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了解温州市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情况,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国际分类标准ICD-10进行死因分类,以死亡率、构成比作为统计指标。结果 2010年温州市顺位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208.71/10万,男女死亡率各为218.54/10万、198.06/10万;城乡各为224.19/10万、205.16/10万;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随年龄增长死亡率明显上升,主要集中于65岁以上老年组人口;前4位主要死因是脑血管病、急性心肌梗塞、高血压性心脏病及其他冠心病。结论居民心脑血管死亡率较高,应加强对中老年人群的综合性防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南昌市新建区居民2011—2015年伤害死亡水平与分布规律及其所致寿命损失情况,为该区伤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中国疾控死亡报告信息系统及新建区统计局获取死亡和人口数据,采用ICD-10对伤害死因分类,采用SPSS20.0建立简略寿命表和去死因寿命表进行伤害所致寿命损失分析。结果新建区5年内居民伤害粗死亡率为47.21/10万,标化死亡率为48.20/10万,期望寿命78.38年,因伤害寿命损失为1.52年,男性伤害平均粗死亡率高于女性(χ2=25.747,P<0.05)。不同年龄组伤害死亡率分布特征为"两头高,中间低"。前5位伤害死因及死亡率为交通事故(23.36/10万)、溺水(8.35/10万)、自杀(3.48/10万)、意外跌落(3.00/10万)、意外中毒(1.50/10万),其寿命损失分别为0.71、0.37、0.09、0.08、0.04年。0~14岁组首位伤害死因为溺水,其他年龄组则为交通事故,男女性寿命损失的前2位均依次为交通事故和溺水。结论南昌市新建区居民伤害死亡及其所致寿命损失较一般地区严重,应结合伤害死亡在不同人群中的流行特征进行针对性综合防控,以降低伤害发生,减少寿命损失。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哈尔滨市区居民意外伤害的死亡特征、分布规律和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为制订伤害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研究的方法对哈尔滨市区1988-2009年居民死因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88-2009年居民因意外伤害导致死亡23 161人,年平均死亡率为34.52/10万,标准化死亡率为29.66/10万,男性居民意外伤害年均粗死亡率和标准化死亡率分别为女性居民的2.24倍和2.19倍.男性居民意外伤害的前三位死因为机动车辆交通事故、自杀、被杀;女性前三位死因则为自杀、机动车辆交通事故和意外中毒.0~14岁、15~64岁和≥65岁居民年均死亡率分别为11.25/10万、35.65/10万、69.84/10万,3组不同年龄居民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999-2009年居民意外伤害的死亡率和标准化死亡率比1988-1998年分别下降了25.55%和33.95%.居民意外伤害的死亡率和标准化死亡率分别由1988-1998年的39.92/10万、36.08/10万下降至1999-2009年的29.72/10万、23.83/10万.结论 哈尔滨市区居民的意外伤害死亡率在全死因中位居第四位,而在意外死亡中,交通事故是造成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男性居民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除溺水和被杀外,其他主要意外死因≥65岁老年人的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意外伤害是哈尔滨市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应予以重视和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无锡市滨湖区滨湖街道居民意外伤害死亡水平及特征,为制定伤害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对滨湖区滨湖街道2005~2009年居民病伤死因资料统一分类编码,利用X2检验、构成比、顺位等指标对伤害死亡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年间,滨湖区滨湖街道居民伤害年均死亡率为48.6/10万,占全死因的8.01%,占该地区全死因第4位;人伤害死亡外部原因前5位依次为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意外跌落、淹溺、自杀、其他意外事故和有害效应.随着年龄增长,伤害死亡率逐渐增大.0~19岁年龄段以淹溺居首,20~39岁及40~59岁年龄段以机动车辆交通事故为主,60岁以上年龄段以意外跌落为主.结论:伤害是滨湖区滨湖街道居民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应针对不同性别、年龄人群的伤害死亡外部原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预防控制伤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2016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居民死亡水平、死亡原因构成及主要死因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去除主要死因后期望寿命的增加情况。方法:收集2016年滨海新区塘沽居民全死因登记资料,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确定根本死因及分类编码,利用SAS统计软件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发的DeathReg 2005软件及预期寿命管理系统完成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2016年滨海新区塘沽居民粗死亡率为664.43/10万,男性粗死亡率为730.05/10万,女性粗死亡率为593.91/10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滨海新区塘沽居民的主要死因,占91.47%。多数疾病的男性死亡率显著高于女性死亡率。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所导致的死亡80%以上都发生在65岁以上。肿瘤所导致的死亡约2/3发生在65岁以上,约1/3发生在15~64岁。去死因期望寿命增长最多的前3位疾病分别是心脏病、肿瘤、脑血管病,分别增加5.52岁、4.04岁、2.72岁。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滨海新区塘沽居民健康,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其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常德市居民死因分布特点、死因谱变化与疾病危害程度,为制订相关性防病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应用2003年与1993年常德市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年报表资料,进行死亡分析。结果2003年常德市居民死亡率位于前4位的死因依次是心脑血管病(128.53/10万)、呼吸系统病(116.26/10万)、恶性肿瘤(115.10/10万)、损伤和中毒(61.61/10万)。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全死因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变化(P<0.01),以85岁组为最高,15岁组为最低,不同年龄组人群的主要死因不同。与1993年比较,2003年死因顺位变化较大,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分别上升1位。结论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常德市居民健康的主要原因,加强慢病综合防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石家庄市监测点居民近年意外死亡的分布特点,为我市制定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从而降低意外死亡的发生率.方法 原始资料收集整理,并按照卫生部编制的居民病伤死因归类和国际疾病分类(ICD-10)做疾病分类后,输入Death Reg 2002、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7-2009年意外死亡年均死亡率40.70/10万,居前3位意外死因依次是交通事故、中毒、自杀,共占全部意外死亡的71.83%.儿童少年(0~14岁)主要死因是交通事故和溺水,分别占该年龄组意外死亡的49.26%和15.44%;青年(15~44岁)主要意外死因是交通事故和触电,分别占该年龄组意外死亡的61.48%和5.88%;中年(45~64岁)主要意外死因是交通事故、中毒和自杀,分别占该年龄组意外死亡的59.47%、8.76%和7.20%;老年(65岁及以上)主要死因是交通事故、中毒和自杀,分别占该年龄组意外死亡的47.83%、13.77%和8.70%.在意外死亡中,男性的前3位死因是交通事故、中毒、触电,而女性的前3位死因是交通事故、中毒、自杀.男性意外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分别为59.05/10万和19.56/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意外死亡率是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原因.减少意外死亡的危险因素,控制意外死亡的发生势在必行.男性人群是今后干预措施实施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贵州省监测地区死亡情况及对期望寿命的影响,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13年死因监测数据,计算死亡率、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结果:2013年贵州省死因监测点总死亡率503.34/10万,男性死亡率644.80/10万,女性死亡率370.94/10万。居民期望寿命为79.11岁,其中男性为76.01岁,女性82.67岁。前5位死因依次是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恶性肿瘤、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及意外伤害。对居民期望寿命影响最大的是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结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有效的控制是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期望寿命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南昌市东湖区居民恶性肿瘤的死亡状况及死因特征,为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促进居民健康长寿.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对2008年东湖区居民死因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东湖区居民恶性肿瘤死因特征及其对居民寿命的影响.结果 2008年东湖区居民病伤死亡(全死因)2227人,年平均死亡率为5.49‰.其中恶性肿瘤死亡617人,死亡率为1.54‰,在死因顺位中居第1位.男性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为167.20/10万,女性为138.04/10万.在恶性肿瘤的死亡谱中,前3位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平均死亡年龄为67.05岁.恶性肿瘤造成男女性损失平均寿命均接近3岁.结论 恶性肿瘤是影响东湖区居民健康长寿的主要原因,肺癌在死亡谱中位居第1,并造成居民的寿命损失.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成都市居民伤害死亡特点及其变化趋势,为开展伤害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成都市居民死因监测数据,用死因网络直报系统、Excel 2010和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 2009-2013年5年间成都市居民伤害死亡25 639例,平均死亡率44.37/10万,占总死亡的7.09%,居全死因第4位.居民伤害死亡前5位死因依次为交通事故、意外跌落、自杀、其他意外事故和有害效应、淹死.0岁组以意外机械性窒息(44.24%)为主,1~14岁组以淹死(47.74%)为主,15~34岁组、35~59岁组和60岁及以上组均以交通事故(分别为47.83%、50.45%和43.34%)为主.农村的伤害死亡年平均死亡率高于城市.结论 伤害已对成都市居民的生命造成危害,已成为居民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应根据不同伤害及年龄特点针对性实施防治措施及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居民死亡原因和男、女主要死亡原因的异同,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制定防治政策,保护人民健康,研究重点疾病与相关危险因素奠定基础。方法利用2007年—2011年铜川市王益区疾病监测点死因监测系统数据和统计部门提供的人口资料,根据ICD-10编码手册进行根本死因分类,对铜川市王益区居民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2007年—2011年铜川市王益区居民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5年内该区居民死因顺位前4位分别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意外伤害、呼吸系统疾病。结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意外伤害、呼吸系统疾病是导致铜川市王益区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建议针对这些死亡原因,全面系统地实施人群相关疾病的有效干预措施,降低其死亡率,提高居民的健康期望寿命。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东城区2002—2006年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原因,为制定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管理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取东城区2002-2006年围产儿死亡病例及评审资料进行分析,对东城区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孕产妇孕期保健及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该期间东城区户籍围产儿死亡率5.54‰,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21.57‰。东城区户籍围产儿死因顺位依次为胎儿畸形、原因不明、胎盘脐带因素、胎儿因素、母亲因素、新生儿疾病。流动人口围产儿死因顺位依次为胎儿畸形、胎儿因素、母体因素、胎盘脐带因素、新生儿疾病。胎儿畸形为第一位死因。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中孕妇未进行孕期正规产检占65.77%,东城户籍围产儿死亡中孕妇未进行孕期正规产检占16.39%。结论东城区辖区医院5年来围产儿死亡呈下降趋势;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下降不明显,而且明显高于东城区户籍人口围产儿死亡率。流动人口孕妇孕期保健覆盖率低。制定相应措施,加强流动人口孕期保健管理和健康宣教,提高孕妇的自我监测能力,向贫困流动人口孕妇提供基本的免费孕期保健服务,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海南省2014—2020年常住居民的死因概况,分析其死亡原因,为健康海南相关政策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海南省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上报数据,获取海南省2014—2020年常住居民死亡信息,应用Excel 2010及SPSS 26.0软件对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顺位、构成比等指标进行相关统计分析;以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标化死亡率。 结果 2014—2020年海南省年均常住人口为917.53万人,8个监测点每个点年均常住居民为29.71万人,累计报告死亡83 878人,年均总死亡率为504.09/10万,标化死亡率为618.69/10万;其中男性标化死亡率为806.18/10万,女性标化死亡率为444.36/10万,男女标化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年龄组死亡率显示,0~<1 岁组的粗死亡率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体呈下降趋势,且粗死亡率明显高于儿童其他年龄组;从20岁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居民粗死亡率总体不断上升;65岁及以后,粗死亡率增长十分迅速,特别是85岁以后,粗死亡率达到最高值。死因顺位前三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从死因死亡率来看,2014—2020年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的死亡率均大于100/10万,这两种死因为死亡的主要原因。结果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依然是海南省常住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有针对性的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干预和治疗有利于降低其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009-2012年广州市黄埔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了解居民健康状况,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国家疾病监测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中广州市黄埔区2009-2012年户籍居民死亡病例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人群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平均期望寿命等指标。结果广州市黄埔区2009-2012年居民平均死亡率476.37/10万(标化死亡率322.69/10万),其中男性平均死亡率为527.46/10万(标化死亡率401.98/10万),女性平均死亡率为417.43/10万(标化死亡率243.91/10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9-2010年黄埔区居民平均期望寿命80.31岁,其中男性为78.57岁,女性为82.18岁。死亡率前5位的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和诊断不明性疾病,占全死因构成的76.72%;死因监测三大类分析中慢性病占总死亡原因的79.52%。结论黄埔区居民的死亡以慢性疾病为主,其中恶性肿瘤是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和死因,对居民进行肿瘤防治知识普及、预防和干预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天津市河西区柳林街居民主要死因构成、主要疾病死亡率,评价人口健康水平,为制定今后河西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编码进行死因归类分析,采用DeathReg2005统计软件对2012年天津市河西区柳林街全人群死因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河西区柳林街居民死亡构成前5位依次是心脏病、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疾病;恶性肿瘤中以肺癌的死亡率最高,死亡率为70.37/10万,其次是结直肠癌死亡率17.97/10万;减寿率最高的是心脏病8.53%;结论河西区柳林街居民以心脏病、肿瘤等慢性病为主要死因,要依据慢性病防治规划纲要,结合柳林辖区实际情况,制定和开展慢性病防治的策略和工作,降低慢性病导致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涂嘉玲  吴浩  赵文龙  胡世明 《重庆医学》2015,(25):3562-3564
目的:分析三峡库区某县居民的全死因顺位及主要死因的死亡现状、死因构成及其年龄、性别特征,为各级政府制定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保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Excel 2003汇总数据,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死因分类法进行死因分类,采用 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计算潜在减寿年数。结果2003年7月至2013年12月共收集有效三峡库区忠县常住人口死亡病例62702例,男性粗死亡率和标准化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死因顺位前5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损伤中毒和消化系统疾病;三大类疾病死因中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死亡总数的87.76%,成为最主要死因;潜在寿命损失率居前5位的依次为:损伤中毒、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围生期疾病。结论三峡库区蓄水后忠县的主要死亡原因以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并且年龄逐步年轻化趋势;开展意外伤害研究,防止早死成为疾病预防控制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掌握赣州市章贡区居民死因构成及其顺位,分析寿命损失情况,为政府制定有效的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死因监测系统收集2008~2010年居民死因资料,采用死亡率、构成比、潜在减寿损失年数(PYLL)、平均期望寿命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2008~2010年赣州市章贡区居民平均死亡率为634.85/10万,标化死亡率为448.22/10万;前5位死因为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占全死因的84.79%;对居民潜在寿命损失最大的是肿瘤,达到每千人13.52年;损伤和中毒造成平均减寿年数最高,达到30.97年。结论: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损伤和中毒是造成居民寿命损失较为严重的疾病,是居民"早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后疾病控制工作的重点应是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伤害和中毒的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三峡库区监测点居民早死亡的死亡水平、死因构成及顺位分布状况,为制定三峡库区人群健康保护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2013年丰都县三峡库区监测点居民60岁前死亡的所有病例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其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顺位及人群分布等。结果 2010-2013年丰都县三峡库区监测点居民早死亡共982例,占全死因的25.75%,粗死亡率为209.66/10万,标化死亡率为200.58/10万,男性早死亡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86,P0.01)。早死亡的死因顺位前5位依次是肿瘤、伤害、循环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呼吸系统疾病,占早死亡的89.91%。在年龄组分布中,0~4岁组以围生期疾病、伤害和先天性畸形为主,5~14岁组以伤害为主,15~59岁组以肿瘤为主。具体疾病死因顺位前5位依次是肺癌、肝癌、脑血管病、机动车交通事故、淹死;女性第5位与第11位死因分别是乳腺癌与宫颈癌。结论丰都县三峡库区监测点居民早死亡发生率高,肿瘤、伤害、循环系统疾病是导致早死亡的前三位死因,慢性病与伤害的预防控制应得到高度重视,同时应加强三峡库区妇幼保健工作,减少围生期疾病导致的早死亡。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长沙地区12万人口中1985,1986两年30岁以上死亡者共1494人;其主要死因为心血管疾病,脑中风、肿瘤次之。心血管疾病中,以肺源性心脏病死亡率最高,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次之。猝死111人,60岁以上者猝死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宁夏居民死亡率及主要死因分布特点,为慢性病综合防治及公共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年宁夏死因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宁夏粗死亡率339.55/10万(标化死亡率332.89/10万),男性高于女性(χ2=938.436,P<0.05);35岁以上人群死亡率以较高增幅平稳增长;死因以慢性病为主,占主要死因80.06%,随年龄增加慢性病占全死因比例增加;死因前五位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占全死因91.08%。结论慢性病是宁夏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35岁以下人群为慢性病防治重点,同时应高度关注男性群体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