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观察骶管注药联合四维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治疗的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单纯的四维牵引治疗,观察组在四维牵引治疗的基础上实施骶管注药治疗3个月。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腰椎疼痛评分和脊柱ODI功能障碍指数。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腰椎VAS评分和脊柱ODI功能障碍指数分别为(2.58±1.02)分和(19.24±4.63),对照组患者分别为(4.69±1.37)分和(14.52±3.59),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但观察组的腰椎VA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脊柱ODI功能障碍指数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骶管注药联合四维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骶管注射中滴注及推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疗效区别。方法按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将8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骶管滴注组及骶管推注组(各42例),骶管滴注组接受5%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100 mg+维生素B12注射液1 mg+醋酸泼尼松龙0.125 g+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滴注,骶管推注组接受5%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100 mg+维生素B12注射液1 mg+醋酸泼尼松龙0.125 g+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推注。于治疗3周后分别进行JOA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其JOA评分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骶管滴注组JOA评分、改善指数、改善率各项指标改善均明显优于骶管推注组,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骶管滴注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效果优于骶管推注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骶管滴注配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为基层医院积极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做前瞻性研究.方法 随机抽取2009-03~2012-02间在我院门诊骨伤科治疗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就医先后顺序及患者腰椎牵引治疗依从性的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行骶管滴注治疗技术;观察组32例,行骶管滴注联合腰椎牵引治疗.骶管滴注1周1次,3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显效25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5.71%.结论 骶管滴注联合腰椎牵引治疗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且该技术易掌握、痛苦小、疗程短,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临床疗效,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联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期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腰椎牵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推拿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腰椎功能[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腰椎活动度、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腰椎前屈、后伸、左弯、右弯角度均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1β、TNF-α、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手法联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期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JOA评分,改善腰椎活动度,降低疼痛评分和炎性因子水平,优于单纯腰椎牵引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骶管注射中滴注及推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疗效区别。方法按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将8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骶管滴注组及骶管推注组(各42例),骶管滴注组接受5%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100 mg+维生素B12注射液1 mg+醋酸泼尼松龙0.125 g+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滴注,骶管推注组接受5%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100 mg+维生素B12注射液1 mg+醋酸泼尼松龙0.125 g+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推注。于治疗3周后分别进行JOA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其JOA评分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骶管滴注组JOA评分、改善指数、改善率各项指标改善均明显优于骶管推注组,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骶管滴注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效果优于骶管推注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疗效。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05年1月~2012年1月期间在我院疼痛科门诊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骶管疗法+静脉脱水+腰椎牵引等综合治疗为观察组(Z组)和单纯骶管疗法为对照组(D组)2组,每组各600例。观察并记录2组以治疗2周后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做为疗效指标,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结果:Z组治疗2周后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D组,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骶管疗法+静脉脱水+腰椎牵引等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明显提高治愈率,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短杠杆手法配合牵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腰椎间孔横径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的90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肌肉松解疗法,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短杠杆手法配合牵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影像学参数、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临床疗效与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VAS、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VAS、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腰椎间孔前后径、侧隐窝宽度均高于对照组,腰椎间孔横径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杠杆手法配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有效加快患者腰椎功能恢复,降低VAS和ODI评分,改善腰椎间孔横径和前后径,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骶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0例,100例骶管注射治疗,100例牵引治疗作为对照,比较骶管注射治疗和牵引治疗后3 d、7 d、14 d、21 d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直腿抬高数的变化及效果。结果骶管注射组治愈58例,腰椎牵引组治愈患者40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骶管注射治疗和腰椎牵引治疗前VAS评分为7.11和7.28,治疗后21 d VAS评分为1.13和2.01,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骶管注射治疗和腰椎牵引治疗后直腿抬高试验指数为70.83和64.43,明显高于治疗前的34.21和36.22(P<0.01)。骶管注射治疗后3 d和腰椎牵引治疗后3 d其直腿抬高试验指数分别为41.87和41.66(P>0.05);骶管注射治疗后7 d、14 d、21 d直腿抬高试验平均指数分别为54.11、60.32、70.83,高于腰椎牵引治疗后的50.21、58.78、64.43(P<0.05)。结论骶管注射治疗可减轻患者疼痛和提高直腿抬高试验数值,并且长期疗效好于短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骶管滴注疗法联合小针刀松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致腰腿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典型腰腿痛并经CT或MR I证实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39例,遵从患者知情同意原则,按入院前后顺序分为骶管滴注组(A组)、小针刀组(B组)、骶管滴注联合小针刀松解组(C组)。采用MacNab疗效评价标准及VAS评分法评价治疗前、治疗后1周、3个月及6个月的临床疗效和疼痛程度。结果:A、B、C组治疗后总有效率1周、3个月和6个月分别为71.4%、75.5%、79.6%,75.0%、79.6%、81.8%和89.1%、91.3%、93.5%,C组与A、B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同时期疼痛强度比较,C组较A、B两组疼痛程度明显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骶管滴注联合小针刀松解治疗椎间盘源性腰腿痛不仅能迅速改善近期症状,而且其远期疗效稳定,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致腰腿痛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腰椎三维电动牵引配合针灸、蜡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腰椎三维电动牵引、针灸、蜡疗。观察两组患者腰腿痛症状缓解VAS评分、住院天数和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腰腿痛症状的缓解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症状缓解的VAS评分及住院天数与对照组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椎三维电动牵引配合针灸、蜡疗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单侧肢体踝牵引对后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34例后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7)与单侧肢体踝牵引组(n=17),对照组治疗包括骶管注射、手法治疗、银质针松解术。单侧肢体踝牵引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单侧肢体踝牵引。在治疗前,治疗第8、15天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治疗第8天,对照组VAS评分平均减少2.58分,单侧肢体踝牵引组患者VAS评分平均减少3.5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5天两组比较,对照组平均减少5.55分,牵引组平均减少5.86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后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加用单侧肢体踝牵引可在治疗早期加快恢复速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骶管置镇痛泵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使用不同激素剂量的疗效差异。[方法]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A、B、C、D4组.每组30例;A、B为观察组,均采用骶管置镇痛泵注射方法,但分别使用低、高不同激素浓度药液,C、D为对照纽,C组采用常规骶管注射方法。D组采用静脉注射方法。[结果]与对照组C、D相比较.观察组A、B1次疗程结束后次日和出院当日VAS评分明显下降(P〈0.05)。[结论]骶管置镇痛泵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高于常规骶管注射及静脉注射方法,此种注射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激素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腰椎牵引患者尿潴留原因与减少导尿几率的护理对策。方法将180例接受腰椎牵引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骶管注射给药后接受腰椎牵引治疗的患者90例为治疗组,未用骶管给药直接牵引者90例为对照组。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体重、骶管给药与否、牵引方法和时机、排尿时间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术后女性患者导尿率高于男性患者,且骶管给药向会阴部传感者较之向腰及下肢部放射者导尿率高。影响腰椎牵引术后尿潴留的相关因素有性别、文化程度、体重、骶管给药传感部位、牵引时机、术后饮食情况。结论女性患者较男性易发生尿潴留,且与骶管给药传感部位有关。术后第1次排尿时间以4~5h为佳。应加强术前宣教及床上排尿训练、术后饮食指导,以降低术后导尿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方结合骶管封闭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腿痛的疗效与护理。方法将接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感染和骶管封闭术治疗术后腰腿痛,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服用自制中药方。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及护理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护理要点。结果治疗后两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治愈率为42.5%,对照组治愈率为1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自制中药方结合骶管封闭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腿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医针灸推拿加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85例,对照组采用针灸推拿治疗,治疗组采用针灸推拿联合牵引治疗,观察2组临床效果,并于治疗后6、12个月开展随访工作,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复发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77例,总有效率90.59%,观察组治疗有效84例,总有效率98.83%,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6个月后复发率为10.87%,12个月后复发率为15.25%;观察组6个月后复发率为4.17%,12个月后复发率为5.5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中医针灸推拿加牵引治疗能活血止痛、疏通经络,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腰背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小针刀神经根管松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0例给予小针刀神经根管松解术、牵引、针灸、推拿及中药辨证施治内服;对照组20例给予小针刀神经根管假松解术,其他治疗与治疗组完全相同。以疼痛、麻木等根性症状完全消失或退出试验为观察终点,试验中每天观察疗效及治疗反应,记录试验第7天及半月时主症缓解情况,并随访半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显效时间明显缩短(P〈0.001);同时,治疗组发生沿神经分布的串麻感明显多于对照组,未见神经损害发生,且串麻感沿受压神经支配区的出现与疗效有正相关关系。结论小针刀神经根管松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显效快、疗效好、操作简便、痛苦少且潜在风险低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三氧靶点注射微创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观察三原子氧靶点注射和硬膜外腔注射激素复合液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择3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150例,在C臂X线引导下,实验组患者经小关节内侧缘行椎间盘穿刺,经椎间盘造影确认穿刺针位于椎间盘突出物的中心(靶点),注入40 ug/ml三原子氧10 ml,行靶点消融。对照组患者经小关节内侧缘行硬膜外侧隐窝穿刺,经硬膜外前间隙造影确认穿刺针位于突出椎间盘外,注入激素复合液(20 g/L利多卡因5 ml,曲安缩松40 mg,神经妥乐平7.2 u,维生素B122 mg)。观察近远期疗效,抽样复查治疗前后的CT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对照组2周优良率分别为60.1%、59.3%(P>0.05),3个月优良率分别为86.0%、40.6%(P<0.01),6个月优良率分别为97.3%、32.6%(P<0.01)。6个月后2组随机抽出30例进行CT复查,实验组突出物消失11例,突出物缩小(≥2 mm)15例,变化不明显4例,对照组CT变化均不明显,仅密度降低。结论:三原子氧靶点注射微创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明显高于硬膜外注射激素复合液组,CT复查突出物消失或明显缩小,微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Fifty-six cases of the protrusion Of the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by drug-penetration and oral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decoction plus traction,and theother 35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by oral administration of Chinese decoction and traction.The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ure rat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83.9%,and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57.1%,with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1),indicating that theformer is a more effective therapy for protrusion of the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脱水疗法配合推拿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9例。治疗组用20%甘露醇250mL或20%甘露醇250mL及七叶皂甙钠20mg+5%糖盐250mL静滴7d;脱水3d后以盐酸利多卡因2~3mL、维生素B12500mg穴位注射;脱水7d后行手法推拿。对照组常规用腰椎牵引和手法推拿。结果:3周后两组比较,治疗组治愈率47.4%,总有效率98.3%;对照组治愈率18.6%,总有效率76.2%,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脱水疗法配合推拿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优于常规腰椎牵引和手法推拿,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值得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