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旋复代赭石汤为仲景方。《伤寒论》曰:“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该方由旋复花、代赭石、党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胃气上逆所致之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胃反呕吐等证。叶天士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气升则清阳上升,胃气降则浊气下降,一升一降而为人身气机升降之枢纽。本方以党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以助脾升;旋复花、代赭石、半夏降逆和胃以助胃降,升降配合,气机  相似文献   

2.
王拥军 《新中医》1997,29(3):55-55
旋复代赭汤新用王拥军旋复代赭汤是汉代张仲景所创,方由旋复花、代赭石、党参、半夏、炙甘草、生姜、红枣7味药组成。“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革更,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说明汗、吐、下后表已解而胃气大伤,胃气弱而未和,痰气动而上逆,用此...  相似文献   

3.
目的:临床应用旋复代赭石汤辨证施治。方法:经临床辨证分析后运用旋复代赭石汤随症加减水煎,给予患者每日二次温服。结果:以下诸证患者服药后均痊愈。结论:旋复代赭石汤在临床上的应用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4.
传统上,中医对“气逆”为病的治则是:“逆则降之”。对胃气上逆引起的“呕吐”、“奔豚”,更是主张“和胃降逆”,以顺应“胃气以下行为顺”的特点,常选代赭石、旋复花等降逆之品,殊不知“胃气上逆”,并非由本腑单纯造成,而与肝脾二脏有着密切联系。如果肝脾未病或虽病不虚时,降逆犹可,若遇久病,肝脾已虚,升发疏泄不足,加代赭石之流,则使阳气更不得  相似文献   

5.
代赭石苦寒质重,入心肝二经。其镇逆、止血、平肝之功已被医者所习用,如《伤寒论》旋复代赭汤、《世医得效方》震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镇肝熄风汤等,此不详述。然其通燥结之功用,古今医籍论述甚少,唯近代张锡纯氏独树一帜,言代赭石“饶有重坠之  相似文献   

6.
马斌 《河北中医》1983,(2):54-56
已故名老中医何文楼先生,行医五十余年,在沧州渤海一带负有盛名。擅长内、妇科,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对经方运用,更是独具匠心。笔者跟其多年,宗经方之旨而临证活用,屡起沉疴。本文就旋复代赭汤运用经验,介绍如下: 旋复代赭汤是仲景方。《伤寒论》曰:“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该方是由旋复花、代赭石、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主治伤寒解后,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胃气上逆所致之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呕吐反胃等证。何老以此  相似文献   

7.
邓鸥鸥  邓翀 《新中医》2007,39(3):75-75
旋复代赭汤出自《伤寒论》,由旋复花、代赭石、人参、半夏、大枣、生姜、甘草组成,主治汗、吐、下后表证已解而中气受伤,痰湿不化,胃气因虚而上逆,致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证。笔者用此方加减治疗噎膈证,疗效甚佳,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8.
张锡纯认为胃气以降为顺,胃气不降导致胃痞发生,而胃气不降之关键在于五脏功能失常,即心肺阳虚、肝脾失调、肾虚冲逆皆可引起胃气不降而致胃痞。据此,张锡纯认为应从五脏论治胃痞,提出通降胃气、宣通心肺、行气利湿、升肝扶脾、纳肾降冲等治法,并自拟理饮汤、升降汤、理痰汤等方,灵活运用生赭石、厚朴、清半夏、桂枝、茵陈、生麦芽、白术等药物,值得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9.
总结姚魁武运用调和肝脾法治疗高血压伴失眠的经验。姚魁武认为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脾调和为气机正常运转的关键,而肝脾失调为高血压伴失眠的主要病机。临床上遣方用药以调和肝脾为主线,以疏肝理气畅气机、健脾助运滋化源、气血同调和肝脾等治法为主,选用四逆散、小柴胡汤、逍遥散、芎术汤等,结合天麻、钩藤等灵活加减,收效良好。附2则验案佐证。  相似文献   

10.
该文结合小建中汤、四逆散的作用机制,认为顽固性便秘与肝脾功能失常密切相关。小建中汤联合四逆散具有疏肝健脾、调畅气机之功,可有效治疗肝郁脾虚型顽固性便秘。  相似文献   

11.
胃食管反流病与脾、胃、肝、肺相关,病位在食管,为胃气所主,常因肺气上逆、脾胃升降失常、肝胆气机疏泄不及,致痰浊内生上犯所致。临床治则包括疏肝和胃、辛开苦降、健脾调气、清肝泄火、祛痰降气法。所选用中药主要以降气、健脾、疏肝、清热为主,常选旋覆花、半夏、茯苓、柴胡、郁金、吴茱萸等。  相似文献   

12.
探讨胆囊术后综合征辨证论治。肝郁气滞柴胡疏肝散加减,脾胃亏虚资生丸主之,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化裁,肝胃不和疏肝利胆和胃降逆法,肝胆湿热龙胆泻肝汤治疗,肝络失养方选一贯煎。  相似文献   

13.
香苏饮具有疏肝健脾,行气宽中的作用,临床多用于治疗具有气滞病机特点的病证。唐旭东教授认为胃生理上以"降"为顺,病理上因"滞"而病,临床所见胃病多具有气滞病机特点,治疗当以"通降"为着眼点。唐旭东教授临床治疗胃病擅长以香苏饮为基础方辨证加减用药,肝气犯胃证常合用四逆散、饮食停滞证合用保和丸、脾虚湿滞证合用半夏泻心汤、久病气滞血瘀证常合用丹参饮、金铃子散,加减用药灵活巧妙,基于"通降论"和香苏饮应用经验开发的通降颗粒临床应用效验。  相似文献   

14.
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夏泻心汤始由半夏、黄连、黄芩、甘草、人参、干姜、大枣组成,寒热平调,消痞散结,健运脾胃,旺盛气血,补气,清热,和中。该方药简意深,配伍精当,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原治少阳证误下、少阳邪热内陷、寒热郁结中焦等引起的"但满而不痛","呕而肠鸣、心下痞"等症。今人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复发性口腔溃疡、慢性胃炎、糖尿病性胃轻瘫、消化性溃疡等疾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王立忠教授认为特发性水肿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十分密切,情志不畅,肝木不能条达,肝郁气滞,血不利而为水,泛溢肌肤,发为水肿。即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脾虚中阳不振,健运失司,气不化水,以致水邪泛滥。湿盛则阳微,湿邪阻遏阳气,肾阳亏虚,不能温煦,蒸腾气化失职,致使水湿泛滥肌肤、旁走四肢,阻滞气机,而成水肿脾肾阳虚证候。治疗常采用健脾益气、补肾温阳、化湿利水,疏肝解郁之法,以标本兼治。方剂选用济生肾气丸为主,加黄芪、党参、防己、茯苓皮、生白芍、赤小豆、冬瓜皮、陈皮、砂仁、生薏苡仁、炙甘草、大枣等药,有合用防己黄芪汤、五皮饮、四妙散之意,疗效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山东中医杂志》2016,(3):193-195
研读李杲《脾胃论》等著作,认为其所论阴火为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太阴脾虚(湿盛)不能升清,阳明胃火不降所致。阴火异于阳热实火和阴虚虚火。本文考镜源流,认为阴火之论根于《黄帝内经》,其病因病机为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致脾虚或脾虚生湿,不能升清,则胃土不能降浊,阳明不降而出现一派热象,此热中兼有脾虚中气不足之证,实为内伤虚火。其临床表现以热或在颜面,或在九窍,或在四肢,其热势或高或低,但均有气短声低、倦怠乏力中焦气虚表现,或肢体沉重、四肢不收、大便溏泄等湿盛之象。治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苦寒以泻其火。用药为人参、黄芪、羌活、陈皮、茯苓、猪苓、柴胡、升麻、黄芩、黄连等。方如补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散火汤、升阳除湿防风汤等。临证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寒热错杂、虚实相兼一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四君子汤在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中的临床运用。方法:通过我院临床实践和有关医学典籍记载,就四君子汤在脾胃气虚证中的运用进行总结和讨论。结果:四君子汤在治疗脾胃气虚证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尤其是加味方可以进一步延伸四君子汤的运用范围。结论:四君子汤及加味方是中医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常用方,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挖掘四君子汤及加味方的使用价值,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探讨“常法与变法”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的具体临床应用。GERD致病原因复杂,其基本病机为脾虚失运为本,肝郁气逆为标,二者互相影响,治疗时常需兼顾常法与变法。常法有四,即辨证为湿热蕴结证时,选用温胆汤合菖蒲郁金汤加减以清热化湿开窍; 辨为脾虚气滞证时,用香砂六君子汤合平胃散加减以健脾燥湿行气; 邪气弥漫,辨为湿阻三焦证时,则用三仁汤加减以宣通三焦利湿; 中年女性,辨为肝郁气逆证时,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以疏肝和胃降逆。在此基础上随症加减,有是症,用是药。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故以通心阳、清心火、调肺气、滋肾阴为治疗之变法,且注重患者自身调护,以减少复发,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张美英 《天津中医药》2014,31(11):641-644
陈宝贵教授针对脾胃病病因病机的多样性及兼夹症的多变性和复杂性,提出了重建脾胃生理功能的学术思想,临证中善用柴胡疏肝散,调整贲门、幽门的协调运动;巧用半夏泻心汤,调整脾胃系统的酸碱平衡;利用化瘀散结法,调整脾胃系统物质的分泌规律,从而对脾胃病的诊治提供了有效可行的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20.
经行乳房胀痛是妇科常见的一种病症,中医学认为,经行肝血不足,肝失条达,致气血运行不畅,乳络欠通,不通则痛。文章从肝角度分析,认为经行乳房胀痛病因病机为:七情内伤,肝气郁滞;肝肾阴虚,气血不足;肝郁脾虚,水湿停留;瘀血阻络,脉络欠通。临床辨证治疗,肝气郁结型以疏肝解郁、理气消胀为主,方用柴胡疏肝散;肝郁血虚型以疏肝解郁、行气养血为主,方用逍遥散;肝肾阴虚型以滋肾养肝、解郁通络为主,方用一贯煎;肝郁脾虚型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为主,方用自拟疏肝健脾方;气滞血瘀型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主,方用血府逐瘀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