楚直观地显示正常中耳结构,对一些细微结构显示较一般HRCT扫描好.对豆状突、砧镫关节、镫骨上结构显示率分别为90%、93.3%、96.6%.SCT对30耳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结构的破坏能清晰显示.结论螺旋CT对正常中耳结构的显示及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结构破坏情况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成人中耳、内耳解剖结构螺旋CT三维成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成人中耳,内耳解剖结构三维立体图像模型。方法:采用螺旋CT薄层扫描(层厚1mm或2mm),小视野(FOV=5cm),密集重建技术(间隔0.2mm或0.5mm),对90例成人中耳,内耳进行三维成像。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成像(SSD)和仿真内窥镜成像(CTVE)。结果:中耳彭室,听骨链,内耳及内耳道分别三维成像,全面显示了各结构相互关系。表面及内部形态。结论:螺旋CT三维成像能够全面准确观测成人中耳,内耳立体结构。  相似文献   

4.
听骨链螺旋CT仿真内镜成像的最佳观察阈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听骨链螺旋CT仿真内镜(CTVE)成像的最佳观察阈值。方法;对20例健康志愿者40耳和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23耳分别进行了听骨链的CTVE观察,比较了不同的观察阈值对听骨链结构的显示能力。制订了图像质量评分标准作为比较的半定量指标。结果:正常组观察阈值上限为-550UH--450HU时图像质量评分较高,而中耳炎组观察阈值上限为+200HU-+300HU时图像质量评分较高。CTVE图像上听骨链的外形随观察阈值上限的不同而变化。观察阈值上限较低时出现很多漂浮状伪影;随着观察阈值上限的升高,镫骨和/或砧骨长脚及其砧镫关节首先逐渐变小,变细乃至消失。结论;在临床工作中,正常和病变组的观察阈值宜分别在选择为-524HU和+250HU后再根据所要观察的部分作适度调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多平面重建、三维CT成像及CT仿真内窥镜技术)在泌尿系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4例泌尿系病患者行前瞻性的术前螺旋CT检查,分别进行多平面重建(MPR)、三维(3D)成像及CT仿真内窥镜(CTVE),并与相应IVU图像和膀胱纤维内窥镜进行比较。结果MPR、3D和CTVE重建图像能更好的从多方位显示病变形态,及病变与周围组织之间平面和空间关系,无盲区。结论MPR、3D和CTVE图像可为CT轴位图像及纤维内窥镜等补充重要信息,为泌尿系病变的术前诊断、定位及治疗方法和手术径路提供了客观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及CT仿真内镜(CTVE)技术对主动脉夹层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12例主动脉夹层行螺旋CT血管造影及二维和三维重建,二维重建包括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RI)。三维重建包括表面遮盖成像(SSD)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其中6例行主动脉CTVE成像。结果:SCTA横断面CT,MPR及CRI均显示12例主动脉夹层真腔与假腔,剥离内膜,瘤壁钙化及血栓,械断面CT显示4例内膜破裂口,MPR及CRI显示5例内膜破裂口,SSD及MIR显示12例真腔与假腔及剥离内膜,2例主动脉弓分支血管,SSD及MIP图像直观,立体感强,但均不能显示夹层动脉瘤内部结构情况及内膜破口,CTVE显示5例主动脉夹层真腔与假腔及其内壁,剥离内膜。结论:以主动脉SCTA的横断面CT图像为基础。结论其MPR,CRI,SSD,MIP及CTVE图像是诊断与评价主动脉夹层最有效无创伤性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在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在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7例颈部、体部及四肢血管病变的患行多层螺旋CT平行及增强扫描,以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遮盖法(SSD)、实时3D重建(RT-3D)、血管CT仿真内镜(CTVE)等多种方式重建。结果 MPR能保留有助于定性诊断的密度CT征象,多方位地显示附壁血栓、真假腔、充盈缺损等,但缺乏病变与周围解剖结构的立体观;SSD均能直观地显示血管病变的全貌,以及病变与分支血管的关系等,但不能显示管腔内的情况;RT-3D可清楚显示血管壁的钙化、测量各径线参数以及多角度观察病变,其图像优于其他方法的重建图像;CTVE可清晰显示血管狭窄、真假腔、内膜片及钙化斑块的形态。结论 综合应用多层螺旋CT的各种重建技术诊断血管性疾病,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8.
听骨链螺旋CT 仿真内镜成像的最佳成像参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听骨链螺旋CT仿真内镜(CTVE)成像的最佳成像参数。方法 选择20例临床上除外耳部病变的病人进行薄层螺旋扫描。比较螺矩、重建算法和重建间隔对听骨链CTVE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 随着Pitch值增大图像质量降低,边缘算法的图像质量最佳,重建间隔越小图像质量越好。结论 听骨链CTVE成像的最佳成像参数是:层厚1.0mm,Pitch1.0或1.5,显示视野9.6cm,边缘算法重建,重建间隔0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颞骨一次扫描作轴位和冠状位高分辨率重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多层螺旋CT对28例患者(56耳)行颞骨轴位CT扫描,分别对两侧颞骨作轴位和冠状位高分辨率重建。结果:正常32耳均能清晰显示其颞骨内精细结构;24耳中耳炎均能清晰显示病灶范围、骨质破坏及周围结构关系,符合临床手术病理所见。结论:多层螺旋CT一次扫描作轴位和冠状位高分辨率重建能清晰显示正常内耳结构及病理影像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32例小儿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影像学资料,全部患儿均行常规的胸部X线胸部透视、胸部平片、螺旋CT轴位扫描及三维重建,重建技术包括CT仿真内窥镜重建(CTVE)、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结果:32例患儿胸部透视及平片均不能明确诊断,CTVE、MPR、SSD可清楚显示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位置、形状、大小。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轴位图像结合三维重建能提高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的准确性,是目前术前诊断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最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中耳结构复杂、细微,位置深而隐匿.CT仿真内窥镜成像可利用螺旋CT容积扫描数据重建出空腔器官内表面的立体图像,类似纤维内镜所见.目的:验证64排螺旋CT中耳仿真内窥镜对中耳正常结构的显示能力以及在病变中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设计、时间及地点:验证性对比观察,于2005-10/2006-03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完成.对象:选择33例(66耳)疑有中耳疾病行双耳螺旋CT检查患者,其中正常35耳;病变31耳包括慢性化脓性中耳炎24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乳突根治术后复发2耳、中耳癌2耳、外耳道异物肉芽肿1耳及颞骨骨折2耳.方法:行颞骨64排螺旋CT容积扫描,软组织算法密集重建后,利用Navigator软件行中耳CT仿真内窥镜成像.所有CT仿真内窥镜成像均与常规二维CT图像及手术对照.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的主要结构包括各听小骨及其间的关节、上中下鼓室、鼓窦及外耳道、鼓室各壁结构、面隐窝、鼓室天盖、锤骨前、上韧带、砧骨后韧带及后鼓室的结构.结果:100%的CT仿真内窥镜图像可清晰显示正常中耳大部分听小骨及鼓室各壁结构,68.6%(24/35)及74.3%(26/35)的CT仿真内窥镜图像可分别清晰显示镫骨前、后脚,而且CT仿真内窥镜图像可清晰显示后鼓室重要解剖结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例中,CT仿真内窥镜显示锤骨柄、砧骨长脚骨质破坏与手术所见的符合率为91.7%(22/24),锤骨头、砧骨短脚、镫骨脚骨质骨质破坏的符合率分别为95.8%(23/24),100%(24/24)及87.5%(21/24):1耳中耳癌中CT仿真内窥镜可清晰、立体显示鼓室盖、鼓岬及外半规管的骨质破坏;1耳颞骨骨折中CT仿真内窥镜可清晰显示锤砧关节脱位.中耳CT仿真内窥镜成像平均耗时约10 min.结论:64排螺旋CT中耳CT仿真内窥镜可以清晰显示中耳的正常解剖细节,对病变中耳骨质破坏显示的符合率较高,且CT仿真内窥镜耗时不长,可以临床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12.
螺旋CT三维重建方法在颞骨影像学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成人颞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方法:对正常30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41耳行螺旋CT检查,把扫描所得的容积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包括最大密度投影法(MIP)、最小密度投影法(MinIP)、仿真内窥镜法(CTVE)和容积再现法(VR)。结果:MIP、MinIP、CTVE和VR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对颞骨内结构进行三维显示。结论:对于颞骨内结构的显示,VR是目前较好的三维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在气道异物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2例气道异物患者行128层螺旋CT检查,将图像上传至工作站行气道容积再现(volumerendering,VR)、CT仿真内镜(CTvirtualendoscopy,CTVE)、最小密度投影(minimumintensityprojection,MinP)、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erreformation,MPR)等后处理,并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经VR、CTVE、MinP等后处理后,气管、气管隆突、主支气管和段支气管结构及伴随征象显示清晰;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进行对照,128层螺旋CT诊断气道异物的符合率为97.6%。结论128层螺旋CT对气道狭窄定位准确,用于气道异物诊断无创、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后处理技术诊断腰椎椎弓峡部裂的准确性。方法 36例腰椎椎弓峡部裂患者,行多排螺旋CT扫描后对原始数据进行MPR后处理,比较椎间盘CT轴位图像与MPR图像对腰椎椎弓峡部裂的显示率。结果 椎间盘CT轴位图像及MPR图像共发现椎弓峡部裂67个,峡部裂位于L32个,L424个,L541个;椎间盘CT轴位图像对椎弓峡部裂的显示率为68.66%(46/67),MPR图像为10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排螺旋CT MPR技术可较好显示椎弓峡部裂特征,对指导治疗方案制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源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面神经管的显示能力及其在面神经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正常人与12例患者的双源CT面神经管曲面重建(CPR)图像与多平面重建(MPR)图像,并对30例正常人双侧面神经管各段进行测量.结果:30例正常人的面神经管迷路段在轴位扫描图像上显示最佳,面神经管垂直段在矢状位重建MPR图像上显示最佳.曲面重建图像可同时显示双侧面神经管.12例患者中有11例能良好显示病变段面神经管.结论:双源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面神经管的显示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面瘫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螺旋CT 0.5 mm层厚各向同性数据,对比0.5 mm和1.0 mm等距离横断和冠状重建显示慢性中耳乳突炎病变的效果,探讨0.5 mm重建层厚在显示慢性中耳乳突炎是否有优势.方法 对25例慢性中耳乳突炎患者行颞骨0.5 mm层厚螺旋CT扫描,将其各向同性数据建成0.5 mm和1.0 mm两种等间距图像,并由一位经验丰富的放射医师独立盲法评分,评分间期为两周以消除因记忆产生的误差.对比评分结果,进行Wilcoxon符号配对秩和检验.结果共31侧患耳0.5 mm和1.0 mm等间距重建对照,差异有统计学(P<0.05),即0.5 mm层厚各向同性数据以0.5 mm等距离重建横断和冠状图像在显示颞骨炎症侵犯存在优势.结论 与1.0 mm层厚相比较,0.5 mm等距离重建图像显示慢性中耳乳突炎颞骨细微病变更具优势,因此,利用螺旋CT亚毫米各向同性数据薄层重建,为颞骨炎症病变提供了更佳的显示方法,有利于隐匿性细微病变的检出,为临床的早期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气管、支气管疾病中的作用.方法 81例经临床证实的不同原因致气道狭窄患者行MPR (CPR)、MinIP、VR、SSD及CTVE成像,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五种三维重建图像及轴位图像对气管支气管肿瘤、内膜结核、肿瘤侵犯以及外伤等所致气道改变的显示各有优势.结论多层螺旋CT轴位图像结合其多种方式三维重建,互补长短,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并给诊断带来更多的信息,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成像和多平面成像技术在颌面部创伤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62例颌面部骨折患者行薄层连续扫描后,利用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选用多种软件技术,多平面重组(MPR)、三维表面遮盖显示(3D-SSD)等重组观察,重建颌面部骨折的三维影像,获得最佳图像。结果:螺旋CT MPR成像清晰显示了所有的颌面部骨折的部位、类型、异物的数目及碎骨片的移位及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情况,特别对细微骨折及深部骨折显示优于3D-SSD。而3D-SSD属立体成像,可直观展现骨折的部位,骨折线的走行,骨质的碎裂程度及移位情况。结论:多层螺旋CT MPR结合3D-SSD成像能够明确诊断颌面部骨折,可直观地观察到颌面部骨折在三维立体空间的实际大小、形态位置及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并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对颌面部骨折术前制定手术方案和术前、术后对比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