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CT灌注成像螺旋CT扫描1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CT灌注成像的扫描技术可以超早期诊断脑梗死,使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得到早期治疗。我们对19例临床诊断为脑局部缺血患者进行了CT平扫、CTA、CT灌注成像扫描技术的检查。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对超早期脑梗死区域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9例,全部患者发病6h内行颅脑CT扫描、CT脑灌注成像(CTP)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分析灌注图像,并测量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并与对侧未梗死脑组织比。结果 CT扫描发现9例存在早期脑梗死灶,余20例未见异常,CTP发现脑灌注异常区域;梗死区CBF、CBV较对侧明显减低(P<0.05);缺血半暗带CBF明显小于对侧(P<0.05),CBV与对侧无显著差异(P>0.05)。CTA检查显示29例患者中,12例一侧大脑动脉狭窄,17例患者一侧颈内动脉狭窄。结论 CT脑灌注成像可以较好的显示脑梗死患者脑缺血病灶血流灌注情况,CTA可有效显示脑血管病变部位及程度,螺旋CT脑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可为超早期脑梗死诊断治疗提供准确依据,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脑灌注加CT血管成像技术在早期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总结108例发病在6h内临床可疑脑梗死,其中105例进行CT平扫、CT脑灌注和CTA,部分复查CTP的住院患者资料,并对影像资料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CT平扫7例脑实质密度轻微减低、脑沟变浅(6.6%),CT脑灌注83例显示与临床症状对应区域血流灌注异常(79.1%),与对侧比较CBF下降、CBV下降或正常、TTP延长.22例CT灌注未见异常(20.9%).CT血管成像显示53支动脉(39例)有不同密度斑块及管腔狭窄,3例检查未成功.结论 CT脑灌注加CTA成像技术可以快速、准确确定缺血半暗带及病变血管,对早期缺血性脑血管脑的诊断和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CT灌注成像诊断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灌注CT成像在缺血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共15例伴有急性脑血管意外症状和体征的患者,起病至就诊时间约为5~20h。常规CT检查后立即行CT灌注检查,所有图像传送到独立工作站进行处理,并用CT Perfusion软件分别计算出下列参数图像:脑血容量,脑血流量,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造影剂达到峰值时间。结果 4/15例患者(发病时间均大于12h)CT平扫图像能隐约或能较明确地显示出脑梗死灶,CT灌注扫描的参数图像能够明确显示出病灶区;6/15例患者(发病时间均小于12h)平扫未发现脑梗死灶,但灌注cT检查均显示了参数图像的异常改变;5/15例患者平扫和灌注CT检查均未发现明显脑梗死灶。结论 脑CT灌注成像是一个新型的功能性影像学检查手段,能较好地评价脑的灌注状态,可理想地应用于缺血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中。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螺旋CT脑灌注成像与CT血管成像在超早期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5例发病在6h内的脑梗死患者,进行了CT脑灌注成像和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发现,脑梗死患者在超早期脑梗死区的TTP极显著的高于对应健康区(P0.01),而脑梗死区的CBV和CBF极显著的低于对应健康区(P0.01);缺血半暗带的CBF和TTP与对侧健康区相比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CBV与对侧健康区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脑梗死患者超早期均存在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的狭窄或闭塞现象。结论:CT脑灌注成像和CT血管成像技术在脑梗死超早期诊断中就有重要的作用,应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 T脑灌注成像对早期脑梗塞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50例疑似早期脑梗塞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以脑血管造影检查为金标准,比较256层螺旋C T脑灌注成像与C T平扫诊断早期脑梗塞的效果,进一步比较早期脑梗塞患者健侧与患侧256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的相关参数差异.结果:...  相似文献   

7.
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脑容积灌注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于发病6h内行CT平扫及CT脑容积灌注成像,分析平扫及灌注表现,测量缺血区的灌注参数值,并应用灌注扫描图像重建Willis环动脉。结果2例患者常规CT平扫未发现异常;而CT脑容积灌注成像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减低区,表现为脑血流量及脑血容量减低、平均通过时间延迟;重建Willis环动脉图像均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结论CT脑容积灌注成像能够快速、准确反映缺血部位及范围,重建血管成像可以判断闭塞血管,对早期诊断缺血性卒中和指导溶栓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双源CT全脑灌注成像快速评价脑梗死核心及缺血半暗带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88例疑为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行双源CT全脑灌注成像(CTP)检查,以MRI-DWI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P检查的诊断价值;并根据CTP图像,比较梗死核心与缺血半暗带各参数的差异。结果:(1)MRI-DWI检查发现本组88例患者中65例为脑梗死,CTP诊断的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87.0%,准确度为90.9%,阳性预测值为95.2%,阴性预测值为80.0%;(2)MRI在65例脑梗死患者中发现178个梗死核心、187个缺血半暗带,CTP的梗死核心、缺血半暗带检出率为86.0%、84.0%;(3)梗死核心的CBF、rCBF低于缺血半暗带(P<0.05),MTT、rMTT高于缺血半暗带(P<0.05)。结论:双源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对于梗死核心、缺血半暗带有着较高的检出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磁共振成像技术弥散加权成像 (DWI)和血流灌注成像 (PWI)不仅可以超早期诊断脑梗死,明确缺血部位、缺血范围,估计缺血半暗带的大小和鉴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特殊磁共振序列还可以确诊早期颅内出血。有助于溶栓对象的筛选和预后的判断,为溶栓治疗提供直观的影像学依据。 传统磁共振技术 TIWI、 T2WI质子密度加权成像虽能在发病 12h后诊断脑梗死,但不能在溶栓治疗的有效时间窗内判断脑缺血及缺血范围和严重程度。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 DWI和 PWI不仅可超早期诊断脑梗死明确缺血范围,估计缺血半暗带的大小,判断血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CT灌注成像在评价脑微循环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2例颅脑损伤患者在术后6~20h内行常规CT和CT灌注成像检查。结果早期常规头颅CT平扫,除颅脑损伤征象和术后改变外,无缺血表现7例;脑实质低密度缺血灶5例,占41.67%。11例患者的灌注参数图像[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都有明确的异常表现,占91.67%,1例无变化。结论灌注CT能够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早期显示脑组织灌注部位、范围及缺血程度,确定脑梗死的存在及灌注情况,并可进行定量研究,对临床早期选择预防脑梗死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可以作为指导治疗的一个指标。但受到病人病情、扫描时间、影像技术人员技术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梗死的CT诊断(附12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梗死是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在脑血管疾病中占首位。常发生于中、老年人,发病率高,病死率低,但致残率高,早期诊断对指导治疗及康复极为重要。目前,CT是诊断脑梗死的主要手段。现将我院近4年来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病例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MSCTPl)技术在早期及超早期脑缺血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2例发病24h内(其中26例发病时间少于6h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CT平扫。对其中34例CT平扫阴性者进行螺旋CT灌注成像(MSCTPl),结果34例患者CT平扫阴性者(其中发病时间少于6h患者20例,14例患者发病时间24h时)行多层螺旋CT注成像,可见34例患者中30例观察ROI区域的Perrusion(灌注),PEI(峰值增强),TTP(对比剂峰值时间),BV(脑血容量),MTT(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等指数异常变化,与临床表现和48h或MRI复查脑梗塞部位大致相符。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MSCTPl)技术对早期及超早期脑缺血性疾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69例分别实施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检测,分析平扫及灌注成像表现,对比缺血区与脑血流参数与其对侧相应区域灌注参数,进行脑内动脉、颈段血管造影图像的重建。结果:本组经头颅平扫显示有早期脑梗死征象者41例,无灌注异常区域28例。经CT脑灌注成像检查显示,患者脑梗死区的血流量、脑血容量均明显低于对侧镜像区,其中梗死区域对侧镜像区的血流量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而脑血容量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脑梗死区的对比剂峰值时间与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均明显长于对侧镜像区(均P 0. 01);血管造影图重建结果显示,单侧颈内动脉狭窄37例,单侧大脑动脉狭窄16例,左侧大脑动脉闭塞11例,左侧颈内动脉闭塞5例。结论:CT脑灌注可准确并及时反应患者脑部缺血程度、缺血位置,并预测其半暗带,而脑部血管造影可反映其病变血管位置、病变程度,联合应用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检测法有助于早期、准确诊断急性脑梗死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的特点,早诊断、早治疗是及早阻止疾病发展、改善预后的关键。笔者主要就急性脑梗死在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磁共振成像(MRI)、脑磁图描记术(MEG)等神经影像中的早期表现及相关原理进行阐述。常规CT普及率高、经济、便捷,对脑出血敏感度高,是急性脑梗死与脑出血鉴别首选,缺点是成像对比度差,对脑梗死早期诊断精确性差。CT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缺血半暗带定位具有更大的优势。MRI是具有多种扫描序列,可对不同状态下脑组织内水分子状态精确分辨,对脑梗死的诊断、分期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临床常规的T1、T2、FLAIR加权像可在起病后数小时观测到异常信号,而DWI序列在局部脑组织缺血后5min即可见信号增强。SWI序列可以检测CT、常规MRI无法显示的微出血灶。MRS成像可以检测多种细胞内化合物成分,这些化合物对急性脑梗死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细胞损伤具有特定意义。MEG可以灵敏检测大脑神经元细胞的异常放电,并能对异常信号发生源精确定位,时间分辨率达ms级,空间分辨率达mm级。MEG通过监测不同功能区的诱发磁场,可以定位病灶,同时灵敏客观反映脑功能损伤情况。但其昂贵的价格、低普及率、对被检查者的配合要求都限制了MEG的应用。目前神经影像学技发展快,随着设备及软件的进一步开发,急性脑梗死诊治水平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脑CT灌注成像分期对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脑血管意外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质量的疾病,因此对本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十分重要。近年来随着CT技术的发展,CT灌注成像技术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许多研究表明在缺血性脑梗塞的早期,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在有效的再灌注时间窗内实施积极的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一致性。方法我院收治的考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20例,均通过MRA、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金标准,比较MRA成像与3D-ASL诊断结果与金标准的一致性。结果 3D-ASL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与金标准一致性Kappa=0. 794高于MRA诊断Kappa=0. 462(P 0. 05); 3D-ASL诊断正常类型、短暂性脑缺血、小面积脑梗死与金标准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 838,0. 767,0. 868高于MRA诊断Kappa值0. 541,0. 563,0. 642(P 0. 05);两种检测方法检测大面积脑梗死与金标准一致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3D-ASL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类型诊断一致性高于MRA。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到2017年6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2例,在发病24h内分别进行CT平扫和CT脑灌注成像检查,比较两种方法所得异常率;另选取脑健康志愿者72例为对照组进行CT脑灌注成像检查,比较脑梗死患者病灶中心与病灶周围CT脑灌注成像参数、患者病灶中心与健康对照组同一部位CT脑灌注成像参数。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CT脑灌注成像异常率(83.33%)显著高于平面扫描(P0.01);患者病灶中心与病灶周边及与健康对照组同一部位螺旋CT脑灌注成像相比,局部达峰时间(r TTP)均显著延长,局部脑血流量(r CBF)、局部脑血容量(r CBV)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诊出率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文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多模态CT的具体应用。方法:此次的研究目标全部为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这些患者全部于2018年期间进行经磁共振成像的检查最后确诊。将这92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患者应用多模态CT进行检查扫描,同时患者的评估应用血管软件和CT灌注软件进行实施,对CT灌注成像的各种参与进行比较和观察。同时,还需对脑灌注异常和供血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通过MR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进行诊断,其中多模态CT和头颅CT的精准度并不相同。在86例CTP灌注异常的患者中,其中存在缺血半暗带的患者有36例。不管是缺血半暗带区还是梗死核心区或是脑梗死侧灌注参数的脑血流量都要比侧镜像区低很多,同时达峰时间和平均通过时间在对侧镜像区,脑血容量在梗死核心区要明显比梗死镜像区低很多,具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P<0.05)。而50例CTP没有缺血半暗带的患者中,排除CBV之后对比侧镜像区和其余各种参数后,发现其中的具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多模态CT检查有着十分快速和简单的特点,患者急性脑梗死血流动力学所发生的改变可以有效观察,同时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对病变区的供血动脉情况进行有效分析,这样的情况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十分有利,而且其患者个体化的治疗也可以得到十分有效的促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讨论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筛选出2018年4月-2019年8月于我院实施诊治处理的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研究样本,给予全部入选患者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检查,收集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并对相关资料展开回顾性的整合分析。结果:相较于梗死核心区,缺血半暗带区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均明显提高,峰值到达时间明显缩减,平均通过时间明显延长(P<0.05);相较于健侧对应区,缺血半暗带区的脑血流量明显下降,峰值到达时间、平均通过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但二者的脑血容量对照,无明显差异性(P>0.05)。缺血半暗带I2期患者10例,Ⅱ1期患者31例,Ⅱ2期患者19例。结论: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检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明确患者的病变位置、病变范围以及是否伴随缺血半暗带,同时可对缺血半暗带进行分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4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92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东芝公司生产的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观察患者梗死部位及梗死灶大小,并观察比较患者脑梗死区、缺血半暗带区和健侧区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结果 CT检查发现本组梗死部位分别为基底核23例,额叶20例,颞叶18例,枕叶16例,顶叶15例;梗死灶大小分别为中度梗死33例,小梗死30例,腔隙性梗死29例。缺血半暗带区、健侧区及脑梗死区CBV、CBF及MT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BV水平缺血半暗带区高于健侧区、脑梗死区;CBF水平健侧区高于缺血半暗带区和脑梗死区,脑梗死区低于缺血半暗带区;MTT脑梗死区和缺血半暗带区高于健侧区,缺血半暗带区低于脑梗死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可较为准确地显示急性脑梗死部位和缺血半暗带、梗死灶大小,评价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